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七年級語文《貓》教案

七年級語文《貓》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貓》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七年級語文《貓》教案

七年級語文《貓》教案1

一、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人。現代作家、文學史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海燕》《山中雜記》等。

二、故事背景

《貓》是鄭振鐸從事文學創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內容已經觸及五四時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問題,即使是對不會説話的貓,因為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隻不能説話辯訴的動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傷。這些深表懺悔的話,表明了作者受到了當時頗具影響力的某些人生觀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傷害無辜,不欺凌弱小的影響。

三、理解詞義

1.污澀:骯髒且不光滑。

2.憂鬱:憂傷愁悶。

3.毫無生意:沒有一點生機和活力。

4.慫恿:鼓動別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6.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無:好像有,也好像沒有。

8.凝望:目不轉睛地看;注目遠望。

9.畏罪潛逃:犯罪後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寫養第一隻貓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③一?段):寫第二隻貓的來歷、外 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寫第三隻貓被“我”冤枉並打傷,最後死“我”痛悔不已。

五、問題歸納

1.“我家養了好幾次的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內容上交代了“我”家養的貓的結局,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在結構上起着總領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第一隻貓的特點的?

本題可運用內容歸納概括三步法進行分析。從毛色、形態、性情和動作等方面來寫。“花白的毛”“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寫出了第一隻貓的毛色和形態;“很活潑”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陽光裏滾來滾去”,撲搶“紅帶”或“繩子”的動作,都寫出了貓的活潑的特點。

3.“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 ” 這句話包含作者怎樣的情感?

本題可運用作者情感分析法進行分析。將貓稱為伴侶,説明“我”對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為它的不幸而難過。“酸辛”,既有對小貓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貓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罵道:‘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後才不會亂跑呢!’”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隻小貓太活潑了,以至於讓人提心吊膽,生怕它丟了。三妹的玩笑話表現了她對這隻小貓的喜愛之情。為下文這隻小貓的亡失埋下伏筆。

5.“過了二三個月,它會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隻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間便不再聽見討厭的吱吱的聲了。”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隻貓在為“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的同時,還為家庭作了貢獻,它的活潑、能幹,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對它的喜愛之情。

6.“心裏便有些亡失的預警。”這句話能否刪去?

不能,因為這句話表明由於太喜愛這隻貓了,找不到它,心中難免會有不祥之兆,也為下文寫小貓的亡失作了鋪墊。

7.“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着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這句話可以看出,我們都在批評什麼人?

三妹埋怨鄰居家的丫頭,“我”詛罵捉走貓的人,實際是批評了兩類人:一類是事不關己、不聞不問、麻木不仁的旁觀者;另一類是損人利己、自私自利、橫刀奪愛的小人。這兩類人都會給善良的人帶來傷害,而有時這種傷害是長久的。

8. “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本題可運用中間句(段)作用分析法進行分析。這句話寫出了作者因守護不住生命而產生的痛心與惋惜之情。那種失落感久久縈繞於心,作者不想再讓自己品嚐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從對上文兩隻小貓的敍述過渡到對第三隻小貓的敍述,結束上文,為第三隻小貓的出現埋下伏筆。

9.“張媽便跑來把貓捉了去,隔一會兒,它又跳上桌 子對鳥籠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詞有什麼作用?

兩次提到“凝望”,寫出了貓對兩隻鳥的關注,為下文“我們”冤枉小貓埋下伏筆。

10.“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在內容上是對全文的總結。“我”目睹了前兩隻貓的不幸後,又親手製造了第三隻貓的悲劇,一種負罪感永遠不能消除,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永不”則抒發了決然毅然的情緒。並且這句話與文章的開頭遙相照應,使文章在結構上具有了首尾照應的特點。

11.本文用第一人稱來敍事,有何好處?

