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5篇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牛郎織女》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5篇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

聽、説、讀、寫是語文的四項基本能力,在教學《牛郎織女》一文時,我重點落實了説和讀能力的訓練。

一、朗讀能力的訓練。

蘇教版教材或新課程標準都十分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或神話故事一般故事內容比較淺顯,情節比較生動,高潮凸起,人物個性鮮明,課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更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情節跌宕起伏,比較適合朗讀能力的訓練。當然有感情地朗讀並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要有層次性,一般要經歷讀通——讀懂——讀出感情這麼三個過程。首先是讀通,讀懂課文,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為有感情的朗讀打下基礎,然後朗讀和感悟相結合,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感悟到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和不講骨肉情誼,一個專制形象。織女的非常痛苦的心情和牛郎知道織女被王母抓走後的那種心急火燎的心情。再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的重點詞句,最後抓住這些重點詞句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

我認為朗讀的指導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正確地面對學生的朗讀差異性,儘可能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讓學生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味,把體會到的讀出來即可。

二、要加強複述課文能力的訓練。

複述課文的能力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往往教師會忽視了這項能力的培養,因為考試不考的。蘇教版課文比較重視這項能力的培養,有很多故事情節生動、曲折的課文都要求複述課文。複述課文必須在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在指導學生複述《牛郎織女》時,讓學生按課文的段落層次一段一段地進行,這樣降低難度,由簡到難,調動學生複述的興趣。複述前先指導學生編列小標題式的複述提綱,供複述時參考,如:男耕女織,日子美滿——老牛訣別,忍痛剝皮——王母知情,發誓追回——闖入家中,抓走織女——心急火燎,攜子追趕——隔河想望,化作星辰——喜鵲搭橋,一年一見。

學生一段一段地進行復述,積極性比較高。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全文複述,在複述的時候設置了一個情境,讓學生給他提個醒,其實就是複述的要求,然後問他你是講給誰聽的?他説是講給奶奶聽的,那奶奶耳朵有點背,聽不清楚,你可要想點。有了這個情境,增加了學生複述的情趣。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2

看到把《牛郎織女》編進小學六年級課本,我心裏一震:是蘇教版編委在新理念支持下,對小學生進行“愛情教育”嗎?(不是有很多人提出中國的愛情教育、性教育不夠麼!)當備課看到教參中特意提出抓住“相識、相知、決心(不是用相愛)”的過程,又提出“織女為什麼願意做牛郎的妻子”問題時,我又疑惑了,再次翻看了教參的《説明》,摸索編寫意圖,可是看了半天也沒有找到“愛情教育”的根據和影子――教材編寫的目的還是為了豐富教材的內容和體裁,激發兒童閲讀興趣,擴大閲讀視野,更好地進行語文訓練。

解決了疑惑,我便一本正經地使用這個涉及“愛的過程”的問題,根據“相識、相知、決心”這樣的過程,那麼,文章寫作的順序應該有所變化,請學生按照“相識、相知、決心”這樣的順序,把文章內容重新組織,創造性地複述文章內容。“牛郎來到河邊的樹林,見到了這位美麗的姑娘。通過交談,他知道了姑娘原來是天上的仙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織得一手彩錦……”教參突出這個問題,意圖大概也是這樣吧!(如果有愛情教育的影子,那麼也是順其自然的。)

這個小小的備課插曲,很有趣:看似民間故事,其實挺符合愛情的理性過程的哦!我忽然想到,這裏揭示了一個語文的現象啊!那就是滿目感性的文字,其實是在理性的框架和編排下表述的。也就是説,我們要學的,不僅是感性的感悟,還要看到文章理性的框架。經常把玩這個框架,做到訓練有素,那麼學生在動筆寫作的時候,就不會為文章的結構而煩惱了。

回憶以前學生寫作的問題:無話可説,有話寫不出,寫不具體等等,其實除了必要的詞語積累不夠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感性積累不夠;一類是理性積累不夠。當感性積累與理性積累都豐富的時候,學生的寫作就會順暢多了。

