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1

《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説,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雖然説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時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先讓學生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關於長方體和正方體已經瞭解了哪些知識。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組織教學。

2、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在解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我讓學生把一個長方體放在課桌上,然後坐着觀察,站着觀察,再換個角讀觀察,學生在觀察後得到結論:最多能同時看到3個面。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我先和學生認識面、稜、頂點,然後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運用長方體事物,在小組內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學生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很快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徵,我想這樣發現的特徵學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培養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有條理地總結結論。在研究長方體特徵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稜、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於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後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並有條理地板書。

4、新增了有兩個面是正方體的特殊長方體。同樣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發現這樣的長方體除正方體外的四個長方體完全相同,為後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做鋪墊。

5、在練習中注重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稜的特徵以後,我增加了一些題目,已知長方體的長、寬、高,求稜長總和;已知正方體的稜長總和,求稜長。

本節課學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自主性、積極性,為他們創造了一個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知識建構過程。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2

雖説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日常生活中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發現它們的特徵掌握它們的特性,還是不容易的。

針對本課的教學特點,採用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形式,並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導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各種實物的基礎上動手操作,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運用長方體實物,在小組內動手操作,通過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的特徵。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中,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徵,我想這樣發現的新知識,留給學生的印象比較深刻。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 培養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教學中有效地創設學生動手操作的平台,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創設問題,能吸引學生充分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促使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活動有效地展開。不僅獲取了新知識,而且溝通了知識的內涵,領悟了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3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學得相當主動積極,並且思維靈活多樣,小組合作也相當默契,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成功體驗,作為教師我有一些愉快的感受和一點困惑。

我在教學過程中都十分愉快,產生這種愉悦情感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活潑可愛,能力很強,我能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生只是把我當作他們的一個“大朋友”,根本沒有那種所謂的“師道尊嚴”,我們一直處在一個平等的地位,都為解決數學問題在“忙碌”。例如:學生在網上查詢、蒐集資料自學長方體“點、面、稜”各有什麼特徵時,有一學生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既然三條稜相交於一點,那麼長方體有12條稜,應相交於頂點只有4個。”這一問題確實提得很有“威力”,我在備課中沒有想到,但對此很感興趣,於是我加入了這一學生小組中,和他們一起上網瀏覽課件,甚至自制、修改了一些課件內容來補充,以便於學生討論,得出結論。“青出於藍,更勝於藍。”這一代學生肯定會超越我們這一代,這也是我這位普通教師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高,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而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因此,我既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又主動為學生參與而創造條件,創設情境。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教師創設情境。課件演示一張“圖形王國城門圖”的圖片,教師提問:“你能在這張圖中找到哪些熟悉的圖形?”學生很感興趣,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正是由問題開始,同時又在後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了發展。

2、學生自由上網自學。這種學生上網自學並小組合作的方式,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提高參與度。

3、不同層次的練習。在網上練習題中,我設計了“練習A、練習B、練習C”不同難度層次的習題,讓學生選做。

這樣一來,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面臨的困惑:兩大目標領域很難兩全。《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了數學教育目標的兩大領域:發展性領域和知識技能領域。在發展性領域中,強調了要讓學生認識數學,體驗解決數學問題的情感,強調要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地獲取信息。而在知識技能領域中,強調了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理解、應用。我認為這兩大目標領域存在着一種十分辯證的關係。在我執教中,感覺是知識技能領域的目標落實得相對較好,而對於發展性領域的目標落實得要差一些。在這節課中,如何很好地處理這兩大目標領域的關係,使學生在“長方體各部分有哪些特徵這一內容學習過程中,既有獨立思考、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又有能力應用長方體、正方體特徵自制紙盒或在計算機畫圖中自己繪製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我認為這是一個需要有經驗教師幫助及共同研究的問題。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總結經驗,認真進行教學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個別差生的輔導,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穫的!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4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一節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我在教學設計時有所創意。

一、通過活動與感受認識長方體

客觀世界中存在着各種各樣實物,其中不少形體是長方體的。本課的第一個活動就是通過切土豆讓學生來認識長方體的稜、頂點、面等主要的要素,對長方體有初步的認識

因為我們研究的不是這些實物的其他屬性,而是它們共同的幾何屬性,因此,必須對研究對象進行抽象,即捨去這些實物的顏色、質料、用途等特徵,而把它們共同的幾何形體的本質特徵抽取出來。這裏投影片起了很好的作用,學生看到了從實物圖中抽取出來的、作為幾何體的長方體。

接着,通過摸袋子中的長方體,學生邊雙手撫摸邊觀察,閉眼想這個模型,感受到長方體的空間存在形式,這就為進一步對長方體作科學的認識打好基礎。

二、以模型為依託,對長方體做幾何學分析,發展邏輯思維。

所謂對長方體作幾何分析,是指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稜和8個頂點,研究面與面、面與稜的關係,稜與稜、稜與頂點的關係,以及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等。每個學生手中都模型,教學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填寫好記錄單,把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的探索。用手指點數面、稜、頂點的數目,觀察什麼是相對的面,稜又怎樣分成長度相等的3組,長方體的三條稜怎麼相交於一個頂點,等等。這些分析如果沒有模型作依託,是很難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師手中有模型,那麼學生也只能作“觀眾”和“聽眾”,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教學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通過想象,構想特定的長方體的空間存在形式,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對長方體(正方體)的整體結構進行了分析之後,還必須把分析的結果綜合為整體。這在本設計中是通過想象,在腦海中構想指定長、寬、高的長方體和製作模型來完成的。製作模型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三、想象是形象思維的高級形式,它是創新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一種思維能力。

在幾何知識的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空間觀念和初步的空間想象力的培養。

四、“製作幾何模型”的學習活動值得提倡

本課的末尾有製作長方體模型的活動。通過製作,一方面是把經過分析的諸元素綜合為整體,使想象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凸現為看得見、摸得着的模型(本節課的設計還為以後學習求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作了準備),檢驗了所學知識;另一面又訓練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

小學幾何教學應該重視培養學生初步看圖作圖技能,使用相應的工具的技能和製作模型的技能,培養動手、動腦的興趣。

總之,本教案的教學過程是“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想象實踐(操作),符合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是一節發揮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的數學課。

需要改進的地方:由於沒有教學五年級的經驗,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不是很到位,在觀察和計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幾條稜、幾個頂點時,沒有根據一定的順序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在觀察和討論前、後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沒有總結面積分別相等,概括出“三組相對的面面積分別相等”等小知識點,可能會造成後面求表面積的理解。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5

長方體、正方體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初次接觸立體圖形。教學中,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感興趣,但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心理特點,很好地貫徹了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愉悦、和諧、自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從而激發了創新意識,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9y7oz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