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6 教案教學設計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6 教案教學設計

《今生今世的證據》

劉亮程

教學思路:

     《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有關故鄉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鄉思作品有明顯的不同,劉亮程沒有過多地去抒情,相反,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顯得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説許多鄉思作品是在反覆吟詠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的話,那麼《今生今世的證據》則越過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故鄉對一個人來説又意味着什麼,人在家鄉,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為故鄉,這期間都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變化深藏其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反覆研讀,與文本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觀點。

2、瞭解文中對場景細緻描寫的方法及物與場景的個人化的表現手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反覆閲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2、探究與活動,進一步瞭解“家是人今生今世的證據”的含意。

3、思維與訓練,與文本直接對話,加以評點,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瞭解這種對家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人與故鄉的關係。

教學重點:

1、作者字裏行間的表達中透露出物與場景的個性化.體驗作者的感情。

2、把握對場景細緻描寫的手法。

教學難點:

     文本中所表現出的物與場景的強烈個性化的寫法。

課時安排:1課時

佈置預習:

1、  熟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2、  完成講義“預習作業”。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新疆那塊遙遠的土地上,有一羣大隱之人。他們的身份可能是一名裁縫,可能是一名獵人,也可能是一名農夫,他們昂揚地出行,悄悄地寫書,於是成為了“住居新疆”叢書的某一個作者。劉亮程就是這眾多隱士中的一個。

    對於新疆、新疆作家和劉亮程本人,因為地域的阻隔或者是他們本身的性情所致,始終不被更為廣大的人羣所重視。他們的口碑不是在報紙和電視上建立的,而是在讀者中靜靜流傳直至今日。可以説在緣起之時,是讀者找到了他們,而不是他們誘惑了讀者。在今天這樣“出名都要趁早”的時代氛圍裏,他們的緩慢和無動於衷,卻讓人看到了某種真實的希望。

    劉亮程説:“不易被人看見的一些文字所呈現的,是這塊被獵掠無數遍的西域大地上最可靠的生存真實。”而對於一個人來講,何嘗不是這樣?一個言語並不被外界所熟知的人,他距離矯情和做秀也更遠一些。

    劉亮程究竟是怎樣的一位作家呢?他又寫出了怎樣的作品?今天,我們就走進劉亮程的情感世界。

【板書課題:今生今世的證據】

【推進新課】

一、關於作者、作品

●請同學們查閲相關資料,介紹一下作者、作品情況。

--劉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裏,長大後種過地,放過羊。當過十幾年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餘寫點文字。大多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在這個人畜共居的村莊裏,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和牲畜曬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葉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敍述着一種人類久違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和《風中的院門》(上海文藝出版社)。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於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後,引起了新疆文壇的熱切關注,多位評論家先後撰文對其創作進行研討。接着,1999年10月,在國內文學界享有盛譽的《天涯》雜誌的頭題位置刊發了“劉亮程散文專輯”,並配發了李鋭、李陀、方方、南帆、蔣子丹等著名評論家、作家的推薦文章。一時間,國內文學界為之譁然。湖北《今日名流》雜誌隨即對劉亮程作了長篇專訪;中央電視台“讀書時間”以“劉亮程和他的村莊”為題對其作了專訪;《書評週刊》《作家文摘》《新華文摘》《江南>等報刊也紛紛轉載刊發劉亮程的散文及評論文章;在新疆壓庫一年多的數千冊劉亮程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也在一個月裏被訂購一空。2001年4月獲“第二屆馮牧文學獎”文學新人獎。被譽為20世紀最後的文學景觀。

●請同學們看一看別人是怎樣評價劉亮程的。

--劉亮程是中國二十世紀的最後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陽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筆下的塔希提島,但是又沒有那種原始的浪漫情調,在那裏夾雜地生長着的,是一種困苦,一種危機,一種天命中的無助、快樂和幸福。

(林賢治《五十年:散文與自由的一種觀察》)

--在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敗、互相複製的沙漠上,談到農民劉亮程的這組散文,真有來到綠洲的喜悦和安慰。(李鋭《誰的人類》)

