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找規律》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1

有人説:“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天自己上了一節示範課—《找規律》。在這門“遺憾的藝術”獲得了一點點成功。高興之餘,也不忘記錄下自己的所得所失。

《找規律》是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二課時,我設計的環節如下:

一、找規律,感受規律的美

這節課重點要學生去“找”規律,而不是規律的應用,更不是做競賽題。我設了這樣的導入,我先以有節奏的拍手歡迎聽課的老師,再請同學們和老師一樣有節奏的拍手。在遊戲中滲入找規律,初步感受和體會規律,並説出自己的發現及時的導入新課。出示有規律排列的盆花,彩旗圖,讓學生找規律,小組內交流,感受這樣有規律的排列顯得整齊漂亮。

二、找策略

圖中的盆花的顏色依次是紅、藍、紅、藍、紅、藍……學生找出規律,我及時提出問題,按這樣有規律的排列第15盆花是什麼顏色,小組內合作,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集體交流。

三、優化策略

學生解決盆花的問題出現三種策略,一種畫圖方法;一種是列舉法;一種是計算方法。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彩燈依次是紅、紫、綠、紅、紫、綠、紅、紫……照這樣排列第17盞燈是什麼顏色的問題,比賽誰完成的快,交流時學生髮現計算方法還是比較快。

四、發現生活中規律

數學是解決生活的問題,用學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能體現數學的價值。讓學生找生活中這樣的規律如:“每四年一閏,每7天一個星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十二生肖……”

五、用規律設計圖案

我用今天這樣規律設計一幅圖案,向學生展示,再一次喚起學生對規律美的認識,讓學生自己設計,讓學生同樣體會到數學的美。以上五個環節,其中“一,二,三”個環節是重點,這樣的設計在實踐中獲得好評。

我的成功

1、激趣引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有節奏的拍手來歡迎老師,一來緩解學生緊張情緒,二來把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發現拍手的規律,為下文找規律做了鋪墊。

2、充分體現課改的新理念。這樣的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和研究之中,讓他們帶着問題展開小組合作交流,避免課堂中提問,以個別學生回答代替大多學生的思維。在學生探究規律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不是生硬把找出的規律教給他們。讓他們自己發現,自己解決,獲得成功的體驗。

3、根據課堂變化,及時調整設計。在優化策略這一環節,比較畫圖法,列舉法和計算方法時,課堂出現兩派,一隊認為畫圖直觀而且好理解;一隊認為計算簡潔,速度快。我馬上補充一道,“按燈籠這樣排法,第1840盞燈是什麼顏色?”要求畫圖,學生齊喊“哦!那畫到啥時?”從而感受到計算方法的簡便和實用。

4、靈活使用課後問題,巧妙設計習題。課後的練習第1題是擺珠子,第2題穿珠子,兩道題內容相似,我只選取了第1題。我設計一道這樣練習題:“我愛數學我愛數學我愛數學……第154個字是什麼?”這樣習題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它不但很有創意,還體現熱愛數學之情。

我的遺憾

課堂中對意料之外的回答,處理不恰當。當提出“彩旗的顏色依次是紅、紅、黃、黃、紅、紅……的順序,第23面是什麼?”時,因為有前面兩種問題的鋪墊,學生基本認可先找出每幾個一組,再列算式,正當總結時,於沂渭舉手説:“我還有一種方法,把紅旗當奇數,黃旗當偶數……”我馬上想到每2個一組,奇數是紅旗,偶數是黃旗,欣喜打斷他的話“噢,把紅旗看成一組,黃旗一組,也就是每2個一組,再計算。這種想法很好,大家給於沂渭鼓掌。”但是於沂渭臉上卻沒有喜悦之情。當時害怕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沒有讓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想法,聽課的老師對這種方法也有異議,表揚也顯得蒼白無力。

課後我叫來於沂渭讓他講完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是這樣的,把2面旗當成一組,紅旗是單數,黃旗是雙數,第23面旗應是23÷2=11(組)……1(面)第11組是單數應是紅旗,剩下一面按順序應是黃旗。説的多啊!難得學生有這樣的奇思,可惜課堂上,我卻讓這精彩的一幕浪費掉。還得聽老師留下懸念,給自己留下深深的遺憾。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2

《找規律》這個內容聽過很多人上公開課,對這個內容和需要的素材都積累了很多,但是也存在一些疑惑:有規律的排列是説不斷重複三次及以上,對於第一課時的找規律就是要分組,分組很重要,其實就是找出不斷重複的。

