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雅,所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並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於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我先將課文給學生範讀一遍,要求學生在這一遍裏標註字詞的讀音及停頓,然後要求他們回去將課文讀熟。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並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大體意思也就懂了。指導學生在朗讀中語速放慢,在朗讀中有一定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這篇文章的難點在於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論世務者,窺谷忘反”兩句的理解,由於學生現在生活閲歷的限制難以理解此中的深意,如果刻意深析,可能效果更差。所以在賞析時,只要求學生掌握字面上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介紹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個人經歷,以及這兩句在文中側面襯托景物的優美的作用。對學生能否理解其含義不作明確硬性要求。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2

1、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將文章給學生範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註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後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上課時,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覆地讀,且速度宜慢,因為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

2、在教學中,我能通過範讀、領讀、速讀讓學生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四六句、對偶,並讓學生自我總結,教師加以補充,使學生能對駢體文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3、在這篇文中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更深入的瞭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再一次領略了富春江的美。

4、這篇文章的難點是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望反”兩句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介紹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個人經歷,然後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説説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最後再作以總結。

5、結合文章體裁,我引導學生朗讀應從情感上再下功夫,不僅要注意語速,讀出節奏,更要讀出感情,讀出景色的優美,讀出作者對景色的喜愛之情和學生對景色的喜愛。

總之,這節課既讓部分學生能夠直接從課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讓學有餘力的同學與其他同學對課文的知識點進行合作探究解決。既兼顧了中差生,又照顧了優生。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3

本節課我的課題是《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我現將本節課教授過程中的優缺點進行反思。

優點:本節課我本着“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EEPO教育理念,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主動、積極、有效地進行多邊活動,形成互補優勢。讓學生在“看、聽、講、想、做、動、靜”中享受學習的過程,充分體現課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學過程的優化,從而強化對學生創造性的培訓。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個學生:因為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言散文,所以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文章的整體意境和美感,再結合本班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慾望強烈的特點,將傳統的由老師指導朗讀改成由學生成立的“朗讀專家小組”指導同學朗讀,評價同學朗讀,在生生的互動中鍛鍊學生的“讀、講、聽、學”的能力,並讓課堂真正地“動”起來。

(二)通過任務型交際活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結合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學生藉助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風物之靈秀,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懷。我設計了讓學生根據固定句式“山(水)之美,美在”來鑑賞文章寫景的美點。這一環節互動的形式是小組合作探討,小組代表上台展示,運用EEPO的形式充分調動起了學生自主思考,合作分享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看着自己的討論結果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並贏得掌聲,每一位參與討論的同學都充滿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所以一節課下來同學們不僅收穫了知識也收穫了自信。

(三)學生小結環節利用氣泡圖的形式既節省時間又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老師和學生一目瞭然的明白這節課學生都學到了什麼。由於氣泡圖的繪製方法非常靈活並且很利於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所以最後總結的環節又再一次昇華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們從自然界的峯巒溝壑聯想到了人生的坎坷之時和風光之時,並思考得出結論:坎坷之時莫消沉放棄,得意之時也莫驕傲不可一世。所以整堂課學生們都在主動思考中度過,受益頗多。

缺點:本節課也有很多遺憾:例如對時間的把控不當、板書設計的不夠美觀、對學生的評價過多集中在語言評價上。

(一)本節課設計的內容過多,以至於下課了內容卻沒有講完,這雖和學生講解、評價的不可控性有關,也和我設計教學環節不夠精心有關,所以在今後的備課和教學中,我一定會把時間觀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貪多但求精,更加專業的呈現優課。

(二)本節課最大的遺憾是板書設計的不夠美觀,寫完課題和作者之後應該將板書寫在黑板的正中間,而我卻寫在了最上面,和作者擠在了一起,讓板書整體看起來擁擠,這次板書書寫的失敗提醒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重視板書書寫,不僅要把字寫好,也要設計精心,結構合理,在具體的比賽中還要隨機應變,頭腦靈活。

