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關於一雙手的公開課教案

關於一雙手的公開課教案

教材分析:

關於一雙手的公開課教案

《一雙手》是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篇文章通過對林業工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迎善一雙奇手的細節描寫,透射出這位普通勞動者為綠化祖國,為大家的幸福甘願奉獻的高尚情懷。課文兩次對張迎善的手作了特寫,第一處:第5―7自然段,作者從顏色、紋絡、掌面、手指、左手、關節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細節描寫,並多次運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樣硬。”“一個手指好似三節老幹蘑”。這些打比喻句,凸現了這雙手的與眾不同。第二處:第17自然段:“俺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來:長24釐米,寬10釐米,厚2.5釐米,這是俺今生見到的天下第一號大手。”這裏通過數字描寫的方法讓人感受到這雙手是天下第一號大手。這樣一雙手就在作者濃墨重彩之下像特寫鏡頭一樣展示在讀者面前,透過這雙手俺們看到的是張迎善這位普通勞動者甘心奉獻的高尚情懷和造福人們的美好願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瞭解張迎善一雙手的特點,研討這雙手形成的原因,從而感受張迎善甘願奉獻的高尚情懷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願;

3、學習抓住關鍵詞句、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理解文章的閲讀方法。體會數字説明的好處,認識以小見大,藉手寫人的寫作手法。

 重點難點:

文章兩次對手作了特寫,分別從顏色、紋絡、掌面、手指、左手、關節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細節描寫,並多次運用了打比如和數字描寫的方法凸現了這雙手的與眾不同。而這雙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業工人甘心奉獻,造福大家的美好心願。所以瞭解這雙手的特點,在研討形成原因的過程中,感受張迎善的美好心靈應該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猜手誘趣

1、人人都有一雙手,可它們絕對不會是相同的。老師這兒有四雙手的具體描寫,猜猜他們的主人是誰好不好?(出示相關的句子,鼓勵同學積極參與,通過評價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

2、這四雙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對了,有什麼祕訣?(同學回憶活動過程,總結抓關鍵詞句的閲讀方法。)

3、小結: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經歷使每雙手各有特點。今天俺們學習的課文也是一雙手。想了解這雙手嗎?(板書課題)

[評析:喜歡遊戲是小朋友的天性,在遊戲中學習最為輕鬆快樂。課前的猜手遊戲,不只調動了同學的無意注意,誘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還使知識在情意的參與下進行記憶,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構,可謂一舉多得。]

 二、初讀感知,直奔重點

1、把預習時發現讀不準的`、讀不好的生字説出來,提醒大家注意。

2、輕聲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具體描寫這雙手的句子用線劃下來。

3、你劃了哪些關於這雙手的具體描寫?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讀感悟,層層深入

1、形象感知,聯繫生活,從外觀的角度瞭解這雙手。

(1)(出示同學劃出的具體描寫)把這些具體描寫多讀幾遍,想一想這是一雙怎樣的手?你是從哪裏知道的?(鼓勵同學運用不同的閲讀方式,如抓關鍵詞句、結合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角色轉換、比較等大膽的談出自身對這雙手的初步感受。)

(同學可能從不同的方面談認識和感受,他們可能會説是一雙佈滿傷痕的手,與眾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議的手等,教師要鼓勵同學談出自身獨特的體驗並給以肯定。當同學談到大、硬、粗的特點時,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通過下面的方式方法給以引導。)

[評析:語文課程總目標對閲讀教學的要求有:“……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在以下環節中,老師鼓勵同學運用不同的閲讀方法感知文本,大膽交流初步閲讀後的個性理解和體驗,此處設計很好地貫徹了課程規範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師對同學主體的尊重,它利於同學語文素養的提高和全面發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俺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來:長24釐米,寬10釐米,厚2.5釐米,這是俺今生見到的天下第一號大手。

①方法指導:抓住具體數字可以協助俺們理解課文。

②展示依照這個尺寸塑的一隻手,先組織同學比一比,然後老師也來比。

(在形象直觀的比手過程中使同學對張迎善手大的特點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書:大

③指導同學根據自身的感受讀一讀。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樣硬,老繭佈滿每個角落,手指肥圓。一個手指似三節老幹蘑。板書:硬、粗。

①方法指導:這裏運用了打比如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見過鼓皮和幹蘑吧,是怎樣的?你從中體會到什麼了?(聯繫已有經驗進一步體會出手的硬和粗。)

③結合自身的體會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④出示老繭:指讀。什麼是老繭?見過誰長老繭?張迎善的手不只磨出了老繭,而且佈滿每個角落。(同學通過對關鍵詞“老繭”的理解,並拿生活中見到的長老繭的人的手和張迎善佈滿老繭的手比較,更深層的體會到底堅硬和粗糙到什麼程度。)

⑤結合此時的體會再來讀。

[評析:《課程規範》中倡議:“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都是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為了讓同學更好的理解這雙手的大、粗、硬的特點,老師運用了直觀對比、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等方法,協助同學形象感知,深化理解。從而也啟發俺們:迴歸生活,把同學的已有經驗與學習內容結合起來,是促進同學思維發展的有效方式。]

(4)小結:對這雙手大家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面對這樣一雙與眾不同的手,你想説點什麼?(同學們可以結合自身的認識,談獨到的感受,闡發議論,説自身的猜想,講引發的考慮,提疑惑的問題等)

(同學可能會談:這是一雙令人敬佩的手;可能會猜:這雙手一定幹了很多活;可能會問:張迎善的手為什麼會成為這樣呢?等等。教師可以通過“張迎善的手到底幹了些什麼,讓這位同學如此敬佩?”或“張迎善的手為什麼會成這樣呢?”等問題,請同學默讀課文,自主學習。)

