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教學反思範文(彙編15篇)

教學反思範文(彙編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反思範文(彙編15篇)

教學反思範文1

在講過《挑山工》後,我對語文課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語文課上既要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又要培養深刻理解課文,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還不能讓別人誤認為這是一節品德課,在這兩者之間掌握好度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理念:抓住重點,有詳有略。充分給予學生自學的時間,利用質疑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讀——感悟——讀的指導下領悟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理解感悟、表達朗讀能力。體現讀寫結合的課題思想,給學生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教學設計。

一、教材的整體把握。

講課之前,教師的備課很重要,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程度,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效果。本節課又很容易講成品德課,因此在教材的整體把握上就要多下些功夫。由於文章較長,我採取了抓住重點,有詳有略的教學思路。在第一課時解決了學生提出的比較淺顯的問題,學生提出的重要問題則賣個關子留下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教學環節的設計。

針對上節課學習留下的疑問,我趁熱打鐵繼續追問:“上節課我們初讀了22課《挑山工》,大家提出了很多問題。大部分同學的問題集中在課文的最後一段:‘作者説:“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麼?我們不明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交流探討。”然後讓學生確定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注意讓學生緊緊圍繞問題進行解答,這樣一來,利於學生口語的表達,讓別人聽了也會覺得很有條理。理解課文的整個過程中學生緊緊抓住“作者需要它什麼?”進行理解,理解深刻敍述理由也很有條理。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當別人的理解對自己有所啟示時,同樣會毫不遲疑的舉手參與補充。因為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認真思考,使得大家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也就十分明確的擺在大家的面前了。在最後總結概括時學生用詞準確無誤,使整個學習的過程非常完整。

把課堂上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當學生充分領悟到挑山工的精神時,我讓學生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聯繫,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這種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想到自己的學習需要這種

心中有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還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為具有了這種心中有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才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中國的舟舟、張海笛、外國的諾貝爾、海倫凱勒等,學生用他們的語言表達出了對這些人的尊敬,也真切的瞭解到了這種精神的重要性。

昇華中心引出反思。在給學生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我又根據課標體現了讀寫結合的課題思想。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有的學生這樣寫到:我們都應該像挑山工那樣具有心中有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如果你想完成一件事,既便這件事有些坎坷也不能放棄。還有的學生寫到:我們做任何事情就應該堅持到底,或許在你成功的道路上會有許多波折,但是隻要你堅持,你就會成功。做事要腳踏實地的去做,不能投機取巧,因為在成功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的。聽到學生們的肺腑之言,我感歎到:就像同學們所説的,在捷徑上得到的東西決不會驚人,當你在經驗和訣竅中碰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在成功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鮮血。他們的名字不是用筆而是用生命寫成的。希望同學們以此來激勵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教師的小結給整篇文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本節課雖然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但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學生在抓住重點進行理解比較深刻時,教師並沒有進行及時的表揚給與肯定,而是點頭示意表示肯定,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表揚用詞也比較單調。通過本節課的講授,我自己也是從中獲益良多,相信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自己會總結出屬於自己的語文特色。

教學反思範文2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

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並説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頑強。)再通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

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

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我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並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通過人物説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教學反思範文3

我們小班組正進行着行為跟進式活動,其中我執教了語言活動《香香的被子》,現在我就説一説我的執教情況和執教體會。這個活動選至我們“冬天來了”這個主題活動中的一節課,我的活動目標有兩個方面:1、傾聽故事,學説故事中角色的對話。2、瞭解太陽的好處,喜歡在陽光下活動。在開始導入部分,第一次我選用了第三人稱“小豬”,讓它來引出故事,第二環節,我安排的是出示掛圖,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在出示掛圖時,我沒有讓幼兒仔細看圖,只顧自己講述故事,幼兒的興趣就不是很濃導致幼兒對於故事的理解不是很透,對於引出學説故事中角色的對話鋪墊的也不是很明顯,第三環節是完整欣賞故事,由於幼兒對故事的理解不透在這一環節角色的對話,幼兒就很難完整的説這句話了,最後我是用了一個角色表演,幼兒自由選小動物練習故事中的對話,孩子們對於小動物很感興趣,但是不能完整的説故事中的話,孩子的注意了就轉移到了動物的圖上,整節課在重點練習故事中角色的對話體現的不是很明顯,進過組內的老師分析、交流、指導,第二次就變成了,導入部分我利用幼兒的已有經驗來提問,“冬天了,太陽出來了,我們小朋友都去曬太陽了,小動物們去幹什麼了呢?”引出故事,第二環節,我先出示圖(1)讓幼兒先自由觀察,發現小動物們都在幹什麼,再有老師講述故事,依次來出示其它圖片,第三環節是教師完整講述故事,練習故事中角色的對話,第四是角色表演。圖片的出示,再通過故事的講解,對於故事的理解十分容易。在第一次試教時,重點的不突出,對於故事的不理解,孩子在練習角色表演時,對話就不是説的很好,第二次把圖片出示先讓幼兒觀察,再講述,幼兒對於故事的理解就吃得透點,對於動物的對話就做好了鋪墊,把幼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有生活來的故事,再有故事回到生活,把活動昇華,讓幼兒的經驗也有所提升。