通過對本節課的反思,我深深體會到“EEPO”教學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授課理念、方式的轉變勢在必行。想要做一名優秀的“EEPO”教師,我還要學習太多的東西,所以要一直本着謙虛好學的姿態多向課改同路人、成功者請教,在學習中才能不斷進步。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4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寫景美文,結束新課後,我反思如下:

1、對於這篇寫景美文,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藉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誦讀時,我利用多媒體用古箏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樂,蒐集富春江圖片,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對於富春江有所向往。

2、針對“駢體文”,在教學中,我通過範讀、品讀、自由誦讀等形式,咬文嚼字,讓學生熟悉、理解、品味、鑑賞、記憶、積累,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引導學生品讀經典、傳承經典。

3、對於寫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嘗試運用“賞景聽讀”“以景助講”“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挖掘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反覆賞景中受到美的薰陶。

4、針對課文難點,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聯繫歷史資料,進行拓展延伸,以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為了加強語言積累與運用的訓練,因此,我在“拓展延伸”與“課後作業”中做了相應的處理。

遺憾是:時間分配得不夠好,“温故知新”處利用了7、8分鐘的時間,造成前鬆後緊,因此也沖淡了重點;如果能在此節省5分鐘時間,“誦讀”的訓練能更突出一些,同時後面的設計的“弦外之音”及“拓展鏈接”的內涵才能挖掘到位,使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高潔情趣。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5

在教學中,我通過範讀、領讀、速讀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的瞭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在學生全面瞭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再次播放多媒體,嘗試讓學生看畫面寫一段導遊詞,然後推薦幾個學生上台當導遊。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讓學生練習了導遊詞的寫法,可謂一舉多得。

在這節課的準備和進行過程中,我覺得收穫很多,不過也有遺憾,一是對文章的主旨挖掘不夠深刻,二是對學生的導遊詞沒有及時給予評價。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點亮學生智慧的火花,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才華的舞台。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6

本課,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各種手段構建和諧的教學平台,爭取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我認為:閲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應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温情的懷抱。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和課堂的組織形式,都折射出教師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設計上主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質疑、討論為主。我計算了一下,教師講話和活動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其餘時間都給了學生。所以説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上,教師始終注意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平等、寬鬆、民主、安全、愉悦的學習氛圍,較好等地確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挖掘了他們的創造潛能,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內驅力。

二、以讀為本,體現散文教學特點。

這篇散文語句優美,適於朗讀,有多年教學經驗的鄭教師,因此注重朗讀的指導,讓朗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靈活的運用錄音範讀、指名讀、齊讀、自由讀、快速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中感悟,讀中生疑,讀中答疑。並且每次朗讀都帶有明確的目的。例如第一次聽錄音朗讀,要求學生把握語調感情,解決難字詞;第二次指名讀,要求同學進行朗讀方面的點評;第三次自由朗讀,要求劃出喜歡的句子並説明喜歡的原因,同時齊讀這些優美句子;第四次默讀,要求同學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通讀讓學生從中自我感悟,自我認識,培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同時糾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欣賞能力。

三、以問題意識為主調,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課堂上,教師注意以“問題”來統領整個學習過程,引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通過師生合作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這就很好的打破了過去那種被動式接受知識的弊端,那種方式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時都是由教師事先設制好一系列問題,然後引誘學生陷入老師事先安排的陷阱裏,按照老師設制好的思路,進行機械的學習和解答,限制了學生的多向思維和發散思維。這節課老師很好的打破了這個格局,注以“問題本位”作為學習的主要方式。整節課除了老師為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的感悟而提出3個疑問外,其餘都是讓學生自己質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個問題)。這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四、遷移運用,不斷昇華。