--真是很少讀到這麼樸素、沉靜而又博大、豐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驚訝作者是怎麼在黃沙滾滾的曠野裏,同時獲得了對生命和語言如此深刻的體驗。(李鋭)

--劉亮程的才能在於,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條清亮透明的小河裏淘洗一番,洗得每個字都乾乾淨淨,但洗盡鉛華的文字裏又有一種厚重。捧在手裏掂一掂,每個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李陀)

--身邊小事皆可人文,村中動靜皆可成詩,散文中透出的那種從容優雅的自信。是多少現代人已經久違了、陌生了、熬長了黑夜搔短了白頭也找不回

的大才華。這當然是一種哲學,是發現的哲學,是悲懷和樂世的哲學,是生命體大徹大悟頂天立地的哲學。(蔣子丹)

二、誦讀並感知課文

1、聽錄音,自行體會朗讀。

當燥熱的城市越來越難以容下遠道而來的流浪者,劉亮程用他《一個人的村莊》庇護了眾多城市人無處依附的心靈。這位總愛扛着鐵杴在荒野上游蕩的新疆漢,用他的文字緬懷了整個大地的童年時代。

      他會因為一堆土、一棵樹、一墩蒿草、半截土牆而收住腳步,他順着大路、小路用思想挽留住一些偶然的相遇。這些微小細碎的事物,沾染着古老而新鮮的血液,他發現了它們,把這些永遠不會陳舊的東西,收入了自己的村莊。在那裏,陽光偏移,但仍在照耀,清風穿過,但仍在吹拂。

      有人驚訝於這位閉塞大漠上成長起來的農民,有近於天才的思索和聲音,但劉亮程卻深信--這種聲音曾經遍佈大地。

2.整體感知課文。

●這也是一篇關於故鄉的文章,同學們,請思考一下:這篇散文和上幾篇散文的寫作角度一樣嗎?

--《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有關故鄉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鄉思作品有明顯的不同.劉亮程沒有過多地去抒情,相反,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顯得剋制、理智的作品。

--如果説許多鄉思作品是在反覆吟詠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的話,那麼《今生今世的證據》則越過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故鄉對一個人來説又意味着什麼,人在家鄉,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為故鄉,這期間都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變化深藏其中。

●劉亮程是一位題材與風格都很獨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通過對西北農村的細膩抒寫,體現了一種難得的對鄉村、對底層民眾的人文關懷,對鄉村日常生活意義的發掘以及對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兩種文明之間衝突的反思。

三、探究文本

●作品從一個人的遷徙開始。當人擁有的時候,並不覺得一樣東西的珍貴,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東西是否珍貴,人們主要是從實用的角度考慮它的。所以,文章説:“我走的時候,我還不懂得憐惜曾經擁有的事物”,因為“它沒有用處了”。

      其實,故鄉,人出生、成長、生活與勞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後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遠與它相伴,它都是有意義的,因為它烙上了人的印記,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裏的話説“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為他“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人的生活需要物來證明,物又因為人才具有意義,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人為什麼喜歡懷舊?因為人是有時間感的動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與時間的無情,知道什麼叫歷史。曾經經歷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懷念的對象,説穿了,懷念的並不是物本身,而是懷念自己的過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過去的時間與歷史的意義和價值。這其中,故鄉顯然具有特別的分量。否定了或忽視了這曾經之物,必然意味着對自己生命的懷疑:“在它們中間悄無聲息度過童年、少年、青年時光的我。他的快樂、孤獨、無人感知的驚恐與激動……對於今天的生活,它們是否變得毫無意義。”而從客觀的情形來看,當家園廢失,“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現在請同學們精讀全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們想它們沒用處了。

  (2)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

  (3)我走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

  (4)誰會證實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

  (5)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1)許多事理總是要經過人生歷練和心靈思考才會明白,等到明白時,時間的流水已經帶走了許多的東西,所以人生常有遺憾。文章開篇實際是站在今天對昨天的假設。

--(2)這是本篇的關鍵詞。故鄉--人出生、成長、生活與勞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後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遠與它相伴,它都是有意義的,因為它烙上了人的印記,是人生活的物化,所以作者説:“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

--(3)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對象來證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樣,自己並不能證明自己。證明來自於他人,來自於自己生活的地方,來自於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跡。

--(4)文章的意思又進一層。“內心的生存”是一個複雜的表述,包含了人內心豐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內心的生存”找不到依憑,那麼就會產生空虛感和漂泊感,所謂“精神的流浪”是現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證據…村莊”“家園”實際上都包含多層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5)一個人要想將他生命的物質痕跡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們會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中,成為人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只有這樣,“家園”才不會廢失,否則,就如結尾所言,人只能在“虛無”中了。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是什麼?