我們教研組內的研課活動,提高了我的自我反思的能力,讓組內全體教師相互交流教學活動中的經驗,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教學反思範文4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點。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這節課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當風景如畫的春天過後是什麼季節啊?(夏天)對,就是美麗的夏天,夏天你最喜歡幹什麼呢?在這裏引導學生説完整的話。之所以這樣導入,主要是想從孩子的情感入手,為之後古詩中體會詩人的喜愛之情做鋪墊。

二、多方法識字,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本首詩識字教學採取隨文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方法。集中學習的生字有:陰、晴、柔、露。而裏面又涵蓋了多種識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換偏旁、編順口溜、藉助反義詞和組詞等方法。這些方法不是簡單的説教,而是根據以前的積累由學生自己説出來的,孩子的識字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鍛鍊。

之所以把“惜”作為隨文識字,主要是考慮到這個字放在詩句中理解更有利於孩子理解詩句,由生活中的“我們要愛惜書本”等引申到本首詩中的“泉眼愛惜它的細細的水流”,孩子們會理解得更加到位。

三、以字帶句,加深理解

在識字環節過後,就是深入學文。本首詩一行詩描寫一個景物,思路很是清楚。在這一環節,首先我引導學生通過聽朗讀找出詩中所描寫的四種景物: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然後逐個景物地學習詩句。先帶孩子看泉眼的圖片,瞭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之後在圖中找樹陰在哪裏,然後分別抓住“惜、細流、晴、柔”等字逐句理解。適當的理解之後,孩子們體會到了泉眼對泉水的愛惜,體會到了樹陰對美景的喜愛,更體會到了詩人對小池景色的喜愛之情,為之後的背誦全詩做了較好的鋪墊。

四、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在學習“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我設計了讓孩子們親自扮演小蜻蜓,説一説自己落在尖尖的小荷上再幹些什麼,孩子們有的説“我停在荷葉上休息”,有的説“我在和荷葉説悄悄話”,有的説“我在荷葉上看風景”,還有的説“我在和荷葉做遊戲”等等,孩子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想出的答案充滿童趣和喜愛,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投入了自己的感情,為背誦奠定了感情基礎。

五、適當拓展,加強識字,激發情感

在整節課的最後帶孩子們欣賞了盛夏荷花池圖片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誦讀兩個環節。在看到一張張美麗的荷花圖時,孩子們不禁發出一聲聲的讚歎,不禁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同時也給了孩子一次欣賞美景的機會。

但是縱觀整節課,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全詩的朗讀形式較單一,應該讓形式再多樣一些。

2、在理解詩句含義的時候,應該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通過看圖想象畫面,然後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自己所看到的畫面,加深理解,利於背誦。

3、課堂上有一個問題第一講和第二講時我是這樣問的:詩人描寫了哪些景物?孩子們的回答既準確又快速。在第三講中,由於我的疏忽,問題變成了這樣:詩人描寫了那幾處景物?孩子們就回答不上來了。看來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儘量的兒童化,提出的問題要精準,使用一年級孩子能夠理解的詞語進行提問。

教學反思範文5

備課,是教師創造性的勞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鑽研教學大綱及教材,要查閲資料、要確定教學目的、要選擇適當的課堂教學類型。要考慮教學方法。要設計編寫教案,還要借鑑相鄰、相關學科的教學經驗,更要研究國家教育的全局形勢……可以説,教師課上的一言一行,是以課下的精心準備為代價的。

備課是否能達到教學中教師所期盼達到的目的.這就要看教師是否做到了有的放矢。即:是否做到了對學生的思想情況、年齡特點、音樂素質、能力水平、班風紀律等情況瞭如指掌。是否有針對性地採取了相應而適當的措施。所以説,備課不能脱離學生的實際,不能離開了解學生這個重要基礎.

