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1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順序很明顯,寫作方法很值得學生學習。在教學時,我讓學生以遊者的身份走進文本,感受頤和園的美麗風光和作者精美的語言文字。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

一、 自瀆課文,整體感知,理清遊覽順序

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學習遊記課文的經驗,因此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找出“課文寫了哪幾處景點?你從哪些句子知道的?”這樣學生通過讀書很快就找到了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個句子,並且從中知道了作者些了哪些景點,本文的寫作順序也就很清楚了。

二、以導遊的身份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合作學習,一個當遊人,一個當導遊,選取自己喜歡的課文段落,把課文讀美,把景點特點介紹出來,然後在班上交流。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很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展示時,很多同學不僅把課文讀美了而且還根據自己的理解,向遊人介紹了頤和園景點的特點。在分段學習展示時,我發現學生能夠把自己選取的段落清楚的介紹出來。

通過分小組自主、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學生充分發揮了同伴互助的作用,他們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使學生資源共享了。

三、課後延伸,鞏固學習。

在感知了頤和園的美之後,我讓學生對全文寫一篇導遊詞,並加以此來達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

通過這節課教學,我覺得懂教師不僅自己要讀懂課文理解課文,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怎麼樣走進文本,讓學生自己讀懂課文,理解課文,昇華情感。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2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由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美。生讀課文時,我就設置了“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最後再説説從文中體會到什麼?那就是頤和園既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宏偉的博物館。

不足之處:

1、學生開展研究和體驗的時間不夠充足。

在學習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時,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是喜歡哪句就認真地讀哪句,並把體會在小組中交流。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導遊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的創新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思路快的同學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歡的句子並在小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學還沒來得及在小組中交流,我就已組織學生彙報交流。給這一部分學生留下了遺憾。

2、學生讀的機會太少。

本節課的教學結束後,我才猛的意識到學生讀的機會太少了。尤其在學生遊覽完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後,沒能讓學生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這是我最大的失誤。如果學生能融情於景,那麼教學效益會更理想的。

可見,每一次認真的反思都是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的過程。每當完成一次反思都相當於在成功的道路上又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3

《頤和園》一課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作者按照移步換景的遊覽順序向讀者介紹了頤和園美麗的建築及自然風光,本課的寫作方法也很值得孩子們學習。

課堂上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首先讓學生找出作者都遊覽了哪些地方,再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詞把這些地點連接起來的,引出像作者這樣走一處換個景點的寫法叫移步換景,可以用走過,繞過、轉過、向東、向北等詞語描述,滲透使用。

同時這篇課文在對景物進行描寫時,採用了説明、比喻等描寫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多數學生基本能敏感的發現其寫作上的特點。

課前在查閲借鑑其他老師的教學設計時,發現有一堂課上,學生講到“滑”和“劃”的使用,這是我在之前的設計中未曾考慮的,覺得很有價值,於是有意在課上注意了一下,但沒有學生能主動説出來,於是我設計了對比練習,讀一讀這兩句話,你發現有什麼不同?學生踴躍發言,張睿軒的發言最精彩,基本把我要的都説了出來,但遺憾的是課後的檢測中,對“滑”的理解,大家答得卻不理想,看來説得好不一定會寫,幾個人會説不一定大家都會説,會説了也不一定就是理解透徹了,怎樣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會説,會寫才是硬道理。

縱觀本課教學,我覺得在指導朗讀方面,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在情感渲染、評價上沒有指導到位。課文學完後,如果能讓學生結合文中所介紹的景物按照作者的遊覽順序,自己做導遊領大家走一番,學生興趣也許會更濃厚,對學生的能力提升也有幫助。讀寫結合應用不夠,本課是一篇很好的讀寫結合應用文,課後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遊覽詞,進行小練筆,學以致用效果應該更好,但因為對課文的講解過細,導致時間不夠,缺少小練筆安排。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4

教學《頤和園》第二課時,複習引入時,學生表現活躍,對答如流,很快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學生都知道這節課要理解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這些景物的特點。逐步引入第2自然段的學習,指名學生讀這個自然段後,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劃出表現長廊的特點的句子讀一讀?”請學生舉手回答時,望向學生,全班60人舉手的學生只有8人,叫了3位同學回答問題,也只有一位同學回答正確。學生這種由熱情到冷淡的學習態度,令我失去了方寸,我暗自思量:後面的學習怎樣進行呢?