作品中的“我”是三隻貓的主人,“我”喜歡前兩隻貓,厭惡第三隻貓,“我”是前兩隻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的製造者。用第一人稱敍述,可以極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發真實感情,揭示作品主題,引起讀者共鳴。

12.在寫第三隻貓的結局時,用了什麼詞語直接描寫“我”的思想感情?仔細體味詞語的含義。

作者用了“難過”一詞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對以前兩隻貓的亡失的感情,“難過”所表達的痛苦要強烈得多。因為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隻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

13.寫第二隻貓的文字中還提到了周家丫頭和“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頭”代表着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着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類人。作者借第二隻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為的譴責與鞭撻。

14.本文一共寫了三次養貓,刪去寫前兩隻貓的文字可以嗎? 為什麼要重點寫第三隻貓?

三次養貓的故事層層推進,寫花白貓、小黃貓是為詳寫第三隻可憐貓作必要的鋪墊,也是為了與第三隻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佈局,有利於更好地刻畫形象、凸現中心。因為寫第三隻貓最能表現主旨。

六、課文主題

文章通過對三隻貓不同結局的敍述,抒發了“我”對三隻貓的不同情感, 表達了“我”對第三隻貓的內疚、自責,進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觀臆斷,那樣會留下痛苦的回憶;如果冤枉了別人,而對方又難以辯解,那會給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七年級語文《貓》教案2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讀課文,識記並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詞。

2.學習本文的寫作特色,着重揣摩對動物的細節描寫和直抒胸臆的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

3.學會關愛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樹立不主觀臆斷的意識。(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導入

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小動物。很多家庭因為貓惹人喜愛而養它,我國著名的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養過三隻小貓。在養這三隻小貓的過程中,他領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麼樣的哲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鄭振鐸先生的《貓》。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污澀(sè)慫恿(sǒngyǒng)虐待(nüè)

蜷伏(quán)懲戒(chéng)悵然(chàng)

詛罵(zǔ)紅綾(líng)

2.理解詞義

(1)慫恿:鼓動別人去做某事。

(2)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蜷伏:彎着身體卧着。

(4)悲楚:悲傷悽楚;悲苦。

(5)懲戒:通過處罰來警戒。

(6)妄下斷語:不經考慮,憑藉個人的主觀臆斷輕易、隨便地下結論。

3.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人。作家、翻譯家、文學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全國作協理事等職。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參考圖譜》《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海燕》《山中雜記》等。

4.背景鏈接

《貓》是鄭振鐸從事文學創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內容已經觸及五四時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問題,面對不會説話的貓,“我”因“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隻不能説話辯訴的動物”,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傷。這些深表懺悔的話,表明了作者受到了當時頗具影響力的某些人生觀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傷害無辜,不欺凌弱小的影響。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整體感知

1.全文可以分為幾部分?找出起止段落,並劃分文章結構。

【點撥】第一部分(第1—2段):寫養第一隻貓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3—14段):寫第二隻貓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寫養第三隻貓的經過,以及“我”為冤枉了第三隻貓而難過自責。

2.文中寫了“我”幾次養貓的經歷?結局怎樣?

【點撥】三次;失蹤或死亡。

3.找出描寫三隻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詞語、句子。

【點撥】

第一隻貓第二隻貓第三隻貓

來歷隔壁要來的舅舅家抱來的張媽撿來的

外形花白的毛,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渾身黃色毛色花白,並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燒脱了幾塊,更覺難看;後來吃胖了

性情活潑較第一隻更活潑,更有趣,會捉鼠天生憂鬱,不活潑,懶惰

地位寵物寵物若有若無,不大喜歡

結局病死被一個路人捉去了被我打傷致死

四、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紹第一隻貓的故事

貓第二部分(第3—14段):介紹第二隻貓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介紹第三隻貓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通過第一課時的講解,我們對貓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接下來的第二課時,相信大家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一)品讀第一部分

1.作者是從哪兩個時間段來寫貓的形態?具體怎樣?