這裏以前我沒太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不斷的問學生,把什麼作為一組,這組中第一個是什麼……這次再上這個內容的時候我就不斷的問什麼在不斷重複,把什麼作為一組。

上完第一課時,在上第二課時,就是數量的規律,這個也是不斷重複出現,只是從圖案到數了,學生掌握起來不難。第三課時就是數有規律了,所以我總覺得前面強調重複,到這裏沒有了,學生就很迷茫,所以在這裏我跟學生強調了:不斷重複出現是有規律的,還有些是不會不斷重複出現,但是也有規律。有些規律的核心是重複,有些規律的核心是發展。要孩子創造有規律的圖案,很多是不斷重複出現的,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上還是要多展示一些數量不斷變化的規律給他們看。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3

《找規律》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材新編入的`內容,安排的是週期問題。週期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表現為一種周而復始的結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的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因此,週期問題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週期現象,並且能通過部分把握整體,通過有限想象無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週期問題。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結合教材中的具體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用畫圖、擺圖、計算等不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並將多種方法逐步優化為計算這一種方法,學生能根據規律計算出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自我感覺還不錯。但是學生的作業情況卻出乎我的意外,讓我大失所望。

錯例再現:

題1、幼兒園的小朋友做傳花遊戲,12人圍坐一圈。從1號按順時針方向向下一個人傳花。當傳了30次時,花應該在幾號小朋友手裏?

全班學生竟無一例外的是這麼解答的:解:30÷12=2(組)……6(個) 答:花應該在6號小朋友手裏。

題2、我國民間的12生肖依次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小明出生那一年正好是馬年。你知道當他30歲時是什麼年嗎?

解答:30÷12=2(組)……6 答:他30歲時是蛇年。

……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中的自我感覺良好與作業中的諸多錯誤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使我不得不對教堂進行深刻地反思。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是“看”規律而不是找規律,從而導致了學生解決週期問題的感覺是“看似簡單,而往往是做錯了自己還不知道”。 學生的作業是反映課堂教學的一面鏡子。追本溯源,教師教學中隱藏的問題是:學生只會機械的照搬例題中的解題步驟,思維膚淺,對文本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學中規律直接呈現,以至在解決問題時跳過“找規律”這一過程,最終導致學生解決問題時不分析規律是什麼,只注意到一個週期中一共有多少個圖形或物體,沒有認識不同物體或圖形的具體排列順序,就草率解決問題,從而導致錯誤。沒有在具體的問題中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學生“看”到的是表面的假規律,做錯也就是不足為怪了。

如何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真正的“找”規律,並且能找到、找正確規律,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為靈活、更為深刻呢?我認為在教學這一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習題的設計應具有層次感,呈現變式,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的認識只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習題設計要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找規律與解決問題同是這課的教學重點,正確認識規律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學中,教師應有層次性的呈現不同的週期現象。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從基本的練習到變式練習,再到綜合練習;從單純的圖形排列週期規律到文本敍述結合圖形的週期規律,再到純文本敍述的週期規律,讓學生體驗規律的多樣性與隱蔽性,充分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同時,教師教學中應把握度,規律太明顯和太隱蔽都不利於學生養成動腦找規律的習慣。

2、採取多種方式,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建立數學模型。

例題中的規律較明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規律。過分容易讓教者、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很容易疏忽找規律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學生在學習例題時得心應手,而解決問題時卻無從下手或是容易出錯的原因。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學。”對於小學生而言,“做”數學遠比“看”數學有效得多,因為“做”中學能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更為豐富的直接經驗。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採用劃一劃、畫一畫、寫一寫等方法,充分讓學生經歷找規律的過程,發現規律的本質,以提高解決週期問題的能力。

(1)畫週期。題目中呈現若干個週期,規律較明顯,這時可讓學生用筆畫出一個週期,從中認清週期中的相關信息。

(2)用符號表示週期。讓學生把題目中描述的週期規律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表示出來,在文字與符號建立對應關係。學會用符號表示數學信息,這也是一種找規律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同時感受、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

(3)寫週期。有些問題採用文字敍述的方式,規律不直接呈現出來,而小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有限,思維基於直觀,有時不能一下子認識規律的本質,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讓學生寫一寫週期,可將週期中各個物體的排列順序、數量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為學生選擇相關信息解決問題提供了保障。如題目:伸出你的左手,從大拇指開始數:1、2、3、4、5,接着反方向數6、7、8、9。周而復始,當數到56時,在哪個手指上?學生很容易被文字敍述的表面現象迷惑,以為一個週期物體的數量為5。通過寫一寫,可正確解答, 56÷8=7(組) 即當數到56時,在食指上。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4

