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1

教學目標

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好看的東西有進會帶來壞處,而難看的東西有時卻會帶來好處。

A案

課前準備

①學生複習這一單元已學課文,想想課文給自己哪些啟發。

②根據課文插圖製作活動掛圖:叢林、池塘為背景,另外用紙畫一隻鹿並剪下來。

③抄錄課文第六、七自然段的小黑板。

形象揭題,展開聯想

①教師在黑板上貼好背景圖,語言渲染:茂密的叢林中,住着許多動物。(邊板書課題邊描述)有獅子,有鹿。(貼圖)

②看到這兩種動物,聯想到了什麼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③教師小結激趣。獅子兇猛,鹿很美麗,這個大家都已知道。不過,這篇課文通過獅子和鹿的故事卻告訴我們一個新的道理。是什麼呢?下面就看誰的讀書本領強,能夠自己讀懂課文,領悟這個道理了。

自主讀書,領悟道理

①學生輕聲、自由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想想一些生字新詞的意思。

②學生互相提醒注意易讀錯的字詞,彙報對本課生字新詞的理解和理解方法。教師及時點撥小結,如鼓勵大家用看圖、換詞方法理解“勻稱”;用聯繫近義詞和上下文來理解“抱怨”。

③學生開火車分段朗讀課文,要求“音準、句通、文順”,其他同學邊聽邊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記號。

④學生再次輕聲、自由地朗讀課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讀幾遍。

⑤教師出示課文第六、七自然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這兩段課文。可以和四人小組討論讀;可以把喜歡的詞句讀給同座聽;可以和好朋友一人讀一句交替讀。

⑥全班交流。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體會?你是從哪裏得出這個體會的?鼓勵學生聯繫課文,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

前後聯繫,延伸拓展

①教師引導學生回憶《陶罐和鐵罐》帶給大家的啟示。

②學生分析、比較《陶罐和鐵罐》與《獅子和鹿》這兩篇課文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③學生自己設計作業,可以摘抄課文的好詞佳句;可以有感情朗讀課文;可以比較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的異同。

B案

課前準備

①學生複習《陶罐和鐵罐》,思考課文的寓意。

②課文朗讀錄音帶。

複習回顧,揭示課題

①分角色朗讀《陶罐和鐵罐》。

②學生交流查找的有關鐵會氧化的資料。

③師生共同回味寓意:鐵罐很堅硬,這是鐵的優點,但同時又具有會氧化的缺點。陶罐容易碰碎,這是陶製品的缺點,但同時又有不會氧化的優點。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自己和別人的優點和缺點。

④教師板書課題:獅子和鹿,請學生讀題。

⑤學生聽課文朗讀錄音,思考:這篇課文通過獅子和鹿的故事,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開展讀書闖關活動

①進行闖關活動總動員,講清方法及規則。共設三關:第一關是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關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關是聯繫已學課文和生活實際瞭解本課寓意。同座同學互為闖關員和守關員,做闖關的準備。

②學生自主讀書,做闖關的準備。

③同座同學開始闖關。一次沒有過關,可以練習後再次闖關。

④彙報、交流,展示闖關情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參與第一關展示的可加1顆星,參與第二關展示的可加2顆星,參與第三關展示的可加3顆星。

a.願意參與第一關展示的同學自己主動站起來,開火車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做守關員,看他們是否能通過。

b.願意參與第二關展示的同學自己主動站起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師生互相評議,看哪些地方讀得有感情,也可請讀書同學自己介紹一下,為什麼這樣讀。

c.願意參與第三關展示的同學自己主動站起來,説説自己領悟到的寓意。看誰能聯繫已學課文和生活實際説得有理有據。

⑤增設一項特別獎項——“智慧星”:鼓勵學生比較《獅子和鹿》與《陶罐和鐵罐》的相同之處。

拓展練習,引導實踐

①摘抄本課中你認為寫得寫的詞句。

②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其他人聽。

③課後找《伊索寓言》讀一讀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2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練習用紙。

一、課前練習

1、認識鐘錶整點和半點

2、填空:3時30分=(:)11時=(:)6:00=()時

二、情景設疑

1、師生談話

師:令人振奮的運動會剛剛過去,還記得當時的口號嗎?