【點撥】作者從“從隔壁要了一隻新生的貓來”和“後來”兩個時間段來寫貓,主要寫了貓的兩種形態。一是自身的形態,剛來時是花白的毛,很活潑,而後來,光澤的毛也污澀了,懶惰,鬱悶。二是逗着玩的形態,滾來滾去,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後來卻是不肯出來,不理會。

2.家裏的人對這隻貓的態度怎樣?從哪些細節描寫可以看出來?

【點撥】家裏人都很喜歡這隻貓,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條紅帶,或一根繩子,在它面前來回地拖搖着”;作者則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們,可以微笑着消耗過一二個小時的光陰……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鮮與快樂”。

3.這隻貓的結局怎樣?家裏人的態度又是怎樣?

【點撥】這隻貓最終病死了。對於這隻貓的“病死”,三妹“很難過”,“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

(二)品評第二部分

1.第二隻貓的“更有趣,更活潑”,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的?請結合具體語句説説。

【點撥】從性情和本領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園中亂跑”“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現出它的性情;“會爬樹”“會捉蝴蝶”“會捉老鼠”等表現出它的本領。

2.這隻貓的結局怎樣?大家持什麼感情?

【點撥】這隻貓最終亡失了。對於這隻貓的“亡失”,三妹“很不高興”,作者也是“悵然”“憤恨”“詛罵”。

(三)賞析第三部分

1.第三隻貓的“可厭”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的?

【點撥】是從形態和性情等方面來寫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燒脱好幾塊”“憂鬱”“懶惰”。

2.在寫第三隻貓的結局時,作者用了哪些詞語直接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仔細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

【點撥】作者用了“難過”一詞來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對以前兩隻貓的亡失,此次因為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隻貓,所以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

(四)細讀課文,美點揣摩

1.作者為何不單寫第三隻貓,而要在前面寫第一、二隻貓?

【點撥】一是第三隻貓是隻野貓,與前兩隻貓都是主人因喜愛而要來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是它毛色難看,性情憂鬱,不喜歡遊玩,而第一隻貓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陽光裏滾來滾去;第二隻貓會亂跑、爬樹、撲蝴蝶。三是它終日懶惰地伏着,這與第二隻貓“居然捉到一隻很肥大的鼠”形成對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歡它,它是隻“若有若無的動物”,連最愛貓的三妹“對於它,也不加註意”,這與前兩隻貓被全家視若珍寶的地位形成鮮明的對比。

不難看出,前兩隻貓的受寵,反襯了第三隻貓遭受的冷遇,而第三隻貓遭受冷遇,是釀成它悲劇的直接原因。經過這樣層層鋪墊,故事推到高潮“芙蓉鳥事件”。在這個事件中,貓的負屈含冤與“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三次養貓,我的感情有什麼變化?

【點撥】養第一隻貓時,三妹追小貓玩,“我”微笑着看,當她報告貓的死訊時,“我”感到“酸辛”。養第二隻貓時,飯後的娛樂是看它爬樹。隨着貓亡失消息的證實,“我”也“悵然地,憤恨地”。第三次養貓感情波動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歡它”,聽説芙蓉鳥被咬死後,“我”“很憤怒”。打了它之後“我心裏還憤憤地,以為懲戒得還沒有快意”。直到發現另一隻黑貓銜着第二隻黃鳥,“我開始覺得我是錯了!”“我心裏十分地難過”“難過得多”。文章的主題,正是通過對“我”一系列複雜感情變化的細節描寫來不斷昇華的。

(五)主題探討

這篇散文描寫了“我”三次養貓的經歷,抒發了“我”的不同情感,表達了“我”對第三隻貓的內疚以及“我”內心的痛苦與自責之情,進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觀臆斷,那樣會留下痛苦的回憶,如果被冤枉的一方沒有機會辯解,那更會讓自己良心難安。

三、板書設計

第一隻貓:可愛小貓因病亡→酸辛、

難過(首次養貓)

