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一年級放牧音樂教案

一年級放牧音樂教案

一年級放牧音樂教案

教學目標

一年級放牧音樂教案

一、通過聽《牧童到哪裏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變化。

二、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認識三角鐵,探索三角鐵的敲擊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勢。

三、準確有感情地演唱《牧童》,並試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鐵伴奏,感受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間奏處加入鑼、鼓、鑔的伴奏。

教學建議

一、本課可按兩課時完成。

二、學唱歌曲應以審美體驗為核心,應符合學習音樂的規律。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多聽多感受,學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獲得對歌曲的完整的體驗,對於理解、表現歌曲益處匪淺。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學唱歌曲的過程,也就是完整體驗感受的過程。

三、聆聽音樂前,教師可結合主題“放牧”,讓學生開展短小的談話,以獲得對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課作品。

教材分析

1.歌曲《牧童哪裏去了》

《牧童哪裏去了》是近年來創作的一首具有濃郁民歌風的兒童歌曲,2/4、3/4拍變換拍子,七聲商調式。全曲由兩部分構成。

歌曲為山歌風,旋律悠揚、親切。第一部分節拍變換頻繁,節奏變化較多,旋律顯得自由、舒展。四樂句均以強拍弱位起音:前兩樂句開始即是八度大跳至高音區轉為波浪式的旋律;第三樂句平和起句,仍具有樂句間大的起伏的特點;第四樂句波浪式旋律下行至主音商,以敍述性的口吻描繪了山坡、青草、山花、笛聲,回顧了牧童往日的愉快生活。

第二部分節拍一致,以襯詞起句,似牧童吆喝聲的新的音調出現,與前部分形成了對比。隨後運用變化重複的手法與第一部分緊密呼應,弱位起句改為弱拍起句,隨着主人公的疑問,“牧童哪裏去了”旋律不斷起伏、下行,音調有些傷感。當確認了牧童已在希望小學讀書的好消息,旋律上揚,音調明朗起來。結束句出現全曲最高音,並延長,似乎要將好消息傳向四方。

這首歌表現了在祖國飛速發展的時代,“上學的孩子一個也不能少”的本意,使生活在祖國懷抱裏的孩子都能實現上學的理想。

2.合唱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2/4拍,C大調。四樂句的一段體結構。第一樂句旋律以級進為主,切分節奏的運用使歌曲增添了生氣。第二樂句作第一樂句節奏的完全重複,只是採用了嚴格的模進手法,旋律移高了五度。第三樂句是歌曲的'高潮,出現了全曲最高音“mi”,抒發了牧童內心湧動的快樂情感。第四樂句節奏做適當變化,旋律線逐漸下降,歌曲的情緒也漸漸平靜下來。

第二段歌詞採用卡農的二聲部處理方式,第二聲部比第一聲部晚一小節進入,變化了主旋律,由於聲部的加入,使得第二段歌曲的音樂情緒更為活潑、歡快,最後有力地結束在主音“do”上,為歌曲增添了明朗的色彩。

《牧童》像一幅田園風景畫,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生活的熱愛,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成為人們喜愛的外國歌曲之一。

3.歌曲《牧童》

《牧童》是一首山歌風的江蘇民歌。4/4拍,五聲羽調式。歌曲的節奏抒展,旋律優美抒情。歌詞以童心描繪出藍天、白雲、綠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田野風光,抒發了小牧童悠閒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結束全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聲襯詞為歌詞,巧妙地補充了短小而意猶未盡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發,給人一種完美的審美感受。

4.歌曲《放牛歌》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風的創作歌曲。2/4拍,五聲徵調式,一段體結構。歌曲歡快活潑,很有朝氣。有趣的是聰明的作曲家採用模仿笛聲的小過門作為樂句的加花補充,使得歌曲演唱難度小,聽起來還很豐滿。在歌唱中,我們彷彿感到小牧童吹着小笛、騎着牛兒興致勃勃把家回的情景,活生生地出現在人們面前。