這次公開課,我上的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找規律》這一節知識,這節課從開始上時就很輕鬆,課也按照我的意思往下走,這堂課上下來總的感覺還是不錯的。 回顧這節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

1、關注新舊知識聯繫,促進新舊知識合理溝通。精心預設生活場景,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所隱藏的數學因素,感知 “規律”,就本教學內容而言是讓學生感知事物排列的“序”。

2、給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充裕的空間,讓小組活動效果落到實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是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沒有思考的合作與交流是低效與流於形式的,學生將會出現無話可説。為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我做了如下的安排:在解決盆花問題時,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讓他們在練習本上將自己的思考過程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使學生在感受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的同時拓寬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而在解決彩燈問題時,我則讓學生同桌説説自己的想法,再用自己認為比較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經歷了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學生對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有了比較清晰地認識。這時,我將彩旗問題交給學生處理,由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我則用“餘數是幾時,是紅旗?餘數是幾時,是黃旗?”這一問題將這堂課的關鍵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總結,提高認識。

3、合理組合、挖掘教材。如規律練習的拓展,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個情景,引導學生根據所掌握的找規律的知識,自己設計出一個規律,讓學生深刻理解排序中的“組”和“組內事物的個數”及“組內事物的序”,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體驗成功和喜悦。

4、自然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人文價值。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從主題圖――盆花、彩燈、彩旗的出示,到結束時自然界中的規律現象和生活中的規律現象的展示,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產生用數學知識去改造生活的慾望。

5、關注生成。如在找規律的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一次次經歷策略不斷優化的過程,而對於學生的錯誤資源,我能及時捕捉,引導學生通過思辨來糾正。

6、細節決定成敗。在預設中,我比較精心地設計了每一句過渡語和板書。儘量做到簡明不羅嗦,突出重點,這樣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同時在數學課上也能讓學生感受我們語言文字的美。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課中,有些地方我還比較急噪,給予學生探究的時間還不夠,沒有為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供廣泛的可能等。有遺憾,就意味着反省,意味着認識的昇華,意味着進步與提高。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努力,不求最好,只為更好。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5

蘇霍姆林斯墓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極深帶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適應並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在《找規律》這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前,大膽的放手讓學生探求新知,促進課堂教育效果顯著提高,下面結合這節課教學片斷談一些認識。

一、課前巧妙引導,設疑激思

在教學例①前,我這樣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在做計算題時,是用計算器快,還是計算快,學生們毫不猶豫的説是用計算器快,那今天老師就和大家進行一個比賽,你們用計算器算,我不用看誰最先寫出得數,出示例①中1111×1111=

師:直接寫答案1234321

生:用計算器

生按完了,還沒寫答案,老師已寫出答案。

師:你們知道老師為什麼算這麼快嗎?怎樣計算的嗎?從而引導課題。這樣導入聽課既順水推舟,又留給學生思維空間,達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勢。

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在巧妙導入後,更應放手讓學生主動、積極去尋求計算快的方法。事實證明,同學們興趣盎然。

學生很快通過觀察發現這樣計算題的計算規律。

生1:乘號前後因數數位相同,每位上數都是1

生2:得數特點是幾位數相乘,積中間的數是幾

如是三位數111×111相乘,積中間寫3。

生3:積的數字是按一定順序排列123……321。

生4:積位數比兩個因數數位和少1位。

學生思路維激活了討論非常熱烈,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教學在我"故弄玄虛"的導入和同學們的主動探索中水到渠成。

三、驗證規律,實現創新,大膽質疑

讓學生用自己發現規律試做幾題。

當學生在做到111111111×1……1=123……9……321

學生中有同學質疑如果10個1和10個1相乘結果還是以上規律嗎?讓學生自己解答。

生:符合中間數為10即可。

生:不行中間有進位,積與前面並式規律不一樣。

師:到底誰對,我們來驗證一下,計算出結果看一看。

生1:計算器只能計算到9位,用計算機。

生2:可以錯位相加每次乘得結果。

這樣使教學出現"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效果。在又一次故弄玄虛中,使學生髮現計算規律。

綜上所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兩次"故弄玄虛"讓學生總不斷碰撞又處於主動探索的地位,他們不但獲得了所學知識,而且學會了探索發現知識的方法,發揮自主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保持繼續探索的願望和興致……這樣課堂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標籤: 反思 教學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wkl94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