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夏本紀》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夏本紀》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江蘇四中

一、導入新課:

嶓(bō)冢 【唐】胡曾

夏禹崩來一萬秋,水從嶓冢至今流。

當時若訴胼胝苦,更使何人別九州?

注:嶓冢,山名,是漢水與嘉陵江的分水嶺。

1、這首詩歌的前兩句採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怎樣的內容?

2、後兩句詩對你有何啟發,説説你對這首詩的感悟。

明確:運用誇張和對比的修辭手法,通過對比,表達了對夏禹治水歷史功績的高度讚美,雖然夏禹已經逝去“萬年”,但“至今”百姓仍然享其利,治水之舉澤被後世,永遠被人們銘記心中。

後兩句詩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只有不畏艱難險阻,勇敢面對磨難困苦,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光耀後世。古人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人這一生,要成就事業,必須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不怕吃苦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抵禦物慾的誘惑,功利的驅使,遊樂的招引。艱難困苦就是人生成功的搖籃。讓理想的翅膀帶你過盡千帆,讓理想的呼喚伴你闖過生活的難關,永保一顆接受磨礪的心,人生才會永駐青春。只有直面痛苦,才能沐浴到勝利的光輝。

二、瞭解課文有關知識

夏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相傳是由包括夏在內的十多個部落聯合發展而來的,與古代其他部落交錯分佈於中國境內。到唐堯、虞舜時期,夏族的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並傳給其子啟,從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約存在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

《夏本紀》根據《尚書》及有關歷史傳説,系統地敍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約四百年間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聯盟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寫了夏禹這樣一個功績卓著的遠古部落首領和帝王的形象。

相傳堯、舜時洪水氾濫,民不聊生,雖經大力整治,但由於時代和條件的限制,也由於當政者用人不當,長期未能把民眾從災難中解救出來。這成了當時因擾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十分尖鋭的問題。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夏禹,一個有抱負而且聰敏勤懇的青年出現了。他繼承父業並吸取父親鯀(ɡǔn)治水不成的教訓,以他的健壯、精幹和毅力,獲得成功,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現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偉景象。

司馬遷以極其虔敬的心情,向人們敍説了夏禹的業績:他懷着勵精圖治的決心,新婚四天就離家赴任,行山表木,導九川,陂九澤,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税,指給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並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於大海,萬方朝宗於天子的統一、安定和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在敍説夏禹的業績的過程中,司馬遷還插進了皋陶(yáo)論“九德”以及舜和皋陶關於元首和股肱(ɡōnɡ)的歌詞,這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諸侯大臣的行為和道德規範。

與夏禹的形象相反,司馬遷也用簡約的筆觸,勾畫和鞭撻了孔甲的湎淫和夏桀的暴虐。

《夏本紀》是一部夏王朝的興衰史。夏禹的興起,是由於他治理洪水拯民於災難,勤勤懇懇地做人民的公僕,人擁護他。夏朝的衰亡,則是由於孔甲、夏桀這樣的統治者敗德,傷民,人民怨恨他們。當然,夏禹還只是一個傳説中的人物,這篇本紀的記載也未必完全真實,歷史事實未必那麼美好,但大禹治水的業績卻早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他十三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奉獻精神,也早已千古傳頌,作為我們祖先一種美德的代表,將永遠值得學習和效法。

三、學生自讀課文,疏通詞句。質疑。

四、補充註釋、翻譯: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②,為人臣。

①玄孫:孫之孫為玄孫。同姓宗族中,以自己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孫、曾孫、玄孫。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沒有登臨帝位,而是給天子做大臣。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①,浩浩懷山襄陵②,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羣臣四嶽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③,不可。”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④,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攝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視鯀之治水無狀⑧,乃殛鯀於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⑩。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①鴻水:即洪水,大水。 ②懷:懷抱,這裏是包圍的意思。襄:上漫,淹沒。陵:大土山。③負命:違背天命。毀族:毀敗同族的人。④等:相同,一樣。這裏是比較的意思。 賢:好,強。 ⑤登:升,提升。 ⑥攝行:代理執行。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績,叫巡狩。 ⑧無狀:沒有樣子,不象樣子,即沒有取得成績的意思。⑨殛:通“極”,流放遠方。以:而。 ⑩誅:懲罰。是:對,正確。

當堯帝在位的時候,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為此非常憂愁。堯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嶽羣臣都説鯀可以。堯説:“鯀這個人違背天命,毀敗同族,用不得。”四嶽羣臣都説:“比較起來,眾大臣還沒有誰比他更強,希望您讓他試試。”於是堯聽從了四嶽羣臣的建議,任用鯀治理洪水。九年時間過去,洪水仍然氾濫不息,治水沒有取得成效。這時堯帝尋找繼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舉用,代行天子的政務,到四方巡視。舜在巡視途中,看到鯀治理洪水乾得不成樣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結果鯀就死在那裏。天下人都認為舜對鯀的懲罰是正確的。舜又舉用了鯀的兒子禹,讓他來繼續他父親鯀治水的事業。

堯崩①,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維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發揚光大的意思。居官:居於官職,即做官。 ③嗟:歎詞。 ④女(rǔ,汝):你。 ⑤維:句首語氣詞。是:此,這,指平水土這件事。 勉:勉力,努力。 ⑥拜:行敬禮。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稱為拜。稽首:一種跪拜禮,叩頭到地,是拜禮中最恭敬的。⑦視爾事:辦理你的公事。視,看,照看,這裏有辦的意思。

堯逝世以後,舜帝問四嶽羣臣説:“有誰能光大堯帝的事業,讓他擔任官職呢?”大家都説:“伯禹當司空,可以光大堯帝的事業。”舜説:“嗯,好!”然後命令禹説:“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辦好啊!”禹叩頭拜謝,謙讓給契、后稷、皋陶。舜説:“你還是快去辦理你的公事吧!”

