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一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

我覺得整個課堂教學的實施比較順利,尊重了學生在閲讀中的主體地位和情感體驗,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經過課後反思,我認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視情感體驗。

整個教學過程能夠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體驗映照作者的內心世界,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三讀,一速讀感知老王形象,二跳讀感受老王品質,三細讀精讀感人片段,領悟作者情感。

2、立足語言品味,穿插寫作指導。

課堂教學能夠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與重難點,讓學生選擇一個片段,結合自己的感悟説出感動的原因,並想具體説説是哪個字打動了你。由事情到細節到句子到詞語,逐步提升情感領悟。由賞析語言到情感體驗逐步提升,並對如何寫人給予學生適當指導,既重視了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又訓練了學生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

3、面向全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在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運用了高效課堂模式,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側重學生的自我感知、自我體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有些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舉起了手,並説出了他們獨特的想法。

在教學設計中有四個問題需要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可是我們有六個小組,於是我就設計讓學生們搶題,提高他們的競爭意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同時這堂課但也存在着不足。因將兩課時內容壓縮為一課時完成,在時間安排上有些力不從心,如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有些問題挖掘不深,結論下得過早;整個教學過程有些前鬆後緊,這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2

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收穫很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踴躍發言。從中我看到了學生的熱情,也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現象。也思考了很多,有了一些看法。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孔子的思想就是有教無類,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在論語教學中,我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悦、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我在課堂上給每一個機會,不會因為學習好就多叫誰,也不會因為誰學習不好就冷眼相看。誰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要遵循新課程中的理念,學生才能在此基礎上得到更多的發展。

三、教學中,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這次的論語教學中,我知道就算是再差的學生也會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老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説:“你的看法是錯誤的。請下一位同學回答。”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3

開學兩週了,老師和學生們又回到了以往的緊張繁忙的工作中。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我又採用了合作探究性學習。特別是在閲讀方面,效果還不錯。開展合作探究性閲讀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使學生更多地關注閲讀過程,從而提高閲讀質量。但是等到活動中就要注意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相互交換意見等。從中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獨立思考,個體學習。

學生的“個性學習”是合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因為任何知識和能力的獲得與形成必然有一個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才能發現問題,善於思考,學會發問。

2、組內討論,去粗取精。

在個體學習後,八人合作小組即進入討論。通過比較、説理、摒棄一切認為有錯誤後不妥的答案,篩選出正確的、有創造性的答案在組上交流。通過討論,小組內的學習夥伴在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上會有新的提高。並盡力幫助解決組內成員在自學中的困難。如:仿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不必説……也不必説……單是……就有……”有的同學寫的優美巧妙,有的則生搬硬套,此時合作能使他們互教互補,各有進步。

3、組際交流,評價激勵

小組的交流只能是一個小範圍內的集思廣益,在組織交流的思維撞擊下,還會冒出一些理解更到位,更富有創意的答案。通過組上交流後,教師應利用較短時間,對各小組的發言情況和討論的過程進行綜合評估,實行加分扣分制,以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4

詩人説,一個只會“冒煙”而不會“燃燒”的人,不會成為真正的詩人。我因此想,一個只會“冒煙”而不會“燃燒”的老師,也很難成為一名真正的語文老師。

何謂“冒煙”?何謂“燃燒”?

比如:教讀王家新的詩作《在山的那一邊》,有一位同學聲情並茂的誦讀了課文。一位老師很平靜地説:“還不錯,你讀得不錯,很有表情,很流暢。”另一位老師很動情地説:“很好,你讀得真好!讀出了詩人對大海的渴望,也讀出了詩人不斷追尋夢想的信念!我為你的精彩誦讀喝彩!”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前者是“冒煙”,後者是“燃燒”。“冒煙”就是不冷不熱、不疼不癢,青煙繚繞,了無生氣。“燃燒”則是火光熊熊,痛快熱烈,映紅了一方天空!

我常常想,語文是一門富有感染力的學科,那麼語文老師就應該是一個具有激情和感染力的人。課堂上,我儘量用最優美的語言,用最親近的笑容去感染學生,用我的激情去點燃學生的激情。

要想讓學生喜歡語文,首先要讓學生喜歡我這個正在追求“燃燒”的語文老師。

我得先從讓笑容“燃燒”起來做起,因為老師的笑容體現了老師在課堂上的親和力。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5

《雖有嘉餚》是選自《禮記·學記》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文章本身非常短,多用對仗句,音節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記誦。對初一的學生來講,在學過《論語》、《世説新語》中的選段、選文之後,字詞的積累和文意的理解問題不大。同時,從文章的形式來講,這是一篇議論文,學生上初中以來,第一次接觸到議論文,學的多是記敍文,從文體來講,對議論文不熟悉,不能過分強調文體和論證手法,但也不能不涉及。

