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中國古詩(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中國古詩(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許曉梅  

中國古詩(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 學習《中國古詩》(《語文讀本》P71)

(一)《詩經》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伐檀》《碩鼠》《木瓜》(《語文讀本》P65、《中學教材全解》P59、70)

(二)《離騷》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涉江》、《國殤》《漁父》(語文讀本P67、全解P73、P84)

前言

與古代文學一樣,我國的古代文論也不源遠流長的。它的

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先秦兩漢時期,是古代文論的奠基與醖釀時期。在先秦,儘管文學在整個社會文化中尚未取得獨立的地位,但思想活躍的諸子在闡述各自的社會理想與哲學時,往往會包含有關於文學的思考。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巨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也於政教中心的立場,強調文藝與政治、道德的聯繫,重視文藝的教化作用,從而為後世的正統的“文以載道”的文學觀奠定了基礎。(它重視對文學外部規律的研究)。道家倡自然無為、冥契大道,他們所強調的人在面對自然時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態度,深通於藝術的審美觀照與創作靈感,所以成為後世的審美理論的濫觴。(它重視對文學內部規律的研究)。

一、《詩經》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一)藝術成就:

1、詩歌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2、復沓的章法:反覆吟唱,淋漓盡致地表達抒情主題,收到盡興的效果。表達詩意的發展。加強節奏感和音樂性。《無衣》《木瓜》

3、 語言運用當時民間口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王風  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采葛好姑娘,一日不相見,好似三月長!採蕭好姑娘,一日不相見,猶似三季長!採艾好姑娘,一日相見,竟似三年長!)四字一句,語氣自然。

 4、用韻。首字入韻:“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睢鳩關關叫得歡,成雙成對在河灘。美麗賢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侶伴。)隔句入韻:“女也不爽,士二其行。”

(二)影響

1、奠定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基礎。2、啟發和推動了後代

詩人向民歌學習。“開門沒開錯”(郭沫若)3、賦、比、興的濫觴。

4、 開創了我國舊體詩歌的押韻方法。

《伐檀》《碩鼠》《木瓜》(《語文讀本》P65、《中學教材全解》P59、70)

二、《離騷》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一) 文學成就:

1、 在詩律上創造與突破。創造了參差、錯落、長短、多言、靈活

多樣的句式。抒情長篇。2、抒情形象的創造。3、浪漫主義特色。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説,大膽想象。充分發揮各種修辭手段,比興手法大大前進。

(二)影響:比興手法的應用,寄情於物,託物以諷。是我國第一個署名詩人,是我國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浪漫主義的開端者。

《涉江》、《國殤》《漁父》(語文讀本P67、全解P73、P84)

第二課時

三、樂府詩

傑出代表是《孔雀東南飛》。詩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震爍詩壇,光耀千古。漢樂府詩採用的是雜言詩、五言詩的體制,精彩的敍事手法,同《詩經》四言為主的體制以及《詩經》、楚辭的抒情手法想比,在詩歌創作上是明顯的進步。

四、古詩

在漢代樂府的影響下,在東漢末年的動亂生活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詩”出現了,其代表作是《古詩十九首》。這些作品,反映了時代的動盪,社會的亂離。抒發着一種人生的苦辛和對命運的悲歎。“詩母”、“五言之冠冕”(劉勰)、“天衣無縫,一字千金”(鍾嶸)。

五、“建安”文學

“文學自覺的時代”(魯迅)。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詩歌創作的高潮。

“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曹操:樂府歌辭《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悲涼慷慨、氣魄雄偉。曹丕:《典論 論文》是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論文。《燕歌行》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曹植:兩個時期1、詩風雄勁剛健;2、抒發了自己備受壓抑、懷才不遇的痛苦和理想無法實現的悲哀,作品中激盪着一種要求創造、渴望自由與解脱的精神。

《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離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王粲,“七子之冠冕”。

建安時代的文學以風骨遒勁著稱。

六、正始文學

代表作家:嵇康、阮籍《詠懷》。

七、兩晉詩歌

三張(張協、張載、張亢)、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劉琨   /   玄言詩

陶淵明:東晉末期,“隱逸詩人之宗”(鍾嶸),詩平淡自然。

八、南北朝民歌

(一)南北歌民歌1、《吳聲歌曲》2、《西曲歌》

(二)北朝民歌《木蘭詩》

九、山水詩  謝靈運  謝朓

十、南北朝詩歌

1、 南朝  鮑照

2、聲律説   “四聲八病”“永明體”

3、北朝  瘐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m9nop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