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課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範文

課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範文

教學設計

課文《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範文

本文雖短,但文字繁複,宜用講讀法。教學難點是分析召公諫辭和理解兩處比喻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一寫: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二、解題。

1標題中三字讀音是什麼?

2謗意義和今天有何區別?聯想比較:謗譏於市朝

古:公開指責;今:謗。

3厲,是諡號。諡號是送給死去的帝王、皇后或大臣的稱號,對其一生做總體評價。用厲表明其品性是?暴虐。帝王的諡號好聽的有哪些?文、武、景、莊、孝、穆。不好聽的呢?幽、靈、紂。將相的諡號呢?王安石叫文,歐陽修叫文忠,范仲淹文正,岳飛武穆。

三、教師範讀。

學生誦讀兩遍。看註釋讀一遍,不看註釋讀一遍。遇生字寫下來,同時看看它的意義。

四、讀議文章。重點是第二段。

(一)略讀第1段。省略句:使監謗者

道路以目(示意)

(二)討論第2段:先分後總。

1弭謗有什麼壞處?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防,堵塞。川,河流。狀後句。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壅,阻塞。

2對百姓議論正確做法是什麼?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宣之使言。兩個為何義?治理。

3怎麼導?通過什麼途徑來導?通過什麼導?

有書面的,有口頭的。瞭解民情民意。

注意古今異義詞:

至於

親戚

耆艾

斟酌

4百姓的口對國家有什麼意義?理解比喻。

教師點評:口可生才用、衣食。百姓口裏有江山社稷。

注意古今異義詞:宣言

所以

財用

於是

幾何

用,資財。所以,用來······的.辦法。宣言,發表言論。

注意特殊句式:慮之於心

宣之於口(介賓短語後置句)

5總結分析:此節話有三層意思

反面:堵言論則國家危險。

疏導言論的辦法:可書面可口頭,使民情上達。

正面:不堵則國家富強。

6分析寫作技巧:

此段話中,兩處運用比喻,請同學們分析這兩段比喻的本體、喻體各是什麼?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第一處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將氾濫成災,比喻防民之口國家必將成災。以川喻民之口。第二處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來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產出人民賴以生存的財用衣食,可見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麼民之口能説出國家政事的善敗好壞,推行人民認為好的,防範人民認為壞的,才是豐富財用衣食的關鍵,這是國家生死存亡,治亂興衰的大事。前一比喻從消極方面打比方,後一比喻是從積極方面進行比喻,後一喻是前一喻的深入。

五、訓練發散思維。聯繫生活擴展。

生活中哪些與本文的道理相似?

1歷史:百姓怨言大了,就會自殺,起義,造反。

2生活:吃飯上火,怎麼辦?瀉火。退退燒。

3政治:政府有信訪辦,瞭解民情。

4傳説:治河用導的辦法,最早有誰?大禹治水。

5經商:商店以聾子為顧客宣的對象。

六、識記文學常識:(參考課後短文)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都是出於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後是時人傳習,最後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敍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東周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而成,採擇有多有少,以《周語》的記載最祥備,其餘各國所記,都是側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由於《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

《國語》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n49nw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