這篇課文主要論述了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文章一開頭就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的道理。接着講到教與學的關係,一個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後才發現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鑽研、提高,最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在結尾部分引用《尚書》中《兑命》篇中的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

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問我,為什麼“雖有嘉餚”的“嘉”和“美味佳餚”的“佳”不是同一個字?這個問題難住了我。首先,我想到可能是通假字,但是書下注釋中沒有出現,我又想是不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區別。但是也查不到相關的資料。後來我想到了從字本身出發,從這兩個字的造字本義出發來看:在甲骨文中,“嘉”是一個合體字,由“壴”(即鼓的象形)、“力”和“口”組成。很明顯,它是一個形聲字,上面表意,下面的部分是表示讀音。鼓在古代表示歡樂的氛圍,祥和的氣氛,“喜歡”的“喜”上面也是這個字。“嘉”是好和美的意思,而“佳”的字形則是一個人靠在兩塊玉石上。顯然,用第一個更為合理。這個發現令我快樂,這不正是“教學相長”的實踐嗎?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的正確。我想到了教學活動。其實教學本身是一個雙邊活動,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獲取知識,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師説》中説的那樣“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已,就讓我們共同學習吧。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6

【學習目的】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認知)

2、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能力)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鑑賞能力。(能力)

4、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重難點】

1、重點:

⑴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⑵ “山”、“海”的象徵意義。

2、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材分析】

詩歌在表達的主題和感情上往往顯得豐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賞和理解上的因人而異,但我們不能就此忽視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邊》主題相當集中、明確,表達的是信念與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義。如果片面強調個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現的偏差於不顧,反而不能真正達到欣賞詩歌的目的。所以在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個性發揮的空間時,教師也要注意有藝術的引導,以期不會在開學初就給學生一定的“傷害”,這將不利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真正貫徹,不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確與個性的感悟處理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設想】

一、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出理由,然後師生相互質疑。

二、媒體設計

第一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海》。

課件提供羣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啟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

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

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

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⑴ 詩中的“海”和“山”藴含着什麼意思?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羣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藴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説,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

⑵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説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探究學習:

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

(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後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悦!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齊聲朗讀課文)

3、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裏,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藴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

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聽寫生字詞。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澱語感。

3、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閲讀。圈劃批註。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

⑴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提示:“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裏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裏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⑵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説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啟示?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⑶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乾的心靈”

提示: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濕”。這裏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鬥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佈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着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⑷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於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這環節品味與朗讀的結合,課堂氣氛活躍、輕鬆但不失緊張)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後,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麼?並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佈置作業

1、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海)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讓好詩陪伴大家一起成長!

【教學反思之學會傾聽,提高效率】

本課實際上共上了三個課時。在設計上側重於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自主質疑、合作解疑、探究學法方面有了初步嘗試,學生很喜歡這樣的課堂。但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為提高課堂的效率,務必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師生、生生之間的立體傾聽、對話習慣得想辦法落實,只有這樣才能集思廣益,讓學生在欣賞同學的同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或反駁或補充的過程中思維反覆碰撞,提高藝術修養和鑑賞水平。這種學習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逐步培養學生。我相信只要我提高生活感受和知識儲備,下次表現會好些。

由於經驗問題,對現代詩歌的教學總體感覺較迷惘,總覺不能整體把握現代詩歌教學之網。網中之點,點點連成一個系統的詩歌教學之網的想法只能縈繞於心,求解之法暫無能為力。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7

這節課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從“初步感知”再到“精讀賞析”,直到最後的“對照梳理”“體驗反思”都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

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閲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繫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應相輔相成,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

與此同時,教師把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優化了教學過程,節省了時間,有助於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8

《觀舞記》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賞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優美的舞姿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對卡拉瑪姐妹的讚美之情為感情線索,通過生動細膩的描繪,把異國的文化風情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來寫視覺形象,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台藝術,主要運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形象生動地表現卡拉瑪姐妹精妙的舞蹈,儘可能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激發了讀者的想象空間,使讀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時,彷彿身臨其境地欣賞了舞蹈藝術所特有的形體美,以獲得語言和舞蹈的雙重美的享受。

教學本文,我立足在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接觸、吸收、借鑑外國優秀文化,從中得到精神上的營養,開闊胸懷,其次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與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以發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為宗旨,指導學生深入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一、《觀舞記》這一課成功之處:

