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小學生歌曲演唱的教學藝術

小學生歌曲演唱的教學藝術

目前,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在音樂課程的理念上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價值觀。長期以來,音樂教學是浮於表面的唱唱跳跳、敲敲打打,或是簡單的音樂知識和技能訓練,它既忽視了音樂教育在培養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質方面所具有的諸多功能,更忽視了學生個體生命多方面的價值。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激勵學生進行音樂的創造,更好地挖掘美、感知美、表現美。

小學生歌曲演唱的教學藝術

歌唱是聲音的藝術、情感的組合,其本身就是創作。歌曲教學不能是讓學生機械的模仿教師範唱或錄音範唱,應讓學生學會分析歌曲、領悟歌曲結構、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歌曲風格,並運用自身身心發展特點和審美認知經驗對歌曲演唱的總體構思與設計進行藝術的再創作。而對於自己"二度創作"出來的作品學生會極投入地演唱。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了學生善於創新的能力和表現的能力。

一、掌握歌曲情緒激勵學生自主參與

每首歌都有一個基本情緒,有的莊嚴,有的激昂,有的深情,有的活潑歡快,有的雄壯,有的跳躍,有的詼諧……抓住歌曲的情緒,對於歌曲旋律的處理以及對於歌詞的理解都會大有好處。在歌曲教學中,教師通過抓歌曲的情緒來幫助學生理解旋律、理解歌詞,學生就以歌曲的基本情緒來進行藝術再創造時的依據,圍繞着歌曲情緒進行演唱上的總體構思與設計。如:《共產兒童團歌》是一首革命歌曲,反映了當時少年兒童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共產兒童團,隨着父兄們向地主、軍閥、帝國主義者進行鬥爭的精神面貌。教學歌曲時,教師先利用幻燈映示抗日時期兒童團員與敵人巧妙周旋的情景,使學生對歌曲的藝術背景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後再播放歌曲的錄音,強化學生的音樂情緒體驗能力。在這種音樂氛圍中學生能夠準確的感受歌曲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此時讓學生自主分析歌曲節奏,學生一下子就發現一個明顯的特點:2個樂句,節奏完全相同,而且歌曲較多的出現附點八分音符。歌詞中的“底底達底達”給人一種勇敢前進的感覺,歌唱時就要精神飽滿、堅定有力。學會歌曲之後,學生自由創編舞蹈動作,邊歌邊舞,興趣盎然。這樣,孩子的表現能力和創作能力得到激發。

二、對比歌曲因素引導學生巧妙處理

音樂形象往往是跟據文學形象所要表達的內容而進行塑造的。在旋律進行中可運用節奏上的“鬆”和“緊”,速度上的“快”和“慢”,音量上的“強”和“弱”的對比,或調式轉換、音色變化等手法。演唱時如果能很好地把歌曲中的這些內在的因素表現出來,歌曲的藝術形象也就更鮮明突出、栩栩如生。

1、節奏上的對比

如:《小燕子》(胡鵬南詞曲設疑激趣導入歌曲教學後,教師運用直觀感性的多媒體手段讓學生邊看“燕子飛翔、捉蟲”的動感畫面,邊聆聽歌曲,感受旋律,熟悉音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歌曲可以分為幾樂段?”在初聽結束時,許多學生已經有了答案——三個樂段,方法是根據節奏的不同來劃分。視唱時,學生髮現一、三樂段節奏舒展,給人優美抒情的感覺,演唱時要連貫、圓滑,用較輕的力度;第二樂段以XXO緊縮的節奏彷彿讓人看到小燕子敏捷輕快的身影,與第一樂段形成對比,要唱的活潑、跳躍、輕快,音量可稍強。對於學生的觀察教師給予高度的評價,孩子們興趣大增,對歌詞演唱躍躍欲試。此時無須教師多語,孩子們隨琴自由演唱,他們已能把自己對歌曲的理解表現得淋淋盡至了。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們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在歌曲演唱後,讓學生自由創編“小燕子”的動作,通過各種動作來深入感知和掌握歌曲的節奏。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瞭解了不同節奏要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而且在集體活動中表現能力得到提高,創造能力得以鍛鍊。

2、速度上的對比

速度在整個小學音樂學習中貫穿始終,對學生學習音樂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歌曲演唱時用不同的速度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速度對音樂的表現作用,從而促進創作能力的提高。演唱時速度“快”和“慢”的變化是相對的,既歌曲的某一段或幾個小節處理的稍快、突慢、漸快、稍慢等。演唱的過程就是激發情感、鼓勵表現的過程。如:演唱歌曲《閃爍的小星》時,要求學生演唱兩次,一次啟發學生想象美麗的星空、無邊的宇宙,用慢速演唱歌曲;另一次用天真活潑稍快地演唱。緊接着,教師通過電腦課件演示星星的動畫:小星星們聚會、跳圓舞曲、飛翔、進入夢鄉……要求學生用歌聲表現畫面。精彩的動畫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變化,從而獲得了創作的靈感。他們用快速演唱星星的`“聚會”;用中速稍快演唱星星跳圓舞曲;用中速稍慢演唱星星飛翔;用慢速演唱星星睡了……在生動有趣的演唱活動中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創新能力及表現能力得到提高。

3、音色上的對比

對於一些情緒不同、風格不同的歌曲,在演唱時可啟發學生考慮採用不同的音色的變化去進行藝術的再創造。演唱活潑、富有朝氣的歌曲或民歌風味的歌曲,可用明亮、圓潤、清新的音色;演唱抒情、優美的歌曲,可用柔和、輕盈、甜潤的音色;演唱憂傷、速度緩慢的歌曲,可用堅實、剛健的音色……總之,運用不同音色演唱不同情緒的歌曲,可以取得各種不同的效果,給歌曲的音樂形象增添藝術色彩。在一首歌中,隨着情緒或節奏等的變化也可採用不同音色演唱,以增加情緒節奏的對比。又如:《小燕子》的第一樂段節奏舒展,可用柔和、甜潤的音色,第二樂段節奏緊密,可用明亮、清新的音色,第三樂段音樂是第一樂段的再現,演唱的音色可更柔美,抒情。演唱形式的安排是在演唱過程中根據音樂情緒的發展而安排的領唱、齊唱、輪唱、小組唱等,這也是歌曲藝術處理的一種方法。

總之,歌曲的藝術處理方法不一,教師應努力引導啟發學生,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作音樂,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激勵學生敢求異、會創新,善表現,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wnj02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