學完課文後,老師因勢利導,把課內知識向外輻射開來,讓學生進行有機的訓練。例如老師展出了一幅圖片,要求同學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這幅圖片的句子,然後選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歡的句子,擴寫成一段話。這就訓練學生的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它極大的拓展了課堂的涵蓋面,擴大了訓練量,增強了穿透力。通過課內外結合,進一步融匯了所學的知識,使學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另外,對於語文教學,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設廣闊的精神空間和施展的餘地。同時還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激情中激發感悟和創新。所以説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的情感更熱烈一些,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7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並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於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我將文章給學生範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註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後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並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麼大體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課時,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覆地讀,且速度宜慢,因為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還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及段落間的停頓,尤其是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會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於將文字所描繪的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可要做示範朗讀,學生中讀得好的也可給同學們示範。

這篇文章的難點是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望反”兩句的理解。考慮到學生以現在的生活閲歷很難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講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覺有些膚淺,所以教學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介紹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個人經歷,然後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説説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最後再作以總結。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8

以前,我上文言文時,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導入新課,簡介作者,範讀課文,教學生字詞,翻譯課文,處理練習。從教學的時間來看,翻譯課文大約就佔有百分之七十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在講台上講得多,可謂辛苦,學生打瞌睡的也多,無動於衷。為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現在算是找到了一點喜悦。

我現在教《與朱元思書》一文,就沒有花以前那麼多時間去做翻譯課文了。我把以前翻譯課文的時間用來引導學生去學習課文。我是這樣做的,我先範讀了課文,讓學生結合課文下的註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然後,讓學生齊讀課文,完成下面幾個問題:1、課文緊緊圍繞兩句話來展開的,請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句。2、課文着重描寫了“自富陽至桐櫨”的“奇山異水”,哪些是描寫山“奇”的,哪些是描寫水“異”的?3、想想自己身邊的山和水,與課文中描寫的山和水作一比較,是否真如作者所説的“獨絕”?接下來,我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思考,文章的結構有“總——分”、“總——分——總”、“分——總”等,這篇文章是按哪種結構方式來行文的?最後,我讓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學生劃出課文中的這些語句,“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體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在積極的動手、動口、動腦,沒有人打瞌睡。上完了這篇課文,我沒有一句句的教學生翻譯,但學生卻能翻譯了。我感覺這堂課很成功,也符合新課標新課程新課改的要求。

這堂課的成功,有兩方面的原因讓我這樣去償試的;1、學校組織教師集體備課,在備課過程中我們組老師就討論,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學能讓學生喜歡,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家都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去翻譯課文,學生只是瞭解這篇課文的大概意思。這篇文章是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學生不知道。別的文言文,學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囉。於是,我便有將文言文教學中的翻譯課文的時間解放出來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與魏書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講道;魏書生在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上了一節語文課,也是文言文,課題是《晏子使楚》。魏老師上這課時,也沒有翻譯課文。然而,上完這篇課文後,學生們都能翻譯課文,聽課的老師們都很滿意。魏老師的課,給了我理論上的.指導,堅定了我對文言文教學改革的信心。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切實掌握文言基本知識,夯實文言基礎。

2.充分利用朗讀與想象,培養文言語感,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品味寫景的妙語佳句,掌握寫景的方法與技巧,提高鑑賞與寫作能力。

㈡方法與過程目標

掌握閲讀淺易文言文的方法。教會學生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善於通過辨析、歸納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詞;通過交流、合作、探究等進行品讀賞析。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深厚底藴,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反覆朗讀,掌握文言字詞,品味妙語佳句,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

誦讀法、歸納法、討論質疑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

一、在情境中,朗讀再現

1.導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圖片,配以悠揚的古箏曲《高山流水》,營造氣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導語:同學們,這就是名聞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麗。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動了旅程中的吳均,他在寥寥百餘字的書信中,將這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今天,我們也來讀讀這封書信,跟隨作者的筆觸,飽覽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書課題:與朱元思書吳均

2.朗讀

以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齊讀、範讀、聽讀等)來培養語感,初步感知內容。

朗讀中串聯正音、節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可先由學生髮現、質疑、討論、總結,然後教師幫助歸納疏通。

朗讀提示:

(1)讀準字音黑板展示:

縹(piǎo)碧急湍(tuān)軒(xuān)邈(miǎo)泠泠(líng)

鳶(yuān)飛戾(lì)天經綸(lún)橫柯(kē)

(2)讀出節奏

這篇課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為主,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還有“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應重讀“箭”和“奔”。

(4)注意語速

寫景散文,應放慢語速,在舒緩的語調中,展開想象,體會意境。

二、在合作中,歸納疏通

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藉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通過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識,並設置解答疑難和提交學習成果的環節進行歸納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分小組,由組長帶領,參考課下注釋及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

2.劃出疑難語句,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運用歸納法,小組共同完成重點詞彙的整理,力求知新温故。

4.各小組提出疑難問題,全班討論解決或提交小組學習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通假字:“轉”通“囀”,鳥叫聲;“反”通“返”,返回。

一詞多義:絕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百叫無絕:停止以為妙絕:極

重點詞語:奔:飛奔的馬;負:憑藉;軒:往高處伸展;邈:往遠處伸展;經綸:籌劃……

三、在品讀中,質疑賞析

閲讀中有所思考、善於發現才能學有所得,教學中應注重閲讀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注重品讀,通過適當的點撥啟發,引導學生去質疑、探究,品味寫景的妙語佳句,探討寫景的方法與技巧,提高欣賞水平。

賞析寫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現力的詞彙,表現景物特徵,語言美。如“共色”、“縹碧”、“寒樹”、“軒邈”、“泠泠”、“嚶嚶”、“疏條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畫面感,能激發想象,讓人如見其景。

(2)多角度寫景的方法。如:形、聲、色等。

(3)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如:對偶、比喻、擬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於景。

(5)整體佈局巧妙,結構安排得當。採用“總分”的形式結構全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板書:

與朱元思書

四、在創作中,拓展提高

學有所得,更要學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進行創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讀中領會的寫景方法與技巧,活學活用,創作現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設置一個小小的遊戲:設想你是富春江的導遊,要求你用最生動、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描述富春江如畫景色,力求打動聽眾,吸引他們報名參加富春江之旅。支持人數最多者獲勝。

五、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 導遊篇:“美麗的富春江”。

課堂實錄片段

三、在品讀中,質疑賞析

師:這篇小品文清麗脱俗,可圈可點,值得我們細細品讀。現在,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品讀品讀,看看作者到底用了什麼妙法使美景躍然紙上?

生:仔細品讀

師(提示引導):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與小組討論交流。

生:展開交流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説説看,作者到底用了哪些方法來描繪景物的?

生(1):我個人認為,原文的字詞精緻,富有表現力。

師(鼓勵地):很好,能具體舉例説説嗎?

生(1):比如説“天山共色”,“共色”兩字不僅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還暗含着形體感,讓人彷彿眼前就現出:青青的山靄漸漸消逝,溶入藍藍的天空,慢慢合為一體……這境界是多麼悠遠又闊大。

師(感慨地):説得真好!“共色”兩個字就彷彿在我們眼前拉開了一幅畫,可見作者用字多麼精緻。同樣富有表現力的詞彙還有嗎?

生(2):還有,像“縹碧”、“寒樹”、“軒邈”、“泠泠”、“嚶嚶”、“疏條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畫面感,能激發人的想象,讓人如見其景。

生(3):我也很有同感,讀着讀着就不禁想起一些很美的詩詞。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就會想起《三峽》中的“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讀“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就會想起“疏梅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句。很美。

師:(讚賞地)**同學分析的太棒了。除了字詞富有表現力,具有畫面感外,還有別的好方法嗎?……(啟發地)比如寫景的角度、方法、修辭的運用……

生(4)(舉手):文中用了多種修辭手法,這樣文章顯得更生動形象。

師(點頭):能具體説説嗎?