1、新課標多處提到“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觀舞記》正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感染、審美薰陶的好例子。因此,教學中,將朗讀與想象充分結合,在讀中感受美、體驗美、思考美、延伸美,進而得到審美體驗、提升審美品位。

2、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3、合理運用教學媒體,巧妙整合內容。《觀舞記》寫的是有關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 非常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舞蹈《千手觀音》以此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再一次欣賞了,《千手觀音》。在此基礎上導入本課效果不錯。

4、課堂教學中注重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用真誠的微笑,樸實的語言以及教育智慧與學生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

5、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能把自己融進學習的環境中,善於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

二、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感覺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時,也有不少遺憾:

1、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練習面完全可以再廣一些,還有,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運用大量的比喻、排比來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體會語言特色。

2、學生審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積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千手觀音》這個舞蹈時,出現無法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繪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對舞蹈藝術缺乏瞭解,二是學生語言比較蒼白。這也是今後教學應該努力的方向。

3、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表現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離,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説明教師自身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機智。

總之,要想成為新課改的排頭兵,應該時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9

今天在遠志班教學第一課《在山的那邊》,效果極佳。

先花了一些時間介紹這一冊語文書的編排特點,然後經過簡單的導入進入新課的學習。程序是:

1、朗讀(先集體朗讀,再自由朗讀),沒有采用單個朗讀、正音的方式,是想在上完一課或幾課後再突擊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以此促進學生自覺地解決生字詞。

2、分組質疑、討論。

3、各組將問題提交到全班討論。

第一個問題較簡單: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海”的含義是一樣的嗎?同學們很快就解決了,而且對第二部分中“海”的含義的理解有幾個同學的表述各有特色,且都合詩意。

緊接着有個女生説:“我在我們組提議大家將詩中的‘山’改成‘失敗’,將‘海’換作‘成功’,大家都覺得非常幽默。”於是我提議全班同學將詩的第一部分中的“山”“海”分別換作“失敗”和“成功”,體會一下那位女生所説的幽默。結果“山頂”變成了“失敗頂”,“山那邊的山啊”換成了“失敗那邊的失敗啊”,教室裏一片笑聲。讀完後,我讓大家談感受,將近一半的同學“唰”地將手舉過頭頂,我找了一位男同學,男同學臉上還掛着笑容,但語速非常快,口氣非常肯定地説“我認為她這種變換是錯誤的,因為詩中的‘山’不是‘失敗’,而是指‘困難’。”從大家的表情、動作上看得出,大多數同學支持他的這種看法,有的同學已經在聲援了。於是我順水推舟,問“失敗”與“困難”有什麼不同呢?更多的同學舉起了手,各種個性化的表述都有,其中一位男生的表述最簡潔:“困難是指從事某件事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難處,而失敗指結果。”

這時,又是那個提出奇怪建議的女生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我認為,在這首詩中‘山’既是過程也是結果。”有同學馬上反駁:“不對!‘山’是過程,結果是‘海’!”“登山是過程,登上了山就是結果,只不過前面還有新的山,於是又開始了新的登山的過程。”“山是詩人追尋人生理想過程中的一個個困難,詩人最終的理想是大海。”教室裏氣氛異常熱烈。討論到這一步,可見這一羣孩子的思維是多麼活躍,只要我們善加引導、保護,孩子們的心靈是會永遠自由的。

此時,我覺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同學們記筆記了:“同學們的問題提得好,對問題認識非常深刻,有些同學的回答非常精彩,表述富有個性且語言簡潔、優美;我們能否將自己非常認可的回答隨手記在書上呢?”

這時,下課鈴響了,我簡要總結了一下:“今天我們主要討論了詩中‘山’和‘海’的含義,同學們的回答非常精彩,我想説的是:沒有惟一的答案。我喜歡你們今天的各種各樣的表述。”我看到,幾乎每個同學的眼睛裏都閃爍着光彩。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0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初一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閲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的新天地

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幾種現象

1、自主的價值在於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為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閲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閲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閲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盲目綜合,把語文上成科普課、生物課、思品課不可取。不管在課上擴充的是什麼材料採用的什麼活動,其落腳點都必須為聽説讀寫服務,為積累語言,沉澱語感服務。

5、課本不能丟。不能拿着新課標中提倡“否定‘課本中心’”的説法當尚方寶劍,完全忽視文字本身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謂的“新意”“創新”還有什麼意義?純粹的“大膽的説”進而“編造的説”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後,語感和語言的挖掘從何談起?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1

今年接任的兩個初一教學班,是學校教導處根據好中差相搭配原則編排的,四個班級入學平均值相差無幾,這,結束了本人連續六年任教年段差班的屈辱歷史,給了我深呼吸的機會,為我鼓足幹勁積極實施分層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保障。

