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紅軍不怕遠征難》教學的個人反思

《紅軍不怕遠征難》教學的個人反思

(一)如何設計教學活動?

《紅軍不怕遠征難》教學的個人反思

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經常根據教材內容來選擇一定的活動形式來與學生一起學習歷史。本課,利用長征途中的一系列圖片來圖走長征,圖説長征,是我最初教學設計中活動的主體。在不同班級上完本課後,我對教學活動的設計有了新的感悟。

(1)第一節課,我是先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來搶答介紹長征中的這些圖片,將圖片作為獎品獎勵給介紹的同學。學生的熱情十分高漲。為了得到所介紹的圖片,學生爭先恐後的回答。最後請拿到11張圖片的同學到台前排列長征的順序。

精彩瞬間:學生參與熱情高漲。

遺憾不足:活動需要時間長,沒有得到機會的同學沒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

(2)第二節課,分配給每個小組一張圖片,每四人一小組,開展對本小組所領到圖片的研究,最後集中本小組意見,由小組中心發言人來介紹本小組探究成果。最後再來排序。

成功之處:針對性強,且通過小組探究的形式,確保全員參與。參與面廣。

缺點不足:依舊耗時長,且圖片改為分派的形式不如作為獎品提供的形式學生的熱情高。

(3)第三節課,為了節省時間,也為了凸現遵義會議、兩次會師這些重難點,我將教學設計改為,將圖片發放形式改為小組代表抽籤,為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將圖片分為兩種,一種是重點介紹,另外一種是不介紹,只留作排序使用。為降低難度,學生原來對於圖片的介紹也由撰寫紅色旅遊景區介紹詞改為長征中圖片上發生的歷史。

上課的過程中,依舊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反思過後,我有了新的認識……

反思一:活動設計與重難點的關係。

遵義會議是本節課的重難點

不足之處:我在長征過程上耗費的課堂時間太久。從學生兩個地點排錯來看,過程的掌握也不好。

處理方法:假如這樣設計應該會更好一些。

首先讓學生同桌間協作,或獨立在預習卡圖上,找出長征經過的每一個地點,重走長征路,初步瞭解長征過程途徑每一個地點。

然後教師通過地圖、形象的圖片和生動幽默的語言領着學生再次圖走長征,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生認知。

最後再請一部分同學來排序,提高學生的運用,也第三次加深學生印象。

經過這樣的三次後,學生應該掌握比較好。而且時間也由原來的二十分鐘節省到十餘分鐘。而節省下來的時間,活動的主體放在小組合作,報道遵義會議召開上或者是為遵義會議舊址撰寫紅色旅遊介紹詞。

每個小組異彩紛呈的報道或介紹,學生一定對於遵義會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來根據關鍵詞進一步把握,學生對於遵義會議會有很大的知識上、能力上、情感上的多重收穫。

反思二:活動的有序、有效。

開展活動固然很好,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要有目標意識,確保活動的效率。

不足之處:例如在分發圖片過程中,讓小組代表到台前抽籤,本是想節省時間,卻因為組織不好,耽擱了時間。

處理方法:我想,我説清要求後,快速走到每一個小組前,讓學生抽籤,這樣抽完一個,就能快速開始一個小組,不至於全班都在等待。

反思三:要相信學生。

不足之處:最初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撰寫紅色旅遊詞,可在上第一節課時,我降低難度,改為了介紹圖片上發生的歷史。由於自己缺乏自信,更對我們的學生能力缺乏信任,雖然學生介紹得比較清楚,但讓他們失去了個性化的精彩展示。

處理方法:與學生一起樹立自信心。對自己對學生説‘行!一定行!’

(二)課堂語言,要千錘百煉。

通過本節課的設計與實踐,我對於教學語言的組織有了新的體會。

課堂上,寶貴的四十分鐘裏,一定要讓每句話都實現它的價值。

教學機智:我在尊重學生認知特點的前提下,通過言簡意賅的過渡語,引導學生思維步步深入;或者給予學生個性化的,針對性的評價。語言與語境相吻合,而不是與預設相一致。

(三)三維目標,應渾然天成。

三維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三條平行線或者三個不同的'組成部分

例如本課,通過圖片,重走長征路,瞭解長征的歷史,培養探究能力,並從中體悟長精精神,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過程中,我並沒有引導學生認識到長征的奉獻與團結,學生只能談出“大無畏、不拍犧牲、不屈不撓”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而我在某一節課中,和學生一起談到過草地時老紅軍為了挽救年輕紅軍的生命,將唯一的一點食物留給他人而餓死犧牲的故事,學生再談出“無私奉獻,團結一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課前我鼓勵學生,分小組編排歷史劇。課堂上,學生們

將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表演的非常逼真形象。而且跨越了組與組之間的界限,聯誼演出,氣勢磅礴,讓大家耳目一新。

通過在不同的班級上《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後,我反思了許多,雖然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我相信經歷本身就是一種收穫,我發現的這些問題,是我教學思想的新認識,教學行為的新矯正。

對我來説,這些就是最大的成功與收穫。感謝領導、老師對我的一次次的悉心指導,讓我的教學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pe79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