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1

《遊園不值》是一首讚美春天的好詩,作者寫得別具特色,是一篇通過體會句子含義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這首詩整體上有一定的敍事性,還揭示了一個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壓制不了的,必然會蓬勃發展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通過描述事件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詩所描寫的意境。由於教材對詩中的一些詞作了註釋,所以我主要讓學生自己藉助註釋,發揮想象理解詩意,避免了宂長沉悶的串講,效果較好。但學生對詩的後兩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未能體會出詩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時啟發點撥,結合看圖,邊讀邊想象,讓學生感悟詩句的含義。課後我還佈置了詩改文的訓練,由於學生對原詩理解得較好,所以不少學生寫得令人滿意,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

一、成功之處

1、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是讀懂詩句,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為了突破這一重點我從理解詩題入手,引導學生質疑“作者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麼呢?”讓學生帶着疑問讀詩,通過聽錄音範讀、教師指導讀、同坐對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把詩歌讀熟,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再經過看資料、看註釋或工具書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詩意,然後抓住“應憐”“小扣不開”“出牆來”等詞語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感悟詩人情感的變化,體會詩人對春天喜愛和讚美之情。

2、本首古詩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這個園子的主人養的花是遠近聞名,詩人慕名前來觀賞,但是卻沒有敲開門,大家想想作者的心情怎樣?突然,作者的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株粉紅色的杏花,開的是那樣鮮豔,那樣旺盛,此時詩人的心情怎樣?又會想到些什麼?這個情境的創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為理解詩人的情感奠定基礎。接着重點抓住“蒼苔”“紅杏”“柴扉”來理解詩歌描繪的畫面,感悟詩歌所描繪的意境美,體會作者“欣喜”的思想情感。

二、不足之處

1、由於我在教學此詩前對學生理解能力的估計不準確,因此,在理解詩意這個環節中顯得倉促、不實在,學生對詩意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

2、在拓展環節內容方面多了一些,致使時間不夠用。在課堂上教學的不足,我將努力克服,加以改進,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爭取做得更好。

《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2

《遊園不值》詩文的外在語言顯得樸實無華,給人以娓娓道來的敍事感,但在這看似平淡的語言背後卻飽含着作者那對春天的無比喜愛之情。詩中由一枝紅杏聯想到春色滿園的內在詩句魅力,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所以教學此詩我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來綜合考慮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因此,我在教學本詩時主要注意了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景,讓學生進入情境,間接接觸文本。開始一組配有音樂的圖片課件的運用有意識的讓孩子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心裏埋下對春天的喜愛的種子,為學習過程中使學生與詩人對春天的熱愛產生共鳴埋下伏筆。

二、用課件中的朗讀資料讓學生聽,會使學生在字音、節奏、韻味上有所感悟,對後面的品讀打好基礎。

三、充分利用課件的輔助作用,解決了詩中難解的字和生活中不常見的事物,如“屐齒”“柴扉”,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

四、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發展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多讀也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詩的外在語言以後讓學生誦讀詩句達情、達意。一是扣住“小扣”、“久不開”、“關不住”等詩語,讓學生誦讀。二是扣住兩次情感變化的詩句誦讀。三是整體引導誦讀,這樣採用先理解後誦讀,邊理解邊誦讀,從整體到部分,從部分到整體,層層上升遞進的.誦讀,多次進行。達到當堂熟讀成誦的積累運用效果。,同時讀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體會詩歌的意境。

一節課上下來,其實我更是感覺到語文教學中,教師語言的感染力具有無窮的力量,它能引領着學生走入一種美好的境界,而我在這方面做得還是遠遠不夠的。還有就是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有時感到自己都詞窮,沒法用淵博的知識感染學生。我想真正提高自己,是在“行動中”,而不是新在“口頭上”。