--情感、意義,以至過去的生活,特別是“一個人內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無法把握的,它們只有通過具體的物、具體的場景才能表現出來。因此,《今生今世的證據》在寫作上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對場景細膩的描寫,這種描寫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覺的,它表明,物與場景總是個人化的,是人感覺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場一場的風吹倒舊牆、刮破院門,穿過一個人慢慢鬆開的骨縫”,“地深處的大風”,“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動萬物的骨骸和根鬚”,“恆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經照透牆、樹木和道路,把銀白的月輝滲浸到事物的背面”,這些對物的記憶顯然是非常個人化的,換言之,故鄉對人的意義並不是雷同的。這就是故鄉對每一個人來説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義的道理所在。

●作品一開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説道:“我真愛北平。”但他馬上又説:“這個愛幾乎是要説而説不出的。”這“説不出”三個字,在兩段文字中四次重複出現,哪位同學能説説這樣寫的作用?

--這“説不出”三個字,在前兩段文字中共四次重複出現,這是“反覆”的寫法,強調了作者對北平強烈的愛。

●有點太籠統了,哪位同學能具體地闡述一下?

--作者解釋是因為他“不是詩人”,不會“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裏,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實際上,並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願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寫,因為即使用盡了“一切好聽好看的字”也難以道盡自己對北京的愛。於是他另闢蹊徑,拋開一切美好的詞語,用最通俗質樸的言辭,用最能引人共鳴的表達方式,將自己對北京的愛喻為對母親的愛。

--這不僅恰當地道出了作者對北京愛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老舍特別愛自己的母親,是文壇佳話。他將北京喻自己的母親,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幾分,因此,他對北京表達的愛心,也頗有自己的獨特個性。

--老舍説.“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裏,我的性格與脾氣裏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他所表現的,是“我”和北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物我融為一體。密不可分。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觀描寫,他不僅要告訴讀者北京是個什麼樣子,而且還要人們分享他對北京的愛,他不是在“寫”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我們現在研讀4~6節,討論一下,這幾小節主要寫了北平的哪些特點?

--動中有靜、佈局合理、貼近自然。

●在這一部分里老舍主要運用了哪一種創作手法?

--對比手法。“巴黎熱鬧”與“北平安靜”對比,巴黎的佈局“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美國的橘子”與“北京的玉李”對比。

●老舍對北京的愛不是盲目的,這愛中有理性,有認知。寫出一個地方的特點,包括一個人對某個地方的喜愛,往往要通過比較才能看得出來。哪位同學能説説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具體地進行對比的?

--在文章中。老舍聲言自己“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又聯繫自己豐富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將北京和“倫敦、巴黎、羅馬與堪司坦丁堡,曾被稱為歐洲的四大‘歷史的都城’相比較,從城市的整體結構、建築格局、環境氣氛、生活情趣等方面,歷數北京的好處。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築,而在建築的四圍都有空閒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而且“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北京“也有熱鬧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極拳相似,動中有靜”;北京“是個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產生的花、菜、水果,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總之,北京是大都市,卻保住了鄉野的幽靜,讓人和大自然保持着親近。

●老舍為何要寫北京的物產、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

--作者特別説道,北京雖然也是有錢人的天堂,但“你我這樣一個貧寒”的知識分子,仍然可以盡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去寫北京的物產,寫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葉總關情,正是這樣的敍述與描寫表明了作者與北京的親密關係,他真正融進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膚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個觀光客,即使對北京再喜歡,也不可能有如此細緻人微的體驗,當然更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難怪他在述説北京的種種好處時不禁“要落淚”,禁不住深情地呼喚:“真想念北平呀!”

