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山市》課文教案及反思

《山市》課文教案及反思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的教學設計方案,對順利開展教學活動有着重要的意義。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初一語文《山市》課文教案及反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山市》課文教案及反思

《山市》課文原文: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山市》課文教案:

一、教學目標

①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②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聯想及想像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可蒐集有關資料做成多媒體課件。導人中或結束時能講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學生藉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反覆閲讀。愛好美術的同學可用繪畫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學內容

《山市》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篇文言文,描繪的是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文中描繪了從山市開始出現到最後消失的變化過程,給人以神奇而又壯麗的感覺。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去揣摩、理解。通過研讀對這一現象進行適當探究。

五、教學設計

1、恰當導入

①可以由“海市蜃樓”的畫面或圖片導人,也可以播放有關的錄像,渲染氣氛,引導學生進入狀態。

②也可以講傳説、講故事,創設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許多人都聽説過海市蜃樓,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為我們寫下的《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與我們所説的海市蜃樓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種科學現象,它到底有怎樣的奇觀呢?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2、課題:山市

3、學習目標:a.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b.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麗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4、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習文言文,“研討與練習”所列字詞:孤塔聳起插青冥碧瓦飛甍歷歷在目風定天清一切烏有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檢查預習,大屏幕出示字詞,學生識記。

自學課下注釋。

教師導讀:閲讀文言文須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驟。方法適當,可以提高閲讀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覽全文,瞭解全貌②逐詞逐句,通懂其義

a.識記生字詞a.分析理解詞語

{b.斷清句層次{b.省略補出翻譯

c.朗讀按標點c.精讀分析理解

d.難句村出來d.畫批圈點小結

對以上方法加以解釋指導,引導學生懂得好文不厭百回讀,在誦讀中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多誦讀的道理。引導學生“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啟迪”,在誦讀中展開聯想和想像。

自主學習

①學生在自由誦讀和教師的學法指導下,自由地進行初讀、再讀、三讀後開展競讀。每小組推薦同學進行朗讀比賽,各組對每組參讀的同學進行評價。教師參與學習過程。

②學生看註釋講內容,直譯即可。各小組互相幫助,理解句子的含義。

③學生講述內容後,各組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解答。教師適時點撥,並加以補充。

5、探究想像

學生討論後可自講:

①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②結尾的作用是什麼?

③怎樣欣賞感受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學解釋其中的道理?

④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樣一幅神奇的畫面。

學生相互研究討論後,教師可幫助明確。

縱觀山市的出現分三個階段:初現孤塔宮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樓出現。結尾照應開頭,這裏説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敍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讓學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會是一幅什麼美景呢?可以讓繪畫好的同學畫出,在班裏展示欣賞。然後總結補充:其實,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像中會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時無畫勝有畫。

5、拓展練習

①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瞭解其創作風格。

《山市》教學反思

《山市》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章,到今天為止,文言文教學一直沒有什麼重大的改變,這一次我設想還是要把文章的內容弄懂,我常用的整體閲讀方法有學生自己看課文下的註解,朗讀,老師的講解,這麼多種方法裏,最常用的還是老師的講解,我設想是先通過朗讀,再通過學生自己看註解來解決一部分,然後老師再講解一下,這樣大部分的內容學生是可以理解的。最後老師再詢問是否還有存在的問題來掃清一些學生個別的問題。

首先,我發現學生的朗讀雖然正音沒問題,但朗讀的節奏存在問題比較多,所以,我範讀了一遍,然後學生讀,讀起來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對於課文下的註解,昨天已經讓學生回家把課文下的註解和文言文的原句對號入座——之所以採取這種方法,因為平常有些學生經常直接抄錄整句的翻譯,學生反而沒有很好地瞭解註解。對於課文的翻譯,雖然學生已經預習,上課時翻譯時遇到的困難似乎也不多,但是很讓人惱火的是時間依然是不夠的,還是用了一節多。

也不知道別人通過大量的朗讀之後,學生到底對翻譯懂還是不懂?懂多還是懂少,因為我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提出翻譯中還存在的問題的——應該説這樣做,對詞語積累更為全面,但總的説,用的時間超出了課時規定,也不知道別人到底是怎麼教的?他們到底在時間和對課文理解方面怎麼做出平衡?教學要求不要逐句翻譯,面面俱到,但哪些內容可以省略呢?有些詞語翻譯存在問題,比如不理解和過於模糊的理解,會影響整篇文章的理解,就算稍微講解一下,也要用去這麼多的時間,不要説什麼具體的語法。

今天本來想通過《山市》一文中的七個時間詞,把昨天教學目標鞏固一下,但由於時間不足,我只讓學生點出時間詞,沒時間和昨天學的教學目標聯繫起來,這失去了一個比較好鞏固的機會。

現在很棘手,文言文教學一直教似乎一直一個樣,可能不知道具體問題出在哪裏,所以,改變就沒有目標,最好是去看看別的學校的老師怎麼教,可是,由於不同的`學生,在教法上可能差距比較大,也不知道能得到是什麼樣的效用,何況我現在很少去聽課,要去聽聽看。

首先,朗讀前要預設適當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朗讀,不是漫無目的,而是有的放矢。在這一堂課中,我圍繞文章重點預設了一些問題,例如“邊聽邊校正自己的讀音、句讀錯誤,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説喜歡的理由”、“從每一段找出一個詞概括作者的感情”等。

其次,要合理評價學生回答的問題。我們老師不能輕意説學生的回答錯誤或不正確,否則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因此而遭扼殺。例如有的學生認為文章表現了王羲之消極的人生觀。我沒有表示否定,而是讚揚他的觀點。對於這樣的問題,開放性比較大,我們老師應求同存異,不必拘泥於參考資料上的固有的見解。

再次,靈活多變的朗讀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齊讀”、“分小組朗讀”、“學生個人演讀”等。我在這堂課中就靈活採用了多種朗讀方式,課堂不呆板,顯得有變化,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一定的教學機智能力。如何處理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設之間的矛盾,如何應對課堂上學生突然提出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教學機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能力。例如,有學生提出“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還有學生回答“優秀”、“天朗氣清”,或者提出一些其它的問題。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

採取朗讀的教學方法後,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朗讀中就解決了。比如實詞的意思,《蘭亭集序》中,有學生不懂“俯察品類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學生告訴了他自己總結的規律:文言文句式整齊,通過和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中“仰觀”二字對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又如“所以”一詞的意義和用法,學生在朗讀中自己解決了。再比如虛詞的用法,如果讓教師來講解“也、哉、夫”表達不同語氣的知識,哪裏比得上在誦讀中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説,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掌握了這把鑰匙,學生在朗讀中就能夠有所感知,增加積累,形成語感。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沒有背誦活動,如果學生在這節課中能夠當堂背誦全文,那麼,即使沒有分析其中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節成功的朗讀教學課。

當然,教無定法,朗讀教學法也不是,因文因人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w0jxz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