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半日活動有效性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半日活動有效性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半日活動有效性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半日活動有效性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半日活動有效性教學反思1

今天上午,徐流芳老師來到小班組調研半日活動,我作為這半日活動的組織者在聽取了各位領導和聽課老師的評價、建議後做出以下反思。

一、保教相長、關注細節

就以前所瞭解的更多的概念是説教學為主、保育為輔,在今天與徐老師的交流後,這一認知有了很大的改變。尤其是作為小班的教師,更是應該時刻關注幼兒的保育健康,小班是幼兒一日常規的養成階段,針對小班孩子的特點,就是需要教師不斷的提醒,用重複的指導來幫助幼兒記憶。同時要關注到細節,從洗手的方法到吃餐點中的及時教育,都需要灌注教師的智慧,幼兒的每一活動都可以滲透於教育。保育工作和教學工作相輔相成,不分輕重,從羣體出發,落實在細節處。

二、注重遊戲式、加強趣味性

幼兒園的孩子本身就是以遊戲為主要的活動方式,在活動後的研討中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這裏的遊戲不單單是指遊戲活動,而是指一日的教學活動要以遊戲的方式來呈現,通過增加各個環節的趣味性來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在這裏徐老師特別指出了此半日活動中的“點名”環節,教師喊學號,幼兒説一個自己喜歡的水果,還是顯得很單調,沒有點到的幼兒更多的是呈現出一種遊離的狀態,這裏教師就可以發展更加有趣的一種方式來讓孩子們都能參與進來。

三、優化活動、勇於創新

幼兒教育相對而言更具開放性,有更多的自主權。所以可以從活動的組織形式為切入點,來提升活動的質量。根據小班年齡特點,使活動更加形象化、直觀化,教師要善於引導和迴應幼兒,使教學活動起到引領提升的作用。活動方式要勇於創新、敢於向傳統挑戰,挖掘出更多既吸引幼兒又能幫助幼兒發展的活動。此次研討就以區域活動為重點對象,又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和活動形式。而我在這半日活動中所組織的區域活動還有很多的缺點,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對一些地方也感到矛盾,通過今天的討論,讓我明白了很多,當然,我還需要不斷的學習,來讓自己更加明確。

四、準備充足、主題明確

這是主要針對我的教學活動而言的。今天的第一個集體活動是社會“我的爸爸媽媽”,我在課前主要是請幼兒來當一回小記者採訪爸爸媽媽最喜歡什麼。有一些幼兒就沒有實施,在下午的研討活動中,我也知道了有經驗的教師都製作了調查表,這樣孩子們就更有積極性,活動也就更加容易開展。以後我要向這些優秀教師多學習。同時此次我們的主題是“親親一家”,所以,各類子活動都應圍繞該主題來開展,活動目標為主題服務。

在這一次的半日活動中,各位老師指出了我很多的不足,以後我也會多加改進,使這半日活動更具有有效性。

半日活動有效性教學反思2

上午的半日活動是晨間活動《拍皮球》、教學活動是數學活動《早晨、中午、晚上》、户外活動是《蹺蹺板》、區域活動是《小醫院》。

一、優點:

1、晨間活動,老師先指導孩子正確拍皮球方法,然後讓孩子自由拍皮球,老師請一個拍的比較好的小朋友做示範,讓幼兒學習。最後,我們進行了兩個兩個小朋友進行排球比賽,小孩子在歡樂中進行排球活動。

2、數學活動:我通過圖片《小貓早上釣魚、中午睡午覺、晚上抓老鼠》讓幼兒先認識時間,再提問幼兒,爸爸媽媽早上在家做什麼、中午在家做什麼、晚上在家做什麼,認識不同的時間段大家都在做什麼事情。最後提問小朋友問題:比如貓頭鷹是什麼時候出來的?路燈什麼時候亮?等等,讓幼兒認識白天做什麼,晚上做什麼?出示數學操作,老師示範,最後讓幼兒操作。

3、户外活動《蹺蹺板》,老師説明規則,幼兒自由選擇好朋友一起玩。

4、區域活動:重點講解小醫院,讓幼兒知道小醫院的看病流程。

二、缺點:

1、數學活動:提問環節很好,但是事先應讓家長配合,一起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告訴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先有了經驗孩子回答問題才比較順暢,不會像今天一樣很多幼兒不知道怎麼回答,有一個幼兒説:媽媽早上煮麪吃,後來小朋友也跟風:中午媽媽煮麪吃。

