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找規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找規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找規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找規律》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找規律》教學反思1

秦老師曾經對我説:眼睛看着教材,鑽研知識去備課,課堂才有亮點;儘想着亮點去備課,課上反而沒有亮點。

呵呵,很辨證,很經典!

解讀教材吧!本單元的《找規律》是本冊教材的新增內容,這部分知識原先是奧數課的知識。奧數的知識怎樣讓全體學生都能學有所樂,學有所獲呢?

細品教材,我心中就有了分寸——教材用生動的情境圖展現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即所謂“形”。學生容易從中找到間隔排列的事物,通過觀察數數等也容易説出規律。教材注重讓學生完整的體驗規律形成的過程,在驗證規律中建議學生擺一擺,用手指點撥思維。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找找類似現象,完整的傳達了從“形——實”,從“實——形”的規律形成意識。

是不是學生能容易説出規律就是達到了所謂的“實”呢?細想,並非如此。找規律的重點在於找,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解讀教材,不僅僅要看到規律形成的大體過程,更要看到教材背後隱藏着的“一一對應”“用符號數學化”的思想等,這才是真正的實。

再從孩子們的角度去聊聊我的想法——每一個教師都很清楚,學生來到課堂時,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很好的把握學生的認知基礎,充分掌握學情,真正創造有生命質感的綠樹課堂?我決定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角度入手。

在家裏,我讓4週歲的女兒擺珠子,一顆紅,一顆黃,女兒很容易就擺出來了。幼小的孩子對於一一間隔的表象並不陌生,那四年級小孩更是有充分的生活經驗了。

於是,在備學中,我讓孩子們通過看教材上間隔排列的事物,去生活中找相關現象,並把這些現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班裏的毛宇傑是個調皮的孩子,他説,老師,我可不可以把每個現象用多種方式表達出來?呵呵,孩子對於生活充滿敏感,數學老師更應該有孩子的這份敏感。估計有部分孩子在找的過程中會有些發現,所以第三個作業是彈性的,讓有發現的孩子寫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有了這些基礎,慢慢的會喜歡在和諧的課堂中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其餘孩子的思維發生碰撞,逐漸產生共鳴。

我期待課堂是孩子樂學、願意交流的天地,把握了學情,我就可以從最大程度去期待、去創造生機盎然的綠樹課堂。

《找規律》教學反思2

著名的特級教師靳家彥曾講過:“順應學情,是教育的生命線。”《找規律》一課的教學,再一次使我深深感受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立足並順應學情的發展,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一、立足學情、以學定教。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作為二年級的小朋友,第一次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和一個完全陌生的老師合作……心中的驚喜與緊張就不用説了。怎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心中的焦慮,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振奮狀態呢?這是我們借班教學常常要面對的一大難題。我在上課之前與學生進行了幾句簡短對話:早就聽説二()班的孩子是最聰明的,上課聽講是最認真的,回答問題是最積極而且聲音是最響亮的,所以今天有許多老師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和我們一起學習,你們高興嗎?就是這簡短的幾句話,極大地激勵了他們,學生的情緒頓時格外高昂。

“規律”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對“我們生活中的規律”很少關注。“課標”指出“數學知識的學習,要力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用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引出學習主題”。一上課,我就以“猜猜看”的遊戲開課,使學生在充滿興趣的猜測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找規律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又在“猜猜看”的過程中,回憶了簡單的規律知識,為新課的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順應學情、依學而導。

本節“找規律”是學生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已經學習和掌握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基礎上,繼續研究圖形和數列的變化規律(相鄰兩項的差又組成了一個新的等差數列)的。在教學時,我主要採用了開放性的教學策略。利用情境出示了一道具有開放性、創造性的問題:“誰知道聰聰第3、第4、第5次會擺放幾個小正方形呢?”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創造,生成教學所需的材料,進而展開對材料的研究,從而理解並掌握新的規律以及找規律的方法。

教學中,我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整節課的教學,自始至終都貫穿了學生的觀察思考與操作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尤其是“擺圖形、找規律”這一中心環節的教學,我首先讓學生“想一想:聰聰第3、第4、第5次會擺幾個小正方形?”然後拿出學具與同桌擺一擺、説一説,最後提出“聰聰是怎樣擺的?”“聰聰的擺放有規律嗎?”引導學生通過眼看、口説、腦想等多種形式感知聰聰擺放中的規律,體會到圖形變化和數字變化規律的聯繫,悟出找規律的方法。從而很好地實現了從圖形變化規律的認識過渡到數字變化規律的認識上來。