在備課中,只熟悉課本教材是不夠的,往往還需要把範圍擴大一些。翻閲書籍、網上查閲一些參考資料及借鑑一些相鄰、相關學科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師用書、教學參考資料、有關的文字資料、樂譜等)。參閲相關資料的目的,並不是要擴大教學的範圍,而是要使教師高瞻遠矚,在教學中立於主動、有效的地位。

教學反思範文6

優點:

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參與的氛圍非常的好,對於老師的迴應也非常的強烈,説出了很多很好的答案。在孩子們的創編過程中,説得也非常的不錯,説到了小水滴、小草、小花。

不足之處:

1.教具的準備:一個教學活動中,教具的準備是非常的重要的,能讓孩子們有一個直觀的感受,而這個活動中缺少了教具。整個活動就光讓孩子們説顯得非常的空洞,所以導致大多數的孩子在最後還是沒有把這麼簡單的詩歌學會。

2.沒有把握重難點:在這首詩歌裏有重點與難點“不管我到什麼地方,您總是給我温暖”沒有讓孩子們正確的領略到太陽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這裏就涉及到了課。就像詩歌中“讓露珠晶瑩”,孩子們對於晶瑩這個詞,孩子們理解了嗎?而顯然孩子們對於這首詩歌理解得還是特別的清楚。像這樣的詞教師應該要拿出來讓孩子們理解這個詞。

3.環節之間缺少遞進關係:整個活動中有三個環節,而這三個環節只是讓孩子們一遍遍的回答教師的問題“詩歌中你聽到了什麼?為什麼我們要感謝太陽”而缺少層層遞進的東西,一個環節與環節之間應該要讓孩子們學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一遍遍的複述。

4.創編過程:在創編過程中孩子們幾乎沒有用到詩歌中的句式,孩子們説得非常的多,創編的也非常的多,但就是因為教師在提煉的.時候沒有按照句式來進行講述,所以導致孩子們也沒有用到詩歌中的句式。如果孩子們在説出來的時候,教師及時地用詩歌裏的去説,那麼慢慢地孩子們也會跟着教師來進行講述,這樣就能使孩子們學到了真正的創編。

教學反思範文7

《統計》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要求學生經歷簡單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在繪製統計圖時,學會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體驗不同的統計方法,根據統計圖提出並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一年級學過分類和簡單的統計方法,初步認識了統計表的基礎上安排的教學內容。

在這堂課中做到了以下幾點:

1、新課程標準倡導數學的學習方式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本課讓學生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統計的必要性,並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知識和方法。設計怎樣的教學過程才算是讓學生真正親身經歷了呢?我認為就是要讓學生體驗統計的方法,感受其中的複雜性,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其解決問題的策略。“要想知道猴子吃的每種餅乾各有幾塊,該怎麼辦呢?”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知識衝突,誘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記錄,然後小組間交流記錄方法,再選出同學面向全班介紹自己的方法。後又引導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學生自己在完成的過程中,自己發現了問題,“一格表示1個單位,格子不夠塗,怎麼辦?”這時,我再就學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同學交流,解決問題,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在交流彙報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各人採用的方法,而且取長補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同時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

2、這堂課注重了對學生的評價。在評價時,既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也注重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最後,用畫小旗的統計方式,對優勝組給予評價。本課能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融入其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而參與、體驗、主動獲得知識的是學生自己,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思想。

教學反思範文8

《家有喜事》,習俗來源於生活,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的積累與沉澱。古人道:安居樂業。人只有安居才能更好的樂業。千百年來,無論是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還是不同時期,搬新居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是家常重要的喜事。

