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面積是對一個平面的表面多少的測量。對立體物體表面多少的測量一般稱表面積。那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有哪些的呢,我們來看看下文。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一

面積的含義這一課是學生學習面積單位和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因此本課的學習對學生的後繼學習有着很大影響。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等活動瞭解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大小;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鍛鍊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這節課體現了執教老師充分的預設和對課堂生成的較好把握,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有兩點比較突出。

1、數學學習要緊密聯繫生活。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和突破,為了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一概念,教學時,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説一説,適時認識面積的含義,學生直接使用“面積”進一步去觀察、比較和描述。這樣潛移默化,逐步滲透,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雖然學生還不能很好的表達出來,但似乎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2、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如:在教學平面圖形面積大小比較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再分別給予充分的交流。這樣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了不同的發展。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與合作意識。

3、注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經説過:“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説,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針對學生一般只能想到觀察法與重疊法的原有的知識狀況,教者對教材進行改造和重組,以促使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實質與作用產生感悟、反省與建構。在比較平面圖形面積大小時,我設計了四組圖形的比較:第一組是有明顯的大小的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大小比較,引導學生髮現觀察法。第二組是兩個長相等、寬相差2毫米的長方形的面積大小比較,由觀察法的不可靠發現重疊法。第三組是一組不規則圖形的大小比較,由於圖形的不規則,學生用重疊法並沒那麼容易,又由於故意將每一部分的'寬度設計成相同的,就使學生自然地想到了畫同樣大小的小方格來比較。第四組是長和寬各不相同的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大小比較。在充分討論與嘗試的基礎上,學生能夠發現畫格法,這樣就突出了畫格法的重要性與實用性,為後面的面積單位與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打下基礎。這樣的重組,使學生的數學活動處於一個有層次的、逐漸深入的數學化過程,這四次比較巧妙地為學生搭建了學習支架,使學生的思維達到了一定深度。《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如何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過程至關重要。”可見,我們教師應採用特色化的教學處理教材,為學生提供探索和嘗試的機會,真正做到掌握教材所藴涵的思想而不拘禁於教材的形式,把握教材內涵而又不受其羈絆,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面積的定義教學反思二

《什麼是面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內容。“面積”的概念是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的基礎,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學習這一概念時,我是先從生活入手的。因為剛進行過上一單元的測試,我讓100分的孩子站起來與老師擊掌,孩子們看到這一幕都有些興奮。接着讓他們説一説發現了什麼。同學們發現,老師的手掌比學生的大。我又進一步詢問,同學們説的大,是手掌的什麼大?這時有同學説出了“面積”這個詞。我又繼續問,那什麼是面積呢?有孩子説出了“表面”。接下來,讓學生找生活中物體的表面,用手去摸一摸,再把不同物體的面進行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再感知封閉圖形的大小,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的面積。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

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給了學生充分動手和交流的空間。在課前,我就讓他們剪下了課本附頁的長方形和正方形,並準備了一些5角錢的硬幣和邊長是2釐米的小正方形。在驗證兩個圖形的大小時,讓孩子們在小組內交流並動手實踐。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幣擺一擺、用小正方形去擺,這幾種方法都呈現了出來。學生通過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在完成課本41頁練一練第3題時,數第二副圖中每種顏色圖形的面積等於幾個小方格那麼大,大部分同學還在先數整格,再數半格時,就有同學喊出了答案是4格。問其方法,説是整個大正方形是16格,用對角線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4格。常常在課堂上,有學生不按照定勢去思維,會讓我感覺很驚喜。

但是,由於初次接觸面積,還有同學不能很快的接受這一概念,在後面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時,還看到有同學拿着尺子去量周長。也説明本節課,對面積的感知還不夠充分,需要在以後的學習中加強。

《什麼是面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內容。“面積”的概念是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的基礎,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學習這一概念時,我是先從生活入手的。因為剛進行過上一單元的測試,我讓100分的孩子站起來與老師擊掌,孩子們看到這一幕都有些興奮。接着讓他們説一説發現了什麼。同學們發現,老師的手掌比學生的大。我又進一步詢問,同學們説的大,是手掌的什麼大?這時有同學説出了“面積”這個詞。我又繼續問,那什麼是面積呢?有孩子説出了“表面”。接下來,讓學生找生活中物體的表面,用手去摸一摸,再把不同物體的面進行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再感知封閉圖形的大小,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的面積。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

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給了學生充分動手和交流的空間。在課前,我就讓他們剪下了課本附頁的長方形和正方形,並準備了一些5角錢的硬幣和邊長是2釐米的小正方形。在驗證兩個圖形的大小時,讓孩子們在小組內交流並動手實踐。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幣擺一擺、用小正方形去擺,這幾種方法都呈現了出來。學生通過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在完成課本41頁練一練第3題時,數第二副圖中每種顏色圖形的面積等於幾個小方格那麼大,大部分同學還在先數整格,再數半格時,就有同學喊出了答案是4格。問其方法,説是整個大正方形是16格,用對角線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4格。常常在課堂上,有學生不按照定勢去思維,會讓我感覺很驚喜。

但是,由於初次接觸面積,還有同學不能很快的接受這一概念,在後面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時,還看到有同學拿着尺子去量周長。也説明本節課,對面積的感知還不夠充分,需要再以後的學習中加強和鞏固。

標籤: 面積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j93pz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