以前班級中有些學生寫不具體,也有些學生下筆洋洋灑灑,仔細一讀,邏輯混亂甚至矛盾,有的則在次要枝節上蔓生綿延。這類情況,雖然我會在講評時提出,學生修改。但是,我卻不明白學生犯錯的根源,而今天我豁然開朗:我們所見到的是一個感性的世界,但是,它的存在無不按照理性進行佈局安置。寫作,就是要按理性的佈局,展現美好的感性世界。當學生寫作出現理性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幫助學生認識事物本身的佈局順序,當學生寫作出現感性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感受事物本身的形象、質地等。

我想,語文課通課只有對文章形象的想象、感悟,以為感悟了事物形象以至內藴,目的就達到了,那是不夠的。因為長此以往,學生的理性思維就會滯後,等到作文課上再提出,學生就會被動,也失去了得心應手的機會。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3

《牛郎織女》(二)是一篇略讀課文,根據單元目標的要求,第一、要讓學生了解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結局;第二、要給牛郎織女繪製連環畫並配上相關的文字,而且只需要一節課就結束這一篇課文。看看長長的一篇文字,該如何在一節課就完成所有目標呢?開始的時候,有一點燙手山芋,無法下手的感覺,但是隨着對課文的梳理,慢慢就有了思路。

第一步:快速默讀全文,思考故事結局。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孩子們讀完課文之後,就能夠用一句話説出故事的結局:牛郎和織女被天河分隔兩岸經過奮鬥,每年七夕相見。根據孩子們的回答,我要去他們思考: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呢?聰明的孩子稍微一思索就紛紛説出“幸福生活”、“織女被抓”、“鵲橋相會”這三個部分。

第二部:教師引領,學做連環畫。在這個環節,我首先説自己想給其中的一個部分——幸福生活,製作成連環畫。我準備配上織女一手牽着一個孩子,在夜色中看着天空,牛郎靜靜地坐在織女的身邊,老牛躺在他們不遠處。我給這幅畫配上這樣的文字:牛郎織女幸福生活,牛郎耕田,織女織布,夜晚一家人靜靜地在暮色中享受幸福的時光。

第三步:孩子有選擇地為故事製作連環畫。小組交流,大家開始為自己喜歡的部分配上圖畫並寫上文字。先組內分享,再全班交流。孩子們上了講台之後,紛紛説出自己選擇的部分並給這一部分配上圖畫並添加文字,講得精彩紛呈,不時博得其他同學的陣陣掌聲。

如今,面對新的教材新的版本,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積極思考才能夠應對新的要求。如今的每一篇課文,對我來説都是一種挑戰,也能成為一種戰勝自己我的樂趣。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4

上星期五,我們班學習了《牛郎織女》一文,這是一個民間故事。它有一個特點,透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豐富的精神內涵。從古至今,它已經流傳了一千八百多年,滋潤了一代又一代善良人們的心靈。

學生們對這個故事可以説是耳熟能詳。怎樣讓一個“老的掉牙”的故事,上出新意,使學生不僅愛學,而且更能學好呢?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小學語文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教學《牛郎織女》這一課時,我問“學生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你覺得牛郎是個什麼樣的人?”“織女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自然而然就參與了課文的研讀,談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的孩子讀的特別細緻,甚至從“你們”的“們”這個字中讀出織女和牛郎一樣善良。有的孩子從牛郎不計較哥嫂對他的態度,讀出了他的胸懷大度……

對於王母娘娘,在他們眼裏是心狠手辣的、是冷酷無情的、是不懂親情的、是死要面子的……在交流中,學生對這一人物進行了批判,同時在心中確立了王母娘娘應有的形象——慈愛的、有人情味的、講親情的。這就是美與醜的辨析。有了對與錯、美與醜的認識,學生也就能感悟故事的寓意。教學中不必義憤填膺地激起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痛恨與咒罵,應該心平氣和地聆聽學生對王母娘娘這一人物的自主評價,或頌揚或斥責。要知道多一雙眼睛,就多一個角度,多一個角度,就多一些客觀。

二、着力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

為了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問題,由同座配合完成:

1、你是下凡的織女,請問你為什麼決心嫁給牛郎?

2、和你一起下凡的姐妹們會説些什麼話?

3、你是怎麼反駁她們的?當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時,他們會説些什麼?

