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關於《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關於《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

《童年的發現》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的精讀課文,是這個單元中難度最大的課文。

白金聲老師説“較為淺顯的文章,可以來個淺文深教;比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淺教……一句話,就是要因文定法,辯證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兩個特點,展開教學活動,進行“深文淺教”。

首先,是夢中飛翔,引發追問。追問是小學階段所有孩子們的共性,只是所追問的問題不同而己。對於“我”的追問孩子們不難理解。從夢中飛翔到從河裏看到小魚會翻來覆去仔細看想了現將來人類會有什麼樣的特徵,體現一個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層的知識。

其次,對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尊重孩子們的感受,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為此設置了一個環節,將一個答對問題的孩子強行趕出教室。他在冷風中體驗到了被老師冤枉的心情。所以,沒有過多去講解“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要面臨着被驅逐和迫害的危險”,而是讓孩子們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時,建議孩子們在課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學家的故事。

第一次這樣嘗試着”深文淺教“,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這課的教學當中,板書的設計不夠明朗化,顯得有些亂。上完了一課,靜下來反思,為”再教設計“做準備。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2

上週三上午的第一節課我上了我的邀請課《童年的發現》,想想自己的這堂課可寫得東西還真不少。

備課時,讀過一遍課文後發現:這篇課文不像那些故事性強、情節生動、貼近兒童生活的文章那麼通曉明白、富有情趣;也不像那些情感豐富、語言優美的文章那樣愉悦身心、激動心靈。也許因為這是一篇譯文,俄語的言語表達方式與我們的言語、思維習慣不大一樣,更主要的還是文中一些涉及生物學的科學現象和術語不是一下能理解的,這影響了閲讀的暢順。當讀了許多遍以後,人物形象鮮明起來了,我被費奧多羅夫這個孩子執著的科學探究精神,被他大膽的、富有詩意的想象,被他的天真聰慧所感染,在閲讀理解的過程中,我漸漸培養起了對文章的喜愛的情感,伴隨着一次又一次的朗讀,我的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思路漸漸清晰起來。

正式上課之前我看了實錄和查閲了不少的資料,對備課內容進行了多次的修改。針對高年級學生的特點,我不想在課堂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理清課文思路的問題上,因此課前我佈置了預習的任務:1、熟讀課文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2、給文章分段並概括段意;3、蒐集資料。

整堂課我主要是圍繞着“發現”二字進行的,切入點為課後的三道習題,想通過我們共同的探討去解決問題。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説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有了課前的預習和資料的蒐集,課上他們在理解和回答很多問題的時候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但在同學們敍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説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

整堂課給我的感覺是前鬆後緊,前面浪費了一些時間在檢查預習上,後面的小練筆就沒來得及寫,把這個遺憾留在了課後進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希望自己的教學能把朗讀訓練、語言的品味、語感的培養、情感的薰陶等融入到課文的分析中,使文章的解讀豐滿起來,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整合起來,但事實上,在有限的40分鐘裏面,要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是不容易的。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3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我為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麼,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為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為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通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並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慾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後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設計教學設計時,自認為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該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內容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緻的去談、去讀、去體會。如在教學“尋求解答”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於思考的特點。此時,我向學生提出:“作者問了幾個問題?”有的同學説“四個”,有的説“五個”。張翔宇同學還把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為什麼會做飛行的夢啊?)問了出來,而此時,我並沒有趁勢表揚鼓勵,説明我平時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不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並作出適時地反應。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我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慾。結果在講完發現過程後,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內容重複,二是理解進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達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楊老師所談,本節課可以分為兩部分,在初步引導學生了解發現過程後,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文中的作者在發現的過程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在自讀自悟得基礎上,可以結合具體詞句談出自己的看法,此時再深入指導朗讀會更好。這樣,不僅整合了課堂內容,突出了重點,還鍛鍊了學生思考表達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在體會朗讀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比較前面老師的牽引、指導強過百倍。