不過,就目前學情分析來看,任教班級的差生面所佔比例很大,各科的期中考試成績即可見一斑。就語文學科來説,我任教兩個班,其他兩個班都是中層領導單班教學,她們經常給班主任討課來上,而我沒有。同時,我還要到其他學校參加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需要與人調課,這必然或多或少影響學生學習情緒。

上半學期,我一種在嘗試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很受好生的歡迎,此次期中考,兩班的優秀率高於其他班,但中等生沒長進。我發現,四人小組活動的效果不明顯。原因嘛,一是學生年齡小,好動者居多,他們借討論之機説廢話,真正沉浸在學習中的同學不多。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抽象為具體,變沉默的文字為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愛上語文課,但同時也容易激起玩樂的情緒,忘記課堂規矩。所以,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以學生靜思為主,給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下半學期,準備就教學模式做些微調。第一要抓中等生的補強工作,抓好理解運用能力的培養,重點放在背誦百分百過關,一個不漏。差生轉化主要抓學習習慣的培養,敦促按時完成並繳交作業。此外的重點是抓漢字的辨認和書寫,能分清形似字和同音字的區分。好生呢,老師積極為他們開小灶,每次作文訓練後,都要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希望通過這樣分成管理,期末有個更好的大收成。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2

在初一語文教學的這半個學期中,從以下兩個方面梳理一下:

一、語文教學方面:

1、注重培養濃厚的閲讀興趣和良好的閲讀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剛入初中的孩子來説,興趣很重要。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尊重每一個學生,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儘快記住學生的姓名,及時表揚學生,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等等。 從第一堂語文課開始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樹立“生活處處有語文”的思想,要勤於閲讀,善於讀書、讀生活,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語文學習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2、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注重聽、説、讀、寫能力的培養。課堂上,讓同學們欣賞優美的配樂朗誦,感悟語言的藝術;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把自己的想法、感受説出來,與人交流;重視讀,各種形式的讀要結合課堂有效運用,讀中悟文,讀中品味,讀中析理。寫,注重形式,更重內容。書寫的好壞很重要,要及時提醒,反覆糾正。作為“我手寫我心”的“寫”,還要充分發揮週記的作用。

3、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葉聖陶説,“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個“不需要教”説的就是學習的方法問題。我在教學中,比較注重這些方法的滲透:學會利用工具書,利用好課本,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做筆記的方法,預習的方法等。

4、注重“讀”和學習語文的過程。

學好語文,讀是最重要的,每讀一遍課文都會獲得新的體會。自始至終,都要強調“讀”,有很多學生已經體味到“讀”的功效了。過程比結果重要,沒有過程的體驗,結果是記不牢的,只有自己去參與,去思考,這樣得到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才記得牢。

5、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二、平常堅持學習:

作為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結合課改,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語文學習環境,把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語文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和平台。

緊扣教材、新課程標準,在有限的時間內吃透教材,撰寫教案,再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授課、自評、自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積極參與到聽課中去,從而結合自身的教學風格推敲完善出合理的教案。

借他人的教學經驗進行優勢互補,從而提高備課、授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回顧、反思寫下自己教學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我彌補不足的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水平是十分有用的。

做到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課中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態勢中,較強的數學思想方法得於滲透,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疑、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知識、公式的形成、獲得、應用瞭然於心;課後的反思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啟示。

三、今後的措施:

1、繼續注重培養濃厚的閲讀興趣和良好的閲讀習慣。

2、繼續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3、繼續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4、繼續注重“讀”和學習語文的過程。

5、繼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6、常思考,常探究,常總結,以課促改,以創新求發展, 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此外,和諧的師生關係,平等的師生獎懲制度,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設定可達的學習目標等,也是提高學習效率和成績的因素。我決心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3

一、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我們的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着中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迴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1.“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裏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麼?這跟我們的教師導向有很大關係。在中學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其他的閲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麼?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捨棄了。比如默讀和瀏覽,要求學生直接將文字理解為意思,這是一種高心智的活動。《語文課程標準》對默讀提出了具體的分段要求:其中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字。如果一味地讓學生自主選擇方式讀文時,學生往往避難就易,總喜歡用平時慣用的方式去讀,極易讓學生產生遇難逃避的不良心理。所以,我決定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時時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默讀等其他的方式去讀文。

2.“你學懂了什麼”。

上課完,我們總會問學生“你學懂了什麼?”話音剛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我們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儘量就某一個問題讓學生談自己的體會,談的深入與透徹。