貓第二隻貓:活潑有趣卻亡失→悵然、拒絕主觀臆斷

憤恨(久不養貓)

第三隻貓:平白無故蒙冤屈→難過、

愧疚(永不養貓)

四、拓展延伸

關於誤解的格言警句

1.以不變應萬變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誤解而放棄。——曾仕強

2.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將自己的創作衝動誤解為創作才能。——錢鍾書《圍城》

3.起支配作用的自私慾常常被誤解為一個人投身人類事業的神聖熱忱。——埃哈伯特

4.承認自己也許會弄錯,就能避免爭論,而且,可以使對方跟你一樣寬宏大度,承認他也可能有錯。——戴爾卡耐基

5.人遇誤解休怨恨,物過嚴冬即回春。——《格言集錦》

6.誤解,聖解也!——錢鍾書《圍城》

7.對於詩人來説,最大的悲劇莫過於由於誤解而受到欽佩。——科克託

8.誰要是選擇吝嗇鬼做朋友或信賴自私和怯懦者的虛假友誼,誰就有被誤解的可能。——託布朗

9.即使是最神聖的友誼裏也可能潛藏着祕密,但是你不可以因為你不能猜測出朋友的祕密而誤解了他。——貝多芬

10.朋友間有誤會應當坦率地交換看法,不可背地誹謗;有過失應當面規勸之,在背後則應讚揚他的優點。——貝原益軒

七年級語文《貓》教案3

教學目標

1.品味“説它……吧”,“蹭”,“……踩印幾朵小梅花”,“生機勃勃”等詞句,學習精彩的語言。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2.瞭解作者是怎樣抓住貓的特點,真實具體地進行描寫。藉助課文內容與插圖,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

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教師:説説課文第四自然段講了什麼?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寫出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2.指名回答。(講大花貓小時候逗人愛。寫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

3.教師:昨天,我們學了小時候的貓,現在大家來完成一項練習。

小時候的貓很(淘氣),它是那樣的(生氣勃勃),(天真可愛),我非常(喜歡)它。

4.教師:你喜不喜歡老舍先生家的貓?為什麼?同學們可能會覺得我們平時見過(或養過)的貓沒有老舍先生家的可愛,那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仔細閲讀課文,就會找到答案了。

二、自學課文

1.提出要求。

⑴自由讀課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説説這三個自然段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

⑵大花貓的古怪性格體現在哪裏?找一找,用橫線畫出來。

2.學生自學。

3.自學反饋。

⑴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⑵大花貓的古怪性格體現在哪裏?

(説它老實可是又貪玩 説它貪玩可是又盡職 高興時温柔可親 不高興時一聲不吭 它什麼都怕,可是很勇猛)

三、研讀品味

㈠學習第一自然段。

1.教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在我們眼前出現了老實的貓、貪玩的貓、盡職的貓,哪種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麼?

2.學生彙報。

3.教師過渡:作者通過細緻地觀察貓,才把貓的性格特點寫得很具體。作者不但描寫具體,寫法也獨到,請比較兩組句子。

A句能換成B句嗎?為什麼?

A.説它老實吧

B.它很老實

A.説它貪玩吧

B.它很貪玩

4.學生討論。

(A句是通俗的説法,同時還包含着作者的喜愛之情。)

5.教師:你喜歡老實的貓、貪玩的貓、還是盡職的貓呢?選擇一種你喜歡的讀,請同學們聽聽他讀得好不好?好在哪裏?或者還有哪些地方沒注意到?

㈡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瀆。

2.品味“蹭”字:“蹭”是什麼意思?誰能表演“蹭”的動作?大花貓在“蹭”主人時,心裏可能在想什麼?(“蹭”的意思是摩擦。大花貓在“蹭”主人時,就像孩子在向大人撒嬌。)

3.A句和B句哪句更好?為什麼?