由這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價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深入鑽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並圍繞“題眼”去設計環節,精心提問,才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課,我的“題眼”並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為“題眼”,其實應該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於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才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該為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學機智的不足,今後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重視學生髮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適時鼓勵,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也才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達到深刻理解、體會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朗讀,要做到説讀結合。而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有時自己在課堂上講得多,問題重複或過碎,過多佔用了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而有時的朗讀並沒有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體會、感悟的去讀,而是為了讀而讀,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與感悟又一次讓我深深地觸動,自己的教學水平將如何提高?只有不斷反思、總結、鑽研,在實踐中才能進步。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4

《童年的發現》是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課文,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書寫了自己在童年時的發現。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接着細緻表述了發現的過程,最後得到證實的同時又被老師誤解。於是,一個好幻想、愛刨根究底孩子躍然紙上。

課題“童年的發現”是一個很有意味的命題,可分“我的發現”和“童年時的發現”來確定題眼,組織教學。教學目標為:

1、通過闡述理由來辨別圖片,讀準認識““胚胎、草履蟲、細胞”等詞。

2、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抓重點語句,以學習小組的方式讀懂“發現什麼”。

3、以梳理“發現”歷程、小組學習交流為基礎,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和師生評價來進一步讀出童年的情趣。

教學板塊分三塊進行,一、檢查預習,二、讀懂“發現”,三、讀出童年。基於上午的課堂實施情況,分板塊談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

在檢查預習板塊,學生已經預習過文章,利用字典、詞語手冊等工具書對不懂的詞語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是學生學習《童年的發現》的起點。我的導就在學生有這樣的學生基礎上進行。拿出網上找的三張圖片,讓學生判斷哪個是胚胎,哪個是草履蟲,哪個是細胞,並要闡述理由。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明白可以通過字典、詞語手冊和書本中的註釋去讀懂詞語,更可以通過查資料,看圖片,看視頻去進一步地瞭解認識它們。

在讀懂“發現”板塊,學生通過快速瀏覽文章,能很快地找出寫“我”發現了什麼的段落。並在學習小組交流中準確抓到信息,哪些語句能告訴我們發現是什麼?理清楚了第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之間的關係是概括和具體的關係。最後我在小結中授予方法指導“我們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找重點語句讀懂了發現是什麼。”

在讀出“童年”板塊,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字裏行間的情趣?首先我還是選擇了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交流,並提出學習要求:

1、選擇一處或幾處能感受到“童年”的段落;

2、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讀懂讀出“童年”的味道。

3、交流完成“童年的發現是怎麼樣的發現”,並批註在相應的段落語句旁邊。彙報交流中,我更側重於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感受童年的味道。重點引導學生品讀第3自然段,想通過老師的憑藉、自己談感受、同伴的評語中一步步營造一份夢境,體會那份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發現。這環節的教學我一直很困惑,學生正處童年,成年人的我們去閲讀這樣一段文字時,那種意境會很有體悟,學生卻很難。策略與手段比較單一,就是入情入境地朗 讀,難以很好的把握。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5

昨天,我像往常一樣拿着課本,懷着愉悦的心情,邁着輕盈的步子,朝着教室走去。

上課,課堂中,一切都像往常一樣,學生認真的聽着,思考着,回答着我提出的問題,一切都是那麼的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在我看來這節課的知識學生似乎很好接受,由於比較接近學生現階段的生活,一切理解起來了都比較的輕鬆,我感覺水到渠成。正當我滿心歡喜地以為學生學的很好,這節課即將圓滿結束時,一個異樣的聲音出現了,一個平時比較調皮的學生説:“老師,那現在作者出名了,他的老師有沒有給他道歉呢?”

