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通用5篇)

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通用5篇)

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1

古語常雲:“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這樣,即使在沒有人給他魚的情況下,他也會有魚吃,而不再依靠別人。拜師學藝,師傅傳授給徒弟的是方法、步驟和技巧,學徒學到的是師傅的本領。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怎樣去做,如何去做,最終能擺脱師傅獨立去支撐門户。那麼作為教師,我們就是老漁翁,傳授技藝的老師傅,要教會學生自己去學習,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神產品。因此,我校進行了“共備學導”的教學改革(即課前老師與學生一起備課),下面是我教學《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案例:

一、學生交流(時間約5分鐘)

在備課中遇到的問題(小組內交流本組內能解決的問題)

二、師生共同解決小組內未解決的問題。(時間約15分鐘)

生1:複式折線統計圖能不能畫成兩個單式的折線統計圖?

生2:我認為能,因為我們已經掌握單式折線統計圖的製圖方法,沒必要把畫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生3:我認為不能,畫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太麻煩,畫起來很浪費時間。

生4:我認為不能,複式折線統計圖便於比較兩種量間的變化情況,而畫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不利於進行比較。

師:你們同意哪位同學的看法?隨後一起打開課本看例題中的複式折線統計圖,得出複式折線統計圖比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更便於比較,繼續下一個問題。

生5:為什麼橫軸上間隔不相同呢?

生6:我認為橫軸上的時間不是連續的,中間有空年,所以間隔不一樣。

生7:1992年到1995年中間還有1993年、1994年,所以要佔3個間隔

……

三、根據學生備課情況,學生代表講解例題,怎樣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師適時點撥)

四、強調:

你認為在畫複式折線統計圖時應注意些什麼?(學生回答)

五、練習,製作一個複式折線統計圖

六、總結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反思:本節課最大的成功就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從我校進行“共備學導”教學改革後,上課愛發言的學生多了,愛動腦的學生多了,想當小老師的學生多了,既鍛鍊了學生的膽量,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本節課中,學生在提問題的同時已經把本節課的重點掌握,老師只須點撥即可以。原來一節課重點內容老師強調的教多,現在學生通過備課自己就能解決一些重點知識,如本節課學生最後強調在畫複式折線統計圖時應注意的問題。

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2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與學習興趣。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例題只提供了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和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很單調,枯燥無味。怎樣激發學生情感呢?

新課開始我就講述了最近發生的西南地區乾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氣候、降水量等與生活的關係。也激發了學生對災區人們的情感。然後我各出示了兩幅我們鎮江市和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統計圖,讓學生來觀察、談論,由於接近學生生活,學生是暢所欲言,説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我覺得這樣處理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設置學習懸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南宋理學家朱熹説:“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古人也曾説:“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疑”對學習的重要作用。“疑”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原動力,“疑”是開啟思維的金鑰匙。例題教學時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鎮江、青島兩個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對摺線統計圖的回憶;再提出懸念:“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裏找不到答案,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數據進行比較,逐月計算兩個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數,才能找到答案。學生們先沉思了一下,緊接着都叫着舉起了手,他們知道怎麼辦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聲,然後我出示了一幅簡單合在一起的統計圖,面對這幅亂七八糟的統計圖,請學生自己討論該怎樣修改?課堂一下子就進入高潮,學生説的各種修改意見,一下子就把複式統計圖的重點和特徵都得了出來,讓我體會到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

(三)正確分析,大膽預測,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而且還包括分析數據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啟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説感受、提建議。比如在統計男女生的身高時,在談論了題中的問題後,我又問:“對於那些比全國平均身高低的同學,你有什麼好的建議?”“看着這張統計圖,你還有什麼想法?你覺得這條折線會一直往上升嗎?為什麼?”這樣,就把問題進一步得以延伸,體會到統計對生活產生的影響;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初步體驗極限的思想,另外也是進一步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創設情景,激發情感——設置懸念,主動探索——正確分析,大膽預測”等教學環節中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鍊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

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3

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學生的統計觀念。因為統計與我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而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能自發的去學習。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較複雜的數據的能力,我在教統計這一單元時是這樣進行處理教材的,總體分四個教學階段: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甲、乙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數據,並分別用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獲取信息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髮現問題(3)的答案很難從圖上看出來,由此我鼓勵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怎樣把兩張折線統計圖放在一起,得到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上找到問題(3)的答案:12月份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二,説一説

鼓勵學生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回答問題,體會複式折線圖的特點。

(1)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一條折線?

(2)看圖説説這兩城市月那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島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從1月到8月呈現上升趨勢,其中1至5月上升平緩,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劇下降,之後呈現平緩下降趨勢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1至4月呈現平緩下降趨勢,4月開始急劇上升達到最高值,從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續下降。

(4)從總體上看,青島、昆明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青島市只有一個“峯”,而昆明市有兩個“峯”。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關注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佈的不同。

三,試一試

先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然後説一説能從統計圖中獲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一週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這幾天的最高氣瘟是怎麼樣變化的?最低氣温又是怎麼樣變化的呢?

