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牧歌》的教學反思

《牧歌》的教學反思

《牧歌》是沙漢昆於1953年改編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作品以內蒙古昭烏達盟民歌《牧歌》為基礎發展而成的。音樂舒展優美,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體現了南北朝民間歌謠《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樂曲根據民歌旋律為素材而創作的小提琴曲。

《牧歌》的教學反思

樂曲主題悠揚飄逸、低迴婉轉,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説理解有一定難度,而且對沒有去過草原的孩子來説,也是難以想象情景的。所以本課的導入就從布仁巴雅仁演唱的《牧歌》入手,歌曲是用蒙古語和中文演唱分別演唱的,配以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圖片,將孩子們帶入到藍天白雲羊羣交融而成的如詩如畫的意境中。

創設情境,將孩子們引入到美麗的'大草原中後,開始欣賞小提琴曲《牧歌》的主題旋律。主題旋律的聆聽,採用多種音樂實踐的形式多次聆聽:哼唱主旋律,用絲巾表現音樂,手畫旋律線等等,特別是用絲巾表現音樂環節比較出彩。第一次用絲巾表現時,讓學生自由表現,有些學生是盲目地無規則揮舞,有些旋律跟不上,但是表現出了慢速的特點,還有些樂感好的能跟着旋律在舞動,並能表現出上下樂句的不同,可以説第一次處在探索感受的階段。經過旋律出示演唱後,再次揮動絲巾,大多數能夠做到跟着旋律分樂句進行,表現出符合牧歌的特點。用絲巾來表現音樂,是運用了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的教育理念。

本課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讓學生體會小提琴這個樂器的音色特點,揉弦長弓是小提琴表現《牧歌》主要手段,通過觀看小提琴家盛中國的表演,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然後再出示實物小提琴,讓學生摸一摸試一試,請會演奏的學生演一演,相信學生會把小提琴這個樂器的特點深深地刻在腦海裏。小提琴的音色動人,似人聲,有娓娓道來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繹的《牧歌》令人動容,每每旋律出現,孩子們彷彿置身於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讓人感動、讓人戀戀不捨,隨之拓展聆聽蒙古族演唱家德德瑪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首歌曲,加深了學生對草原對蒙古族無限嚮往之情。

本課的設計具有以情導入,以聲感人的特點,課堂中學生全情投入,沉浸在草原寬廣無垠、藍天深邃清澈的意境中,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標籤: 反思 牧歌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0n8dr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