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考點:文言句子的理解與翻譯(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考點:文言句子的理解與翻譯(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仝澤儉    ttongxin_   江蘇睢寧中學 

考點:文言句子的理解與翻譯(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目標要求]:

1、分析近年來文言文高考考查內容,特別是翻譯題的變化

2、理解文言文翻譯的重點:實詞、虛詞、句式

3、明確文言文翻譯的要求:信、達、雅

4、掌握幾種常用的翻譯方法:(1)(保)留    (2)對(應)   (3)(更)換

                (4)(增)補    (5)調(序)   (6)刪(除)

[具體內容]:

一、 高考試題例析:

1、 2001年全國卷: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燕使樂毅伐破齊,盡降齊城--燕國派樂毅攻破齊國,使齊國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只怕他率領軍隊到來,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燕軍把墳墓全部挖開,燒化死人。

d、 脂束葦於尾,燒其端--在牛尾上澆油、捆上蘆葦,並點燃它的末端。

2、 2002年全國卷:翻譯兩個句子

(1) 其李將軍之謂也?

(2) 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一)、命題特點:

(1)  由客觀選擇到主觀表達

(2)  由3分一題升到5分二題

(二)、考查重點:

1、實詞:(考試説明要求掌握120個)

        (1)一詞多義

        (2)古今異義詞

        (3)詞類活用

        (4)通假字

2、虛詞:(考試説明的20個)

3、句式:(1)判斷句   (2)被動句   (3)省略句    (4)倒裝句(主謂倒置句、 

          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附:古漢語常見的固定結構的虛詞

1、 表疑問: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可譯為“怎麼、怎麼樣”等)

          奈……何、若……何、如……何(可譯為“對……怎麼辦”“拿……怎麼樣)

2、 表反問:不亦……乎(可譯為“不是……嗎”)

           何……為(可譯為“為什麼要……呢”)

           何……之有(可譯為“有什麼……的呢)

3、 表設問:何者、何則(可譯為“為什麼呢”)

4、 表感歎:何……之(可譯為“怎麼這麼……”)

5、 表比喻:若……然、如……然(譯為“象……一樣(似的)”)

6、 助詞“所”的結構:所以(譯為“……的原因”“用來……的憑藉”)

所+動詞=名詞或名詞短語

二、 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根據近代著名學者、翻譯家嚴復的觀點,文言翻譯應達到“信”、  

“達”、“雅”的標準。

1、 信--要求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忠實於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

2、 達--要求明白通暢,符合漢語的表述習慣,沒有語病。

3、 雅--要求造句考究,文筆優美。

三、 直譯的方法:

1、 保留--古漢語中的時間詞語、地點、人名、官職等專用名稱可直接保             留在譯文中。

例如: (1)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2)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3)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4)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餘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逐路軍馬。

2、 對應--古漢語中有大量的單音節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與另一個字組合,或直接使用現代漢語的一個合成詞代替,對應現代漢語的意義。

例如:  (1)《書》曰:“謙受益,滿招損。”

        (2)然是説也,餘猶疑之。

        (3)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4)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3、 更換--由於時代的原因,古漢語中有些詞的意義已經發生較大變化,翻譯時應注意。這就是常説的古今異義詞。

例如: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臣所以去親戚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3)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4)今楚地方五千裏可,持戟百萬。

4、 補充--古漢語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譯成現代漢語就必須把這些省略的成分補充進去,否則,就會出現語意不清。

例如:(1)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2)子曰:“隱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  )至則(   )行矣。

(3)秦王不懌,為(  )一擊缶。

(4)荊州之民附操者,逼(  )於兵勢耳。

5、調序--古漢語中的倒裝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後,應調整語序,以適合現代漢語的規範化要求。

例如:(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謂倒裝)

 (2)古之人不餘欺也。(賓語前置)

 (3)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賓語前置)

 (4)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定語後置)

6、刪除--古漢語中有不少虛詞起湊足音節、停頓等作用,而沒有實際意義,翻譯時可以捨棄不譯。

例如:(1)夫戰,勇氣也。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3)餘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4)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另外,意譯時主要注意古漢語中的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借代、委婉、用典等。比喻要翻譯出一定的文采,借代要譯出它的代體,委婉應瞭解它的本義,用典要知道它的作用。

四、 基本技能訓練(注意句中加點的詞、句子以及修辭)

1、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3、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4、 夫晉何厭之有?

5、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

6、 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

7、 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

8、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9、 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10、 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

11、 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12、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13、 無乃爾是過與?

14、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br>

14、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15、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16、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17、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8、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19、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1、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2、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23、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24、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25、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26、 斥   笑之曰:“彼且奚適也?”

27、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28、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29、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30、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31、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

32、 項伯殺人,臣活之。

33、 項伯乃夜弛之沛公軍,……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

34、 孰與君少長?

35、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36、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37、 范增數目項王。

38、 項莊拔劍舞,項伯亦拔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39、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

40、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1、 大王來何操?

42、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3、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44、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45、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6、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7、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

48、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49、 古之人不餘欺也。

50、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

五、 規律揭示:

        落實字詞為要着,明辨句式尤重要

       區分辭格求文采 ,依據情境不跑調。

六、 能力提高:

準確翻譯下列各段中劃線句子

(一)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雖不足,猶若有跖。物故莫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無醜不能,無惡不知。醜不能,惡不知病矣;不醜不能,不惡不知尚矣。雖   紂猶有可畏可取者,而況於賢者乎?

                                                --《呂氏春秋》

(二)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史記〉〉

(三)齊桓公好紫服,一國盡取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

(四)郅都,河東大陽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時,為中郎將。敢直諫,面折大臣於朝。嘗從入上林,賈姬如廁,野彘入廁,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賈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復一姬進,天下所少寧一姬耶?陛下縱自輕,奈宗廟太后何?”上還,彘亦不傷賈姬。太后聞之,賜都金百斤,上亦賜金百斤,由此重都。

(五)陶魯,字自強,蔭授新會丞。當是時,廣西瑤流劫諸府,破城殺吏無虛月。香山、順德間,土寇蜂起,新會無賴子羣聚應之。魯召父老語曰:“賊氣吞吾城,不早備且陷,若輩能率子弟捍禦乎?”皆曰:“諾!”乃築堡砦,繕甲兵,練技勇,以孤城捍賊衝,建郭掘壕,布鐵蒺藜刺竹於外,城守大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nonrg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