2、由於蹺蹺板比較少,幼兒比較多,有的大蹺蹺板需要幾個幼兒一起做,很多幼兒部配合,不願意跟大家一起玩,要多教育孩子,朋友間友好相處,相親相愛。

3、小醫院區域活動,有的材料準備不充分,比如掛號的座位上沒有掛號紙和筆,幼兒不願在掛號台上當醫生,都想做護士打針。

半日活動有效性教學反思3

區域活動前,我先講清楚活動的要求與規則,保證區域遊戲時,孩子們有良好的遊戲常規。另外,我適當地介入了兩個熱門區域。調配了幾個平時由於速度比較慢,而導致一直玩不到自己想玩的區域的孩子,進了建構區和娃娃家。然後讓孩子們自主選擇區域進行遊戲,而自己則是在一旁巡迴指導。

班裏的孩子,區域的常規還是不錯的:圖書區一名幼兒在翻閲書本,顯得比較孤單。(於是我過去,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書,給他講了一個小故事);娃娃家裏的孩子們玩得很開心,但是自顧自玩,缺乏合作性。(我看見一個孩子在玩小熊,一個孩子在玩小醫院的器材。於是,讓他們一起給小熊看病,自然而然,他們就玩到了一起);建構區有着同樣的問題,有一個孩子在玩雪花片,有兩個孩子在玩積木,但是他們並沒有交流(策略:孩子們,你們會不會搭房子啊?他們齊聲都説會。那你們都搭房子給我看看,我們比比誰的最漂亮好嗎?聽完之後,他們點頭,一起搭起了房子);美工區的孩子們,都選擇了橡皮泥來遊戲,恰好本次區域活動,我要重點指導的就是彩泥捏捏。(策略:指導幼兒學習泥塑麻花來練習搓的動作、泥塑餃子來練習捏的動作、泥塑糖葫蘆來練習揉的動作,通過泥塑小點心,讓幼兒感受玩橡皮泥的樂趣);生活區的孩子在舀彈珠和串項鍊,他們把做好的項鍊還送給了我;益智區的孩子在玩拼圖、平衡積木和萬花筒,我引導他們材料掉下了即時撿起來;數學區的孩子,排序遊戲操作地很認真,而且都正確。

區域活動結束後,孩子們都能自己整理好材料,放到原處。但整體看下來,還是發現孩子們在區域活動中,常規雖好,活動也是井然有序,但是缺乏同伴合作性。所以,教師在這時,要及時調配和介入,促進孩子之間的交往和合作;另外,為了使區域活動更加具有情境性,充滿角色的活動。可以引導每個區域的孩子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進行遊戲:如建構區可以是扮演工人一起造房子;生活館可以扮演媽媽們一起扣鈕釦,插花;美工區可以扮演廚師一起做點心等等。讓孩子們在多元化的角色裏,盡情地發散思維和想象力;教師也可以為了讓孩子們更加進入狀態,自己也成為角色中的一員。

半日活動有效性教學反思4

20xx年11月22日,我們中班組舉行了本學期家長開放半日活動,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參與到幼兒各項活動中。通過這次活動讓家長更好地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幫助家長不斷獲取新的教育理念,增進幼兒園、教師、家長之間的聯繫與溝通,更好地達到家園共育目的。本次活動,我們以晨間活動、教學展示、親子游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向家長展示了幼兒在園的學習生活狀況。總得來説,這次的活動比較成功的,半日與家長孩子接觸下來,增進了家長、幼兒、老師之間的聯繫。這是我第一次獨立組織這樣的家長開放日活動,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因此做了以下的反思。

一、無法關注到每一個幼兒

家長開放日當天,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大早來了,把教室擠得滿滿的。由於人多,加上活動內容比較豐富、緊湊,我們老師無法關注到每一個幼兒,教學活動《秋菊》是一節美術活動,主要是鍛鍊孩子繪畫動手能力的。因此在操作前不可能和孩子們有一個長時間的交流,讓每一個幼兒都能有發言的機會,這就造成家長心理有點不舒服。活動結束後有家長就來問我:“老師、我們家孩子們上課不怎麼積極,麻煩你上課多叫叫他。”當時我跟家長解釋了原因後,説由於時間有限不可能每個孩子都叫到的,以後我會更關注他的。家長仍然覺得不放心又和我説了一遍。家長們沒有接觸過孩子一日流程,對什麼時間段該做什麼事完全沒有概念的,加上護子心切,滿腦子都是要讓孩子們獲得表現的機會。

我覺得家長開放半日活動活動內容豐富、緊湊,全面的向家長展示了幼兒在幼兒園生活的各項主要活動。不可能再進行縮減,課堂上也不可能每個孩子都叫到,只能在活動中教師能盡最大的可能每個孩子提供表現的機會,適當延長活動時間;如果實在時間不充足,可以活動結束後和家長打聲招呼,解釋下我們一日活動的流程,讓家長更加理解我們的工作。

