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精選11篇)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精選11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精選11篇)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 篇1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是活生生的、尋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教學反思是新課程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它既是教師教學常規工作的一項工作要素,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步驟,還是教師真心研究教學、真心謀求進步、真心對待學生的一面鏡子,也是教學管理過程中必須關注特別是積極引導與評價的必要環節。

教學反思對教師而言,不在於寫些什麼,而在於想不想、想些什麼,特別是想到何種程度。落實到教案上是為了對所想內容的強化與記憶以及對備下一課或調整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的提醒。

那麼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進行反思呢?本人認為,教師的教學反思應分為“教學前的反思、教學中的反思、教學後的反思”三個階段。

一、教學前的反思,可以使教學成為自覺的實踐。

教學前的反思是一種有準備的反思,實際就是備課階段進行反思,它有助於發展教師的智慧技能,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與教訓反思的基礎上。

教學前的反思主要是提出問題,並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具體操作步驟是:

1、在教師個人分析的基礎上概括並歸納出一系列問題;

2、教師通過理論學習、總結經驗等途徑提出情境問題的解決策略,進行備課。

3、通過學習、反思,將課例中的問題具體化;

4、設計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案,融入教案。

二、教學中的反思,可以使教學高質量地進行。

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實際就是一種教學機智。它是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主動地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還需要經過課堂教學實踐的驗證。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主要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如: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時,出現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如何機智地處理這些問題?當學生不能按計劃回答問題時,該如何調整原先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定式,而是一個變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立刻進行簡短的反思,給生成的問題騰出空間;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見解,善於抓住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並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教學策略,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要觀察、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學到了什麼、遇到什麼問題、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反思,才能有效調整教學行為,挖掘和拓展課堂資源,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三、教學後的反思,可以使教學經驗理論化。

教學後的反思,可提高教師教學教研的水平,教師應該重視課後的總結、反思,哪怕是一個淺顯的問題,也應該認真推敲;在解決問題時,不能只停留在能給出幾種解法的層面上,而應該從規律上、本質上去找解法;在課堂教學中,哪些教學環節沒有按計劃施行?為什麼?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出現了令人驚喜的“亮點”,這個“亮點”的產生原因是什麼,教學設計方案是否還能優化。細節代表着經驗,成長源於靈感。課堂中常常會因為一些偶發之間而產生靈感,教師應該通過反思,捕捉這些“火花”,日積月累,既有利於探索教育教學的規律,也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可以使以後的課堂教學更有效,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着地追求。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這樣每天實踐一點、反思一點,日積月累,我們的專業素質就能得以成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科研型,學者型的教師。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 篇2

在給出交變電流瞬時值表達式之後,涉及到交變電流四個值的分析與判定。即:瞬時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有效值。這四個值什麼時候用,如何用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其中關於“有效值”問題是重點中的重點。為什麼要引入“有效值”?如何求解“有效值”?“有效值”和“平均值”有何區別?等等圍繞“有效值”建立和應用的相關問題都必須解決,才能幫助學生建立起“有效值”的概念。為此,本節課設置了從特殊到一般,從物理到數學再到物理的教學思路。

本節課先行給出正弦交變電流的瞬時表達式,給出電壓隨時間變化圖線,讓學生根據表達式和圖像辨析不同時刻的瞬時值,體會瞬時值和最大值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設計如下問題。

問題1:在四分之一個週期內,交變電流的平均電動勢是多大?

從平均的含義上引導學生利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求解平均電動勢。建立平均值的概念。通過求解四分之一、半個和一個週期的平均值,體會平均值是和時間有關的,不同的時間段平均值不一樣。

問題2:在一個週期內,電阻上產生的熱量是多少?

在學生思考過後通過幾個小問題遞進:

(1)在此過程中能否使用恆定電流公式

(2)能不能利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值求解電熱。

利用一個週期這一特殊時間段上的分析:在一個週期內平均電流為零,而產生的熱量顯然不為零。從而得出不能利用平均值求解熱量的結論,進而引入“有效值”的概念,完成引入“有效值”的必要性分析。通過閲讀課本,建立“有效值”的概念。

問題3:如何求解交變電流的“有效值”

通過剖析“有效值”的概念,理解其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後,就建立的求解“有效值”的基本思想:求出交變電流在這段時間上的通過電阻產生的熱量,再回帶到恆定電流公式中求解有效值。

在應用階段,通過不同的例題強化這樣的思想。

例1是矩形波,學生通過分段可以將交變電流轉化為恆定電流,從而完成交變電流在一個週期內熱量的求解。再完成有效值的求解。

例2是正弦波形,很顯然分段解決不了問題。這裏需要微元分割處理,化一般為特殊,再次強調微元思想的意義和作用。順勢利用數學的積分方式給出有效值處理的一般表達式,同時給出平均值的數學表達式,通過數學表達方式的不同強化有效值和平均值的區別。

到此為止,從數學和物理兩個層面幫助學生建立起有效值的觀念和處理辦法,最後通過典型波形和特殊波形強化有效值的求解。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 篇3

高效課堂是給學生一個自己的舞台,給老師一種新的希望,給學校一個美好的未來,這就要求教師注重課堂這個衝鋒陷陣的主陣地,它不只是看你備課、上課的認真程度,更關注一個教師對課堂結構的把握,高效課堂是給學生一個自己的舞台,給老師一種新的希望,給學校一個美好的未來,從自己內心到對數學教學有以下反思:

一、何謂“高效課堂”?