通過幾個問題的設計,課文的重點就突破了。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從對課文的閲讀理解,拓展到《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和古詩《乞巧》,通過師生平等的對話,學生基本明白了課文實際上寄託了勞動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人要勤勞善良,要勇敢、執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5

記得一位美國學者有過這樣一個觀點: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也就是説教師要想有所成長只靠以往的經驗是不可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提高。經過這兩年的教學,我也的確有所感悟。

俗話説:“無心插柳柳成蔭”,本是無意之舉卻有了意外的收穫。《牛郎織女》教學設計如同往常一樣,定目標,根據目標設計教學思路,按部就班的上課,似乎一切都在我的預料之中。考慮面面俱到,唯獨沒有想到學生的表現。讀課文交流的過程中,一男孩把“王母娘娘拽着織女,一齊飛向天宮。”的“一齊”讀成了“一起”,當時沒有考慮太多,只是想把兩個詞寫到黑板上讓孩子們在讀音上能加以區分,可孩子們卻給了我意想不到的答案,一個女孩是這樣説的,“如果織女是心甘情願的跟王母娘娘走的話應該用‘一起’,而在文中織女是被迫飛向天宮的,在這樣一個語境下,‘一齊’與‘一起’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樣的” 。沒想到這一字之差,讓孩子們感觸頗深,同時也給我以深深的啟發。我想這源於孩子們對“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的熟悉,對故事情節,對人物形象早已先入為主了,所以才會出現孩子們對上述兩個詞語感情色彩的定論。

由此讓我聯想到一句話,“不要教師範讀“,其觀點是教師的示範已經讓孩子們先入為主,抑制學生多角度的理解能力和個性化的朗讀能力。但是我覺得,範讀,既是體現教師對教材的感悟,體現現代語文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又是在多媒體技術盛行的今天讓我們的課堂安靜下來的有效教學手段。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6

《牛郎織女》是我國的四大民間故事之一。故事中奇幻的想象,神奇的內容,不僅讓孩子們樂此不疲,也讓我們這些大人們百聽不厭。這篇文字內容很多,篇幅很長,一共有2200多字。對於這樣一篇故事性強,文字多的長篇,再根據單元目標“創造性複述故事”的要求,我思來想去,決定採用扶放結合,講演並用的方式教學。

第一課時除了完成當前的字詞句教學之外,我還精講了牛郎“童年”這一部分。在講授的過程中,我抓住牛郎童年的不幸和老牛做對比。老牛在牛郎的照顧下,吃的好,喝的好,睡得好,可是牛郎呢?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兩相比較,讓孩子們懂得牛郎的身世悲慘,居然不如一頭老牛。

第二課時,重點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演“成親”這一部分。其中,這一部分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1、道破天機;

2、紗衣留人;

3、互訴衷腸;

4、同意成親;

5、回到草屋。然後我把班級分為四個大組,分別表演這五個部分。孩子們一下就投入其中,好不快樂。大家有的演,有的説,有的講,整個教室裏頓時話語綿綿,氣氛熱烈。最後我請各個大組的同學上台為大家見故事。每個人都盡情地展示自己表演的才能,或説,或演,精彩紛呈。

看着孩子們如此地對原作進行了更新的演繹,我的心裏説不出的高興。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7

《牛郎織女》是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分別由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衍化而來,充滿神祕,充滿浪漫。而整個故事語言優美,情節曲折,表達了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是一個百讀不厭的故事。也許這就是民間文學的魅力吧,歷經千錘百煉,經久不衰,是真正的藝術常青樹。如何將這樣的民間文學瑰寶展現給學生,我作了如下嘗試:

課堂以“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為主線,分為“體會織女之決”“ 體會愛情之美”,“感受王母之狠,牛郎之急,織女之痛,感情之貞”三大板塊,使得整堂課脈絡清晰,結構流暢。

充分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想象説話眾仙女勸告織女的情境,以此來體會織女下嫁人間的決心;在《夫妻雙雙把家還》的音樂中想象人間生活的温馨美滿;想象寫話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互訴衷腸的感人情景。既鍛鍊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又走入了文本,走進了語言文字,體驗了主人公的情感。

以較符合課文情境的過渡語創設 情境,優美的音樂渲染情境,與課文相關的古詩詞、唱詞等豐富課文內涵,更好的展現了文本的內涵與人物的情感。因而學生學習投入,情動辭發,學習較有效。