二、忽視強調保育細節。

家長開放半日活動除了晨間活動、教學活動、親子游戲等,更重要的是一日活動的保育環節,如喝水、如廁、洗手、漱口、擦嘴巴、取放幼兒的吸汗巾等環節。經常有家長在羣裏囑咐老師:“我們家孩子感冒了,請老師提醒他多喝水!”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們的健康更加關注。因此趁着家長開放日我們可以強調班級中保育工作,讓家長更加放心。記得在孩子進餐後,有位媽媽看見一個小朋友去拿水杯説:“吃完飯就要喝水的。”我立馬解釋道:“不是喝水,是用餐後漱口”我這才意識到,自己沒有着重強調我們的保育工作。

在孩子們進行喝水、如廁、進餐等活動前,我們可以跟幼兒有一個簡單語言上的交流,這樣不僅可以提醒幼兒該注意的地方,更加能讓家長認同我們的保育工作,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

三、家長干擾幼兒活動

家長難得來園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一舉一動,無論是集體教學還是晨間遊戲,他們會格外地認真觀察自己的孩子,並給予自己的幫助。發出命令性的指令:“錢梓晨、跟着老師好好做操””呀!你這個穿的不對啊,是一個接着一個穿珠子呀!我來做給你看。”家長們都想看到自己孩子表現出色,習慣性地將自己的.孩子與同伴進行比較,有着這樣的心理,所以家長忍不住想要去指揮甚至是直接指導。但其實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後來我瞭解到,那個穿珠子的沁沁是想按照紅色珠子、紅色珠子、綠色珠子和綠色珠子的規律穿,被她心急的奶奶阻止了。家長這種情緒的表露有時無疑也會影響到孩子自信心的樹立、孩子積極進取的動力,因此家長在參加開放日活動中以及活動後給予孩子怎樣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家長開放日之前以短信的方式與家長聯繫,希望家長儘量以一個觀察者的角度來參與開放日活動,不要過多的參與或者打斷孩子的遊戲。往往一次的家長開放日孩子們的表現代表不了一切,有的幼兒家人在與不在的表現差距較大,希望家長能夠給予孩子一個比較平和的心態,不急功急利。

以上是我組織的家長開放半日活動中出現的一些不足,以後我會更加註意這些細節的。希望通過這樣的家長開放日,體現互動互助的關係,更拉近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從而更配合我們的家長工作。

半日活動有效性教學反思5

晨間活動反思:

孩子們都願意跟着我,探索沙包的一物多玩,一起分享了許多好玩的方法。而且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在跟着我的指令積極鍛鍊,沒有私自離開集體的現象;我還及時關注了孩子的冷暖情況、引導他們熱了休息、脱掉上衣。不足之處是保育員阿姨剛好輪到操場打掃,有些分身乏術,所以結束環節,我一個人有些手忙腳亂。

晨間談話反思:

本次內容是《我的一家人》。我制定的目標是樂意大膽地在同伴面前,講述自己的家庭成員以及一起做的快樂的事;在談話中,保持良好的坐姿,仔細傾聽同伴發言。但內容設計的有些多,其實只要讓孩子們講一下家庭成員(或一家有幾口)便足夠,講多了有些繁瑣。

生活活動(吃點心)反思:

生活活動中,孩子們的常規還是不錯的,吃完點心會把茶杯放在指定地點,然後放好小椅子自己繫褲子,準備下樓做操。事情一件一件做得比較有條理。

做早操反思:

做操結束的時候,孩子們靠攏的速度還不夠快。因為現在三個小班同時做完操,一起走的話有些擠。所以我處理的方式是,讓小一班小二班先走,我們班則是讓孩子放好器械,在場地走一圈子,繞一個圈既整理了隊伍,也避免了擁擠。

餐前活動反思:

馬上要進餐了,我請用正確方法洗好手,然後老師介紹午餐菜色給他們聽。知道孩子們喜歡參與做事,所以我邀請個別幼兒協助阿姨分發餐具,感受自己做事的快樂;其他孩子,我則讓他們自己拿一塊擦嘴的毛巾,對摺疊好,放到餐盤的圓點上。然後捲起袖子,準備進餐。

進餐活動反思:

今天的菜色顯然合孩子們的胃口,吃的時候大口大口的,而且很安靜;但本班的孩子吃飯時不懂得搭配進餐,所以我在一旁還是提醒他們(一口飯,一口菜,再一口湯);

半日活動結束後,我反思了每個環節。其實,想讓半日活動有效進行,一個要做到每個環節心中有數,另一個就是時間控制得當。才會讓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前些日子,孩子的常規有些變差了,所以近期的半日活動。對於孩子,我有點出現“高控”狀態了。每個活動都過於嚴苛,孩子們顯得很拘束,我也意識到這點。説實話,本次半日活動,孩子們在生活活動時,也是特別安靜,讓我也有點不自然了。孩子的常規日漸好轉,我也會再反思調整,讓今天的活動稍顯輕鬆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e04k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