由於是喜事,所以,在辦喜事時就會有許多習俗,但是這些習俗又因地區、民族、時期的差異而不同。家庭中的喜事有很多,如搬新居、迎新娘、祝壽等等。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人們的喜慶習俗也有所不同。農村蓋新房的習俗有:一般蓋磚瓦、混凝土房;對於新房上頂非常重視,不僅要隆重的宴請蓋新房的師傅們,在新房上樑時,還要燃放鞭炮、禮炮等等。那麼搬新房的習俗有:親戚好友帶禮物前去祝賀,搬新房時鳴放鞭炮等等。通過提問少數民族蓋新房、搬新居有哪些習俗嗎?先讓學生們讀課本上的資料,傣家人搬新房,雲南傣家人習慣住竹樓,現在有的雖已改住木結構的建築,但是建築的形狀不變,所以還稱竹樓。傣家人對竹樓的建設非常重視,把它作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還有哪些喜事呢?可以給學生補充:“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這是人間的四大喜事。在《迎新娘》這一節,通過圖圖相連,從內容看,貫穿着一條主線,即時代在不斷前進,婚慶習俗與方式也發生了大的變化。從畫面內容上來説,早期婚慶習俗比較簡單,也比較古老,延用抬轎的方式迎新娘;後期迎新娘用的工具改為交通工具——拖拉機,從人們的精神狀態和牆頭上的玉米可以折射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大的變化,真是“五穀豐登糧滿倉”,呈現在一種文明向上的新風尚。

世紀之交的婚禮改變過去,更趨於文明節儉,體現了新世紀新人的精神風貌。勸喜酒的行為更為文明,一改過去強迫鬧房為文明敬酒,同樣不失其鬧意。像如:草坪婚禮:在春光明媚或秋高氣爽的季節,新郎、新娘在郊外或户外的草坪上和親朋好友共進野餐。氣氛歡樂,形式活潑。簡易酒會婚禮:新郎、新娘和家人略備幾桌酒菜,宴請親朋好友。大家在席間親切交談,期間舉辦一些小型活動,簡樸而不失熱鬧。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們的興趣,學生們積極踴躍回答問題,集思廣益。

教學反思範文9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本詩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圖。本詩共七行兩句,前兩行直接描寫了江南水鄉的美,介紹了此處是一個可以採蓮的好地方;後五行寫魚兒在蓮葉下面游水嬉戲。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可謂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來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於在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學生通過學習古詩可初步體驗到詩中精彩的語言,受到古詩文的薰陶。可要讓剛接觸漢字的一年級學生體會到詩的意境,感悟到語言的凝練之美,就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必須由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指導學生看圖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

自己比較好的做法

一、揭題激趣,感受美。

新課一開始,我從課題引入江南是一個魚米之鄉,然後憑藉多媒體課件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請小朋友説説江南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二、讀誦詩句,感悟美。

請小朋友們讀讀詩歌。全詩共兩句話,教學第一句時,抓住“何田田”理解蓮葉茂盛鮮亮的特點。我讓學生讀課文理解什麼叫“何田田”?看圖,教師引導: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想説些什麼?學生説,“蓮葉真多呀!”“蓮葉真美呀!”“蓮葉又大又綠!”“滿湖的蓮葉又大又綠,綠油油的,像一把把大傘,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學生交流後,教師引導朗讀:“小朋友們説得真美。老師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們一起來把第一句讀一讀,看看能不能把蓮葉的大,蓮葉的綠,蓮葉的美讀出來。”鼓勵同學站起來,配上動作讀。通過師生齊讀,同桌互讀,互評等形式多樣的練習,學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純的語音,“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這就悟出了文字間藴含的美。再有課文要想熟讀成誦,就必須反覆地讀。但我不提倡機械的反覆讀,因為這樣做會大大降低學生讀書的興趣,嚴重壓制他們身心的發展。低年級學生的表現欲很強,在指導背誦上,可以採用表演背的方法,對於這個學生應該很感興趣,這樣課堂氣氛就比較活躍,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