禹為人敏給克勤①,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②,身為度③,稱以出④;亶亶穆穆⑤,為綱為紀。

①敏給:敏捷。“給”與“敏”同義。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勞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稱以出:《大戴禮記五帝德》作“稱以上土”,王聘珍《解詁》:“稱以上土者,稱其聲與身,而正音樂、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譯文參照王説。

⑤亹(wěi,偉)亹:勤勉不倦的樣子。 穆穆:莊重嚴肅的樣子。

禹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的聲音就是標準的音律,他的身軀就是標準的尺度,憑着他的聲音和軀體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④,乃勞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於鬼神⑦。卑宮室⑧,致費於溝淢⑨。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準繩(12),右規矩(13),載四時(14),以開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澤(17),度九山(18)。令益予眾庶稻(19),可種卑濕(20)。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22),及山川之便利(23)。

①百姓:即百官。戰國以前百姓是對貴族的通稱,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而平民沒有姓。興:發動。人徒:指被罰服勞役的人。傅:《尚書》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説:傅,即“付”,指付出功役。②表木:立木作表記。表,表記。 ③定:指測定。 ④傷:悲傷。 ⑤勞身:勞累自己,即不怕勞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⑥薄:少,使少,即節儉的意思。 ⑦致:送達,表達。 ⑧卑:使低矮,這裏有簡陋之意。⑨溝淢:田間溝渠。古代渠道深廣四尺叫溝,深廣八尺叫淢。這裏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種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種登山鞋,把長半寸的鐵釘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時滑倒。《正義》按:“上山,前齒短,後齒長;下山,前齒上,後齒短也。” (12)準:取平的工具。繩:取直的工具。(13)規:劃圓的工具。矩:劃方的工具。這裏“規矩”指測量高低遠近的工具。(14)四時:可能是指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參用《會注考證》引張文虎説)(15)開九州:開發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兗、青、徐、豫、荊、揚、雍、樑。又《大戴禮記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詁》以為“州”為“川”字之誤。 (16)通九道:疏通九條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條河流的河道。又《正義》以為“九道”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邊,水岸。這裏是築堤岸的意思。九澤: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禮)、震澤、雲夢、滎播、荷澤、孟豬、豬野九個湖泊。(18)度:測量,勘測,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墦冢、內方、(mín,岷)九座大山。(19)眾庶:庶民,平民。(20)卑濕:低濕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貢:意思是應根據各地所具有的物產來向天子進貢。(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誌,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禹為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而受罰感到難過,就不顧勞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敢進去。他節衣縮食,盡力孝敬鬼神。居室簡陋,把資財用於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他左手拿着準和繩,右手拿着規和矩,還裝載着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窪潮濕的土地上。又讓后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並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

於是九州攸同①,四奧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滌原④,九澤既陂,四海會同⑤。六府甚⑥,眾土交正⑦,致慎財賦⑧,鹹則三壤成賦⑨。中國賜土姓⑩:“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為統一的了。攸,所。同,同一。按:這句是總説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體分説。②四奧:四方之內。奧,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③刊旅:開通了道路。刊,除。這裏是開的意思。 ④滌原:疏通水源。原,同“源”。⑤四海會同:全國統一,諸侯都來朝會歸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資,即金、木、水、火、土、谷。府,藏財貨處,倉庫。⑦眾土:各方土地。交:都。正:定,這裏指定等級。 ⑧致慎財賦:意思是對於交納貢品、賦税認真謹慎。⑨鹹:都。則:標準、準則,這裏是以為標準的意思。三壤:指上中下三種等級的土壤。 ⑩中國:指九州之中。賜土姓:指分封諸侯,賜給土地和姓氏。(11)祗(zhī,支):恭敬。台:同“以”。(依《尚書易解》説) (12)距:同“拒”,違抗,違背。朕:我。行:行為,這裏指各種措施。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開出了道路,九條大河疏通了水源,九個大湖築起了堤防,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庫的物資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惡高下都評定出等級,能按照規定認真進貢納税,賦税的等級都是根據三種不同的土壤等級來確定。還在華夏境內九州之中分封諸侯,賜給土地,賜給姓氏,並説:“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違揹我天子的各種措施。”

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①:聲教訖於四海②。於是帝錫禹玄圭③,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暨:及,到。 ②訖:同“迄”,至,到。③錫:同“賜”。玄圭:黑色的玉圭。《正義》曰:“玄,水色。以禹理水有功,故錫玄圭,多以表顯之。”

這樣,東臨大海,西至沙漠,從北方到南方,天子的聲威教化達到了四方荒遠的邊陲。於是舜帝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賜給他一塊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從此太平安定。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①。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②。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國號曰夏後,姓姒氏④。

①嗣:帝位繼承人。 ②闢:同“避”。③南面:登臨帝位之意。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帝王見羣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④姓姒氏:姓:在遠古時代本為氏族(部落)的標記,它標明一個人所出生的氏族,與後世的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戰國以後,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一,漢代則通謂之姓。這裏的“姓姒氏”就是以姒為姓。

舜帝把禹推薦給上天,讓他作為帝位的繼承人。十七年之後,舜帝逝世。服喪三年完畢,禹為了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躲避到陽城。但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禹這才繼承了天子之位,南面接受天下諸侯的朝拜,國號為夏後,姓姒氏。

標籤: 教學 本紀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wxnq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