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範文5篇

《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範文5篇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導學案,並圍繞導學案進行教學。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範文5篇

《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範文(1)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通俗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通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閲讀文本理解體會。

教學時我分三步實施。

一是課前質疑“扁鵲是一位名醫嗎?”從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閲讀文本,尋找自己的答案。這個問題,學生理解非常到位。

二是以扁鵲三次勸説蔡桓公治病為主線,通過研讀扁鵲和蔡桓公的對話,揣摩兩個人物的不同心理,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讓學生先找出描寫蔡桓公和扁鵲表情、神態、動作的詞句讀讀,然後讓他們通過這些描寫想象蔡桓公和扁鵲的心理活動。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使學生能更深入的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這樣既能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讓學生貼近文章,在表達中體會人物的心理,同時還能從中感受到扁鵲的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蔡桓公諱疾忌醫和固執己見,為明理做鋪墊。

不過,在朗讀訓練時,對文中人物的語氣把握還稍有欠缺。朗讀的基本形式能夠達到教案的設定環節,但是在學生回答並且指導讀的時候還有些牽強,顯得不是那麼自然。

三是聯繫生活體會寓意。理解寓意是學習寓言的靈魂,能把寓意不着痕跡又水到渠成地理解透徹並有深刻感悟是完美教學的目標。本課的寓意揭示,我先借分析蔡桓公病症由小到大的原因滲透“防微杜漸”的意思。

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但是我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扁鵲與蔡桓公的對話上,以至於草草結束了課堂。此次教學活動,感謝潘書記的悉心聆聽,細緻的點評。從這堂課中,我學習到了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並且在習作中學會運用對話描寫。

《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範文(2)

真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也是我沒有預料到的。學生的回答讓我看到了學生的世界是充滿無限想象力的,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並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學片段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新觀念:

一、當學生積極主動地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時候,教師就成了課堂生成的發現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幹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範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到底該不該跑呢?他應該怎麼做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治病救人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學生地的確確地思考了,探究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體現了語文教學開放式的特點。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並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獨特感受,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不同角度的欣賞。

二、重視語文的薰陶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的表述中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從學生髮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注意不脱離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價值觀的引導與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聯繫起來。《扁鵲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學片段中,教師在注意上述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扁鵲該不該逃走,他應該怎麼辦?這樣的問題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動了起來,當課堂上出現精彩的一幕,我們應該去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日記收上來之後,由於經過了課堂的整理與交流,課後的反覆思考,比説的更加有力有據。崔澤宇的日記是這樣寫的:“扁鵲,雖然你是一代名醫,曾經創下了‘起死回生’的神話,當然你也很負責,一次次拜見蔡桓公,希望他可以接受你的治療。人總是有很多的缺點,況且蔡桓公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你在哪裏?是啊!保命要緊,可你怎麼不能去減輕蔡桓公的痛苦呢?也許病是好不了了,但是他也許仍然會感激你,在死之前不帶着遺憾。試想如果你穿越時空來到兩千年後的今天,醫院裏到處是患有絕症的病人,難道你也扭頭就走嗎?我在電視上看到過許多大夫在極力減輕將死之人的痛苦……我欣賞你的才華,但你的做法我實在不能認同……”這孩子以小到大,以古喻今,給這課留下了精彩的回味。

《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範文(3)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淺顯易懂,是取材於戰國時期名醫扁鵲的傳説故事。寫了扁鵲三勸蔡桓公治病,而固執的蔡桓公堅信自己沒病,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成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課堂交流中,學生慢慢體會到寓意,大多學生能説出應該多聽取別人的`正確建議,不要自以為是。而“防微杜漸”這個詞語,學生説不出來。課堂上我是這樣引出這個詞語的,找一找蔡桓公的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如果及早治療會怎樣?學生答蔡桓公的病有皮膚到皮肉到腸胃到骨髓,導致無藥可救了;如果及早治療還有康復的希望。然後,我小結“像這樣由小病一點點惡化,到病入膏肓,是一點一點累計的,如果想及早根治,就要防微杜漸。”然後板書這個詞,再問學生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當時課上總感覺不是特別順暢,總覺得這個詞的出示那麼牽強。