《童年的發現》講述了作者九歲時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後來在聽老師講達爾文的進化論時想到了自己的發現,在課堂笑出生來,被老師誤解,當場受到懲罰,被老師驅趕出了教室。聽了這個學生的提問,我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開口。不知道各位有經驗的老師會怎麼做呢?回到辦公室我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也給我一個深深地思考。我想以後備課一定要全面備課,不僅要仔細地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另外,這個學生不經意的一句話,也向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是不是應該多考慮考慮學生的感受,給予學生平等的地位,多聽一聽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常聽説應蹲下身子與孩子們欣賞風景,我想我們還應多給孩子一分鐘,聽他們説一説他們的想法。

也許我的想法還很淺薄,希望各位老師能給不成熟的我多多指教。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6

參加完學校組織的“白紙備課”活動,心中留下的是無盡的遺憾:這篇教案我可以寫得更好。我們組抽的課文是《童年的發現》,這是一篇充滿了童趣的文章,回想起自己設計的教案,卻拘泥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忽略了對情感的體驗;本可以通過“以讀促悟”的方法來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我卻過多的設計了老師過多的引導、涉入;對課文應該在朗讀上大做文章,我設計的教案對此卻忽略了;課文的導入、激趣可以設計的更風趣些,學生的主體性還可以更強化些等等。

自己可以找很多理由為這些遺憾開脱,如備課時間不夠充分,資料不夠完整,教材不熟悉等等,但仔細反思,如果將這次活動立足於對自己基本功的考核,就不禁十分惶恐了:自己的基本功還要充實。

為什麼在活動之後的許多好的想法,在活動時卻沒有及時的設想出來呢?我想自己的原因在於平時的教學過程澡忽略了積累,沒有及時地將教學中的優劣予以篩選。俗話説,功在平時,沒有平時及時的反思、總結,怎能做到厚積薄發呢?

我們組抽取的課文是《童年的發現》這篇課文,這篇課文可以重點進行讀的訓練,如小作者的想象,課堂上的對話可以進行朗讀訓練,同時,在讀中也可以進行對課文最後一句話含義的理解的訓練,對“進化論”的理解等等。這些方面,我能很快地把握住,但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時,卻不能有機地滲透到教學中,顯得比較生硬,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及時的總結,將教學基本功練紮實。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7

因學校的要求,我讓學生預習時,分析課文這一點省略了。這下可是看到了很多問題。下面彙報如下:

成功之處:

1.學生聽話,預習還算可以。能按學校要求的環節進行彙報。

2.我備課還算較充分吧。比起“年輕”時候的我,好像對把握課文的內容、重難點更準確一些。

不足之處:

1.因預習有限制,所以所有的“麻煩”接踵而來,課堂似乎要回歸“老路子”。我第一次開始頭疼了。以前,學生彙報振振有詞,可是現在磕磕絆絆的,尤其是第二課時,我已經把問題拋出去了,可是沒有人站起來回答,難道他們真的依賴於英才教程?一切未知數。

2.學生的“疑難雜病”我自己解決的時候多了。看看,這路子,是不是跟以前沒有兩樣。

改進措施:

學生的預習,我是頭疼了,我的引導又是個重點問題。不知道怎樣去落實課文內容。慢慢來吧!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8

《童年的發現》一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練習生字詞,領讀生字詞及全班齊讀。接着讓學生説識字方法和寫字注意事項,但説完後,我沒有就幾個重點的字讓學生練寫,這一環節進行的不紮實,這與我對五年級的學情認識不夠有關係。接下來,再讓學生讀課文,找到作者童年的發現是胚胎髮育規律,並讓學生練説課文主要內容,學生找到文中的語句拼湊在一起,並不能用自己的話連貫來説,我引導學生按照“開始—經過—結果”這一順序來説,但學生似乎不太理解,我也不知如何引導學生,這一環節也就草草了事,我把主要內容説了一遍。接下來,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作者是如何發現這一規律的,學生找到了“夢中飛行、向老師提問、生物課上”這些過程,再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麼能有這些發現,學生理解到作者的聰明,求知慾,探索精神等。

整個一節課,我感覺教學不紮實,太浮於表面,只是往前推進環節,學生似乎對文中的內涵,對作者的求知精神理解不夠透徹,對文中某些重點詞語也沒有指導學生理解。另一個原因,我也不太熟悉五年級的課文,課前備課不到位。如何引導學生,我感到很困惑,以後我要多聽課,多多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3vjm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