何謂“高效課堂”?是不是教師把該學的知識都交給了學生就算“高效課堂”?或者説,這節課學生積極參與,達標練習順利完成就算“高效課堂”?我認為,高效的課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為主,以探索為核心的課堂。是在寬鬆、民主、和諧、競爭的氛圍中,學生積極活躍,40分鐘內,知識得到充分內化,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課堂。

二、高效課堂要求教師的做法

1、轉變教學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只有對教育事業充滿了熱愛,真正將教學工作作為教書育人的事業來做,才能將工作做好,才能積極地投身於教育教學改革中去。

2、優秀教學設計。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是在充分挖掘教材,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疑點,利用多種適合的教學手段,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將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有機的、整體的、有計劃的、分步驟地編寫制定,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課堂角色定位。新課程改革,要求有教師為主體轉變為學生為主體。教師應轉變角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主用,也就是教師的助學作用、評學作用、督學作用和同學作用。

4、充分挖掘教材。具有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教師,善於將教材內容充分挖掘,將教材內容轉變成為教學內容,並改造成為學生的學習內容。變“教材”為“學材”。

5、教師精講點撥。高效課堂,不是不要教師的講解,而是需要教師精心準備的精講,要求達到“精確、精煉、精彩”。

6、抓好課前預習。高效課堂是建立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之上的課堂,變厭學為樂學、被動學為主動學。

7、抓好學情反饋。抓好學情反饋和反饋後的歸納總結,使教師充分了解學情,瞭解學生的難點、疑點、困惑點,從而使課堂更高效。

8、注重環節意識。高效課堂,更注重課堂教學的環節意識,要求絲絲相扣,承轉自然緊湊。導入、過渡、承轉、小結、提問、討論、訓練、講評等課堂環節,要求乾淨利索、不拖泥帶水。

9、轉變教學方式。高效課堂,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由單純的教為教與學並重,由封閉式教學變為開放式教學,由注入式教學變為啟發式教學,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變為知識和能力並重,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10、營造課堂氛圍。教師要善於營造良好的愉悦的競爭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心熱起來,讓學生的眼亮起來,讓學生的手舉起來,讓學生的嘴動起來,讓學生的臉笑起來。

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預習效果

1、動手翻。針對新的學習內容,有計劃的翻以前學過的課本,複習和新知識有緊密聯繫的舊知識,初步瞭解新舊知識的間的聯繫,為學習新知識作好充分的鋪墊。

2、動手劃。我們在預習新課時,對新課中的重要的“法則、概念、原理、定律”以及不不懂的地方作一些標誌,比如“ ̄ ̄ ̄”“??”等;

3、動手做。預習時我們勤動手,對書上的實物、直觀圖、線段圖、模型等要動手做一做,動手畫一畫,從而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

4、動腦想。我們在預習時要養成勤於動腦的習慣。我們要能針對新知識,提出一些有價值、有思考性的問題,並積極和老師同學進行探討;

5、動筆練。即要求我們能針對新知識,自己從課後的習題中選擇一些和書上例題同等難度的或類似的習題來練一練(如書上的做一做),可是低於書上難度的基本題,甚至有的預習的好的同學可以自己編題進行練習。

三、落實合作學習

1、科學分組

合作學習強調教學各動態因素之間的合作互動,特別強調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實現生生互動的最佳方式是把學生分成一個個合作小組。

2、合理分工

合作學習的最大特點是:人人蔘與,共同完成任務。。分工分別是:合作小組長——對合作小組各成員在課內進行調控,課外精心管理,維護小組學習紀律;記錄員(1名)——對合作小組各成員的討論結果或實踐過程進行記錄,記錄小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一些新的方法;檢查員(1名)——檢查合作小組各成員在活動中是否能夠各盡其責;報告員(1名)——在反饋或交流時,對本合作小組的討論結果或活動結果等進行彙報。

3、有效合作

通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使學生很快掌握了合作學習的基本流程:佈置任務——老師提出學習任務;小組合作——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調控下共同探究,完成任務;反饋交流;老師小結。經過課內外的合作,校內外的合作,學生掌握了合作學習的方法,實現有效合作

4、積極總結評價,激發合作熱情。

為了激發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興趣,發揮其合作功能,教師要對小組合作的活動情況進行積極地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要評一評、比一比、賽一賽,哪一組最有創新,哪一組最守紀律,哪一組最團結,哪一組最快等等。

5、每個學習小組內四位成員輪流換崗,協調後每人一崗,崗位定期更換,責任輪流承擔。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拓展思維空間,積極動手動腦,總之,高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實踐模式。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合理運用控制論的原理,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 篇4