許久沒有上過如此酣暢淋漓的課了,但是還是感覺有明顯的欠缺與不足。課堂前半部分略顯拖沓,例如《夫妻雙雙把家還》音樂放了兩遍,另一遍純屬多餘,使得後半堂課倉促,特別是體會民間故事特點這一環節匆匆忙忙,草草收場,不可謂是一個遺憾。

追尋完美的課堂,這是一個遙遙的夢吧!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8

本次公開教學我執教的是《牛郎織女》,這篇課文是一篇民間故事,它通過平淡的語言,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內涵。備課的時候我在想,學生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應該怎麼教才能更有效呢?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想應該引導他們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學情調查”環節,我設計了三個題目,第一個題目旨在讓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以便課上閲讀的時候,知道從何處入手去閲讀民間故事。第二個題目是回憶故事情節,完成本課的一個教學目標——複述課文。第三個問題是為本節課做準備而設計的。

在“設疑探究”環節,我也設計了三個題目。第一個題目的設計,是讓學生走進文本,研讀文本,瞭解人物關係,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第二個題目是想通過具體的段落閲讀,認識王母娘娘的性格特點,體會細節描寫,便於寫作。第三個問題是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民間故事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一、學生樂學,敢於表達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充分閲讀文本,瞭解了人物關係。學生們根據問題,認真閲讀課文,不僅找句子,還寫批註。在回答的時候,能通過文中句子談個人體會,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學生不僅能走進文本,還能走出文本,不單單是以往的“讀句子”,而是能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分析,闡述個人看法,暢所欲言。尤其是一些平時比較膽小的學生都能讀出自己的感受並敢於交流,我覺得這是我班學生一個最大的進步,這顯示了學生閲讀能力在逐漸提高。其實,我一直在追求這樣的課堂,今天這一節課上,我至少看到了希望,所以感到很欣慰。

二、教學節奏不夠緊湊,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

整節課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從從容容開頭,匆匆忙忙收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學設計存在欠缺。“學情調查”中關於複述課文的一項耗時太多,這屬於我課前估計不足造成的,事先我想用大約五分鐘的時間足夠了,但沒想到居然用了十多分鐘,這是一種不必要的浪費。再者,在理清人物關係問題的設計中,我以為學生會抓住課文內容簡要分析,沒想到學生太想表達了,重複性回答等致使耗時太長而我又沒有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因此,到後兩個重點問題時已經沒有時間認真解決了,只好草草收場。

三、學習方法及情感價值觀體現不充分。

由於時間匆忙,因此所設計的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取向的教育沒有體現出來,使本節課失去了靈魂。另外,讓學生感受民間故事的寫法,也是應該讓學生了解的,也沒有點到,感覺整節課容量太小,這是一個失誤。

四、提高備課能力及駕馭課堂的能力刻不容緩

通過此次公開教學,讓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如:教材處理、駕馭課堂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欠缺。我們進行高校課堂教學改革以來,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還需下一番功夫。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9

《牛郎織女》是一篇神話故事,説的是古時候一位孤兒牛郎經過老牛的幫助,在湖邊的樹林裏結識了織女,織女同情牛郎的遭遇,便留在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後非常憤怒,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捉織女迴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追趕,卻被天河隔開,後來變成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讚揚了牛郎織女勤勞、善良的品質和他們真摯的感情。

課文語言樸實,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牛郎吃苦耐勞,織女賢惠淑德。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

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如何讓學生通過平實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內涵呢?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導課時,我列舉民間節日所不同的習俗,歸類區分。這樣一來,順理成章的就講到了“七夕節”的由來。又讓孩子們大顯身手,關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家喻户曉,先讓他們講講自己聽説的'內容。

二、根據相關點,引導先進行復述課文語言寫的很白,很質樸,學生讀文後,,然後有創意地複述,把平淡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三,理清思路,概括標題。對於概括內容,很多孩子總是沒完沒了,於是,我在這裏設計讓學生根據內容概括小標題,這樣的效果真的不錯,內容醒目,容易理解,又能抓住重點,學生興趣也很濃厚。

四、抓住重點,突出主題。同樣的年齡,牛郎卻有非人的遭遇,他的“可憐”不言而喻,孩子們以自己僅有的價值觀和生活體驗來加以評價,哥嫂的虐待,命運的不公,都沒有讓這個命運多舛的孩子折服,他的善良、勤勞表現的是淋漓盡致,這也是本堂課所重點突出的問題。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五,循循善誘,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牛郎的勤勞善良,讓他得到了老牛的幫忙,織女的愛慕。循循善誘也是一種更好的教學方法,給孩子充分的空間,意想不到的效果。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0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平淡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統治者狡猾的醜惡嘴臉。