三、人的學習與情緒有關。

單調的學習數學知識是困難與乏味的,但把難學的數學知識放在有效的活動中,複雜的知識就變簡單、可操作了。縱觀《找規律》一課,我特別注意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方法,在學習中去應用。從學習的實際出發,我精選了合作學習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重難點時,適時的組織了同桌或四人小組的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前,提出了明確的問題和要求(“討論一下:畫中有些什麼?分別隱藏着哪些規律呢?它們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讓學生知道合作學習要解決什麼問題。在學生合作探究中,保證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並深入小組中恰當地給予了指導。合作探究後,能夠及時、正確的給予評價,適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了學中有思,思中有疑,讓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氣氛中,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所得。

練習既是檢驗又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個過程。我在本節課中,精選、補充了幾個典型的習題,設計了”找規律,填一填“、”按規律,跳一跳“,”找規律,接着畫“等,既有對數列變化規律的基本鞏固練習,又有讓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既發展學生的求同思維,又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的綜合訓練題,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和多樣性。

《找規律》教學反思3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是實驗教材新增設的內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變化之一。這部分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能力發展的極大空間,數學課程標準在探索規律的內容中明確説明:“發現給定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本節課的教學就較充分地體現了教材的這一意圖。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能結合教材所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積極動腦、動手實踐、充分體驗、反覆比較,全面深刻地認識現象所藴含的規律,挖掘知識要素,領會事物的本質,達到知識與能力共進,情感與體驗提高。例如各種各樣的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排列,物品上裝飾的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在本課開始時並未給出佈置完的會場圖,而是將一部分隱藏起來,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把圖補充完整,在擺的過程中學生自然運用了一定的規律去擺,不知不覺就體會了“規律”的含義。在初步理解規律的基礎上,通過“男女生站排可以怎麼站?”引出規律不只可以數量上一個一個變,還可以兩個,三個,或一個兩個變。在掌握了這些方法後,及時加以鞏固練習,通過擺一擺、塗一塗,進一步體會並運用規律。在跳棋這一環節中,通過走棋子這一環節既體現了對規律的運用掌握,也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有規律的事物在生活中也有許多,例如:展示裝飾的圖案,到生活中找有規律的事物,還有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設計手絹等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創造出美麗有規律的圖案,激發學生愛數學,發現美的情趣。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始終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聽得專心、看得仔細、想得認真、學得投入、説得流暢、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的調動思維活動,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所以,我覺得新教材要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實施者──教師,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意識、教學思路、教學實施都要立足於學生的未來發展,站在為學生服務的角度,設計適合學生、適應社會、適於發展的教學。

《找規律》教學反思4

《找規律》這課我設計學生最喜歡的“六一聯歡會”為主線,通過觀看手拉手曙光小學“六一聯歡會”教室的佈置,找出彩旗,小花,燈籠的規律,導入新課。通過“參觀聯歡會會場”——“取得入場券”——“參加聯歡會節目”(節目由一些找規律,藏規律等內容組成的遊戲活動)展開教學。學生興趣濃厚,整節課充滿童趣,學生學得愉快。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由於一年級學生注意力難集中,我採用小組比賽(比哪組紀律好,哪組同學搶答題快,完整)加分,把學生的注意力都調動起來了,每個孩子都隨着我的引導積極思考。學生思維活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整節課完成好了找圖形的規律。我開始準備把教材創造性地處理一下的,把後一節課的找數字規律整合為一節課上的,但由於學生年齡偏小,接納不了,所以我還是準備分兩節課上。此節課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達到了課前的教學目標。