課堂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途徑,但是目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問題和弊病,使得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效性不強,老師在課堂上如何教,學生在課堂上怎樣學?這點很值得我們教師去反思。

作為英語老師,我總是千方百計地去設計新穎有趣的教學活動,力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能夠主動獲取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學習英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眾所周知的。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小學生剛接觸英語,他們肯定會有一定的好奇心。學生會為自己吐出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而感動興奮,激動。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他總是能積極主動而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學習。所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是我們小學階段的英語老師首先要做的事。學生有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課堂表現自然就會有所提高,最直接的就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在我看來,我之所以會產生這些困惑,還是主要從學生的學習成績,其實就是考試成績的接過來看待教學的實效。所謂教學效果不理想就是指考試的成績不理想。另外,我覺得學生所謂的成績不理想的原因,往往是採用的考試形式和考試內容過於傳統,這與《新課標》的目標要求和新教材的教學特點和要求不相一致。這樣,如果單純從考試成績上來看,也不可能對教學的實效性做出準確度判斷。

比如三年級某單元是要求通過學習學生能聽懂表示顏色的名稱並能指出相應的顏色。在課堂上教師根據教材上的設計,組織進行了Listen and point,Listen and colour, Sing the song-colours.等活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很高並較順利地完成了上述的活動。但如果有些教師用學生是否在這節課能熟記和正確拼寫這些表示顏色的單詞來衡量本課堂的教學效果,那麼就可能出現教學效果不高的結論。但是,實際教學效果是,學生能根據錄音中聽到的英語顏色名稱,正確指出相應的顏色,或者能響應的彩色筆塗一些事物。從實際教學目標要求的角度看,我們可以説這節課是很有實效性的。

另外,採用正確合理的評價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試是用於測量學生學習效果和語言能力水平的科學方法,使用得當,就能正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教學的效果。但如果使用不當,就會砍殺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自信和學習的慾望,也能把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攪亂。例如,考試中有一題“根據圖畫的提示,選擇正確的英語指令”,結果學生考試成績不是很理想,那也就意味着可能給予學生這樣的評價:“學生基本沒有掌握所學語言內容,教師教學的實效性不高。”而這種結果其實根本不是教材的問題,也不是教師採用活動教學方法的問題,當然也不是學生學習的問題。而是考試評價的內容和方法偏離了教學要求和目標。

最後,當然還要從教師自身的素質抓起,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化水平。比如,有的教師依然沿襲死記硬背、單純模仿、反覆抄寫等教學方式,結果學生的學習索然無味;有的教師片面理解趣味教學、活動教學、遊戲教學等,英語課上成了與教材和英語學習毫不相干的“遊戲課”了,結果就是課堂上熱熱鬧鬧,課堂教學毫無實效。關注教學實效性首先要有觀念上的轉變,要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效果的衡量標準,應從多角度、多方位來分析和評價課堂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 篇5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教學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實現了教學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抓好課堂40分鐘,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在以前的教學中,心中只裝着怎樣讓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為此有時方法過激,採用了一些不正確的方法促使學生計算,做應用題,結果效果並不怎麼好。學習了《新課程標準》後,讓我從中學習了很多,受益匪淺。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呢?《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數學課堂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在認識領域方面獲得發展,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情感領域和智能領域獲得發展,張揚個性,發揮潛能。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嚴重影響了教學效率,通過多年的觀察、分析,我發現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在課堂上充當被動接受的角色,長此以往,其結果勢必使學生的思維受到壓抑。二是學生受年齡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響,自制力差,課堂上無法約束自己常常走神、跑題,影響了40分鐘的質量。

針對低年級數學特點,要實施有效性教學策略,應從數的組成在加減中運用有效性入手,下面結合我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談談我的一點心得體會。

數的組成在加減中運用離不開計算。計算,貫穿於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它是小學生的一項必備的數學能力,也是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最為重視培養的能力之一。實施新課程以來,課標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仍很重視,所不同的是,與以往的教材相比,它不僅要求計算正確、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計算方法的合理、簡便與靈活,並注意把各種計算(口算、筆算、估算、簡便計算)有機地聯繫與整合起來,使學生在使用各種計算方法的實踐中逐步提高能力,從更高的要求提升學生計算的素質。然而,由於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很長時間以來,許多老師一提到計算,就認為只需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增加練習的量,多練、反覆練。就一定會見成效。分析目前學生計算能力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大都把計算作為一項機械重複的任務來完成,談不上有任何學習的興趣,以致於在做計算題時,學生普遍有輕視的心理傾向,注意力不夠集中;沒有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導致計算的正確率明顯下降。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容樂觀,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如何正確看待計算有很大關係。

