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諾曼底號遇難記》個人的教學反思

《諾曼底號遇難記》個人的教學反思

一、引導質疑,激起閲讀興趣。

《諾曼底號遇難記》個人的教學反思

學生進入高年級,解決自己感興趣的語文問題能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並且在閲讀中有明確的目的性。本節課利用電影《泰坦尼克號》的一段視頻,將文中恐懼、慌亂的場面描寫進行直觀呈現,然後再讓學生結合朗讀體會,以自己的朗讀和想象進行情景再現。但是這不是唯一的目的。當學生體會到當時場景的混亂之後,教師出示資料引導學生對比,“①泰坦尼克號上2208名船員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還,死亡人數大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二。②諾曼底號:共61人,除了船長,全部生還。”孩子們讀到這份資料明顯受到震撼,輕歎聲傳入我的耳中。我即時引導質疑:“讀了這兩份材料,對比一下,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何君同學立刻提出,“為什麼泰坦尼克號死了那麼多人,而諾曼底號只死了船長一個人?”當然,通過對比,這個質疑很自然會出現。同樣是海上遇難,同樣開始的時候是無比恐懼和混亂,正是因為諾曼底號有一個偉大的船長,才會讓旅客和船員們安全脱險。教師此時拋出問題:“哈爾威船長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竟然能夠從死神的手中拯救60個人的生命?默讀課文,用幾個詞語概括哈爾威船長的品質,寫在旁邊空白處。同時,可以把有關的重點句子勾畫出來。”相信這時候,學生的閲讀是有一定興趣的。

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

本文的情感性需要學生在字裏行間仔細品悟,通過相互交流談出自己的感動。同時,工具性也不容忽視。本課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其一,認識場面描寫。其二,詞語的比喻義的認識。第一點是教材要求的教學目標,第二點是根據課文理解的需要自行加入的。關於場面描寫,在學生閲讀後明確“像這樣對於在同一時間內眾多人物表現的描寫和有關情況的描寫就叫做場面描寫”,並且適時質疑,“表現船長的冷靜,只重點描寫船長就夠了吧?為什麼前面還要有大段的場面描寫?不會喧賓奪主嗎?”徐晨同學體會到:“不是喧賓奪主,描寫人們的混亂,這樣對比就能更好地表現出船長的鎮定自若。”這樣,學生通過對場面描寫的閲讀體會到了具體的襯托作用。

三、分角色朗誦體會情感

在學生體會到船長與機械師和大副的對話中能體現船長的`果斷與鎮定時,我指導學生進入情境朗讀,第一組陳宇朗讀船長的話雖然以洪亮的聲音和很快的語速來表現船長的果斷,但是欲速過快,朗讀時個別句子不夠清楚。於是我提示:“船長啊,我給你提個意見。你剛才説話太快了,讓別人聽了感覺你有點着急。要讓別人體會到你的鎮定,就在説話的時候冷靜些,讓自己的話語落地有聲!”到第二組朗讀時,我讓學生去掉中間的旁白,學生朗讀銜接緊密,比較好的表現出了當時緊張的情況下船長的果斷與船員們的默契配合。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學不是完全根據教師的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着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思考和感悟時有形成。這就是“生成”的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課堂,給我們一線教師帶來了挑戰。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誘發“動態生成”,怎樣捕捉“動態生成”的鍥機,使“動態生成”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富有生命活力,是我們每位教師共同努力的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0qezn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