A.……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

B.……在稿紙上踩印幾個小黑點。

4.教師:那麼,大花貓在主人寫作時給主人“畫”上幾朵“小梅花”,它心裏又是怎麼想的呢?請你用大花貓的口氣説説。

5.學生模仿貓的各種叫聲,理解“豐富多腔”、“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等詞語。

6.指導學生進行表情朗讀。

教師:這些都是大花貓高興時的表現,它要是不高興時就一聲也不出。這隻貓的性格可真是倔強呀。

㈢學習第三自然段。

1.教師:大花貓什麼都怕,可是它卻非常勇猛,不要説對付小蟲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鬥一鬥。

2.以“我們家的大花貓的確(實在)勇猛”為中心句説一段話。

3.學生説。

四、領悟寫作方法

1.默讀全文,思考回答:作者為什麼能抓住貓古怪的性格和淘氣這兩個特點?

2.追問:這篇文章作者為什麼寫得那麼真實具體?

3.教師:學了這課後,你學到了哪些寫作知識?

學生暢談。

五、課堂小結

1.結合板書,要求學生用“説它……可是”的句式,説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內容。

2.教師:大花貓小時候逗人愛,長大了也一樣討人喜歡。從老舍的真實具體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多麼喜愛自己家的貓呀!我想,不僅是貓,只要是小動物,他都會因為他有一顆愛動物的心。

六、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

七年級語文《貓》教案4

教學要求:

1、認識貓的特點,體會作者對貓的感情,從而愛護小動物。

2、學習生字,理解生詞,要求掌握:古怪、無憂無慮、盡職、閉息凝視、變化多端、生氣勃勃,會用"任憑"、"生氣勃勃"造句。

3、懂得本課抓住貓的性格特點,有層次地敍述方法。

4、能正確、流利,有表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背誦。

一、導入(聯繫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對新課產生親切感)。

談話:哪些小朋友家裏養過貓?你們仔細觀察過貓嗎?貓給你們什麼印象?

敍述: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老舍(板書),他非常喜歡貓,還特地為貓寫了一篇文章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貓》。

二、自學課文。

△自由讀課文,看能不能讀懂,不懂的做上記號。

△檢查字詞學習情況,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盡職、變化多端、閉息凝視。

△這篇課文中,寫了哪些貓?(大貓和小貓),哪些小節寫大貓的,哪些小節寫小貓的作為?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大貓的什麼特點?又寫了小貓的什麼特點?把能概括它們這一特點的句子劃下來。

(貓的性格實在古怪。)

(滿月的小貓更可愛。)

三、學習課文。

第一部分——大貓(1、2節)

1.課文開頭第一句就説:"貓的性格實在古怪",當你讀到這一句時,你是怎麼想的?

2.下面就寫它怎麼古怪,它古怪在哪兒呢?(自己讀課文,找找有關的語句)

3.現在我們先來看第一小節,邊讀邊想:從這一節的內容裏,我們看到了貓的幾種不同的形象。

結合放幻燈,以及平日觀察,具體描繪一下貓的這些形象。每敍述一個形象,要求概括一下自己對貓的印象。

△(放幻燈①:貓在睡覺)學生敍述:貓很老實。(釋:無憂無慮)

△(放幻燈②:貓出去玩)學生敍述:貓很貪玩。

△(放幻燈③:貓等老鼠)學生敍述:貓很盡職。(釋:盡職)(突出:"非┉┉不可┉┉")

4.點撥:貓又是老實,又是貪玩,又是盡職,那麼課文上是怎麼把這些不同的特點聯起來的呢?你們再讀讀課文,找出課文中連接的詞語和句子。

("説老實吧,它的確┉┉";"可是┉┉";"説這貪玩吧,的確是呀┉┉""可是┉┉")

6.根據板書指點:

説它 老實(可是)貪玩

貪玩(可是)盡職

指點:説它老實,它是乖,可是,它又貪玩;説它貪玩吧,它是貪玩的,可是,它又盡職的。所以課文開頭第一句就説:"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啟發:其實貓就是貓,白天睡大覺,晚上捉老鼠,沒事東跑西跑,根本談不上什麼古怪呀,老實呀,乖呀,貪玩呀,盡職呀。但是作者為什麼這麼寫呢?(作者愛貓,覺得貓像頑皮可愛的小孩似的,所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這樣就把作者愛貓的感情表達出來了)

7.指導朗讀。現在我們看,誰能把作者對貓的愛表達出來。

8.貓的古怪還表現在哪兒呢?再讀課文,把有關的語句劃下來讀一讀。

(可劃的詞語:它要是高興,能比誰都温柔可親,它若是不高興,一聲不響。)

這一小節請小朋友自己讀讀、想想、講講。

自己講書要點:

(1)"它要是高興,能比誰都温柔可親"後面用了冒號,表示下面寫貓的温柔可親。

(2)高興時的温柔可親是詳寫的,不高興時一聲不響,寫得簡略。

四、鞏固詞語

1、同桌檢查讀詞語

2、(出示:任憑、無憂無慮、温柔可親、盡職、變化多端、閉息凝視、古怪),從中挑出兩到三個,寫出貓給你的印象。

五、作業

1、《課堂作業》中相關題目。

2、各自練習背誦一、二兩節。

一、講讀課文。

第一部分——大貓(3小節)

1.讀第三小節:這一節進一步寫出貓的古怪。你們能用一對反義詞把這一節的內容概括一下嗎?(板書:怕、勇猛)

2.用上關聯詞語把它們聯接起來。"既┉┉又┉┉""雖┉┉但更多的是┉┉"

3.指導:這一段主要寫的什麼?我們還可以用書上哪一句概括?(貓的性格實在古怪。)這一句寫在這一段的第一句,這叫什麼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讓人一看就明白,而且印象深刻)

第二部分——小貓

1你們再看第二段的第一句,在全段中起到什麼作用?

2、課文上説"滿月的小貓更可愛",這個"更"字告訴我們,作者愛貓,更愛小貓。讀第二部分:從課文裏找找,哪些詞語本來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現在卻用到小貓身上去了。("好玩具;不哭、打鞦韆、生氣勃勃、天真可愛"以體會擬人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2.小貓的可愛,你們感覺了嗎?誰能根據照課文內容,然後補充自己所觀察的,説出小貓的天真可愛。

3.指名朗讀。

二、練習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三、説話練習:過去我們寫動物,只懂寫出動物的形狀、生活習性,這篇課文卻着重寫出了貓的性格及作者對貓的愛。誰能選自己所喜愛的一種小動物,説出它的特點,表達出你對它的感情。

七年級語文《貓》教案5

知識與技能 :

理清了課文敍述的順序及線索,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 :

學習文章第一部分,瞭解第一隻貓的故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作者對第一隻貓亡的酸辛的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導入新課。

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小動物。很多家庭因為貓惹人喜愛而養它。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養過三隻小貓。從養這三隻小貓的過程中,他領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麼樣的哲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鄭振鐸先生的散文《貓》。板書課題、作者)

2作者介紹。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縣人。現代作家、文學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

究所所長、全國作協理事等職。1958年10月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前往阿富汗等國進行友好訪問時,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參考圖譜》《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海燕》《山中雜記》等。

二、學習字詞。(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體教學,檢查學生注音、解釋) 污澀 ( )慫恿( )婢女( ) 蜷伏( )懲戒( )

悵然( )詛罵( )紅稜 ( )

三、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標號段序。思考以下問題:(目標1)

1.文章寫了幾隻貓?重點寫哪一隻?

明確:文章共寫了四隻貓,即自家餵養的三隻貓和偷吃芙蓉鳥的黑貓。重點寫了第三隻貓,其篇幅佔了三分之一有餘。

2.全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找出有關起止段落,劃分文章結構。 明確:課文寫了三次養貓的故事,據此,文

章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寫第一隻貓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寫活潑可愛的第二隻貓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寫第三隻貓的亡失讓我難過自責。

四、研習課文第一部分:第一隻貓的故事。(目標2)

1.學生齊讀課文第一部分。

2.指名學生複述第一隻貓的故事。

3.學生思考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①作者從哪兩個時間段來寫貓的形態?