《放牛歌》不僅易唱,有趣味,而且用音節省,音域也只有六度,實在是適宜低年齡學生演唱的好兒歌。

第一課時

一、律動:

聆聽《牧童哪裏去了》模仿老師的動作,感受音樂的節拍和情緒。

二、聆聽《牧童哪裏去了》教學基本要求

1.聽歌曲前,同學們猜一猜《牧童到哪裏去了》。

2.教師完整地播放歌曲錄音,學生初聽。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裏去了?為什麼?滲透珍惜學習時光的教育。3.學生可根據歌曲內容,分小組、分角色編創動作表現歌曲。

三、表演《牧童》教學基本要求

1.啟發學生看插圖,聽錄音範唱,初步感受歌曲。

2.聽着範唱錄音,用手指着圖形譜(羊)輕輕地跟唱。

提示學生第三段歌詞分別在哪裏?結束句在哪裏?

3.能跟着老師的手勢、完整準確地演唱歌曲。

編創與活動

教師要指導學生分小組在音樂實踐中探索敲擊三角鐵的方法。

提示:怎樣敲擊出長音?怎樣敲擊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種,教師應對積極探索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如有問題,提出建議,如:這樣是否更好?

三角鐵及演奏方法簡介

三角鐵是打擊樂器的一種,由一根彎成三角形的鋼條製成,用小金屬棒敲擊發音,音色尖鋭、清脆、透明、響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複雜的節奏,可單敲或滾奏,其音響可穿過整個樂隊而賦於樂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於軍樂隊和管樂隊。演奏時,將三角鐵懸於皮條或繩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屬棒敲擊。

四、複習歌曲《小雨沙沙》:

1、聽錄音感受歌曲情緒。

2、聽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詞。

3、唱會歌曲後再自編動作邊唱邊表演。

五、課堂評價活動:

六、教師小結,下課。

課後小結:

第二課時

一律動:

聆聽《小燕子》,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春天。

二聆聽《牧童》教學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聽歌曲《牧童》的錄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內容?復聽歌曲。

3.隨着歌曲錄音輕輕敲擊雙響筒。

編創與活動

1.認識雙響筒。

提示:為什麼叫雙響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來嗎?

2.探索。分小組敲擊,聽一聽,雙響筒兩邊的聲音有什麼不同?能敲出什麼樣的聲音?

3.分小組用雙響筒敲擊出節奏,教師記錄下來,大家把每一小組編創的節奏連起來敲擊,還可以變換連接方式敲擊,為每一次敲擊,取一個有趣的名字,如:火車開了、小馬跑了等等。

雙響筒及演奏方法簡介:

雙響筒是打擊樂器(也是兒童節奏樂器)的一種,竹木體樂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組成。演奏時,左手持樂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擊竹筒兩側,會發出高低兩種聲音。使學生懂得雙響筒一側發音低,一側發音高。

三、表演《放牛歌》教學基本要求

1.提示學生注意聽覺與視覺相結合,即:看着課本中圖形譜對於歌曲高低長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進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輕鬆、愉快。

2.跟着歌曲錄音,用聽唱法學會歌曲。

3.提示學生,沒有歌詞的旋律是間奏部分,用鑼、鼓、鑔伴奏。4.編創動作表演《放牛歌》。

編創與活動:

1.本課的編創與活動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用自己學過的樂器,為歌曲《放牛歌》編創鑼、鼓、鑔的伴奏。

2.提示學生分組進行鑼、鼓、鑔的節奏編創。

教師儘量使用學生編創的節奏,加以調整、使用,以調動學生編創的積極性。

四、複習歌曲《牧童》:

1、聽錄音感受歌曲情緒。

2、聽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詞。

3、唱會歌曲後再自編動作邊唱邊表演。

五、課堂評價活動:

六、教師小結,下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oj30n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