1.理解東南西北方位時需要加以練習就更好了,這樣到運用的時候才會比較熟練。

2.這首詩簡單易讀,琅琅上口,故不須在背誦上花較多時間,應着重指導學生對詩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臨寫。在指導朗讀詩的第二句時,因為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學生讀起來會沒有精神,如果教師口述魚兒嬉戲的情景,讓學生表演一條條快活的小魚,盡情“游來游去”的環節,就會達到預先的目的。

教學反思範文10

課文用樸實的文字,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髮現寫作上的規律:2──6自然段結構相似。為此,我採用邊扶邊放的辦法,精講一個自然段,總結學習本段的方法,其餘的段落讓學生分小組自學,再全班交流。這樣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也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

教學中,我抓住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體會本文含着的意思。讓學生聯繫課文説説:太陽看見了什麼,聽説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再聯繫第四課,可以知道,人類還有很多戰爭、飢餓、疾病等災難。既然太陽看到了這麼多不平的事,為什麼還“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呢”?體會出太陽最愛小朋友的原因──因為太陽從孩子們身上,看到了世界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另外,這兩個段落還讓學生認識排比和擬人這兩種修辭手法的作用,知道作者把太陽當人來寫,使人感到親切、生動。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讓學生理解“甦醒、活躍”的意思,再聯繫本課想象春天到了,草木發芽,大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第七段,先引導學生理解太陽愛哪些小朋友,再理解各種皮膚的小朋友泛指全世界所有的小朋友。至此,明白了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太陽公平、公正地愛每一個小朋友。

拓展部分讓學生説幾句問候和感謝太陽的話,學生説的大同小異,沒有創新的思維。

教學反思範文11

《太陽》是一篇科普性的説明文。文章採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等説明方法,介紹了和太陽有關的一些知識,説明太陽和人類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瞭解太陽的特點,體會課文怎樣運用舉例和列數字等方法來説明太陽特點的。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勵展示,激發興趣

上課之前,我提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太陽的資料,增加對太陽的瞭解。上課時,先讓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有關太陽的資料,學生都急於想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展示給大家,學習積極性很快調動了起來。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這一環節設置,意在理清文章條理,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自學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大意。然後指名分節讀課文,糾正讀音,並説説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緊接着讓學生思考課文哪些自然段是講太陽特點的?哪些自然段是講太陽和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的?通過交流,學生對課文的條理一目瞭然。

三、瞭解特點,領悟方法

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瞭解太陽的特點,體會課文怎樣運用舉例和列數字等方法來説明太陽特點的。因此,第1-3自然段的學習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我採用自學、合作相結合的方法,先讓學生自由讀第1-3自然段,看看課文寫了太陽的哪些特點,是怎樣把太陽的這些特點寫清楚、寫具體的。然後在同座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我引導學生抓住具體的語句讀、體會,學生不僅對太陽“遠”“大”“熱”的特點理解的非常透徹,而且也知道了通過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來進行具體説明的好處。這樣既突出了重點,也突破了難點。

四、課後鞏固,實踐寫作

在教學中我發現同學們對讀書的認識不夠,認為讀書就是單純的朗讀,就是讀對字音,而不能在讀的基礎上讀懂作者寫作的意圖,重點,這樣的讀實際上是沒有效果的、機械的讀。以後的教學中,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在朗讀指導和訓練到位方面應該再強化一些。

教學反思範文12

建設和諧社會和諧學校“安全第一”,這是大家的共識,學校教育把安全放在頭等位置是十分必要的。最近,頒佈的《中小學管理規範》把“安全管理”列為學校基礎管理。安全教育是學校“安全管理”的核心,提高師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是學校安全教育的主要任務。要抓好學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抓好班級安全教育。班級安全教育要從小事做起,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循循善誘,潛移默化。

首先,曉之以理,從小事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我們總有這樣的體會:現在的學生難教。是的,現在的學生接觸的事物並不比成人少,並容易受到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導致學校教育常常在社會不良氣氛中顯得蒼白無力。如何抵制這些消極影響呢?必須注重從學生的日常小事入手,潤物細無聲,在小事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