沉思片刻,我先對學生做鼓動工作,要求他們積極思考,大膽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再引導、點撥學生學習的方法。很快,學生基本把老師提出的問題解決了。我再進行“列數字”這個知識點的講解,學生都明白了長廊的特點,體會出長廊的美。學生的學習熱情又逐步高漲起來,我也感覺到自己有一種滿足感。

很快,我在半扶半放中,又進行了第3自然段的教學,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已回到複習引入時的樣子,情緒不斷地高漲。於是,我在學生熱烈的氛圍中與學生一起總結了2、3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讀──思──説──讀。後面2個自然段的學習由學生分成小組討論解決。一節課就這樣完成了學習的任務,學生的表現總是越來越好,授完這節課,我也不禁長歎一口氣。我想:課堂教學靈活調控多重要啊!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5

課文先寫長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接着寫的是萬壽山的景色。分別介紹了從腳向上,和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最後寫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紹了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最後寫頤和園處處有美景,看也看不完,開頭與結尾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教學後,有以下幾點感受: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建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6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層次清楚地給我們介紹了頤和園的一些景點,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一、整合課程資源,再現文本情景。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我在教學前運用多媒體將蒐集到的圖片、視頻資料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台樓閣、長廊石橋……學生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文本內容,特別播放了長廊和昆明湖的視頻,讓學生把優美的語言文字和動態的情景場面有機地聯結在一起,去感受頤和園的美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充滿激情,也使學習成為了一種快樂的體驗。

二、注重讀中遷移,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本文語言優美,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細細品味,來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作者表達上的準確性,從而更深地感受頤和園的美。如:在教學“長廊”的段落時,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用形象的語言來描繪長廊上各不相同的畫的內容,從畫面中感受長廊的美。再如:在學習描寫昆明湖的段落時,我讓學生抓住 “滑”字,通過換字的形式,來體會湖水的靜,感悟作者表達上的準確性。還有引導學生注意瞭解遊記的寫作順序和過渡句的恰當運用。在這課的學習中學生不僅感受到頤和園的美麗,還學到了一些閲讀和寫作的方法,有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但在這堂課中,也存在着不足之處。在今後的工作之餘,我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遺憾,多一些精彩。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7

《頤和園》這篇課文按照遊覽順序記敍,移步換景的方法分別寫了頤和園的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等景點,作者通過優美的文字展現出對頤和園的喜愛和讚美之情,在教學之後,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課文結構。對於遊記課文,我認為應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感知作者的遊覽順序,掌握課文結構,明確作者帶領我們遊覽的是頤和園的三個景點,並明確遊覽三個景點的先後順序。所以在教學中這一點放在了首要位置,學生們在這一點上是達到了我的預期的。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頤和園》這篇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內容,練習表達。於是,在教學中,我根據本文內容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對長廊進行介紹,但由於我對學生的啟發不夠沒有使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第三: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場境。在教學中,我一直努力讓自己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為學生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但由於自己不夠活躍,且在教學中的提問方式不正確,學生回答問題並不積極,導致課堂對話有些沉悶,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8

別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聽有經驗的老師上課,我們都能看到他們在課堂上給予孩子的關懷。特別是後進生。如一個微笑,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句鼓勵的話……孩子呢?他們充滿自信之餘,也會想到:老師是在乎我的.我要好好表現!

可我認為除做到這些外,我們還應多和孩子握握手.讓他們在和老師握手的一瞬間,心中播撒自信的種子.

今天我上第18課《頤和園》時,讓全班孩子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並説説理由.當讓孩子們交流時,大部分都能比較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可對於膽小而又想表現自我的孩子來説是比較困難的.這時他最需要的是鼓勵.我説:“老師也很喜歡這部分,也有自己喜歡的理由,可都沒有找到知己,真遺憾!我的知己在哪?”話音剛落,一隻小手慢慢地舉起來.孩子説:“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我覺得那裏一年四季都有花開。我好像聞到了花香。”“我終於找到知己了.握個手吧!交個朋友!”我興奮地説。其他孩子情緒高漲,都有躍躍欲試的表現。接下來的時間這位“知己”比以往任何一節課都要專心.直到下課還跟在我身後,似乎還想説點什麼.我微笑地摸摸他的頭……

由此可見,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個舉動,給予孩子的卻是無窮的力量!在孩子需要關懷、鼓舞時,別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9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

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敍並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這種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我主要圍繞以下思路展開教學:

一、初讀課文,瞭解內容,感受風景美。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最喜歡的景是哪裏,並説一説理由;在互動交流中,我相機出示有關圖片、課件,把語言文字形象化,用圖畫和語言把學生帶入美的情境。

二、細讀課文,探索文路,體會結構美。本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結構嚴謹,在教學時,我圍繞“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這個問題,先引導學生勾畫出表示地點轉換的語句,然後再組織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白這就是按地點轉換記敍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抓住“進了、繞過、走完、來到、登上、下來、走過”等記敍遊覽過程的動詞,以導遊的身份向遊客們介紹這次遊覽的路線,讓學生將作者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學習作者移步換景、過渡連接的表達方式。從讀學寫,為完成課後安排的小練筆引路。

三、研讀語句,品味語言美。我先讓學生選取自己最喜歡的景點好好讀,勾畫句子品味。目的是讓他們潛心讀書,真正地走進課文中。並在重點詞句上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體會到,長廊、佛香閣、昆明湖等景物各有特點,作者描寫的方法也不同。

在感知了頤和園的美之後,課下我讓學生寫一篇導遊詞——《遊戚城公園》,以此來達到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10

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的能力,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經過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藉助多媒體,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隨着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講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二、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根據提綱預習課文,查閲資料,與同學們交流,學生利用網絡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擴展。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11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説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着走,到後來的學生之間學着走,到最後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着重體現的。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12

