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絕招教師教學反思

絕招教師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絕招教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絕招教師教學反思

絕招教師教學反思1

我上的這節課優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比較準確,體現了“一個主體,六個特性”。

這主要得益於尤校長做的“有效課堂教學之教學目標的確定”的講座,它讓我真正認識到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教學目標所描述的是學生學習後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因此,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2、運用圈一圈、畫一畫的方法,瞭解幾個孩子比了哪些絕招,運用抓住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的方法説説自己最佩服誰的絕招,運用想象的方法想象小柱子是怎樣練絕招的。3、在讀説中體會童年生活的快樂,感受童真童趣,併產生努力學習本領、刻苦求知的願望。

二、嚴格按照略讀課教學模式上課。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明確問題、學法遷移”、“自學合作、開放拓展”、“質疑總結、佈置任務”四大環節清晰、緊湊,且每個環節的任務能在規定時間內很好地完成。

三、注重學法遷移。

在進行學法遷移時,不僅讓學生説明“這些問題你想用什麼方法解決?”而且説明選擇這種方法的理由。這樣,就避免了學生運用學法的盲目性。

四、學習評價貫穿始終,而且注意“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相結合。

一開課我就交代:“這節課我們還要從‘習慣、朗讀、知識’三個方面來考查同學們參與學習的情況,你們有信心闖過這三關嗎?”全班學生齊聲高呼:“有!”“老師相信你們個個都會表現得很棒!”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

“習慣”是從聽課狀態、發言情況、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四個方面來評價的,要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朗讀”主要用於檢查學生朗讀課文的情況。先指名朗讀課文,再由參與朗讀的學生自己給自己評價打分,並徵求全班同學的意見。再在小組內接讀課文,並按上述步驟進行評價打分。“知識“主要看學生對測試卷上的題回答的情況。

下課前,讓每個小組分頭統計這節課上每個同學的綜合成績,老師瞭解各分數段後進行總結性評價。

絕招教師教學反思2

本次教學中,我注意與學生互換角色,讓學生過過“教師癮”,自己退而成為指導者,組織者,聽評者,讓課堂教學充分走向民主和開放。如:請學生當小老師指導大家分析課文題目;向大家介紹課文裏的生字;用自己的話説説小柱子怎樣練絕招等。

學生在這樣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習語文思維敏捷,興致高昂,爭當下次的小老師。別看學生的年齡小,卻有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絕招。學生閲讀這篇課文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個性化的自由閲讀,很快能説出課文中小夥伴之間發生的趣事,並這些事發表自己的看法。孩子們紛紛發言,説得合情合理,切合實際。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在熟讀並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表演自己的絕招。表演使學生大腦想象處於積極的興奮狀態,學習情緒也達到了高潮。如:張宇同學為大家表演口技——學動物叫;林毅同學為大家表演一筆畫等。在這種民主開放,別開生面的課堂教學中,台上台下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進行創造性學習,教學效果良好。

當然由於本人對新課程學習還不夠,有許多精髓的內涵還領會不深,在教學中難免含有偏頗,請同行們給予指正。

絕招教師教學反思3

我在教學《絕招》一文前,膠盡腦汁地想了好幾種導入方法,但總覺得不盡人意,因為我想用我所擁有的絕招吸引孩子的眼睛。正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計上心頭。就用“轉眼珠子”這個絕招吧!説起轉眼珠子,還有一段小故事,由於我的眼睛近視,醫生讓我閒暇時間裏多轉動轉動眼球,讓眼睛得到適當的休息,剛開始的時候,我總也不會轉,説是轉眼珠子,倒不如説是轉動腦袋瓜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我練得比醫生還要好,現在就更別説了,我一轉眼珠子總會引來一陣笑聲,因為轉得實在太快了。用這個“絕招”的目的有二:一是用這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成功的'一半嘛;二是這個“絕招”與書中的絕招有不謀而和之意,能告訴孩子絕招是練出來的,並且是對自己有用的。

這時讓孩子們停下來,讓他們看我轉眼珠子,剛開始轉,就贏得了孩子們一陣陣的唏噓聲,有的外向性的孩子索性大聲地稱讚起我來了。此時我抓住契機,説:“其實老師剛開始轉眼珠子時也和大家一樣,轉的是小腦袋,你知道老師為什麼會擁有這項絕招嗎?又是怎樣練成的嗎?要想揭開這個謎底,或許你會從今天學習的《絕招》一文中得到啟示……”(用相似的情境激發興趣,此乃一舉兩得也)

就這樣調動了學生學習新知的慾望和積極性,同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和我的導入,他們一定會知曉絕招一定是對自己有用的,一定是練出來的。我相信課下孩子們一定也會積極地去練一項屬於自己的絕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2lr97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