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一面》教學反思五篇

《一面》教學反思五篇

篇一:《一面》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敍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  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面》教學反思五篇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導學生揣摩抓住外寫畫人物的方法。

課上我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後,交流寫作背景,這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為。

其次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 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但是,課堂教學總是遺憾的教學,課前精心的設計,周密的考慮,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由於學生認知、性格個性的差異,社會經歷的不同,總會留下許許多多的遺憾。如在教學中,一些同學搶着發言,意猶未盡,而另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往往得不到表達的機會,而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這種矛盾使得我課後經常遺憾。因此,反思這種遺憾,怎樣給內向的同學多一些機會,給膽怯的學生多一點心理準備的空間呢?“課前五分鐘”就這樣誕生了,在上課的頭五分鐘裏,互相讀,互相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生生帶動走進文本。讓性格內向的學生有充分的準備來表現自己,不僅使這些學生得到了發展,也帶動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效益。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有創新,就會有遺憾,不重複自我,更會有遺憾,但如果抓住遺憾,並反思遺憾,一個新的教學靈感也許就在此時誕生。

篇二:《一面》教學反思

《一面》是一篇閲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上課之前我認真拜讀了教師用書。教師用書中這樣幫我們解讀課文“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激活想象,感悟魯迅置健康於不顧,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説實話,我覺得説從人物的外貌中去領悟人物的氣質還是有些牽強。魯迅先生長得很瘦,難道就一定是工作太勞累太勞累了?他的鬍子和頭髮就能看出他堅毅剛強的性格?

於是在教學前,我決定按自己的解讀去教學。上課前,我依然讓孩子們討論:這篇課文學些什麼?孩子們認為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教學中,我決定尊重孩子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去展開教學,並不從外貌描寫的句子去展開教學。

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由於孩子們基礎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於歸納,不善言辭,於是我在課堂中給了充分的時間孩子們去讀課文,為解決這一個問題去讀課文,然後,讓儘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去歸納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孩子們交流的時候並不踴躍,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太少,對魯迅先生也瞭解得太少。雖然在前兩課學習了相關的內容,但是並沒有對孩子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深刻的認識。學習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實在是無法領悟文字裏所藴涵的.那種凝重的感情。

因為是閲讀課文,我在教學中也沒有過多的追究孩子們,也沒有給他們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沒有把教師用書上的內容灌輸給孩子們。文字的理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能領悟的東西,不能強求孩子們也理解,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理解的。

我覺得這篇課文是閲讀課文,因此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沒必要小心翼翼,極力將文章講的透徹仔細。我記得我們學生時代學習這篇課文是在初中,那時大概是講讀課文吧,我們的老師是位中年教師,他把這課給我們羅嗦了好幾節課,我是半點興趣都沒有。在我的印象中,這是一篇很寡味的課文。因此我在教學中儘量避免跟孩子們煩瑣的分析。

但是,這課的教學效果並不好,到底採用什麼方法才更有失效,還值得我認真思考。

篇三:《一面》教學反思

《一面》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敍述的。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導學生揣摩抓住外寫畫人物的方法。

課上我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其次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

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首先,回答問題的學生只有那麼幾個,其他學生都比較沉默。我想是因為他們對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較少,談體會時不知從何處談起。瞭解文章的寫作背景,這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但是我忽視了這一點,所以課堂上學生沒有做到積極參與。

其次雖然是體會到了本文的寫法,也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但是因為時間關係沒有進行拓展練習。知道與運用還有一定距離,今後設計時一定要安排學與練的時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篇四:《一面》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敍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導學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在這堂課中,我認為有幾個方面是做的比較到位的: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探索“任務驅動”教學法,並堅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教師或者學生根據教學要求提出“任務”,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自己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然後進行具體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完成相應的“任務”。“任務驅動”主要結構是:呈現任務--明確任務--完成任務--任務評價。説實話,我雖然這幾年一直是這麼上略讀課文的,但還是在這堂課下課後才聽到吳老師説到“任務驅動”這個詞。回家後,我馬上上網查,才知道這就是“任務驅動”。這兩年我一直比較關注略讀課文的教學,因為兩年前一次異常失敗的略讀課讓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種信息積累的過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話“能常規的就常規,能不變的就不變”。當聽到這句話時,我感覺眼前的雲霧一下就撥開了。教學本身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何必搞的那麼繁瑣呢?略讀課文前面都有學習提示的,這都是編者精心安排的,我們又何必捨近求遠呢?

(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後,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為。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本次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本文詞語的感情色彩強烈,課文已對關鍵詞語作了一些批註,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他微笑,默認地點了點頭,好像我心裏想着要説的,他已經統統知道了一樣。”“微笑”,表現出魯迅的慈愛與安詳;“點頭”,表現出魯迅的信賴和放心;“知道”,表現魯迅的理解和關切。這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到魯迅關心和愛護青年的品質。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結合時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魯迅離我們的學生有點遙遠,學生的理解一直處於表面層次,還不夠深入。特別是對外貌描寫的學習上,比較“幹”,缺乏“圓潤”。

(四)在一些問題的設計上,沒有進行一些學習方法的回顧,過於主觀的設定了方法,限定了學生的思維。如任務一“小貼士”的設計和對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的提示。

最後,我只想説,上一次公開課是痛苦的,但收穫是豐碩的,“磨”出來的硬道理。

篇五:《一面》教學反思

《一面》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

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對略讀課堂有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知廬山真面目。”的感受,在朦朦朧朧的略讀課堂中摸索着,一會覺得略讀也許就是這樣的教學,一會覺得好象還是在精讀課堂中打滾。在試教的過程中和上課後聽了專家的點評後,有種“撥開雲霧見略讀一二”的驚喜。

回家後總結如下:

一、略讀,我想先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略讀的課文較長,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學生才能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這樣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為。然後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通過讀課文了解了魯迅的精神品質,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是:抓住外貌特徵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地進行描寫。

二、聚焦外貌,仔細研讀:把課文中這六處描寫外貌的句子連起來讀一讀,讓學生在心中留下魯迅先生的第一印象是瘦!這六處都寫到魯迅先生很瘦,雖然其中有一處沒有直接寫“瘦”,但從“竹枝似的手指”,“小袖管緊包在腕子上”等等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真的很瘦。這些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突出了魯迅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除了“瘦”,魯迅先生還帶給你什麼印象?重點描寫魯迅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那個“咬着煙嘴”的老人;“他的面孔黃裏帶白”;“頭髮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着”。鬍鬚“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等等。一節課始終研究魯迅先生的外貌體會他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但是在課堂中這部分的教學似乎更靠近了精讀課文的教法。就像闕老師所説的略讀課的設計應以大板塊、大框架的設計為主,避免精讀課的線性設計,教學流程不宜過細過精,要給學生留出整塊的自主閲讀空間。

三、《一面》這篇課文是通過作者回憶自己與魯迅的一面之交,把魯迅對青年的愛護寫的很細緻,如“他的眼神就像慈父的撫摸一樣,讓我感到了温暖和嚴肅……”及一面對作者帶來了無窮的力量等,足以可見魯迅在廣大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因為是略讀課文,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讀自學自悟。

不足之處:

一、也許是魯迅離我們的學生優點遙遠,學生的理解一直處於表面層次,還不夠深入,這也是我困惑的一個問題。

二、補充資料時要適時、適度和適量。上完課後覺得在這堂課中補充的資料顯得有些瑣碎,內容太多了,給學生了解的時間不多,所以有點走過場的感覺。

三、在進行略讀課文教學時沒有放手讓學生去做、去讀,也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培養的意識。

標籤: 反思 五篇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kyomd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