二、對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麼?”“你想怎麼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我們閲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學生還沒有對課文內容產生強烈閲讀慾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彙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彙報什麼,我們就教什麼,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鬆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台,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我們既反對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着學生走。我們應該是學生的領隊人,當學生需要“引導”時我們就站到隊伍前,當學生需要“穿針引線”時我們就插到隊中,我們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真正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我們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中學語文教學課堂。但是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彙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我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我們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我認為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一是出現了新知識,需要培養探索、合作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中思想感情,以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2、學習並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準備】

預習、查字典掃除文字障礙;誦讀全文,讀好自己喜歡的角色。

【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背投大電視,音響,網絡。

【教學活動及設計意圖】

〖學習過程

感受→朗讀→探究→領悟→聯想遷移

〖教學設計

(課前播放動畫片《朋友》,以渲染氣氛3分鐘)

一、導入

主持人:剛剛升入中學的我們,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學習,對友情,我們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這節課我們學習的《羚羊木雕》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開場白之後,大屏幕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抹(mǒ)眼淚 攥(zuàn) 樹杈(chà) 寒顫(zhàn)

怦怦(pēng pēng) 逮着玩(此處逮 dǎi,不念 dài)

三、整體感知 角色朗讀

(播放學生自拍自演的課本劇錄像6分鐘)

大屏幕投影: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説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裏。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主持人概括後,進一步引導同學思考:在這場矛盾衝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要談出自己的看法,還要再讀課文研討。

(播放“情節示意圖”並講解)

分角色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於體會,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

評價標準:重音 語氣 語速……

角色:媽媽 故事敍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萬芳 萬芳媽媽

媽媽的神態:緊緊地盯着 十分嚴厲

媽媽的語氣:咄咄逼人 堅定

孩子的神態:低着頭不敢看 一動不動

孩子的語氣:聲音有些發抖 哭着喊了起來

請分配到角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可以邊讀邊表演。其他同學當評委。

學生評價時,主持人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主持人小結: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兩個方面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四、探究 合作

大屏幕投影:

1、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2、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怎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3、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分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展示個性。教師指導,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五、結束語

主持人總結:《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衝突。應該説,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課後播放歌曲《朋友》,在動聽的音樂聲中下課)

六、佈置作業

【教學自評】

自評指標 自評等級

A B C D

目標能體現新教學理念(“三維度”)、學生達成度高。

課型把握確切,內容設計合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課堂結構清晰嚴謹、有節奏,教師“主導”作用明顯。

媒體使用適時適事,效果顯著。

學生參與度高、氣氛活躍,師生互動。

【教學後記】

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這很容易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並錄製下來在課堂放映,更能讓學生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採用這些活動形式,學生能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5

學習目標:學習目標:

1、識記本文的生字詞,瞭解本文的文學常識。

2、理清文章的結構,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

3、體會文章表達的精妙。

4、積累本文的佳詞妙句,達到熟能成誦

學習重點與難點

1、結合重點詞句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

2、學習本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比喻、擬人修辭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導學過程:

一、回顧有關冬天的詩句

二、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現代著名作家。是語言大師,被譽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戲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話劇《___________》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蹟” 老舍於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後來到山東,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

1、脈絡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點)

第一部分,(1段)濟南冬天 的天氣特點,具體:無 、無 、無 。

第二部分,(2、3、4段)濟南冬天的山景。

一層;寫陽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點: 二層:寫雪後的山景。 特點: 三層:寫城外遠山。 特點:

第三部分(5段)寫濟南冬天的水色。特點

2、文章第1自然段運用了什麼樣的手法寫出濟南的冬天的特點,簡要説明。

二、【課堂研討】

1.聽錄音。

2.學生自由朗讀,標劃生字詞並掌握。

(1)注音:濟南()鑲()水藻()貯蓄( )髮髻()澄清( )着落() 看護( )

(2)釋義:響晴: 秀氣:

貯蓄: 澄清:

空靈:

1.為什麼説濟南是個“寶地”?

2.本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麼特點,你能用第一段的一個詞語説明它的總體特徵嗎?

3.作者運用哪些修辭方法對景物進行描繪,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4.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寫水是從什麼角度寫的?

5.全文的結束語和課文標題有怎樣的聯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6.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三、細讀課文,探究文意

1、齊聲誦讀第3語段,就如下內容品析研討,請同學們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8)你在對全段的朗讀要求上有什麼體會?

9、“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極妙,理由是:

四、揣摩優美語句,品析寫景藝術,領悟思想感情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讀,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為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結合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五、【學習反思】

六、【教師批閲】

時間: 等級或分數:

七、【獎勵記錄】

優勝學習小組: 優勝展示小組(個人): 優勝點評小組(個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l98y3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