(1)從聽到的小事中讓學生懂得遵章守紀與安全同在。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聽到這樣那樣的事兒,其中不少是進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們善於發現、挖掘,學生會很容易接受教育。如:組織學生平時注意收集廣播、電視、生活中聽到的安全事故,然後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對學生收集的材料和體會,進行必要的點評,並張貼宣傳,給學生以安全警示教育。如前面鏡頭二的例子,在收集學生的體會後要告訴學生,交通法規對兒童騎自行車上路行駛有嚴格的規定,不滿13週歲的兒童是不能騎自行車上路的。十次事故九次違規違章,遵守交通法規就是珍愛生命。遵章守紀就能防患於未然。

(2)從看到的小事中讓學生懂得文明與安全同行。

眼睛是我們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徑,生活中看到的許多小事同樣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隱患不可根除,也時時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做的就是防患於未然。鏡頭一、鏡頭三的情況就經常在學校出現,鏡頭三的後果就比較嚴重。利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鏡頭一,班主任可在班隊活動課上讓學生討論:假如有同學踩着了這位女同學,後果會怎樣?假如那時是全校集會,這位女同學會怎樣?假如你當時就在這位女同學的身邊,你會怎樣做?假如你是這位女同學,你會怎麼辦?假如那位男同學的頭撞到牆角上後果會怎樣?學生在討論中,逐步認識到不文明的活動潛在許多危險,進而提高防範發生類似安全事故的意識。

組織學生尋找發生在身邊的安全事故及藏於身邊的安全隱患,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編成小報張貼於班級或學校的櫥窗裏,讓學生得到警示教育,並提高安全防範意識。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激勵、鼓舞。我們通過學生身邊的小事喚醒學生對安全事故的重視與防範。

其次,動之以情,在小事中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能力。

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是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有研究表明,體驗是學生髮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徑。學生安全教育,教師只是一味地反覆叮囑或是訓斥,而沒有真正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那麼學生是無法形成良好的技能的。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也應從小事入手,在小事中讓學生體驗自我保護的重要性及自我保護的過程,從而形成技能。

(1)在小事中尋找教育機會去豐富學生的自我保護體驗。

舉例來説,“有同學在削鉛筆時不小心把手指割破,捏着傷口,哭着,跑進老師辦公室請求老師幫助;有同學上體育課,不小心腳上擦破了皮,哭着……”各種各樣的大小問題全部找老師或者找家長,學生沒有自己處理的意識。針對這一點,班級裏可以開展一些活動,倡議大家自己能解決的小傷小問題自己解決,同時通過老師教,學生互幫互學練,讓學生掌握一些簡單包紮方法。再在班上發動學生或家長志願者準備一些傷口消毒藥水及一些包紮傷口用的物品,用來平時讓學生嘗試包紮一些輕微的小傷口。學生在校園裏發生的一些小意外,能自行簡單處理,並在處理時互相幫助、相互協作,共同體驗自救、互救的過程,感受自救、互救中的情感體驗,既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又提高了自我保護能力。

(2)在小事中創設各種情境培養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

教會學生自我保護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使之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沉着對付突發事件,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説是現代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在創設的情境中,通過體驗讓學生學習自我保護的方法,是一種捷徑,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譬如,發現學生帶了打火機到學校裏玩,教師可利用這一次機會創設教室裏着火的情境(燒舊報紙,製造濃煙),讓全體學生參加火災逃生演習。演習後要認真進行總結,肯定利用逃生知識逃生的學生,指出演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引發的後果。在這樣的情景下,學生既能體驗火場的緊張場面,又學到了火場逃生方法,同時教育了違反紀律的學生,增強了大家防火意識,可謂一舉多得。

再次,導之以行,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遠離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使學生形成安全行為,從而在學習生活中遠離安全事故。學校是公共場所,學習是集體性生活,學生是未成年、缺乏責任感的人羣,安全隱患難以避免。我們要做好的就是防患於未然。防患於未然,重中之重是紮紮實實抓好養成教育,規範學生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以文明的行為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成長。學校和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認真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課外活動。以此去佔領學生課餘時間和空間,使之遠離安全事故。

學校安全無小事。學校領導和教師要做有心人,安全教育從點滴小事抓起,要把平安的種子撒播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田,讓它發芽開花、長成參天大樹。那時我們必將收穫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寧,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教學反思範文13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分數基本性質的直接應用。

成功之處:

1.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應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在例4的教學中,當學生髮現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怎樣比較大小?學生一般會想到兩種思路: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化成同分母分數比較。實際上這兩種思路都是應用轉化思想,都是把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問題,利於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問題。