(5)把你的想法説給小組的同學聽,一個同學講,其他成員要注意傾聽,然後一起討論,總結出一個大家認為最準確,最全面的答案。

(同學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互相補充,互相完善,尋求準確、全面的答案。)

(6)組織交流,及時評價。

[評析:看似簡單的小結,卻將同學對這雙手關注的視角,由表層的特點認識,轉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計算,關注數字,從價值的角度佩服這雙手。

(1)計算啟情。

好,俺們一起來為張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樹手往土裏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這雙手往土裏插多少次?十天這雙手往土裏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張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樹?這雙手又往土裏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設計意圖:把數學的內容引進來,使同學在一次次計算的過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數字的結論中,真正的感觸到:這麼多次呀,怪不得這雙手會佈滿老繭,怪不得這雙手會堅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幹蘑。從而體悟張迎善的勤勞、奉獻、了不起等。]

(2)圈數促情

課文中還有哪些數字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來,大聲地説一説。

[設計意圖:課文中出現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層積立方米,這些生活中不常見的數字和單位,站在小朋友的角度上想一想,他們認識起來是有障礙的。為了讓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張迎善的生活和同學的生活進行多層面地接觸,這裏通過聯繫他們天天見的教學樓、學校,使這些數字具體化,從而協助同學有真實、立體的認識。]

①咱們學校佔地13畝,這33垧有38個學校那麼大,44.5垧,就相當於50個學校這麼大。

②把張迎善生產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們的教學樓裏,要蓋400層。

(3)過渡:看呀,就是這雙手,和土壤的幾十萬次接觸,發明瞭如此這般的財富。靜下心來再想想,難道這雙手所付出的,所發明的就僅僅是這些嗎?

(同學通過聯繫上下文和抓關鍵詞的方法,瞭解這26萬棵樹只是張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這些木材、林場、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間完成的,也就是説假如張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話,他付出的、發明的將不只僅是這些,從而感悟張迎善的可貴和偉大。)

[評析:語文學習中經常藴含着時間操作的因素,以上環節中老師適宜的掌握住了這些因素,巧妙地將數學計算引入語文課堂,通過一串串數字的形象感知與比較,既協助同學深刻體悟到了語言文字,突破了學習難點,也打破了學科界限,在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的整合中,促進了同學整體的實踐能力的發展,實現了語文學科的多重功能價值。]

(4)看看這些數字,再想想這雙手,小朋友們你又想説些什麼?

(怎麼想的就怎麼説,鼓勵同學説出自身獨特的感受,並請他們來板書。)

(5)拓展丰情。林業局負責人説:這是一雙創立綠色金庫的手。什麼是金庫?綠色的金庫指什麼?為什麼説森林就是綠色的金庫?

小結:這大森林啊,的的確確是綠色的金庫,而這金庫的發明者就有張迎善,就有張迎善的這雙手。讓俺們再來重温這雙手的具體描寫好嗎?有感情的讀一讀。

3、藉助課件,引發想象,從情感的角度讚美手,讚美人。

(1)課件燃情。(出示樹木漸漸連成林場、又連成一山山森林的課件,在音樂的渲染下教師語言描述)大家看,就是這雙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樹木;就是這雙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場;就是這雙神奇的手,連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聯想升情。作者説:看着這雙手俺看到了一山山翠綠的森林,小朋友們看着這雙手你看到了什麼?

(此時透過這雙手同學看到的已經不只僅是一雙手了,可能是一車車的木材,可能是一彎彎的清泉,可能是一羣羣的小動物,也可能是張迎善以及和張迎善一樣的勞動者美好的心靈,幸福的笑臉……)

[評析: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只在於提供刺激物,增強氛圍,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薰陶感染。運用課件的精巧設計與相機出現,把同學在一次帶入文本情境,使同學在語文本的對話中展開聯想,在聯想中情感進一步昇華。]

小結:張迎善,一個平凡的林業工人,用這雙普通卻又不普通的手,發明了非凡的事蹟。

四、作業

其實在俺們的身邊還有許許多多這樣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風寒清潔工人的手,傳送知識老師的手,勤勞能幹爸爸的手,温暖細膩媽媽的手,還有你們,稚嫩靈巧的手等等,課後請你仔細觀察,試着把它寫一寫。

 板書

一雙手

硬 美麗 1天 3000次 26萬多棵

粗 一雙手 發明財富 10天 30000次 33垧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 60000次 1300立方米

大 奇 26萬棵 780000次 3500層積立方米

與眾不同 創立綠色金庫

總評:

讀過《一雙手》這篇入選教材的文章,俺一下子就被作者細膩的文筆所折服。而在聽過徐慧穎老師執教《一雙手》之後,俺則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閃現出的智慧火花而驚歎――“細微之處起波瀾”!這正是徐老師教學藝術之所在。

一、無聲之處撥響心靈之弦,讓感悟與對話共舞。

《一雙手》這篇文章儘管樸實無華,但對於四年級的小同學來説,要透過一雙手,體會出林業工人張迎善這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平凡之中的偉大,併發生敬佩之情實屬不易。徐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文中描寫“手”的外形,以及形成這雙手的原因幾段文字,讓同學潛心會文本,藉助看、比手的模型這種方式,讓同學在靜心回想中調動起對鼓皮、幹蘑這些事物已有經驗的體會,感受張迎善這雙手的與眾不同,引發同學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過程之中關注數字描寫,在圈畫、演算中考慮,在師生、生生對話中昇華,從而協助同學將無聲的文字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個看似普通實則不普通的林業工人――張迎善在同學的心目中立了起來。

二、平實之中孕育情感之音,讓愛心與智慧齊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wp0nj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