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蠟燭》公開課教案設計

《蠟燭》公開課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蠟燭》公開課教案設計

1、分析品味重點語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動作描寫,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3、感悟本文真摯感人的人性美。

【教學重點】

通過分析人物動作描寫,品味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上第三課《蠟燭》。你們應該都用過蠟燭吧,那我考考你們:我們經常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用到蠟燭?(提問,讓學生思考後回答。)

明確:蠟燭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時間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們過生日,家裏辦喜事時要用蠟燭……這裏蠟燭起着烘托喜慶氣氛、祝福的作用;當發生意外事故,家人親朋好友不幸逝世時,人們點蠟燭是用來寄託懷念、哀思。此外,我們由“蠟燭”還可以聯想到人們常常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借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温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蠟燭寫離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蠟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麼這篇課文為什麼以“蠟燭”為題,有什麼深意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作者以及文體簡介

西蒙諾夫,前蘇聯作家。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總書記和書記處書記等職。主要作品有劇本《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俄羅斯問題》,詩集《友與敵》,長篇小説《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與死者》等。1949年訪問中國,並於次年出版了描寫中國人民進行解放戰爭的《戰鬥的中國》一書。其中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金,《生者與死者》獲列寧獎金。

通訊是記敍文體的又一實用文體,包括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等。它和新聞一樣,要求及時準確地報道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人和事(時效性),但報道的人和事比新聞更具體更系統,注重故事性和生動性。通訊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對材料進行精心的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寫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質意義。

《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

三、整體把握,感知課文

1、戰爭是殘酷的、野蠻的,它帶給人類的是屠殺、是毀滅。同學們請看下面這些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圖片。當看完這些圖片時,也許你們就會對這篇課文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自由朗讀:讀懂大意,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提問: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或者

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寫一位蘇聯青年紅軍戰士,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一位南斯拉夫婦女不忍其暴屍戰場,不顧年老體弱,艱難地將其掩埋,並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燃在戰士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文章主題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它主要是記敍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時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紅軍戰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經過),最後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的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結果)。

4、讀了課文後,你感受到了什麼?

這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四、探究寫法,揣摩感悟

1、再讀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動?請你為大家朗讀一下,並説説令你感動的原因。

提示:炮火連天,環境危險

年老體弱,掩埋艱難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脣、前額)

燃起蠟燭,意義特殊(珍藏45年的結婚喜燭)

徹夜守墳,陪伴烈士

2、目的尋讀: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覆交代和描寫。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理解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對德軍炮火的11次描寫

對蠟燭的6次描寫

對黑圍巾的4次交代

對老婦人動作的反覆描寫(3次“爬”、3次“跪”)

提示: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在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覆描寫蠟燭有着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着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的象徵。

“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3、通過這麼反覆的描寫,表達了老婦人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文中老婦人對烈士的情感可概括為“敬愛”和“哀痛”,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老婦人飽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對蘇聯紅軍充滿敬意;戰士犧牲,她心情無比沉痛,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進入一種忘我境界,不顧安危,出入炮火,獻出心愛之物,徹夜守墳。

本文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的戰鬥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第二課時

一、揣摩語句,體味文章豐富的意藴

1、“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裏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蜡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為什麼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説明?

補充説明這支蠟燭非同尋常的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戰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2、“老婦人對着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圍巾。”這裏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麼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這一着色,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怎樣理解這句話?

“這一點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燭光,“不會熄滅”、“永遠燃着”是有象徵意義的。象徵着老婦人對烈士的敬意,象徵着紅軍戰士為了和平而獻出了生命;也象徵着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徵着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厚誼——這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説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脱了帽的肅立着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重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怎樣理解這句話?

這句話描寫了老婦人的動作。雖然沒有説話,但是此時她的心理是極為複雜的,有對烈士犧牲的哀痛,也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因為她飽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對侵略者懷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這些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獻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戰士,她深懷敬意,所以她對紅軍戰士莊嚴地“深深一鞠躬”。

5、“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為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段文字如果寫成“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好不好,為什麼?

不好。原句勾畫了經戰爭破壞後的環境,勾畫了燭光的背景,“炮火燒焦了的土地”“炸彎了的鐵器”“燒死了的樹木”,控訴着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原句再次點出這支蠟燭的非常來歷,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原句不寫老婦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説“南斯拉夫母親”和“一個蘇聯青年”,揭示這種感情的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種感情達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二、課堂小結

這篇文章反映了二戰時期法西斯陣營將人類拖入深重的苦難,反法西斯陣營的各國軍民在埋葬法西斯強盜的戰鬥中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在這場正義的戰爭中,各國人民用血肉鑄成了堅固的城牆,許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難忘。

“蠟燭”是光明的象徵,是奉獻的象徵,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迴盪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着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三、佈置作業

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説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表現出來的。試揣摩倒數第四段,設想一下文段中表現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並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je23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