《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3

《遊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作品,詩中描繪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圖,詩人抓住景物的特點,抓住重點,以少總多,景中有情,情中寓理,是陶冶學生情操和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因此,教學這首詩,要在指導學生弄懂詞句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反覆吟誦,從而領會一個道理: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切新生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是任何力量都禁錮不了的。我教這首詩主要抓住了兩點:即理解詞句這個難點和啟發想象這個重點。

關於詞句的理解:這首詩有些詞義和現代漢語差異很大,而且有些名詞如“屐齒”、“蒼苔”、“柴扉”等都是學生感到生疏的,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基本瞭解意思的同學,説説從哪看到的,加強直觀教學,效果較好。對差異大的詞,我放在句中去理解,如“應”作“大概”講,“扣”作“敲”講。首句是全詩的難點,我幫助學生弄懂兩個問題,一是本詩中有一個字直接表達了人物的感情,請學生找到,學生很快找到了“憐”字,二是着重對“憐”字理解:(1)“憐”字從字面上怎麼理解?(2)“憐”什麼?誰“憐”?(3)從哪看出來?對於次句,我引導學生理解,“小扣”、“久”的意思,並設想當時的情形,懂得詩人識禮知趣,後兩句淺顯易懂,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展開想象。

二、關於啟發想象:這首詩結構嚴謹,分兩層,第一層寫看到的,看中有想,第二層寫想到的,想中有看,兩層意思聯繫緊密。我啟發學生想象,主要以理解詩意,導入意境為目的。前兩句引導學生以久不開而想象園主人心情,想象詩人的心理活動,後兩句啟發學生想象園中的情景,把萬紫千紅的景象顯示出來。想象越美妙、豐富,越有助於學生的理解,越能受的美的薰陶,從而體驗出自然界中春天的生命是旺盛的,無私的,是關不住的。學生不僅體會到詩中表達的對美好春天的讚美之情,還進一步聯想到生活的哲理:一切新生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將衝破一切禁錮茁壯成長。

《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4

古詩《遊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讚美春天的好詩。他寫得別具特色,是一篇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在教學中怎樣激發興趣、發展想象,讓學生樂學會學呢?我的教學設計是:在學生初步懂詩句的基礎上,緊緊扣住詩中的關鍵詞句進行推敲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掌握學習方法。

一、抓住“小扣柴扉久不開”讓學生追究久不開的原因。讓學生議論後再引導學生細讀第一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從而弄清“久不開”的真正原因,體會上下句倒裝的關係。再讓學生口頭練習把詩句中的倒裝句改為直敍:“讓我輕輕敲門很久也不開門,大概是園林的主人害怕客人的木屐踏壞那些青翠的青苔吧!”而讓學生掌握作者的逆向思維方法,也就是聯繫上下句理解課文,的學習方法。接着又進一步抓住“柴扉久不開”時詩人想些什麼?心情怎樣?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失望、掃興、遺憾,為下文詩人看到紅杏的快慰心情的轉變打下基礎。這也是教給學生體會感情的學習方法。

二、抓住“春色滿園”的“滿”字,激發學生想象春色之美,並從描述春色滿園美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教師設題:詩人根據什麼想象園內春色滿園,你能從一個“滿”字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述園內美麗景色。發展學生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然後再問:詩人看見一枝紅杏出牆來,想到園內滿園春色,感情有什麼變化,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快慰心情。

三、抓住三四句中“關”和“出”這一對關鍵詞一對矛盾對立的詞去引導學生探索體會這兩句的深刻含義——春天美在富有生命力,任何東西都阻攔不了,教師提出:是誰關住春色,用什麼“關”住春色?紅杏是怎樣“出”牆來?紅杏為什麼能“出”牆?高牆大門關不住出牆的紅杏,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這些設問由淺至深由現象到實質。富有思考想象價值也有趣味性。這就比較順利的讓學生領會詩句的深刻含義——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錮的,它們會衝破牢籠,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發展生長起來。