●這最後一句“真想念北平呀!”還有一層更深的含意:這篇散文寫於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説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念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為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絃。

●現在我們來體會一下老舍的語言有何特點?

--語言通俗、純淨而又簡潔、親切。

●作者曾説:“我的文章寫得那樣白,那樣俗,好像毫不費力,實際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比如文章寫到積水潭:“面向着積水灘,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蜒,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裏。”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寫景、狀物,營造氣氛,有物有情,都筆筆到位,如同天成。

【知識拓展】

●閲讀劉亮程的《誰喊住我》,走進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構築的精神家園。可以到網上檢索資料。

誰 喊 住 我

劉亮程

    當我走了,那灘蘆草會記得我。那棵被我無意踩倒又長起來、身子歪斜的鹼蒿會記得我。那棵樹會記得我。當樹被砍掉,樹根會記得我。根被挖了,留在地上的那個坑會不會記得我?樹根下的土會不會記得我?

    多少年後我如煙似風的魂兒飄過時,誰會喊住我?誰會依舊如故地讓我認得我的前世?

    能擋住我風一樣的魂兒的,必定是那堵殘破不倒的土牆,能纏住我煙一般的魄兒的,除了年復一年的草木,除了一朝一夕的炊煙,又會是誰呢?

    我認識的人們不會在那時候,站在村頭。和他們相貌一樣的子子孫孫會在這片土地上來回走動。他們説話的聲音不會讓我陌生。在那些院子和田野裏,人們依舊幹着多少年前我幹過的那些事,吃着多少年前我吃過的那些食物。我依舊會在那時的微風裏,聞到米飯和拉麪的香味,聞到炒土豆和酸白菜的香味,聞到酒、煙葉和清茶的香味……我在虛茫的飄遊中必然被它們喚醒。我會激動。無由無端地感激我曾實實在在經歷的一切。它讓風中飄渺的我逐漸有了意識。讓早已成一縷煙一粒塵土的我,突然間有另4於其他的煙和塵土。它停住。

●請同學們結合這篇文章以及從網上檢索來的資料,討論劉亮程的精神家園。

--我想借助作者自己的話對這一問題做一詮釋。

          故鄉對於我,它不僅是出生地,還是一個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現在我已經到了烏魯木齊,有時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裏,回到那種生存中,好像是一個人死後又重返世間,看到那些自己想過、撫摩過的事物,那些東西太珍貴了。有時候我都覺得自己用了那麼漫長的歲月,去經歷那麼一點點東西,怎麼忍心寫出來,寫出一句話都覺得心疼。我有時覺得自己是一個生活在時間之外的人,看着一個村莊、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時光之處看着他們。

                                             --劉亮程《村莊的事情》

【課堂小結】

對於劉亮程來説,他的這個村莊,不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處所,是他終生所要表達和描述的對象,它更多地代表着他的生命與寫作方式,是作家在內心深處不斷構築和豐富的一片靈魂領地。對於屬於劉亮程這“一個人的村莊”來説,那裏的灰鳥、蟲子、老狗、胡楊樹、逃跑的馬、掙斷韁繩的牛和那唯一的一邊閒逛一邊在內心琢磨的扛着鐵杴的人構成了一個獨特而又無限的生命空間,在這裏,忍耐、困苦和快樂是屬於每一個沉靜而卑微、孤獨而深刻的靈魂的,作家以樸素簡單的文字表達了他對這個人畜共居的村莊和土地的感激,對自然萬物的尊敬和理解。正因為如此,作家才能如此靈犀而深情地感受到“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樹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蟲的嗚叫也是人的嗚叫”。

【佈置作業】

       以“精神家園”為話題寫一篇短文。要寫出一定的生活體驗,要有一定的真情實感。也可以結合課堂上從網上檢索出來的資料,整理成文。

【板書設計】

家鄉           遷徙             不珍惜

曾經擁有

故鄉                                 今生今世

的證據

內心的生存     踏上            家園廢失

虛無之途

教後小結: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nxppw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