生(4):對偶到處都是。還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這一句,是比喻;“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是擬人。

生(5):我們小組認為寫景角度的變化,也是一個好方法。分別從顏色、形狀、聲音各個角度進行描述。

生(6):還有情景交融。看到這樣的美景,作者想到“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表達了自己淡泊名利,避世退隱的心跡,很有陶淵明的味道。我想正因為如此,他筆下的景色才有一種澄澈透明的美。

師:集體的力量真是偉大呀,同學們分析的非常好。我想請教一下,你説,在這短短百餘字的短文中,作者寫了水、魚、樹、鳥、蟬等等這麼多事物,為什麼卻沒給人凌亂、堆砌的感覺呢?

生(7):是因為結構安排得好,思路很清晰。這一點剛才我就提出過,但他們(指小組其他成員)否決了。

師(驚奇地):為什麼呢?

生(7):他們認為景寫得美,寫得好與結構沒有關係。

師(轉頭問):大家認為呢?

生(8):肯定有關係。就像畫畫一樣,如果沒有構思好,這裏畫一筆,那裏畫一筆,就算每一筆都很好,也不會是一部好作品。

師:對,平常我們寫作文不也有這方面的要求的嗎?那,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這結構如何個好法。

(教師與同學一起分析,共同完成板書)

師生(分析):第一段,總述富春江雄奇秀麗的景色。“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括全景,總領全篇。

第二段展現“水之異”。“水皆縹碧……直視無礙”描繪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描繪水之急。

第三段展現“山之奇”。“夾岸高山……千百成峯”,用樹之奇襯山之勢,寫出了山的峻峭;“泉水激石……猿則百叫無絕”,從聽覺的角度,寫出山之聲的美妙;“橫柯上蔽……有時見日”,從視覺的角度,在光與影中展現山之色。

全文采用“總分”的形式結構全篇,多層次,多角度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板書:(邊分析邊板書)

與朱元思書

教學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學應注重基礎知識的夯實,但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樣讓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也能充滿趣味,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應是教學之首務。教學中發現注重這幾個環節的設置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

一、重視導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畫,所以採用畫面加音樂的形式來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介紹歷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語由來等等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

二、注重朗讀。朗讀是學習文言文極為有效的方法。在朗讀中串聯正音、節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養語感。同時朗讀還應與聯想想象有效結合,既有助於理解,又有助於背誦。

三、小組合作。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有工具書的輔助,便於開展小組合作,調動學習主體的熱情,再適當教以方法,開展小組競賽,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四、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閲讀中一定要有思考和發現,鼓勵學生自主閲讀,讚賞個性化的發現,珍視閲讀體驗,總會有意外的驚喜。

點評

這個教學片斷的重點把握比較準確——即通過反覆朗讀,掌握文言字詞,品味妙語佳句,提高審美情趣。從教學實錄中看,授課教師基本上是落實了自己的教學設想,特別是對文章語言的品讀,可以看出教師對文章的鑽研和教師自身良好的素質,也可以看出學生活躍的思維。但從案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時安排”及“教學反思”的後兩點上看,似乎教師想要解決的問題太多,《與朱元思書》是一篇精緻的美文,上這樣的課,把“合作學習”和“口語交際”“寫作”等內容都攏進來,是否必要?建議“課時安排”為一節課。

《沁園春 雪》(教學實錄)

贛榆縣門河中學 王維

師:同學們,在我們中國現代史上有一位偉人,中國人民無人不知道他,他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他是誰?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0

《與朱元思書》編者安排在人教版八下第五單元第一篇,此文是一篇只有144字的短小精美的山水小品,景物引人入勝,情感樸實真摯,文字簡練雋永。文中沒有生僻字,讀起來朗朗上口,課下注釋詳實,學生學起來應該沒多大難度。於是在教學設計時,我想改變“朗讀課文—介紹作者—時代背景—字詞解析—文章翻譯—內容分析”傳統文言文教學方式,希望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緊扣“語言”這根主線,通過學生讀、説、議來達到“理解積累關鍵文言字詞、理解文章內容,體會語言妙處,體味作者情感,瞭解古人寫景藝術”的目標。以此充分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既是閲讀的例子,也是寫作的範例。然而教學效果卻出乎我的意料,整個課堂氣氛沉悶,沒有精彩的發言,沒有動態的生成。