《遊園不值》的教學反思5

我在學這首詩時是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編排成一幕獨角戲將作者去遊園的整個過程表演下來。在表演過程中,提醒學生通過動作、神情、語言將作者的所做、所思、所感表現出來。

學生對這個活動非常感興趣。然而在表演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其中的第一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有了不同的解釋。

一個學生是這樣表演的:(欣喜的看看天空):哇!今天的天氣真好!風暖暖的。瞧,柳枝都綠了。我朋友的園子裏一定是春意融融了吧。(快步走上來,輕釦柴扉,再扣,再扣)咦?為什麼不開門?哦,大概是怕我猜壞了他園子裏的蒼苔,所以才不給我開門吧。(失望的低頭,然後四顧)哈哈!雖然你不讓我進去,可是你園子裏的春天是關不住的!你瞧,那一枝火紅的杏花正從牆上探出頭呢!

從這個學生動作、神情的表演和語言的描述上來看,她的這幕戲應該是比較出色的。但是,她的表演一結束,馬上就有很多學生舉手表示有話説。

台下學生的意見主要有這樣幾個:

第一:主人不是不讓進去,是不在家。這個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來。所以,剛才的表演中,作者的猜測是不對的。再説,既然是朋友,園子的主人要是知道有朋友來訪,就不會這樣做,而作者作為朋友,也不該這樣想。這裏應該理解為:作者覺得應該愛惜這小路上綠意茸茸的蒼苔,所以走路時總是小心翼翼,儘量不讓木屐踩踏在蒼苔上而留下印痕。

對於這個問題,我把解決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再讀一讀古詩,認真想一想:你覺得哪種解釋更有道理?為什麼?經過討論,學生覺得還是解釋成作者因愛惜路上的蒼苔而怕木屐踩出印痕來為好。第一,這樣和題目不矛盾。第二,也符合作者與園子的主人是朋友這一條件。再有,更能體現作者愛春天事物的情感。

對於這個教學環節的處理,我覺得比較滿意,因為,從學生的思辯中,我看到了人文性的感悟,看到了情感性的理解。但是,我也有這樣的疑惑:“應”在古詩文中有沒有“應該”這一意思呢?還有,我今天在一個資料中看到了這樣一種解釋:這是作者的一種幽默化的寫法。輕釦柴扉後,他明知朋友不在家,卻故意説成是“應憐屐齒印蒼苔”才“小扣柴扉久不開。”藉此來表明園子的主人也熱愛這滿園的春光。如果這樣來講,也能講得通。到底有沒有證據可查呢?

第二:園子裏的春色本來就沒有關住,因為是柴扉,柴扉是用樹枝編的,作者隔着柴扉,是可以看到園子裏的景色的。所以,根本不用為“輕釦柴扉久不開”而失望。

對於這個問題,我先是稱讚學生的細心。但是,如果説作者能夠隔門盡攬園中景色,則“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意境就體會不到了。所以,我引導學生看圖並想象:作者是怎樣隔門望春的?當時感覺該是怎樣的呢?學生覺得挺有趣,漸漸感到,隔門望春總是不夠盡興,未免感到遺憾。這時,再理解作者“猛然抬頭,看到伸出牆外來的那枝紅杏”時的心情,就能夠理解到位了。

第三:杏花是白色的,文中怎麼説是紅杏呢?

大概由於學生實際生活中沒有見過紅色的杏花,所以都不能解答。我告訴學生:杏花的品種不同,顏色也不同,紅杏花還是有的。而且,顏色是洋紅,而不是大紅。(如果我提前能夠預設到這個問題,提前準備一些圖片就好了。)

這節課使我想到了上學期學習《望天門山》一詩中,在理解“孤帆一片日邊來”時的教學片段。那時,我也是把兩種不同的解釋提供給學生,由他們自己選擇答案。我想,凡是遇到無證可查的問題,我們不妨就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古詩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0qov9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