2.注重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能力。在教學中學生出現瞭如下解題思路:

(1)化成同分母分數比較:

2/5=2×4/5×4=8/20

1/4=1×5/5×4=5/20

8/20>5/202/5>1/4

(2)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

1/4=1×2/2×4=2/8

2/5>2/82/5>1/4

(3)推理法:

1-2/5=3/51-1/4=3/4

3/5<3/42/5>1/4

(4)把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

2/5=0.41/4=0.25

0.4>0.252/5>1/4

不足之處:

1.學生在通分中比較大小,但是在做練習時出現了不需要比較大小卻要比較大小的現象,學生認為只要通分,就比較大小,不管題目的要求。

2.部分學生還是不能用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

再教設計:

加強對題目的審題,減少不必要的失誤。

教學反思範文14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他的教學水平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甚至會有所滑坡”。為此,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該公式體現了教師成長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總結經驗、捕捉問題、反思實踐的過程。葉瀾教授也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是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時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記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得失、所思、所感,不斷總結,才能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自身專業技能的持續發展。因此,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反思,學會反思,積極反思。

一、總結精彩片斷,反思欠妥之處

一堂成功的化學課,往往在輕鬆、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完成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師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學法指導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閃光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精彩導課語,對知識重點難點的創新處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引導語。對學生做出合理讚賞的評價語等,這些都應該進行詳細記錄,供以後教學參考。教師從學生的錯解中反思並且受到啟發:學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怎樣才能避免這樣的錯誤再次發生?結論可以是將錯就錯,引導學生辨錯析錯,由錯思悟。這樣由“錯”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由“錯”深化了學生對均值不等式的理解和領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每一節課都會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有時候語言表達含混不清,有時候教學內容處理不妥,有時候教學方法選擇不當,有時候練習習題的目標層次不夠、難易不當,造成教學中斷甚至冷場等。對於這些情況,教師課後要冷靜思考,仔細分析學生思路不暢、不能很好掌握知識的原因,對情況分析清楚之後,要做出具體的改進措施,以利於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不斷提高。

二、反思教育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有潛在的傷害

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無意地傷害學生的現象很多,如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時答錯了,教師不是循循善誘,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而是批評責備。教師這樣做,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後學生不會積極主動地回答問題了。對於後進生,有的教師的態度可能會更差一些,對考試不及格的學生不會給好臉色看,沒有耐心,缺少感情的投入和必要的交流,總認為學生學習差、教不會,是因為資質差,這些都是對學生的傷害。

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保護其自尊心,要肯定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解答,鼓起學生回答問題的勇氣,激勵學生的上進心,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點燃學生的智慧之火。

三、反思教育教學行為是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怎樣對班內成績不同的的學生進行教學,教師會説要因材施教,要分層次教學。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卻往往很少注意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往往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由於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不一樣,這樣總會影響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

如何實現分層次教學,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實施。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穿插提問,用來檢驗學生對新授課的掌握程度。為體現分層次教學,這就要求教師針對不同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對學生分層次進行提問,通過學生的回答,及時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沒有放棄任何一位學生,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例如在《物質的量濃度》的新課教學中,為幫助學生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以及計算方法,提出問題:

(1)我們從前接觸的溶液濃度定義是什麼?

(2)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是什麼?

(3)溶液中溶質是什麼?是多少?選用哪種量?

(4)溶液的體積是多少?

(5)計算將4克氫氧化鈉固體溶配置為400毫升溶液,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6)幾種物質混合後溶液中溶質是什麼?溶液的體積如何求算?這幾個問題的提出,以及一些例題的運算,就為學生明確了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並掌握了求算公式。這幾個問題逐層提高,充分照顧了學生學習的層次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反思教學方式

長期以來,教學內容的安排,多以知識的邏輯為主線,忽視了教育的邏輯和接受的邏輯,即教材中的章節理所當然地成為教學的單元,教材內容的先後順序無一變動地成為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授課方式上基本上是“滿堂灌”,灌知識,灌方法,鮮有師生互動,更談不上激活體悟、啟迪智慧、開掘潛能。我們不能不反思,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否符合現代的教育思想?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靈活多樣,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通過討論、研究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要關注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五、根據教學反饋信息,全面反思