(3)從統計圖中看出2004年4月4—10日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的變化趨勢是怎麼樣的?

(4)從上面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你還可以獲得什麼信息?

(5)回答上面的問題時,教師問學生,你們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呢?為什麼?

四,實踐活動

一般來説,學生每年都要測量身高,這為學習統計提供了很好的數據資源,因此測量身高的活動可以貫穿整個小學學習階段,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學生把每年測量身高的數據都保留下來,養成保存資料的習慣。本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運用學習的複式統計圖來描述數據,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

(1)課前佈置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上課時首先指導學生將全班同學的身高進行彙總,完成統計表。

(2)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以及統計圖的特點,選擇用複式條形圖來描述數據。

(3)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彙總後的數據和統計圖發現信息,比較男女生身高分佈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別在哪個身高段的人數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別相差了多少(這實際上就是中學所學的“極差”)。教材還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身高位於全班身高的.哪個位置,學生可以回答位於哪個身高段,也可以從圖中直觀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於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還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我國6-12歲小學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統計圖。讓學生比較,交流,使他們知道自己所處的階段身高的平均值。

(5)使學生體會到數據統計的作用,學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應肯定。比如身高的範圍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設計哪些尺碼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數比例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不同尺碼衣服的數量的比例等。

這節課中,我從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動一動”這幾個步驟中讓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鍊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

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4

帶着學生去光盤播放室上完了複式統計圖,談談一下幾點感受:

複式折線統計圖是建立在學生學完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讓學生體會它的優越性。

所以在教學一開始,為了照顧基礎比較弱的同學,分別出示了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降水量統計圖,然後讓這些基礎比較弱的同學説説兩個統計圖中的數據,並問你獲得了哪些數據?基本上錢皖、王波能説出圖中的信息。

接着出示問題:你能看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學生思考,我下去巡視,這時我看出有的學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寫在青島市的統計圖每月的下面;有的學生則觀察兩個表中的每個月,然後記下他們每月的差;還有幾個學生沒有思路,青島市統計圖看一下,昆明市統計圖看一下,找起來很困難。

這時我讓比較典型的學生彙報結果,然後追問:解決這個問題要看兩個統計圖,你覺得怎麼樣?有的學生回答要細心、仔細,有的預習同學則説:看起來不方便,可以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這樣看起來直觀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複式折線統計圖。但這是我並沒有直接出示覆式折線統計圖,而是追問:如果你來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你會怎樣合起來?這是學生引出了兩條折線不能一樣,可以用實線和虛線區別開來,然後我在追問橫軸和縱軸分別是什麼,改變嗎?學生很清楚地回答後,我覺得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個一個大概的瞭解。這時我再出示統計圖。學生很快判斷出前兩個問題。效果還不錯,特別在第三個問題,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回答更是積極。朱詳甚至把這個月的降水量是另一個月降水量的幾倍給找出來。

整節課下來感覺還不錯,但出現了不足:一是整節課的容量不大,在照顧後進生複習以前的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時候花的時間多了,還有在讓學生回答“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信息”時,很多學生想説,花的時間稍多了。二是本節課我只是侷限於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以及去認識和分析統計圖,沒有意識到學生統計觀念的情感培養,本節課可以讓學生很把統計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可以使學生的眼界更開闊。

數學《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5

教學由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入手,問:誰能很快回答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相差最遠?學生遲遲給不出答案,從而順理成章引出課題。水到渠成地把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合併成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補充介紹圖例等名稱。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參與(統計圖由學生手工製作),又使媒體的使用達到突破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同時與製作課件相比更省時、高效。在這節課中,我在課中讓學生通過觀察例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自己嘗試着製作折線統計圖。不少學生出現了種種問題,(未看清圖例,沒有標明製圖日期,圖上未註明數據或將數據寫在折線上等等)。我不急於告訴學生正確與否,而是利用這基礎性的資源。讓學生小組討論:使學生感悟到怎樣製作才完整,美觀,正確。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1、提高捕捉樣本資源的意識和靈活應變能力。在課中,讓學生第一次嘗試製作折線統計圖。教師只意識到要去尋找所需要的幾種出現的狀態,等待這些資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應變。比如: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一位學生沒標製圖日期,只顧着去找另幾種結果;等回過去再看,那個學生已經補上了。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一發現這種資源,可以適當提示學生。

2、數學語言要乾脆、利索、準確、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過於簡單。

3、在課中,學生做的比較多,但真正説的機會不是很多。我沒能給學生充分創造説的機會。課堂上應該根據學生的狀態隨時對教案作出調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evw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