本文描繪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觀,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敍園中美景。之前孩子們接觸過的課文,多半分為三種寫作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事情發展順序,而遊覽順序是第一次接觸。所以當我提出“思考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進行描寫”時,孩子們大多回答的是空間順序。於是,我便向孩子們講解空間順序與遊覽順序有哪些區別:遊覽順序和空間方位順序都是文章的表達順序,但是它們是有區別的。參觀、遊覽順序也稱移步換景或地點轉換順序。

它以遊蹤為線索,游到哪裏寫到哪裏,比如我們曾經寫過的習作——《曹禺公園一日遊》,同學們就是由曹禺公園的大門開始,一個一個地變換景點,對曹禺公園進行遊覽。而空間方位順序是以某一地、一物為觀察點,按照上下、左右、前後、遠近等,描繪各種事物,構成清晰畫面。比如我們同樣以曹禺公園為背景,不變換地點,單單隻寫曹禺公園的那座八角寶塔,同學們就可以按照空間順序去描寫它。另外,説明相對靜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築物,往往用到空間順序,一般也能從文章中找出標誌性的表空間方位的詞語。空間順序又可分為:由上到下、由外到內、從前到後、由中心到四周、從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也有的以參觀者的行蹤為順序。孩子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也對空間順序和遊覽順序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13

《頤和園》全文共有八個自然段,它是一篇説明文,不同於一般的遊記文章,記敍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課文層次清楚,語言生動優美,全文如一幅展開的山水畫卷,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藴含着對建造頤和園的古代勞動人民的讚美,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民族自豪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能理清文章的順序,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的方法。

根據語文教學及教材的特點,本着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宗旨,在教學頤和園這一課時,採用了大量與頤和園景點相關的圖片,配以優美的音樂,運用文中的重點詞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並結合開放式、討論式、競賽式等教學方法加強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使課堂呈現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場面。

有幾點做的不錯:

一.在上課之前我大量的查閲了頤和園的有關知識、圖片,並且認真閲讀教材,力求走進文本,感受美,理解美,課上更能遊刃有餘的傳遞美、感染學生體會美。

二.課前,帶領學生實踐去量一量20米,41米,15 0米有多長,使學生頭腦裏建立起數的概念,在教堂中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在吃透教材上下功夫,所謂站的高看的遠,才能更後的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在講授課文第3自然段時我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佛香閣的高,挖掘的較深,使學生髮自內心的感受到佛香閣真高!

四.把學文與學習寫文有機結合。這是一篇非常好的寫景的文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點、詳略得當,這正是學習寫作的好教材。

當然也有些地方處理的不是很巧妙,因此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14

本課作者引領我們一起走進頤和園,按一定的遊覽順序向我們介紹了頤和園內幾處美麗的景觀。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層次清晰,文字圍繞“美麗”展開。

課堂上,我們從走進大門開始,跟隨作者繞過大殿,來到長廊,感受到了長廊的長和美;隨後登上萬壽山一飽山下美景;最後來到昆明湖,欣賞了湖邊的美景。作者每到一處,在每段開頭都有一句表示位置轉移的語句來引出,非常明顯。在開始我提出“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介紹頤和園的,從文中的哪些語句看出來的?”這一問題後,大多數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對重點詞句的體會也比較好。描寫長廊時,我讓學生邊讀邊畫出長廊特點的詞句,並説説自己的理解,宋藝涵同學竟一下子説了好多,對每一句都分析得頭頭是道。她不僅體會到了長廊的長、美,還由橫檻和花木的獨特設計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看來她由17課《長城》的知識遷移過來了,這種學習方法還真不錯。後面段落中,其中對於“滑”字的體會學生理解比較透徹,我想可能是由前面的比喻句做鋪墊。

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學完每一部分後我還是沒能及時小結一下。課文圍繞頤和園的美麗來寫,每遊覽完一處景觀,都應該回歸到“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這個總起句,以加深學生的體會,進一步感受園內的美麗。對於寫作方法的指導也不到位。

四年級上冊《頤和園》反思15

《頤和園》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從課文優美的語言中感受景物的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順序及手法。在第一課時,我已帶着學生理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瞭解了移步換景,過渡連接的表達方式。新課開始時,讓學生回顧作者的遊覽順序後,我要求他們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先自己思考景物有什特點。

接下來,我按照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順序,分別引導學生分析景物特點以及作者的寫作方法。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學習不同的自然段時,我都讓學生在朗讀中思考景物特點,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使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感受課文的語言美,為後面的教學作鋪墊。

《頤和園》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比較突出,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一般能做到自己把握特點,對於較難把握的特點,我就出示相關句子,引導學生先朗讀,再抓住關鍵詞來分析特點。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時,比喻、列數字等學生較熟悉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而對於反襯、首尾呼應這兩個學生不熟悉的方法,則採用抓住關鍵詞“滑”和“美麗”來逐步帶着學生了解寫作方法,並讓他們明白不同寫作方法都是為突出景物特點而服務的。在總結時,我再次歸納作者的寫法,讓學生進行整體的把握,作業當中的記一次遊覽活動,就是讓學生把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到實際的寫作當中去。

以上就是我教學《頤和園》課文時突破重難點的主要做法,在課堂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yp2n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