教學中,在理清了故事情節後,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在討論到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學生中出現了爭議。有學生認為王母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但也有少部分同學認為,織女違反天規,應該受到懲罰,王母娘娘是大義滅親、鐵面無私。孩子們互相爭辯表明自己的觀點,誰也不能説服誰,在孩子們爭論無果的時候,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大義滅親一般是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王母娘娘維持的天規是不合理的規則,所以不能説她是大義滅親。牛郎和織女追求幸福的願望是美好的。這篇課文是一則民間故事,它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年代,老百姓倍受壓迫,更多的是渴望自由的生活,而這個故事就是人們這種美好願望的表達。”這個環節提升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引發了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1

我在教學《牛郎與織女》一課時,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你覺得文章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問題一出,學生擁躍發言:有的説,他們沒有戀愛就結婚;有的説,他們孩子是人還是仙沒有交代;有的説,老牛怎樣知道這麼多的事?有的説,人與仙結合可以生小孩嗎?等等。我明知這些問題自己回答不了,也知曉學生會為這些問題所不解,但問題終究是問題,是不能迴避的。雖然上述學生所提問題中,不是該課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但我認為可通過這些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且正是這些難以理解的問題,才充分體現了該課的神話色彩,反映了語文課的文學性和浪漫性特徵,為今後學習語文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

韓愈説:“人非生而知之,熟能無惑?”説明學生有疑問是很正常的;古人又説:“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由此可見質疑的重要性。愛因斯坦在成名後介紹經驗時也説:“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究底的追問罷了。”可是傳統的教育卻恰恰沒有給學生的質疑解惑留下暢想的餘地,往往是課堂上老師精心設計出種種問題,制訂出標準答案,再一步步引導學生往事先設計好的圈圈裏跳,於是乎出現了這樣一個真實的傳説:某老師在上課時畫了個月牙狀的東西,問學生説這是什麼?學生紛紛發表看法:鐮刀、豆角、髮夾等不一而足。但最後教師説:“你們都錯了,應該是小船。”。聽課者無不譁然。所幸的是,課改的春風吹進了中小學校,新課改教育理念強有力地佔據了語文課堂,對文章整體的感知質疑,及對疑惑的解答,由學生自主解答或小組內合作解答,學生把握課堂的權利大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語文教學日漸豐富多彩了。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2

今天,教學《牛郎織女》這一課,民間故事教學新嘗試。課前我盯着教材,心想:這麼長的課文,怎樣教學才會既省力效果又好呢?如果根據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讀讀議議,學生肯定不會感興趣。這時,目光轉到人物特點上,腦子裏突然冒出一個好的想法——按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出現的先後順序來教。

課堂上,我板書好課題“牛郎”“織女”(兩人中間空開了幾個字的距離)後,説道:牛郎是個可憐的孤兒,在織女之前,誰和他關係最好?它們是怎麼形成這樣的關係的?老牛又是怎樣報答牛郎的呢?從這裏,你能看出老牛是個什麼樣的人?隨着疑問的解答,學生知道了老牛的善解人意、知恩圖報。

接着看牛郎和織女。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他們倆分別看到對方身上什麼優點,才願意結成夫妻的?學生喜眉笑眼地瀏覽着課文,很快,就把這兩個人的品質特點給概括出來了。牛郎勤勞善良,織女美麗善良且心靈手巧。

在感受了夫妻二人幸福的生活後我加了一個過渡句,假如故事到此結束,我們會覺得結局是多麼完美,可是天不遂人願,此時出現了另外一個人物——王母,她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學生馬上説“壞!“”賴!”我示意學生根據具體的語言材料談談看法,學生在讀文後用充分的證據説明了王母的冷酷無情、心狠手辣。

此時我又加了一個過渡語:牛郎織女被分隔在天河兩邊,假如故事到此結束,我們又會感到多麼可悲,此時又出現了本文中最後一個重要人物——喜鵲,大家説説喜鵲怎麼樣?學生説:“很仗義。”

到此,理解課文,概括人物特點全部結束,用時三十分鐘。這麼長的課文,能夠使學生始終處在興奮狀態之中學習,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我甚感欣慰。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3