在“重言輕文”的課堂,教師多糾纏於有限的文言知識傳授,照本宣科,而無視生動形象文言語境,課堂普遍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逐字逐句地串講課文,對每個字詞都不放過,還苛求要求學生歸納整理出通假字、異讀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學生在機械重複、死板瑣碎地抄錄背誦中忙得不亦樂乎。在“重言輕文”的課堂,教師只重視教師的“言”,而忽視學生的“言”,這裏的“言”是指言語表達,課堂成了典型的滿堂灌,死氣沉沉。學生即使“言”也大多停留在解釋詞句、翻譯句子、理解性填空上,而缺少融入文中生動形象、優美意境等有創意的表達。長期以往,文言文教學陷入學生怕學文言文,教師怕教文言文的境地。

與“重言輕文”相對的是另一個極端是“重文輕言。”“重文輕言”的課堂,有的教師喜歡把文體、作者、文章的寫作背景及其價值講得無一遺漏,還用許多時間介紹作者的趣事、賞析作品中人物形象、作品的寫作特色,甚至花大量的時間討論作者的情感態度、評價文中人物的做法等等。對於文中的語言知識卻講得十分簡略:實詞僅止於課本下面的註釋,虛詞只是就句子講講其意義與用法,特殊句式也僅止於把句子疏通。在這樣的課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辯論、模擬表演等花樣很多,課堂一片熱鬧。在重文輕言的課上,有的教師標榜着對文言文的張揚個性理解與即興發揮,滔滔不絕、激情滿懷,卻忽視文本之“言”所包孕的文化信息,結果學生聽得雲裏霧裏,文言知識不落實,碰到具體的文言文讀不懂,在蒙與猜中苦苦掙扎。記得宜昌市中考考過一道題“維舟處處是花開”,解釋“維”的意思,據説這道題得分率不高,結果很令人吃驚。因為在七年級下冊《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的“地維絕”的“維”解釋為“繩子”,結合詞類活用知識,結合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為“用繩子系”。由此可見“重文輕言”的課堂,學生學習文言文之後,對於古代漢語中的語言知識收穫甚少,即使有一些收穫,也顯得很零散。

因此,文言文教學應該做到“文”“言”並重。所謂“言”就是言語形式,“文”指思想內容,“言”與“文”是文言文的兩翼,缺一不可。教學文言文既要重“言”,又要重“文”,應立足於“言”組織教學,在教學“言”的過程中重視融合“文”的內涵。重“言”就是要重視詞語積累、重視古漢語語法、重視句讀與誦讀、重視文言語感能力的培養;重“文”就是要率領學生走進文本去體悟文言文的豐富文化內涵,走近作者的心靈世界。當然每一篇文章無論從“言”還是從“文”的角度都有許多點值得教授、挖掘、探討,若都兼顧到不僅時間不夠,還會凌亂不堪。因此並非每篇課文、每一堂課都要落實文言和關注文章、文化,“言”“文”並重的理念應着眼於整個的文言文教學,否則有限的課堂是難以承載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具體狀況和年級、單元、課文整體把握,靈活安排。譬如在七年級着重培養、提高學生的釋義能力,將重點放在文言文的詞語、句子的準確理解上;八年級重點放在培養語感、學習古人寫作技巧、語言的品位上;九年級重點文言詞語的歸類梳理積累,放在文化常識的積累和文章的鑑賞感悟上。在單元教學中,一個單元四篇課文,也應有所側重,如精讀課文可“言”“文”兼顧,略讀課文要麼“因言悟文”,要麼“由文帶言”,靈活處理。同類型文章在教學中可採用層層推進方法處理。如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學習描寫山水的文章側重於“言”,那麼,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同類型的文章就可側重於“文”。

