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教案

教學目標

《石壕吏》教案

1.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橫暴,同情人民的苦難

3.理解古代詩歌“藏問於答”的手法

教學重點: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錶達中心的作用,及“詩史”的體現

教學難點:杜甫矛盾心理的理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研討法 情景再現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複習上節課的內容,重點是“詩史”的體現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並從中分析杜甫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詩歌風格的變化。並導入新課,提示學生找杜甫詩歌“詩史”的地方。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

1、剛剛我們大家一起仔細閲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麼事?(參考: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明確:縣吏夜晚抓人,老夫自願服役。

2、為何抓人?抓何人?老婦人又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

明確:特殊的時代造成的,並介紹時代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複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4、主要內容分析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1) 第一段交待了什麼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剛剛解釋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麼意思啊?明確: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於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一個小村莊裏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一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徵兵、點兵?

明確: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

第一, 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

第二, 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一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脱出常規的時代氣氛,為後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2)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鋭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併為老婦以下的訴説醖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着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裏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説:“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説,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裏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説:“家裏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裏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説:“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着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後好到河陽去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裏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

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裏也達到了高潮。

可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4)明確這是古代詩歌“藏問於答”的手法,使內容更加的集中。

如賈島《尋隱者不遇》最為典型。

(5)最後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後會有怎麼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敍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訴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

(6)此一家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收留杜甫對其有恩,為何杜甫不加以指責?

明確:杜甫一種矛盾的心理體現,渴望早日平定叛軍,唐王朝又急需補充兵力,所以沒辦法阻攔,大力讚揚了老婦人勇於承擔苦難的精神。但杜甫在詩歌中表達了對戰爭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對縣吏委婉的批判。

作業:續寫文章,注意有所側重和“融情入景、景隨情移”的手法運用

板書設計:

縣吏(呼) 老婦(啼)

蠻橫 悽苦

兇狠 悲傷

杜甫一種矛盾的心理體現,讚揚了老婦人勇於承擔苦難的精神。對戰爭中人民的同情,對縣吏委婉的批判。

標籤: 教案 石壕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jpzy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