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

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

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篇1

因課程的安排,星期五上午我執教了一節社會活動課——《我是誰》。一開始我以為只要幼兒會念這首兒歌,課堂效果應該就會還好,但是在本次社會活動中,我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讓幼兒瞭解“我”在別人眼中是不一樣的。因為我的這個不小的疏忽,所以課堂上幼兒的活躍度不太高,有些幼兒沒有用心去念,這從他們困惑的眼神中我能覺察的到。

我並沒有完全按照教材上的思路走,而是以我自己的方式、想法來上這堂課的。一開始的導入部分我就發現自己存在很大的缺點,顯得很直白。我想導入時更應該讓幼兒產生懸念,激發他們對這堂課的好奇心理,從而讓幼兒產生一種我要學、我想學的求知心態。課堂上少數幾個幼兒在座位上竊竊私語,我並沒有直接去打斷她們説悄悄話,而是用面部表情來告訴她們要好好聽老師上課,這樣才能學到本領。她們好像意識到了,小手自然而然地放在小腿上了。

通過總結、反思這次的社會活動課,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努力解讀幼兒的心靈,走進孩子的世界,同時還要反覆琢磨教材,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路人,因此,教師必須為幼兒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像本次活動一樣,平時我們往往較多的考慮怎樣保持課堂紀律,怎樣去教會幼兒,因此,雖然教學活動中的每句話,每個要求都交代的清楚準確,但幼兒始終處於非常被動的學習狀態中,自然學習效率就有不高。而我們真正應該考慮的是怎樣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讓幼兒感到寬鬆,自由,敢於積極發言,因此,教師不必提出過多的要求和限制,重要的是在幼兒求知探索的學習中,多觀察,多給幼兒一些挑戰和鼓勵,並進行適時的點撥讓幼兒真正理解語言課程的本質內容。

祖沖之,你説這話是什麼意思?這可是關乎生死的事,就相當於立下了生死狀,卻“坦然”回答,讀出“坦然”。

班裏的學生層次不一,不知道該怎麼安排自己的教學節奏,太快怕他們跟不上,太慢學過的學生又不要聽,為難!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多讀、多學、多問,以此來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讓自己一步步走向優秀。

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篇2

在設計本課教學思路的時候,我考慮如果教師簡單地將一個個角色的變化及責任告訴學生,學生是會順着教師的意圖接受的,但這樣既不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主體理念,也無法在學生內心深處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我設計以教師本人在不同場合下的照片為例,讓學生猜一猜“我是誰?”,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拉近了師生關係,又很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每個人的角色在不同情況下的轉換。

在明白了自己角色的變化後,怎樣認識到自己擔當這一角色時所應承擔的責任呢?為了延伸這一德育知識點,我先以“如何當好孩子們喜歡的老師”“怎樣做一個好學生學生”這兩個貼切學生實際的問題入手,明白老師和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繼而通過即興表演的形式直觀得呈現在不同的場合下自己的不同角色及所應承擔的'責任,然後集體討論他們表演好了自己的角色了嗎?進一步深化認識不同的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最後,我設計了“愛心提示”這一環節,讓學生時時提醒自己或他人所應承擔的責任。

幾個活動的設計達到了事先預想的效果,學生在遊戲、活動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變化及自己應盡的責任,既不枯燥、做作,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在一節課中僅僅明白了書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變換及責任是不夠的,所以課上我要求自己不斷地根據教學過程中隨時生成的情況,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現在的角色及現在的責任,使學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會發生變化的,自己的責任也是會隨着角色的變換有新的要求。這種抓住課上隨機生成的做法,使課本中的內容更生動,也更深刻了。

教材中有一個環節是學生從學校到社會角色的轉變,曾想過用討論的形式體現,但覺得枯燥,後改成以小品的形式,但仍覺得不夠自然、真實,如有更好的活動代替,我想會使這節課更生動,更活潑,更貼近學生生活,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大班社會《我是誰》教學反思篇3

在設計本課教學思路的時候,我考慮如果教師簡單地將一個個角色的變化及責任告訴學生,學生是會順着教師的意圖接受的,但這樣既不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主體理念,也無法在學生內心深處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先思索,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情況下,明白了自己角色的變化及自己應盡的責任,幾個活動的設計達到了事先預想的效果,學生在遊戲、活動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變化及自己應盡的責任,既不枯燥、做作,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我是誰》一課時,一開課,我就以問的“我是誰”來打開話題,這樣就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孩子們説起自己的父母,家人更是興趣濃厚。緊接着我又提出“除了我是老師,我還有可能是誰”這樣的問題,並出示老師在不同場合的照片,這樣就讓孩子們明白了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角色,為下面的教學打下鋪墊。我接着又引導他們説説自己的父母,除了父母還要扮演什麼角色。在讓孩子們明白“角色與責任”這一道理時,我不是簡單地去説教,而是通過從師生角色的責任這一學習最貼近學生的話題展開,然後,讓孩子們自己討論,探究性地學習,使他們在課堂實踐中自己去悟出道理。

在一節課中僅僅明白書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變換及責任是不夠的,所以課上我要求自己不斷地根據教學過程中隨時生成的情況,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現在的角色及現在的責任,使學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會發生變化的,自己的責任也是會隨着角色的變換有新的要求。這種抓住課上隨機生成的做法,使課本中的內容更生動,也更深刻了。

教材中有一個環節是學生從學校到家庭角色的轉變,曾想過用小品的形式體現,但覺得做作,後又改成將幾名學生放學時的情景拍攝實錄了下來,讓學生體會,但仍覺得不夠自然、真實,如有更好的活動代替,我想會使這節課更生動,更活潑,更貼近學生生活,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在課堂中,也出現了一些小問題:由於自己在上課前,有些準備不夠充分,對於課堂的調控能力欠缺,對學生的點評有點單一,在某些環節,課堂的氣氛顯得有點沉悶。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在此部分對自己多加訓練。

標籤: 大班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ky4g8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