計算、合理組織計算教學有直接的關係計算,貫穿於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它是小學生的一項必備的數學能力,也是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最為重視培養的能力之一。主要包括口算、筆算、估算、簡便計算。教師通過有效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從而達到數的組成在加減法中運用的有效性。新課程追求自主創新的學習,我們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讓學生“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它不僅僅是如此,“自主學習”是一種建立在學習者自我決定、自我選擇、自我調控、自我評價反思基礎上的以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特徵的學習行為和學習品質。小學低年級數學數的組成在加減中運用有效性要很好地落實,我認為從這些方面入手:

一、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掌握知識和獲取技巧的主要動因是——良好的情境。”數學知識由於抽象而顯得枯燥是影響學生積極學習的最大障礙。在數學教學中,適時適當的創設良好的情境,可以誘發兒童好奇心理,激發學習興趣,在較短的時間裏,輕鬆愉快地進入學習最佳狀態。皮亞傑曾告訴我們:兒童是個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以某種興趣作先決條件。因此我認為對於低年級學生,應該從其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創設情境,化抽象為具體,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喜歡數學。

比如,學習“生活中的數”這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屏幕上顯示一座房子失火了,一位叔叔要打電話報警,一緊張忽然忘了電話號碼,站在電話機旁正抓耳撓腮,急得滿頭大汗。這個畫面一下子抓住了每個同學的心,許多同學急得大聲喊:“趕快打119報警啊!”、“再不打119報警,要燒光了!”真是如臨其境啊。我趁機説:“同學們真棒,幫叔叔想出了報警電話。瞧,叔叔打通了報警電話。”果然畫面上隨着警笛聲出現了一輛消防車,嘩啦啦,一下子把火澆滅了。大家鬆了一口氣。我接着説:“假如遇到了壞人,要打什麼報警電話?有人生病要上醫院,又要打什麼電話呢?”大家爭先恐後舉手發言。緊接着,我就自然地再用語言導入主:“同學們,象119、110、120這些數字都是我們生活中的數,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比如我家住在1號樓502室的1和502也是。你們還知道哪些?”學生的情緒再度興奮起來,嘰嘰喳喳地討論開了。

這樣的導入,使學生覺得新知識並不陌生,激發學習的興趣,及早地進入最佳狀態,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高了,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二、實踐操作,發展思維。

杜威有句金言:“讓學生從做中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遵循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藉助於學具操作,通過動手、動口、動腦把學生所有的感官都調動起來,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參與形式,這種形式不僅有利於學生把知識與技能結合起來發展各種能力,而且也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思維的發展。每讓學生進行一種操作時,必須首先要求學生看清題意,再想一想,根據題目要求,你在操作時先做什麼,再做什麼,該如何做。

例如:在學習“9加幾”時,我讓學生擺小棒:你是怎樣想的就怎樣擺。先擺“9+2”,有的學生擺好了就發言:左邊擺9根小棒,右邊擺2根小棒,然後移動右邊的1根和左邊的9組成10,數一下右邊是幾根,得數就是十幾。這是“湊十”法。還有的學生説是用數的,數一數有幾根小棒,得數就是幾。接下去又擺了9加3、4、5、6、7,我也下去巡視,協助操作有困難的同學。

低年級的學生更容易接受直觀的東西,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藉助一些道具,可以幫助學生積極參與,也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從而使我們的學習達到很好的效果。

“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有效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我們要不斷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用它來指導我們的教學,我們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同時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要以學法的改革帶動教法的改革,保證課堂教學的科學性、靈活性、創造性,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通過數的組成在加減中運用有效性的學習、開展、探索,我相信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有效性教學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 篇6

每次上課,總感覺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好,動作遲緩,效率低下,並不是以學習的訴求來上課。有時心思這是為什麼,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得到了一點啟示!

影響學生髮展進步的不僅有智力因素,也還有非智力因素諸如:個人的理想目標、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生的意志力、師生之間的心理相融指數,個人在班級人氣指數等方面。這些非智力因素對學生髮展進步的影響可能超過智力因素。思想政治工作是革命發展的生命線,也是我們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工作的生命線。請回憶一下我們時常找學生談心,談的是什麼?無非就是非智力因素的這些內容吧?這條生命線的作用有發揮出來了吧?我們不僅要讀懂這些因素還要利用好這些因素,否則豈不做了冤大頭,白費了力氣?

教學如帶兵,不是自己的兵不好帶,每個兵都有自己的思維習慣和心理訴求,只有官兵的心理訴求和思維習慣一致了、默契了才能鋒芒所指無不披靡。我們這些老師只有瞭解了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心理訴求才能化腐為奇、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把無限美好的願望化作活生生的現實。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 篇7

摘要:信息化課堂教學作為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核心,也是目前我國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重、難點。儘管信息化課堂教學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但仍存在許多弊端,從而導致信息化課堂教學流於形式。本文通過對目前信息化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及成因進行分析,提出並討論了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措施。

關鍵詞:信息化;課堂教學;有效性;措施

引言

當前由於教育技術的不斷髮展及應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正在逐步被信息化課堂教學所替代,這是由於一方面反映社會對新的課堂教學形式的一種期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不適應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隨着我國不斷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信息化課堂教學成了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由於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對信息化課堂教學的認識還不到位,這就使得信息化課堂教學開展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人甚至開始對此產生了懷疑,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信息化課堂教學及其特點

