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四年級梯形教學反思

四年級梯形教學反思

四年級梯形教學反思 範文1

1、通過教學,讓我更加明白:要充分相信學生。新課程理念中,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這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出發,一開始就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時候要計算梯形的面積,從而引發學生探究梯形面積的學習慾望。在這種內驅動力之下,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究出了很多種方法,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年級梯形教學反思

2、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一節課就能培養起來的。這節課學生能夠想出那麼多種方法,要以前幾節課的探究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為基礎,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經過一定量的積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長期這樣得到訓練,學生探究所需要的時間就會越來越短,創新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3、本節課的設計考慮到了一個首尾照應的藝術原則。課的導入部分以優美的音樂伴隨引入生活中的問題,課的結尾同樣以伴樂欣賞生活中的梯形。在輕鬆的氛圍中讓知識得到延伸,又遵循了“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4、這節課還經過研究提煉,讓我認識到:在學生探究各種方法的時候,不必馬上讓學生統一到梯形的面積計算的規則公式中來。有套用模式之嫌。可以在最後讓大家一起觀察,把各種方法進行溝通,理解,在統一。

四年級梯形教學反思 範文2

教學創意及反思:《梯形的面積》這一課,在探索活動中學生藉助知識的遷移,主動提出了“把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並比較轉化前後圖形的面積”思考問題,主動思考,把一個新的圖形面積的計算,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面積的計算,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將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轉化成求梯形面積的數學問題,呈現多種轉化的方法,能夠豐富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加深對幾何基本概念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空間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微課我努力在教學設計、教學行為語言、教學的展示上突出學習的雙向性,避免純粹的講解,嘗試做到“生”“屏”互動。具體有以下創新點:

一是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主動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動手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並讓學生通過找圖形之間的聯繫,自主從不同的途徑探索出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二是教師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了請學生幫老師解決如何比較車窗玻璃大小的問題以及課後的作業求堤壩橫截面的面積,這樣做不僅有效提出了數學問題,同時還激發了學生求知的願望。做到了《標準》對於情境的創設“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的要求。使學生切實並切身地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真正體現了數學“於生活,迴歸於生活”的思想。

三是教師在微課的環節和問題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猜測推理、操作探究、歸納總結及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微課起到吸引學生,指導學習,提升效果的作用。

介紹:在設計和製作中我努力做到“生”“屏”互動,產生雙向學習的效應。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圖形轉化、想象的思考過程,積累活動經驗,觀察分析梯形轉化前後圖形面積及圖形各要素之間的關係,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深入理解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應用情況:本節微課應用於義務教育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五年級學生,本課內容為梯形的面積計算,講課中教師能切合五年級學生年齡、學情特點、學科特點以及學段特點,應用生動形象的提問、對話、操作、演示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經歷了猜測推理、操作探究、歸納總結的數學學習過程,在數學思想的形成和學習方法的提高上得到了培養,實現了新課標所提出的四基四能的要求。教學過程深入淺出,課堂氛圍生動有趣

四年級梯形教學反思 範文3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關概念;逐步學會分析和綜合的思考方法,發展合乎邏輯的思考能力;通過具體實例,在觀察思考、操作和推理的活動中,使學生有意識地反思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及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嚴謹好學、自主探究、樂於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理性精神。本節的教學重點等腰梯形的性質和判定的靈活運用。教學難點是通過添加輔助線把梯形的問題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問題,使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方法和轉化的思想。

本節課是梯形的複習課,學生在初二、初三已經學習過,對定理的證明及梯形的題型中輔助線的添加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在自主複習中首先設計了考點鏈接,將梯形的相關知識點一一列舉出來,課前熱身中通過三條題目把梯形的有關輔助線融合在其中,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自行解決。自主複習中的題目課前批改掉,學生有疑問的可以相互討論,老師在課上只針對典型問題作點撥。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品質。當堂檢測,及時瞭解學生的複習效果,便於教師課後有針對性的佈置課後作業,對複習不到邊的地方進行補救,進一步提高複習效果。

