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教學反思範文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教學反思範文

篇一、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教學反思範文

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和組織作用。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教學反思範文

我們在進行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認為課堂中學生的活動越多越好,甚至學校領導在進行課改評價時也看教學是否讓學生活動的多,認為學生的參與率越高,體現出的教學改革就越徹底。由於這些認識,造成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大量地讓學生去搞活動,如講故事、分析人物、分析事件、討論問題、進行表演等等,都由學生包攬。一節課下來,幾乎沒有了教師的身影。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總覺得少了什麼。仔細分析,原來少了教師自身的活動,少了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少了師生之間的合作。而這極易導致教學中秩序的失控並影響教學過程的推進,進而影響教學效率。比如畫面一中,秩序的混亂就是我在讓學生進行討論時少了引導,學生是自發的由影視劇的角度考慮人物,從而發生了暫時的失控,思路也沒有隨着我的預想前進。如果我在學生討論之前,首先把歷史和影視劇的區別再進行一次講解,並能夠讓學生提前閲讀教材的楷體字部分,把自己的引導工作做的紮實一點,也許學生的討論就會從正面的多一點,也更易於課堂的順利進行。由此我也想到了我曾看到的關於新型課堂構建的一句話:“課堂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識到,教育改革並不是削弱教師在教學中的分量,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們不斷的提高我們的教育智慧,運用我們的智慧去組織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達到自身的發展。

在一年的新教材實踐中,雖取得不少成功,但也有很多很多的失敗,值得我反思的地方也有許許多多。身為人師,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應該及時的更多的進行教學過程的反思,從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目標。

篇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教學反思範文

本課教學讓我深深的感到新課程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提高課前預見能力和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通過“以不變應萬變” 的方式把知識灌輸給不同班級的學生,同一個教案用幾年,同一張講義印幾遍,為此很多有了一定教齡的教師經常感唱:“‘濤聲依舊’‘重複昨天的故事’,教師的一生難道就是這樣嗎?”其實對此也不難理解,因為傳統的教學觀念極易使教師喪失進取心,久而久之,便容易使教師養成惰性,限制了教師自身的創造性,試想沒有創造性的教師,又怎能教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而新課程的教學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影響和決定了整個教學進程,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和課堂中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很難完成教學目標。如,我在課前就考慮到假如時間不夠,該怎麼辦?是不是該壓縮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或是把課外延伸這一版塊去掉呢?最後採取多媒體圖片及視頻剪輯,達到了教學的效果。

二、巧設問題情境,促使探究過程開放。

比如,我在處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時,在第一個班設計的問題是“比較明清統治者在處理民族的問題和政府態度上的不同?”填寫好下表(參照教案)。” 一堂課下來,儘管小組討論氣氛活躍,學生回答問題積極,答案正確率高,但我總感覺好像少了什麼?在第二個班,我對問題重新處理,變為“‘明修長城清修廟’反映了明清統治者在處理民族的問題和政府態度上的有何不同?”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層次的學生,就因為設計的問題不同,結果大不一樣。通過對比兩堂課的教學,引起了我心靈的震撼,感慨萬分:為什麼第一堂課感覺好像少了什麼?原來缺少的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第一堂課的問題情境是長期以來“重知識、輕能力”傳統觀念影響下設計的問題,問題設計太死板,以至於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的小組討論是為了找出老師設計的問題的答案;第二堂課由於問題設計具有開放性,促使了學生探究過程的開放,儘管學生的回答從知識角度來説,沒有第一節課這樣面面俱到,但這種探究能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駕馭知識,改變了以前只以模仿、繼承、積累和重複前人的固定知識的守舊模式,並經常在討論過程中碰撞出“思維” 的火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綜合探究能力及創新精神等,這就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精心營造的合作性學習確實能讓學生在認知上、生理上、感情上、心理上更主動地投入學習,但如何根據實際,組建合作小組,保證組內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這個問題還有待於繼續探討。學校教室內不能上網,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對學生網上查閲資料的指導,也增加了學生上網的盲目性。

篇三、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教學反思範文

本課涉及知識點的共同特徵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這個歷史特徵最早從秦朝就開始具備,經過兩漢,隋唐,宋元及明清幾個朝代得以完善。這一課雖然只涉及的是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備課時如果老師缺乏對歷史問題的橫向聯繫,就會割裂歷史,讓學生只感受到歷史的碎片,而不是一個完整的歷史脈絡。因此,本課在準備時,應該有這樣思路:

1、對若干個歷史朝代的這類知識進行清晰的判斷、比較和分析。判斷,就是根據材料信息識讀所屬的朝代;比較,就是通過排列好的朝代順序,比較各朝代的民族關係主流和疆域發展軌跡,感受和體驗中國古代民族關係及疆域變遷的大致歷程,理解清朝疆域是在繼承前代版圖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和鞏固;分析,即再次發揮提示信息的作用,讓學生分析和概括歷代處理民族關係的方式,再對照清朝“冊封”和“修廟”等方式處理民族關係,學生就能深刻地理解清朝民族政策的高明之處。

2、為了配合以上的總體思路,需要配備的基本教具就是秦、漢、唐、明、清五幅地圖,通過判斷、比較和分析來正確的全面的理解清朝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所做的歷史貢獻。”

3、此外,如果僅僅簡單呈現五幅地圖,學生還是很難真正“理解”清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貢獻。因此,需要我們精心創設情境、進行課堂探究指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從內心深處產生共鳴,使學生不僅能完成學習目標,同時還能接受情感教育,完成歷史課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功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ovko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