傳統的課堂教學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活動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識的編排順序組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的中心,教師將知識一味地灌輸給學生,課堂教學進度完全由教師控制,學生只是被動的知識接受體。而信息化課堂教學則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它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學生成為了主體。信息化課堂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學”,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教師作為導學者,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各種個性化的學習情境,有效幫助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信息化課堂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1)教師是主導。教師作為導學者、督學者,更多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服務,為學生創設具有個性化的、有效促進學習的教學情境。

(2)學生是主體。教學活動圍繞學生進行,學生不再是靜默的知識接收器。作為學習主體,學生將進行主動地、個性化的學習,在學習中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

(3)信息技術的應用。各種多媒體技術應用在教學活動中,當然這裏的應用是指適應性的、有效的使用,並不強調一味地牽強使用技術。

(4)教學內容形式多樣化。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的需要,可以使用各種有聯繫的、相關的學習內容,而且內容不再是單一的文字教材,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是網絡資源、多媒體資源等。

二、當前信息化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關於目前信息化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和如何有效地開展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文章很多,作者參考了幾篇有代表性的,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工作情況,總結了當前信息化課堂教學可能存在的幾個問題並分析了其成因。

(1)思想認識不到位。

①沒有認識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認為教育信息化等同於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重建設輕應用;

②過分強調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以技術論、機器論的觀點認識教育信息化;

③教學觀念仍沒有改變,沒有認識到技術是學生學習的工具,教學要以學生的學為主,武斷地將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歸咎於信息化課堂教學的不足。

(2)教學資源建設滯後。

①開展信息化課堂教學,需要豐富、優秀的教學資源的支持,但當前資源大多質量不高,資源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和推廣性。盲目追求資源的數量,資源的表面形式,不注重資源本身的內容;

②資源重複建設,沒有共享。在資源開發上,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往往各自為政;

③缺乏協調合作。資源建設過程中完全遵照教師個體的意願和想法,沒有進行多方協調、合作,開發的資源質量不高,不易推廣。

(3)教學設計不合理。文字信息的電子化使信息容量增大,課堂教學“滿堂灌”,沒有根據信息化課堂教學和教學手段多樣化的特點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進行較為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資源簡單堆砌,教學內容的組織和編排不科學,呈現方式不符合課程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夠,[1]教學素材資源選擇針對性不高。

(4)注重形式,忽視效果。

①雖然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了信息技術,但教學模式沒有根本性變化,仍然是“知識灌輸”型。由於使用了信息技術,知識容量變大了,教師灌輸知識的效率提高了,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反而下降了,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理解;

②注重動作思維的訓練,忽視多種思維方式的培養。信息化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學生可以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和環境進行個性化學習,但教師卻沒有很好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總結,學生的自主學習只停留在表面的動作思維;

③片面追求華麗的效果,利用各種多媒體技術製作教學資源,資源本身做得很華麗,但內容卻沒有精心組織,往往比較鬆散、簡單和牽強,容易分散學生學習注意力,不利於進行思考。

(5)教師與學生的地位依舊。很多信息化課堂教學仍舊是“換湯不換藥”。教師仍主宰課堂,作為教學中心,使用信息技術進行知識灌輸。學生雖然通過信息化課堂教學培養了“信息素養”,但嚴格意義上講,他們的信息素養是不健全的,創造性的信息素養沒有根本性的發展。

(6)學生的能力培養效果不理想。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相反,由於灌輸的信息量加大,學生一時難以接受,使得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打擊。

三、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措施

在信息化課堂教學中,環境建設是基礎,資源建設是核心,教學應用是目的,機制建設是保障,信息化課堂教學作為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一方面教師應積極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中,豐富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另一方面要認識到信息技術無論多麼優越,但終究是技術,是為教學服務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永遠是主體,信息技術只是起到輔助學科教學的作用。

(2)加強教學交流,共建教學資源。信息化課堂教學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各專業學科間教師加強教學內容及信息技術應用的交流,對資源的建設共同設計、開發,尤其要注意教學資源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不要為了建設而建設。資源建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①與相關學科教材配套,按照各學科知識的特點進行資源分類建設;

②教學資源要有針對性,要考慮是否有利於教師突破教學重難點,也要考慮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的維持;

③規範資源開發行為,加強資源數據的通用性和適用性,實現資源共享,加強教育資源整合管理;

④根據教學實踐對教學資源進行不斷更新。

(3)改變師生間的地位,改進教學設計。信息化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他們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輔助者、監管者。一方面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學習創設個性化的、促進學習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自主地開展學習,教師不再向學生一味地灌輸知識,避免將信息技術作為“機灌”的工具,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和幫助;另一方面,教師要精心為學生篩選和組織學習資源,使其適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各種能力的培養。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應該適當地引導學生參與,培養他們的學習責任心和自主性。