老師要加強與同組教師的切磋、討論與分析,集思廣益,精益求精,從總體上把握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還要通過不斷與學生的交流,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生提出的教學建議,如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學細節的處理是否恰當,知識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習題講解是否透徹、是否還有其他新穎的解法等。

六、理論結合實踐,強化反思意識

教育教學理論是教學反思的理論基礎。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總是隨着社會進步、變革而不斷更新。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學習新理論、新方法,樹立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教育教學觀是面臨的首要任務,也是自己的教學有源頭活水的最佳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作指導,並善於運用反思結果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使專業能力獲得長足發展。

反思僅是過程,而不是最終目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學反思後,總結教學得失,掌握學生情況,為後繼教學方案的科學制定奠定堅實的基礎,以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教學反思,使原始的教學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使經驗得到提煉和昇華,甚至上升為一種指導實踐的理論力量;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內在專業結構亦將不斷更新、遞進和豐富。正是在“反思—更新—發展—再反思—再更新—再發展”這樣一個無限往復、不斷上升的過程中,教師的信念態度、知識技能、行為方式等方面更趨成熟,教師才得以從一個階段向另一更高階段過渡,由“新手”到“專家”,由“一般”到“優秀”,實現教師的成長與

教學反思範文15

滑輪這節課的是一節實驗探究為主的課型。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需要組織,指導學生的進行活動探究。指導學習探究定,動滑輪及滑輪組的作用。在進行活動的時候,本以為給予演示一遍,動定滑輪及滑輪組的組裝方式,學生就會和能夠進行組裝。因此動定滑輪組裝講的比較簡單。但是在學生的操作的過程中,還是發現部分學生總是裝不上滑輪。在操作的過程中,還是發現部分的學生的彈簧秤的使用不夠熟練的等問題。現在講問題及措施總結如下

1、學生組裝滑輪的問題。

學生在進行操作的時候,在進行組裝器材的時候,要費很大的功夫和時間。在向滑輪進行穿線時候,學生總是不能夠將線放入滑輪的槽內。這是由於塑料製作的滑輪質量太小,導致學生在進行操作的過程中,不能夠很好的實施操作。當時在課堂上在指導的時候,我就直接的給學生講解:只要在滑輪的勾上掛上一個鈎碼,進行配重,就能夠比較容易的將線穿進滑輪的溝槽裏。並且現場演示給學生進行觀察比較。現在想來,這個操作難點是否放給學生進行解決,不是更好嗎。在學生想法解決的過程中,既讓他們進行動腦思考,又進行動手操作,而且會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這一點在給演示學生進行操作的時候,不要進行強調方便的方法,而是演示總是裝不上,問學生有什麼辦法,這樣學生進行動腦思考並且試着進行操作實驗,最終找出合適方便的方法。雖然這樣會使用較多的時間,但是對於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來説是非常有好處的。

2.學生在使用測力計的時候,操作錯誤。

他們沒有將測力計的勾套到繩子的圈中,而是拴在提勾上。這樣測力計當沒有示數。有1-2個小組的在進行測量的時候,出現這樣的測力計的使用錯誤。這樣的操作錯誤,讓我深思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學生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呢。因此在學習斜面的時候已經複習了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在學習蘋果為什麼會落地的時候學習了測力計的使用方法並且學生進行操作。然而學生還是出現了這樣令人大跌眼鏡的錯誤,實在讓人不可思議。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到底出現什麼問題呢。現在想來,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是老師少講,學生多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充分的進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進行總結,這樣學生親身經歷的總結的知識就會根深蒂固了。

3.學生小組在進行合作的時候,少數學生不進行合作。

或者是合作分配不合理。比如説,四個人一個小組,兩個實驗,他們就兩個人做這個,另外兩個人做另一個,別人做的時候,他在玩,不參與到活動之中。這個方面的問題在某些小組還是存在的。我現在想來這些不參與到活動中的學生,很大一部分是學困生。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探究的習慣,和探究慾望。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思考。還有的小組實驗總是被一到二的學生把持着,不讓其他的同學參與。我想在學生的合作的要求還有進一步的強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3gv2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