本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複習方法合理,讓學生體驗研究數學問題的常用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由簡單到複雜,體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思想。教學中追求實效,強化方法的引導。簡單問題學生直接回答結果,較複雜的問題老師突出注意點。多給學生創造思考和交流的機會,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從多個角度進行考慮,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品嚐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應用數學的熱情。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進行的很順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度極高。

四年級梯形教學反思 範文4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從未接觸過,但大多數孩子都對它有着感性的認識。因此,在《梯形的認識》這節課中,我結合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 設計了聯繫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動手操作,深入瞭解梯形等幾個環節,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強化這種感性認識,同時,通過比較,通過老師的點撥,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何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如何導才到位,是這節課重點需要注意的。在教學中,我主要結合以下幾點來做:

一、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整節課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圖形導入,學生在找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當最後梯形出現時,很多學生沒能認出,這樣就不自覺地引起了他們的疑問:這是什麼圖形?這樣就很大程度激發了他們要了解梯形,瞭解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的慾望。

在做圖形之前,我沒有讓學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設計了一個在學具袋裏找梯形的環節,這實際上是讓學生對梯形進行一次再認,同時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個做圖形的環節。

二、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足夠的素材。

如何讓他們真正動腦、動手呢?於是除了課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準備了正方形紙、長方形紙、三角形等,這樣,看到與課本上不同的東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創造欲。在課堂上,學生用這些材料確實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雖然你是怎樣折的,學生講得不是很到位,浪費了些時間,但我認為這很真實,這是他們很寶貴的一個自主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己就獲得了對梯形特徵的直接經驗。

在這一環節學生説想出了很多做梯形的方法,有的想用拼,有的想用畫,有的想用折,對於學生的這些意外的想法我在課上沒有很好加以引導利用。課後,我想,如果讓學生脱離開老師事先準備好的這些材料,讓他們自己動腦想一想,他們是不是會想出更好的辦法來呢?

 三、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個問題。

在試一試中,在學生自己獨立學習上底、下底和高之後,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説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上來邊指邊説:上底是下底是,這樣,既有了認識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梯形各部分名稱的鞏固。在彙報第二個直角梯形時,我問:為什麼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條腰?使學生在以往三角形學習的舊知上,更明確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條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麼這條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時學生也瞭解到並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當然,在設計問題這塊上,我做的還很不夠,很多問題問的比較隨意,並且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性與引導性,這點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環節,我感觸頗深:

新課改、新教材給我們太多的驚奇和驚喜,開放的多邊互動的課堂生活也給我們帶來的許多意外事件,也因此常讓我們與遺憾相遇,因精彩欣喜。面對意外我們常因沒把握或沒有機會利用而遺憾,也常因創造的火花在意外中匯成精彩而欣喜。在課堂上,我總想要放縱我的學生,讓他們的思維鮮活靈動,讓他們自我表達,暢所欲言。因為課堂是屬於孩子們的。但天性無邪的孩子,他們想説就説,也曾給我出了許多難題。編造了許多意外。

面對這些意外,一方面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擁有教學智慧,能充分的利用好課堂中生成的資源為教學所用。這樣才能是我們的教學更有針對性,更貼近學生。善於針對課堂上出現的新情況適時調整教學的內容或方式方法,讓學生學得有趣,學有所獲。另一方面要求我們要大膽地利用好教材外的資源,因為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經歷,所掌握的知識更是千差萬別。所以課堂就成了一個很大的資源庫。如果善於加以利用,這些活生生的資源就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致。

意外,是難題,更是驚喜,給我們帶來了遺憾,也成就了精彩。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我相信每堂課也都是一輪新的太陽,都有可能出現意外,它們是障礙,也是挑戰,更是教學中獨特的資源。它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把握。這樣,意外,將使孩子放飛心靈,成就課堂獨特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o9my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