(4)注重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效果,着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加強學生能力培養。在信息技術的功能上要有正確的認識,避免將“人灌”變“機灌”。教學開展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不僅要有獲取信息資源的能力,同時還要具備創造信息資源的能力。通過基於問題的教學、小組協作學習的開展,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協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培養。

(5)對課堂教學進行全方位的評價。隨着“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傳統的只看教育的結果而不問教育的過程的總結性評價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素質教育應更加重視教育評價的教育性和發展性功能,通過過程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及時向教師和學生提供反饋信息,使他們能夠了解教育活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從而促使教師和學生能夠不斷地改進、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動和學習活動,使教育活動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了能夠真正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我們應該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課前評價(診斷性評價)、課中評價(形成性評價)與課後評價(總結性評價),自評與他評結合起來。不僅要評價教師的教,還要評價學生的學;不僅評價教育活動的結果,也評價教育活動的過程;不僅評價學生在知識、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認知方面的發展,還要評價情感、意志、個性、人格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各種評價方法的優勢和特長,又可以互相彌補其缺陷和不足,從而使評價的結果更加客觀、公正。

四、結束語

大力推進信息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有效性涉及軟硬件資源、教學人才隊伍、信息技術、學校組織和激勵機制等多個方面。如何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有效性成了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所在,作者認為通過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建設、信息化資源的創建、教學設計的改進、教學評價機制的完善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成效。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 篇8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師的期望,如何提高卻是大家的困惑。由於學科不同,教學方法自然有差異,我僅談談對“如何提高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有效性”的一點感悟。

一、因材施教是關鍵。

這裏的“材”包括學生和教材。首先我們説説學生,由於家庭、小學教育及個人愛好等因素,造成學生信息素養差異較大,上課前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信息素養的實際狀況,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針對性地備課。其次我們説説教材,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造成教材內容經常跟實際使用脱節,而信息技術課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主要表現為: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這就要求根據我們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作一些調整,以適應實際教學的需要,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材。

二、情境引入要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雖然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比較感興趣,但要想長時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還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平鋪直敍的引入往往使學生剛上課就開小差了。如果每堂課都能創設一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情景,課堂的有效性會有很大提高。例如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提一個能引起學生思考、回憶的問題,播放一段新穎的動畫等等,都可以是很好的引入方式,當然這些故事、問題、動畫等都必須切合本堂課的主題,要能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引起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對於情景引入的效果,有一次的課堂經歷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在《走近因特網》這課,我用《三隻小豬》的FLASH動畫作為情景引入,引導學生認識掌握網絡搜索技巧的重要性,激勵他們學習的熱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當時整個課堂上所有的學生都一眼不眨地盯着電腦屏幕,關注着三隻小豬因為網絡搜索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命運,最終整堂課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

三、任務設計要合理。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信息技術教學的常用方法,通常是將教學任務隱含在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任務中,以完成任務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如果任務設計合理,就能使學生在解決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就感,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一個認知、情感活動的'良性循環,培養他們勇於探索、開拓進取的學習精神。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信息素養差異較大,這就要求我們最好採用分層任務教學的方法,設置符合各層次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封閉型任務和開放型任務讓學生自由選擇,使信息素養較差的同學可以通過完成封閉型任務產生成就感,避免因完不成相同任務而出現挫折感。而認知能力強、信息素養高的同學可以在完成封閉型任務的基礎上再繼續完成開放型任務,鼓勵他們對所學知識作進一步的探索,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從而提升綜合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四、課堂教學組織要有序

組織好課堂,讓整堂課有序而不死板,學生活潑而不混亂,需要預先設計好教學環節,對引入、講授、提問、練習、總結、展示、評價等環節的時間、內容都要有準確的安排。無論是講解還是演示,教師都要與學生互動起來,產生良好的氛圍,控制好學生情緒和課堂節奏,避免教師坐着操作講解,更忌諱有氣無力地平淡講述。

五、總結評價要恰當

總結評價作為信息素養的一部分,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高潮。評價有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在學生互評前,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評價。學生評價作品時大都只看作品本身,而很少關注同學完成作品的過程,往往會產生偏頗,打擊部分同學的積極性,這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非常不利。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多看到別人的亮點和長處,尤其是在完成作品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合作能力等等,學會多方位全面地進行評價。教師評價作為對學生評價的補充和總結一定要恰當,應着眼於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以肯定性評價為主,指出學生的優點,即使學生最後的學習結果不夠理想,也應鼓勵其繼續努力,並適當指出改進辦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就感。對於老師評價的作用我深有感悟:我班上有位同學上課很專心,完成任務時也非常認真,就是完成的作品不理想,他自己對此很苦惱。為了鼓舞他學習的熱情,我每次對他作品的評價總是給高分,並幫他分析問題所在。通過多次鍛鍊,他的信息素養有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得到了保護,課堂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了。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科研能力,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教學的最終目的,創建和諧課堂,實施有效教學。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表演!最精彩的課堂首先主角是學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組織和激發下,思維火花四射!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 篇9