上面僅僅是從教者的角度來思考,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教會學生如何學文言文,學生如何讀懂一篇簡單的文言文。因此教者既要教會學生學習“言”的方法,即要會正確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又要在文言文課堂上會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還要教會學生理解“文”的方法,即怎樣從具體的“言”去理解文章、文體、文化、文學、人文的內涵。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言”與“文”結合,教者還要注重教學生學;教者既要教知識教“實”,又要教方法教“活”,更要教“文”教“美”。

願我們“文”“言”並重教會學生學文言文,給文言文教學創造一個春天,讓教師不再怕教文言文,讓學生不再怕學文言文。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1

《與朱元思書》是文學家吳均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為方便教師更好的教學,今天,語文網小編給大家推薦關於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通過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儘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説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啟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為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一起來看下吧!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所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並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於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我將文章給學生範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註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後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並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麼大體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課時,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覆地讀,且速度宜慢,因為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還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及段落間的停頓,尤其是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會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於將文字所描繪的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可要做示範朗讀,學生中讀得好的也可給同學們示範。

這篇文章的難點是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望反”兩句的理解。考慮到學生以現在的生活閲歷很難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講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覺有些膚淺,所以教學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介紹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個人經歷,然後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説説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最後再作以總結。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2

這篇小品文,文質兼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結合課下註解及手中的工具書,理解文章內容是很容易的事。因此我決定教學方式進行改變一下,讓學生先自學,自學的內容主要就是翻譯課文。熟記課下註解,對於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由師生共同探究。剩下的時間,就做隨堂練習,當然是閉卷形式。

一節課我講了20分鐘,剩下的時間學生做題,等我把卷子收上來一看,很生氣,學生做得非常不好,只有二三個孩子做得可以。從學生做題的效果不是看出來孩子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生聽課的效果不好,認真聽講的學生很少,教師講完的題,原封不動的拿來給他們做,他們竟然沒有一點印象。

(二)學習嚴重的缺乏主動性,甚至可以説沒有學習的意識。

(三)沒有家根本就不看書。

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對我教師來講,可能是我説話的語速太快,對於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能還沒等他們反映過來,我就講過去了。學生的理解效果不好,這可能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效果。以後教學中我一定要改,我這個毛病我心理有數,但就是改不過來,尤其是我説到激動處,語速更是放不下來。怎麼辦呢?

是不是我的教學還是沒有走近學生的心理,昨天,我慷慨激昂的説了大半節課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但從今天聽課的狀態來説,沒有多在改變,或許我太着急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教育需要耐心。教育更需要恆心。我不應灰心,我相信我的孩子們一定會改變的。當然是向好的方面。

從學生角度看來,學生還是沒有學習狀態,很多孩子就是在裝學習,其實心不在那裏,因此才沒有學習效果。看來,我還得與他們交流,真正的走近學生的心理。當然改變孩子的厭學心理也不是容易的。我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3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注重傳授文言知識,學生的主體意識漸漸被淡化。本教學案例重視誦讀對感悟文章的作用,離開了誦讀,學生就難以去直接感受、體驗文本,在誦讀中質疑、探究是解決疑難、理解課文的好辦法,學生思維的火花會在誦讀中碰撞。

另外,富於啟發性的問題設置、情景的創設,能充分引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新課標中説: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案例改變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談感受,積累體驗,自主分析、感悟作品,還精彩於學生。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4

一、重視導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畫,所以在文章導入部分,採用畫面、音樂加詩文句的形式來設置情境;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優勢,聲色結合,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朗讀。朗讀是學習文言文極為有效的方法。在朗讀中串聯正音、節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養語感。同時朗讀還應與聯想想象有效結合,既有助於理解,又有助於背誦。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朗讀,儘量做到熟讀成誦。《與朱元思書》最經典處在於,作者描寫景物生動,形象,作者把富春江兩岸如詩如畫的美景準確描摩出來了;文章的語言極精煉、有韻味。可以通過對本文的朗誦,讓同學們深入感受到祖國語言之美,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同時教師能通過聽讀、自讀讓學生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四六句、對偶,使學生能對駢體文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三、小組合作。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有工具書的輔助,便於開展小組合作,調動學習主體的熱情。再適當教以方法,開展以小組討論、競賽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與朱元思書》教學反思15

