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三年級下冊《找規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

三年級下冊《找規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找規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下冊《找規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

三年級下冊《找規律》教學反思1

《找規律》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探索、發現事物或者圖形的排列規律,掌握找規律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找出的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通過塗、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快樂的六一兒童節,節日的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節日裏各種美麗的彩旗、小花、彩燈都是有規律排列的,小朋友的站位也是有規律的。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規律的美,使學生獲得了愉悦的數學學習體驗。另外,還有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規律,這些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新授的設計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找“彩旗”的規律。設計的方法是師生互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尋找“彩旗”的規律;第二個層次,同時出現“燈籠”圖、“彩花”圖和“小朋友排隊”圖,由同桌討論找出規律。這樣設計遵循兒童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先找簡單的規律再找複雜的規律,先由老師“扶”着學再到老師“放”開讓學生自主學,既面向全體,又讓有困難的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懂,還滿足了思維活躍的學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規律的渴求。

三、雖然學生知道每一幅圖中的圖形都有規律,但在語言表達上有些不夠準確,不會用簡練的語言描述圖形的排列規律。適時引導,老師做示範,鼓勵學生多形式嘗試説説規律。

四、開放性的練習設計,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動的過程,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大膽創新的意識。學生通過“塗一塗”“擺一擺”的創造,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有用的,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又體現“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五、本課的教學沒有停留於尋找規律和創設規律上,而是適時引導學生回到生活,尋找和欣賞日常生活中的類似規律。使學生從規律之美感受數學之美,獲得靈活性的思維磨鍊。

三年級下冊《找規律》教學反思2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法,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的特點,怎樣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學習方式是關鍵。本節課預備給學生充分的探索和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廣泛交流自己的發現,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嘗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事物的變化。

“簡單圖形和數字的排列規律”這一節課,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畫一畫”這一活動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規律,進一步提高找規律的能力,同時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此外,學生通過“擺一擺”,自己創造規律這一環節,使學生對規律的認識得到了昇華,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在小組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造意識。

三年級下冊《找規律》教學反思3

找規律活動對於大班幼兒來説還是比較抽象的,要求孩子思維靈活,需要孩子先感受再發現,才能理解規律,而這些要求單靠老師的講解顯得收效甚微。針對這個情況,在平時的小遊戲中,我讓孩子通過觀察來發現和感受生活中的一些規律,激發他們創造簡單規律的興趣,感受規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例如在美術活動中,就可以在運用規律來進行花邊裝飾,還在整理班級用品時也可以運用規律性地來排列,在排列隊伍中也同樣可以運用規律進行,使得幼兒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在活動《找規律》中,我改變了以往教師先詳細、深入講解操作材料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根據卡片尋找規律,然後講述排列規律,幼兒的興趣很高。然後再出示規律類型卡片,讓幼兒來匹配;果然幼兒在操作材料中運用已有經驗,順利完成,最後展示生活中運用這些規律來排列的圖片,更激發了他們學習和運用規律的興趣,活動延伸中我讓幼兒自己設計規律排列,把活動推向了,更激發了他們學習和運用規律的興趣。

該活動中,我讓幼兒先各個環節緊緊相扣,層層深入,從找規律到講述規律,從排列規律到欣賞規律,最後靈活運用自主排列規律。活動中發現無論是簡單的AB型規律還是ABB型規律或者是ABC型的規律,幼兒運用的都比較自如。活動效果充分説明了幼兒的發展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提升,幼兒的思維也在廣度上有了一定的進步。

嚴謹的數學活動需要將抽象的東西賦予實質,讓幼兒從形象思維提升到邏輯思維。這樣幼兒才能靈活運用,舉一反三,不僅獲得了系統性的知識,更為以後學習比較、歸納等數學的學習打下初步的印象基礎。

三年級下冊《找規律》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找規律”教學反思。

一、表現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本課中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好了若干水果圖片,白紙,等。學生通過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等過程,切實讓每一個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教學反思《“找規律”教學反思》。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本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每當出現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及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質疑、爭論,直到意見統一。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最後,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務,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下課。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三年級下冊《找規律》教學反思5

本週我上了一節一年級的《找規律》高效課堂展示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在教學中力求引導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理解規律”、“運用規律”的過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通過兒童喜歡的六一兒童節的話題談話導入,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提高興趣。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

在本節課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的過程中體驗規律、感悟規律、應用規律,同時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我改變了教材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設計了“找、塗、擺”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以活動為主線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學生多感官全方位參與。另外,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好奇心強,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年齡特點,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利用課件體現生動的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高效參與課堂活動。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這節課中,對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考慮不夠全面,數學學科的課堂同樣也肩負着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責任,培養學生數學語言也是一個重點。數學語言的表達應該嚴謹、完整。可是我卻因為過多的關注活動的組織、調控,而忽略了對學生語言的訓練和培養。在尋找到規律後沒有教給孩子規範性的語言表達規律,以至於在後面的教學和練習中,孩子雖找到了規律,但表達不夠準確。

另外一點就是教師本人的能力有待提升,對於課堂生成的資源要及時處理,學會利用資源。今後我將以課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為契機,加強學習研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中反思,反思後再實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03ywo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