每個教師上了無數節課,靜下心來反思一下,我們上的每節課都有效嗎?有沒有真正的體會到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益,達到使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變會學、願學到樂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目標。有沒有低效無效的時候?低效無效的原因是什麼?應如何改進?怎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課堂的兩個基本出發點:一是如何遵循教學規律,迴歸教學本質,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二是如何落實新的課程理念,是否真正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從教師的角度來衡量:這節課,我考慮學生認知水平了嗎?有漠視學生的現象嗎?有浪費課堂時間的行為嗎?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帶給了學生什麼?各環節目標達成度如何?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教學目標的高效包括:

一是教學目標要正確。這就要求我們更新教學理念,整體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節的教學意圖和目的。

二是目標的設置要恰當。不僅對教材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把握,還要對學生的現狀也有準確的把握,設置的目標不僅要難易適中,還要有切實可行的可操作性。為了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在設計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習。

2、教學策略的有效性。設計有效的教學環節。課堂上環節很多,但每一個環節應有一個明確的具體的目標,如果不知道這個環節為何而設,這種環節就是無效的,就不能讓它佔用我們的課堂時間。因此,每一節課要注意圍繞教學目標,抓住切入點,設計教學環節,使課堂重點突出,條理清晰,精心設計合適的思維量、信息量、訓練量,使課堂更有效。

3、問題的設置追求高效性。吳教授在報告中提出:問題的設置往往反映出教師備課的深度、廣度,提問要有一定的開放性、深刻性、層次性、啟發性,必須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杜絕隨意性的簡單即問即答,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投入思考。“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如果學生一時無法解決,應靈活將問題化解成若干小問題,或轉換設問、或提供思考背景等。問題要有一定的系列性,要將整節課問題系統設計。問題還可以是課前提問,也可以是課後問題,尤其可以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變換問題。這樣具有層次性,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人人蔘與提高課堂的整體效應。

4、有效課堂離不開動手實踐。動手實踐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基礎,設法既讓學生有一定的時空去想、去做、去活動,又讓學生想有方向、做有目的、動有收穫。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根據學習知識的性質特點,結合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及時反饋交流,讓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

總之,有效課堂要求師生和諧對話,一堂課結束,給學生留下思維、留下探索的興趣、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既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 篇10

心理活動課教學,我是比較喜歡的,因為心理輔導活動課和思品這門學課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一開始我努力想把他上成思品課,在備課時,創設情景、課堂活動、課堂討論、設計問題這些環節我都精心設計。欲使每一堂課都以思想品德課的模式呈現。但隨着教學的深入,以及心理活動課中的不理想,使我認識到兩者之間有着本質的區別。

於是我重新審視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活動觀念,發現心理健康課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授課內容、方式、語言都與一般文化課有着一定不同。它涉及知識領域廣泛。在活動中體驗,絕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

活動應該有主題、有核心行散神不散而實踐這一教學要求就需要依託課堂討論來完成。

課堂討論一般採用兩種形式,一種是小組討論,另一種是全班討論。通過討論不僅調動學生積極主動,還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在一定成度上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還有利於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但在討論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直接影響到活動效果和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及提高。現將課堂討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情況反思如下:

(一)構建小組合理化鼓勵團結合作

各班按4—6人為一小組,但這樣的分組導致有些小組參與性強,有些小組成員因比較內向或不善於言語表達又缺少組織能力強的學生進行組織引導而參與性不高,往往圍坐在一起討論與問題無關的內容。討論成為他們閒聊的機會。這樣不利於課堂的管理。

面對這樣情況,指定較活躍的學生為組長並進行分工。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任務有講述、整理、發言視情況輪流完成。每討論一個問題要求每個成員積極參與並以小組為單位記分獎勵。同時,記入班級管理記錄中。這樣討論時聲音輕了,一些不太愛動腦筋、懶惰、內向學生也開始積極參與,討論不在是優秀學生的專利。同時提醒強調每一個小組都是一個團隊,小組成員要把自己小組的精神智慧展現給其他小組。比看誰合作最好,誰精神最可貴。當發言學生做到這一點時,應及時鼓勵稱為:某組精神。學生的團體意識爭強了,把每個小組的特點都展現出來。

(二)選擇突出的問題,圍繞中心,行散神不散

例如:《如何與老師溝通》一課時安排三次討論“有關讚美老師的頌詞”“如何與老師溝通”“如何向老師表達自己的關心”,一些學生害於面子不發表言論,課堂死氣沉沉。心直口快的學生一説討論馬上就高興手舞足蹈嘮起閒嗑了。認真學習的學生抗議了。喜歡玩的學生高興了,教學效果不佳。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只選擇一個討論價值的問題去討論以達到活動課目標。

以後在備課過程中明確本課教學目的。設計一個課題,這個課題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值得討論,而且討論目的是為了達到本課教學目標的。

這樣整堂時間寬裕教學過程清晰,學生有了情感上的共鳴,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提高。