鎮沅恩樂鎮中學張瑞玲 我十分有幸參加了此次“同課異構”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得到了李樹萍專家和同行的指導關心,受益頗多,下面是我對這次講課的一些反思。

優點:

一、重視導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畫,所以在文章導入部分,採用畫面加音樂的形式來設置情境;可惜的是音樂因設備問題沒有。運用多媒體的優勢,聲色結合,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學生身邊的奇山異水,優美的畫面與配以悠揚的古箏曲《高山流水》情景導入。營造氣氛,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二、注重朗讀。《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所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背誦文章。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並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麼大體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例如第一次設計讓男生齊讀,是男生相對讀的不是很準確,讓女生注意聽,女生相對比較細心,讓學生拿起筆來做記號,旨在培養學生的圈點勾畫的習慣。 最後根據學生讀的情況,強調容易讀錯的音解決難字詞;第二次教師範讀,教師範讀,學生聽讀。要求學生學習朗讀的韻味及節奏。第三次一二組讀課文,《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學習要求有:“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針對學生情況,先自主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不懂的可以和同桌探討,還可以詢問巡視的老師。採用反譯的方法檢查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此部分問題設置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學生通過以上學習,疏通了文意,對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大概的瞭解。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做進一步的探究。第1、2題難度較小,學生可以獨立的完成,第3題難度比較大,需要學生小組合作一起質疑探討。第五次全班齊讀,要嘗試根據減字背誦法背誦課文。朗讀是學習文言文極為有效的方法。在朗讀中串聯正音、節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養語感。同時朗讀還與聯想想象有效結合,既有助於理解,又有助於背誦。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朗讀,儘量做到熟讀成誦。注重朗讀。以讀為本 ,體現散文教學特點。

三、注重背誦。景東四中8年級(5)班是平行班。對於有一點文言文基礎的八年級的學生來説,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詞彙的積累,本篇文章內容簡短,意思明瞭,在文章的理解層面上應該沒有多大難度,但根據平行班的特殊情況,我還是儘量把目標定得低一些,力求在短短45分鐘裏背課文。

四、注重寫練。

學完課文後 ,我因勢利導,把課內知識向外輻射開來,讓學生進行有機的訓練。展出了一幅身邊的山水圖片,要求同學用筆仿照課文描寫身邊的奇山異水寫成一段話。這就訓練學生的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它極大的拓展了課堂的涵蓋面,擴大了訓練量,增強了穿透力。通過課內外結合,進一步融匯了所學的知識,使學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缺點:

結合新課堂改革的要求,我個人認為在一些小環節上還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點,原計劃以朗讀貫穿全文,但實際操作的時候,到了課堂後一半,由於時間關係也由於我有些緊張,第四個環節忘記了閲讀,還有應該先讓學生自由的朗讀,然後再分各種形式的讀,儘量採取全班齊讀,本來想讓學生們在熟讀基礎上進行背誦的,但最後也只是讓學生有提示的背誦,效果沒有完全達到,課堂的優美性打了折扣。

第二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這本來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但是我帶領學生條分縷析的同時忘記了體會這篇文章的美。語文在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語文課堂應該是美的薰陶。

第三點,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應加強,為了保證課堂的完整性,字、詞、句的落實只是蜻蜓點水,強化字、詞、句的落實和檢測。

第四點,對於學生的瞭解不夠。加之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存在着教師包辦,不敢放手的傾向。

第五點,更要讀出感對於語文教學,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設廣闊的精神空間和施展的餘地。同時還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激情中激發感悟和創新。所以説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的情感更熱烈一些,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第六點,加強普通話,每一天都要加強練習,多聽多説,努力去掉鄉音及不準的音。 總之,此次活動中讓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我也會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虛心聽取各位前輩和同事的建議,積極參加集體教研,主動思考如何讓課堂更有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302w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