②家裏的人對這隻貓的態度怎樣?從哪些細節描寫可以看出來?

③這隻貓的結局怎麼樣?家裏人的態度是怎樣的?

指名回答後明確:①作者從貓"剛要來的時候"和"後來"兩個時間段來寫貓的形態主要寫了貓的兩種形態。一是自身的形態,剛來時是花白的毛,很活潑,白雪球似的。而後來,光澤的毛也污澀了,毫無生意,懶惰鬱悶。二是逗着玩的形態,滾來滾去,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後來卻是不肯出來,不理會。

②家裏人都很喜歡這隻貓,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條紅帶,或一根繩子,在它面前來回的拖搖着;作者則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們,可以微笑着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因為小貓活潑可愛,一家人都很喜歡它。

③這隻貓最終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就已經埋下伏筆。對於這隻貓的"病死",三妹"很難過","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

五、小結本課。(目標3)

本文的第一部分寫了第一隻貓的故事。作者運用質樸的文字寫出了第一隻貓的可愛有趣,讓人"感着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同時,也表達了對第一隻貓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六、佈置作業。

1.繼續預習課文第二、三部分

2.思考並概括文章的主題

第二課時

知識與技能:

學習課文第二、第三部分內容。

過程與方法:

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作者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温故知新,複習舊知。(3分鐘)

1.聽寫上節課所學詞語。

2.指名朗讀第一部分。

二、研讀文章第二部分:第二隻貓的故事

1.學生自由朗讀第二部分。(目標1)

2.思考以下問題:

①第二隻貓的"更有趣、更活潑",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的?

指名回答後,明確:從性情和本領等方面來表現。"園中亂跑""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現它的性情;"會爬樹""捉蝴蝶""會捉鼠",這是它的本領。

②畫出文段中表現家裏的人對它的態度的詞句,體會家裏人對它的感情。

明確:大家都非常喜歡這隻貓。主要詞句有"提心吊膽""查問得好幾次""笑着罵""飯後的娛樂;是看它爬樹"等。

③這隻貓的結局怎麼樣?大家持什麼感情?

明確:這隻貓最終亡失了。對於這隻貓的"亡失",三妹"很不高興",作者也是"悵然""憤恨""詛罵。

④家裏人對周家的丫頭,不知名的捉去描的人所持的態度,説明了什麼?

明確:家裏人責怪周家的丫頭,詛罵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周家的丫頭"代表着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着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一類人。作者借第二隻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為的譴責與鞭撻。

三、研讀課文第三部分內容。(目標1)

1.默讀第 15 16段。

思考:①第三隻貓的"可厭",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的?

指名回答後歸納:是從形態和性情等方面來寫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燒脱了好幾塊""憂鬱""懶惰"。

思考:②對第三隻貓的厭惡,作者寫了這樣幾句話:"大家都不大喜歡它""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於它也不加註意""它在我家仍是一隻若有若無的動物。"這幾句話在表現的角度上有什麼不同?

討論後明確:第一、三句話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個別人的角度,足見第三隻貓被人厭惡的程度。

七年級語文《貓》教案6

教學要求

1.學會4個生字,掌握“稿紙”等詞。理解“古怪、盡職、屏息凝視”等詞語,積累“生機勃勃”等詞語。

2.讀懂課文內容,瞭解貓的特點。

3.品味“説它……吧”,“蹭”“……踩印幾朵小梅花”,“生機勃勃”等詞句,學習精彩的語言,培養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4.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熱愛小動物的感情,激發學生觀察小動物的興趣。

5.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貓的特點的。

教學難點:

學習抓住事物特點真實具體地描寫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掌握本課生字,理解“無憂無慮、任憑、豐富多腔、遭殃、責打、生機勃勃”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瞭解大花貓的古怪和它小時候的可愛。

3.學習第四自然段,體會大花貓小時候的可愛。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學生介紹認識的貓。

2.教師予以歸納。

貓:哺乳動物,面部略圓,軀幹長,耳殼短小,眼大,瞳孔隨光線強弱而縮小放大,四肢較短,掌部有肉質的墊。行動敏捷,善跳躍,能捕鼠,毛柔軟,有黑、白、黃、灰褐色。據説貓還是老虎的師傅呢!

3.教師: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老舍先生寫的《貓》。

二、整體感知,掌握生字詞

1.明確自學要求。

⑴讀準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認為難讀的詞語和同桌多讀幾遍。

⑵自由讀課文。注意讀錯的句子要重讀,直到讀通為止。

2.學生自學,教師巡迴指導。

3.檢查自學效果。

⑴教師隨意地抽出下列詞語卡片。指名讀一讀,其他正音。

任憑 無憂無慮 盡職 稿紙 抓癢 豐富多腔 遭殃 蹭 責打 折騰 枝折花落

⑵教師根據學生的認讀情況進行讀音上的再強調。重點注意:“蹭、癢、憑、殃,注意“折”的多音。

⑶指名説説生字在書寫時應該注意什麼。

重點注意“耍”與“要”、“乖”與“乘”、“慮”與“虛”的區別。

⑷教師再次出示以上的生字新詞,讓學生一起讀一讀,讀中鞏固對生字的掌握。出示新詞語,指名認讀,全班齊讀。

⑸理解詞語的意思。可以結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結合文章中的語言理解。

任憑:無論。不管。

盡職:做好本職工作。

遭殃:遭受災殃。

豐富多腔:本課指貓的叫聲種類多。

無憂無意:沒有憂慮。

4.再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⑴自讀課文,思考:每個自然段都寫了貓的什麼特點?作者分別寫了什麼時候的貓?分別在哪幾個自然段中?

⑵交流。

第一自然段:寫大花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寫大花貓高興與不高興時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寫大花貓又膽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寫大花貓小時候逗人愛。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寫大花貓的特點,第四自然段寫大花貓小時候逗人愛。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體會小花貓的可愛

1.自學第四自然段,讀懂什麼就説什麼。

2.學生彙報讀懂的內容,教師相機引導。

學生:讀懂了小貓很淘氣、好玩。

教師引導:哪些句子描寫小貓淘氣、好玩?找出來,讀一讀。(引導朗讀,要讀出小貓的可愛。)

學生:讀懂了小貓很勇敢、很堅強、不怕摔、不怕疼。

教師引導:把這些句子找出來,讀一讀,讀出堅強、可愛來。

學生:讀懂了小貓很淘氣,折騰得花草枝折花落。

教師引導:對,把句子找出來,讀一讀,讀出淘氣來。

3.教師歸納:

⑴這麼淘氣的小貓,如果是你家的,你會怎麼評價它?根據老師的指示説説。

這真是一隻

⑵老舍又是怎樣評價它的?從文中找出兩個詞語來評價它。(生氣勃勃,天真可愛)

⑶讀了課文,和老舍先生產生的感情一樣麼?説一説。(喜歡、喜愛)

⑷一起讀一讀第四自然段,注意讀出喜歡的感情。

四、課堂小結

教師:可愛的一隻小貓。全身都洋溢着淘氣與生氣,它長大後會有怎樣的表現?我們明天再學。

五、作業設計

1.抄寫詞語。

2.背誦第四自然段。

3.比一比,組成詞。

耍( ) 慮( ) 稿( ) 淘( ) 踩( ) 貪( ) 跤( )

要( ) 虛( ) 搞( ) 陶( ) 彩( ) 貧( ) 絞( )

標籤: 語文 教案 七年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klzl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