(三)課堂效果讓學生自己去體會

一開始,為鼓勵學生要聽完他們的發言,如果思路對的,我就説:“很好”“好的”回答和教學目的相違背的,我就會説:“你的想法很特別,很好”如此一來學生聽得稀里糊凃心裏直嘀咕到底對不對?我還總是重複學生的語言。這些話都是無意義的。對於開拓思維,引導學生往深度方向思考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如此一來討論顯得單調,有時會讓學生偏離活動目的。

面對這種情況,我比較茫然,要解決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難了。後來聽了幾堂示範優質課後。有了一點認識和體會。一方面,備課時,備學生這方面不充分,考慮問題的角度單一,加上教學經驗不豐富,課堂上應變能力、個人素質、對於學生的個性表現、我手足無措;另一方面,問題設計不夠生活化,上課時沒有進入教師角色,教學過程生硬不靈活。之後在點撥引導時我注意站在學生的角度,聯繫他們的生活狀況來看待他們的回答。對於學生的回答,特別是學生反面的回答,我不自己做判斷。而是請其他同學説説對這個回答的看法。這樣,師生點評、生生點評使得整堂課的點評和引導變得生動起來。這個點評和引導實在是一個很難把握的環節,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留心,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才能不斷進步。我想新教師和有經驗的教師最大的差距就在這裏吧!

通過課堂討論,課堂就會變得形式生動內容充實。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良好的人際關係,發散思維和想象思維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團結合作意識。

作為一名教師,想要成功地駕馭好課堂教學這一過程。需要自己把握課堂紀律,備課充分。特別要備一些“特殊學生”。同時,選題要典型、符合學生實際生活、情趣、點評要深入,語言要恰到好處,有幽默感。這些都需要自身具備高超的調控能力。而能力的擁有無疑需要不斷學習積累,不斷思索實踐,才能有所進步和創新。

課堂教學的有效反思 篇11

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反思什麼呢?重中之重當然是課堂教學。新課程追求有效教學性,從以往的重形式到重內容。而探索教學的有效性需要結合實踐經常要求教師有效教學反思。在實踐中,我經常用四問法引發自己的課後思考,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反思途徑。

一問:這堂課讓學生得到什麼

這應該是一堂課結束後的首要問題。新課程理念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收穫怎樣。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教師的思維中心必須轉移到學生上來,而不是單純的教材、教參、教學內容,只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有效反思才富有實效。

“我這堂課讓學生得到什麼?”備課時當然要思考,課後的思考更有特殊意義。如果不進行有效反思,備課時制定的目標大多還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現為三種傾向:一是資料型,目標大多依賴於教學參考資料,未作思考,容易直接抄錄教參;二是經驗型,依賴於自我的教學經驗,對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可能思考得還不深入,甚至有差距;三是套路式,每堂課都有一個知識與基礎、能力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形式主義,大而無當。

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充分利用教材等教學資源,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制定具體的、貼切的“這一課”的目標,課堂圍繞目標實施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收穫、有發展。

二問:這堂課學生收穫了沒有

這是課堂教學效果的反思,是有效教學實施水平的反思。教師主要可以從學生的狀態入手進行反思:

一看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態,是積極主動的,還是被動應付的?是全體參與的,還是幾名尖子生的活動?表現為課堂有沒有討論,是否熱烈?

二看學生課堂答題狀態,答題能直接反映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形成等情況,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識的掌握是否準確、熟練?能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三看學生課堂思維狀態,學生思維是短暫的,還是持續的?有沒有提出富有見解的問題?是否形成了師生、生生思維的碰撞等等,都可供教師反思。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是學生課堂收穫的直接反映,當然更可以成為教師反思的重要依據。

三問:我是通過什麼方式讓學生得到的

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感情,達到了預設的學習目標,但是,實現目標的方式是有區別的。新課改倡導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疑難處相互討論、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同時形成能力,在探究過程中也培養了情感態度。通過自我解剖,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發展,敢於肯定自己的長處,但同時更要大膽剖析落後的教學方式、方法,認識其弊端,並嘗試用新的方式組織教學並反饋教學效果。計劃—實施—反饋—修改—提升—反饋-提升,這是我們必須經常堅持的模式。經常堅持這樣的反思,有效教學的實施便會更自覺、更富於成效

四問:有沒有比這堂課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一問題是建立在自我對這堂課教學效果基本認可的基礎上的,是對自我的再提升。有時,我們經過三思而選擇的教學方法,實施後自我感覺還比較滿意,自己認為教學是有效的,對課堂採用的方法會倍加珍惜。但是,教無定法,教無止境,我們應追求教學方法的精緻、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更何況,學生羣體不同、教學背景各異,都可能制約方法的選擇。所以,我們要善於向自己質疑,要挑剔每一個教學細節,要敢於否定自我。善於比較是教學方法再提升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學會取長補短,為我所用。

另外區級的公開課、研討課,是不同教學方法展示的平台,是不同教學個性展示的平台,是教學思想碰撞的平台。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平台更新觀念,挑戰自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成為更成熟的有效教學、高效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z3p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