《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故事語言通俗易懂,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備課的時候我在想,學生們都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了,在教學中,我應該怎麼教才能更有效果?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説,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想應該引導他們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瞭解課文脈絡後,我想讓學生自己質疑,進行自主學習。在品讀相關語句的過程中理解人物形象,理清牛郎與老牛、牛郎與織女、織女與王母娘娘的關係。在理清了故事情節,瞭解了人物關係後,我設計了人物評論這個環節,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這個問題的提出對課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讓學生來講,從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還給學生。學生的發言能夠結合課文裏的內容談自己的理解,他們認為牛郎是個勤勞善良的人;老牛是個位善解人的人;織女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學生在評論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有的學生認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殘暴,不顧織女兩個年幼的小孩,狠狠地推倒他們,可惡;也有的認為王母娘娘法力無邊,劃出天河把牛郎織女活生生的隔開。從他們身上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醜惡嘴臉。

教學由淺入深、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每一次當學生髮言之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之中學習和提高,充分發揮學生潛在的感悟能力與學習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牢牢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設計的問題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有效,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紮實,是我在這節課中的教學所得。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4

《牛郎織女》是一篇篇神話>故事,説的是古時候一位孤兒牛郎在湖邊的樹林裏結識了織女,織女同情牛郎的遭遇,留在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嫁人間後非常憤怒,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捉織女迴天庭,牛郎披上牛皮、挑起孩子就去 追 ,最後被天河隔開,後來變成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讚揚了牛郎織女勤勞、善良的品質和他們真摯的感情。

課文語言平等樸實,但卻寄託了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一個折射。牛郎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男性吃苦耐勞的品德,織女折射了我國農業社會中婦女賢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則代表了封建保守勢力,折射了專制狡猾的醜惡嘴臉。我們讓學生讀民間故事的目的是透過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透過平淡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內涵。課文語言寫的很白,很質樸,但如何讓學生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含義呢?我讓學生讀文後,根據相關點,進行復述,特別是有創意地複述,把平淡的語言説活,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在複述中,領悟牛郎、織女各是個怎樣的人。然後再讀課文 2 、 3 自然段,學生有了更深的體會。

透過平淡的語言,引發深層的思考。“聽説織女要留在人間,姐妹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她們對牛郎織女説了許多祝福的話,便灑淚告別,飛回天宮去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為什麼仙女們佩服織女呢?學生們明白了織女愛慕的是牛郎的勤勞善良。同時織女放棄了榮華富貴,甘願與窮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然後再讓學生們想象思考:姐妹們會説些什麼祝福的話?這樣學生們深入理解了課文,領悟了意思。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15

《牛郎織女》是一個動人的民間故事。講述了牛郎織女相愛但卻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奇幻愛情悲劇故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語言通俗易懂,情節生動有趣。

因為學生對這個故事很熟悉,而課文語言又通俗易懂,所以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主要講了四個小故事,我先給出第一個故事:相依為命。然後讓學生自讀課文,按照老師給出的模式學着概括每個故事:相依為命——結為夫妻——臨終囑咐——隔河相望——鵲橋相會。學生通過小標題式的概括,瞭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接着我讓學生圍繞課題,先來品悟課文主人公牛郎和織女的人物品質,學生邊讀邊感悟,交流得很輕鬆。再讓學生當堂完成了《補充習題》的第四題,品悟了王母娘娘的人物形象。最後,我以問題導入了文章的中心。①織女為什麼會嫁給牛郎?②王母娘娘為什麼要拆散牛郎織女?③牛郎織女的故事為什麼會感動眾人,流傳至今?學生討論之後,我加以點撥總結,學生對文章的中心就明白了。

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自主參與地巧妙結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人物的細緻分析,問題的合作探討,更深入地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

這篇課文的課後習題,要求複述課文。複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吸收和積累課文中的語言材料。因此,複述應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複述的準備工作可以做得充分一些。如可以説一説課文各段的主要內容,理一理課文內容的順序,畫一畫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和詞語等。複述應在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複述時可讓學生按課文的段落層次進行;也可以指導學生編列小標題式的複述提綱,供複述時參照。也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內容連起來,完整地複述這個故事。這樣降低難度,由簡到難,調動了學生複述的興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87r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