後來看了一課教學設計,感覺這才是水到渠成的,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是這樣小結的“蔡桓公一開始的皮膚病是微不足道的,由於他不聽勸告導致病情漸漸加深而死的。假如對細微的小病能積極防治的話,就能杜絕它漸漸發展,以致釀成大錯”

由此我深切地體會到,老師要啟發學生思考,就必須善於引導,並有效的引導。課堂真的是一門藝術,好的設計帶給學生的是自然的習得,如何把一堂課設計好既需要博採眾長又需要精心的思考。

《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範文(4)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專題是“故事長廊”,安排的是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扁鵲治病》是取材於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説故事,以蔡桓公不聽扁鵲建議,小病延誤成大病,最後無藥可醫的悲慘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教學時,我讓概括故事內容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寓言。在理解課文時,主要是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及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性格,領悟故事中的道理。比如,故事中出現的時間“過了十來天”,“十來天后”“又過了十幾天”,讓學生想一想:“為什麼要反覆強調時間?”,學生答道:“是説蔡桓公的病每過十來天就會更加嚴重。”時,我適時引導這是為了突出病情的發展,由小病變成大病的過程,更是突出蔡桓公不聽扁鵲意見的結果。在學生體會句子含義後,再指導學生反覆朗讀,使學生讀中有情,讀中有話。

但本課教學遺憾的是,對人物的心理體會得還不夠,只停留在表面,沒有結合當時的背景,人物的身份加以引導。今後的教學一定要注意。

《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範文(5)

《扁鵲治病》是杭州採荷一小的王紅校長執教的,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樸實無華”,她體現了高效的課堂,很好的和孩子們一起解讀了文本。先學“扁鵲的醫術高明”,接着質疑:“這麼高的醫術,怎麼治不好齊桓公的病呢?”接着理解齊桓公的“固執己見”,很好的揭示了中心涵義,最後依次寫出“微、漸、防、杜”,合成“防微杜漸”,巧妙地揭示了寓意。這個課堂我真的很喜歡,因為它樸實,適合家常可用,試想一節好的展示課,不就是為了可以推廣給每一位一線的老師用嗎?王老師做到了。

王紅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一點非常吸引我。那就是王老師的評價語特別豐富。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回答不重複,能根據學生的回答來做出自己的評價。讓我聽得十分震撼,因為這是我最欠缺的。如當學生有感情地讀完扁鵲勸蔡桓公醫治病情的句子的時候,她説出了“扁鵲真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你真是心急如焚啊”這樣的評價語。如果這樣的評價語可以預設的話,那麼王老師對於另外一個學生的評價則真是非常的高明。王老師讓學生講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情,一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蔡桓公生病了,扁鵲給蔡桓公治病,可是蔡桓公不聽,最後扁鵲就離開了趙國。”當我聽到學生這樣的回答時,我覺得這個學生已經答得很不錯了,可是王老師卻這樣來評價:你的起因和結果講得都很不錯,但是過程可以講得再詳細一些嗎?聽了老師的評價,學生把扁鵲三番五次勸諫這樣的過程補充上去了,這樣的教學讓內容更加符合寓言,也讓學生懂得了概括內容應該更加註重過程。這才是培養孩子概況能力的時候,而不會因為是公開課怕耽誤時間,扼殺學生的而學習時間,不得不讓我佩服。如果我們可以像王老師這樣運用自己的語言和智慧讓答得不完整的學生提高,那麼我想在慢慢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提高都難,這是需要老師心中有孩子們才可以做到的,佩服佩服。

這可能就是王老師的特點吧!那樣的潤物細無聲,就像春雨滋潤着小草般,讓孩子們成長的更加健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kgg99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