《找規律》教學反思5

課堂教學中的自我感覺良好與作業中的諸多錯誤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使我不得不對教堂進行深刻地反思。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是“看”規律而不是找規律,從而導致了學生解決週期問題的感覺是“看似簡單,而往往是做錯了自己還不知道”。學生的作業是反映課堂教學的一面鏡子。追本溯源,教師教學中隱藏的問題是:學生只會機械的照搬例題中的解題步驟,思維膚淺,對文本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學中規律直接呈現,以至在解決問題時跳過“找規律”這一過程,最終導致學生解決問題時不分析規律是什麼,只注意到一個週期中一共有多少個圖形或物體,沒有認識不同物體或圖形的具體排列順序,就草率解決問題,從而導致錯誤。沒有在具體的問題中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學生“看”到的是表面的假規律,做錯也就是不足為怪了。

如何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真正的“找”規律,並且能找到、找正確規律,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為靈活、更為深刻呢?我認為在教學這一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習題的設計應具有層次感,呈現變式,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的認識只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習題設計要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找規律與解決問題同是這課的教學重點,正確認識規律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學中,教師應有層次性的呈現不同的週期現象。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從基本的練習到變式練習,再到綜合練習;從單純的圖形排列週期規律到文本敍述結合圖形的週期規律,再到純文本敍述的週期規律,讓學生體驗規律的多樣性與隱蔽性,充分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同時,教師教學中應把握度,規律太明顯和太隱蔽都不利於學生養成動腦找規律的習慣。

2、採取多種方式,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建立數學模型。

例題中的規律較明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規律。過分容易讓教者、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很容易疏忽找規律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學生在學習例題時得心應手,而解決問題時卻無從下手或是容易出錯的原因。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學。”對於小學生而言,“做”數學遠比“看”數學有效得多,因為“做”中學能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更為豐富的直接經驗。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採用劃一劃、畫一畫、寫一寫等方法,充分讓學生經歷找規律的過程,發現規律的本質,以提高解決週期問題的能力。

(1)畫週期。題目中呈現若干個週期,規律較明顯,這時可讓學生用筆畫出一個週期,從中認清週期中的相關信息。

(2)用符號表示週期。讓學生把題目中描述的週期規律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表示出來,在文字與符號建立對應關係。學會用符號表示數學信息,這也是一種找規律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同時感受、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

(3)寫週期。有些問題採用文字敍述的方式,規律不直接呈現出來,而小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有限,思維基於直觀,有時不能一下子認識規律的本質,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讓學生寫一寫週期,可將週期中各個物體的排列順序、數量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為學生選擇相關信息解決問題提供了保障。如題目:伸出你的左手,從大拇指開始數:1、2、3、4、5,接着反方向數6、7、8、9。周而復始,當數到56時,在哪個手指上?學生很容易被文字敍述的表面現象迷惑,以為一個週期物體的數量為5。通過寫一寫,可正確解答,56÷8=7(組)即當數到56時,在食指上。

《找規律》教學反思6

大家知道,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本節課教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小婧房間的圖案引出規律:呈循環排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我在考慮的時候,根據目標之一,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規律,把主題圖作為牆面和地面出現,請同學和老師共同來找規律。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牆面圖案的規律,説得很全面。另外,我還引導學生把圖形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以便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規律。

課上,正如課前預設,我創設了一個個美麗生動、熟悉親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學困生”跟不上學習進程,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他們不能獨立做題,或是出現較多的錯誤,分析原因:在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雖然重視規律的表述,但沒有引導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不利於記憶,更影響運用的熟練度。

《找規律》教學反思7

1、寓數學學習活動於生動有趣的遊戲情境中。

在課中充分發揮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遊戲,使學生在遊戲中生動活潑、富有個性地學習,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開放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學習“自己的數學”。

探索事物中的隱含的數量規律,對學生來説有一定難度的,利用數學標出方塊不斷增多的數量變化,幫助學生找出方片遞增變化中的規律,為學生提供了基本的找規律方法。

《標準》指出:動於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有效的課堂學習方法。所以,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找規律,不如讓學生動於擺一擺體會得深刻,前者學生只是被動地想,而後者卻主動的探索!

所以在呈現例題時,讓整個找規律的過程開放而富有挑戰性,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思維與思維的碰撞,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的能力以及對數學的興趣都在悄然地成長。

3、關注學生的情感與體驗。

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鼓勵並放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教學中對學生出現和各種合理化推測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充分相信自己,樹立信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品嚐成功的喜悦,讓學習變得輕鬆而有意義,愉快而有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2r27d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