生: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刻苦鍛鍊,振興四小。

師: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更強壯,看,咱班的張彬在做什麼呢?仔細聽認真看,你知道了什麼?

2、情境質疑

情境1

彬:作業寫完了,幹什麼呢?對了約張洞名去跑步吧(嘟…..嘟…..0

銘:喂,找誰啊?

彬:張洞銘,今天有空嗎?我們一起去跑步。

銘:哦,今天不行,我有事,明天行嗎?

彬:好吧,明天6:00在明珠花園見,不見不散。

銘:好的。明天見

師質疑:他們倆個能按時見面嗎?從他們的對話中你知道了什麼?(板書:6:00)

生:A不能,因為沒説是上午還是下午

B能......

師·:我們一起看看接下來到底發生了什麼?

情境2

(門鈴響叮-----咚)

彬:誰啊,一大早就來敲門?

銘:我是張洞銘,你怎麼還在家?

彬:怎麼了?

銘:你不是説6:00在明珠花園見面去跑步嗎?我等了你兩個小時了

彬:嗨,我是説下午6:00

銘:啊??

彬:真笨

師:為什麼張彬和張洞銘沒按時見面?

生A:他們沒説是上午6點還是下午6點。(師板書:上午6時、下午6時)

生B:......

師:如果是你約同學你會怎麼説?張彬你準備是什麼時候的6時跑步呢?

生:......

師: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生:有兩個6時,分不清了.....

3、圖片引入

師:老師再給大家看一組圖片(幻燈),看看是幾點小朋友在幹什麼呢?

生:9點

師:怎麼有兩個9點呢?它們是同一時刻嗎?(板書:上午9時,下午9時)

生:......

師:看來一天不僅有兩個6:00還有兩個9:00呢。

三、探索新知

1、趣味引入

師:度量一天的時間工具是“鐘錶”,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天裏的時間,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動畫,邊看邊回憶一天是怎麼形成的同時大家都想一想一天有多少個小時?

(課件演示:鐘錶上時針在一天的時間裏的轉動過程)

師:仔細觀察,小組同學互相説,從中發現了什麼?

學:生彙報交流......

師小結:一天有24個小時,地球繞着太陽轉,地球在繞着太陽轉的同時,自己還不停的旋轉。地球自己旋轉一圈所需的時間,就定為一日。一日是24時。也就是一天一夜時間規定為24小時,從夜裏0時------24時。0時是新的一天的開始也是前一天的結束,是今明兩天的分界線。(幻燈)

師:想想在哪裏見過0時?

生:......

師:我們來看一段視頻(春節晚會倒計時視頻)

師:24時也叫0時,我們再次看課件。(師指明學生描述圖中同學在什麼時間幹什麼呢)

生:......

(板書:晚上12時,早上7時,上午8時,上午9:30,中午12時,下午2時,下午4:30,晚上7時,晚上8時,晚上9時30分)

師:剛才我們説的早上幾時上午幾時和下午幾時晚上幾時都是普通計時法,(板書:普通計時法)接下來我們再看一組節目預報,看看這裏是怎麼計時的,你能知道對應的時刻嗎?我們給這種計時法起個名字吧。

(幻燈出示課本節目預報表)

生:......

師:(板書:24時計時法)

2、比較2種計時法

師:你認為普通計時和24時計時法有什麼不同,應用時要注意什麼?

生:討論、交流......

師小結: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刻,前面要加上“早上、上午、下午”等時間詞,而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不要加這些時間詞,上午鐘錶上是幾就我們就説幾時,中午12點後,鐘錶上是幾時就把鐘錶上的幾時加上12就可以了。

3、評價

師:你喜歡哪種計時法?為什麼?

生:交流——24時計時法簡潔、簡便

師小結:生活中郵電、交通、廣播電視等部門計時,為了簡明不易出錯,都採用24時計時法。(幻燈)

師: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24時計時法?

生:......

(師出示課件:電子錶、火車票、肯德基營業時間、車站站牌)

4、轉換方法

師:歸納説一説普通計時法轉化成24時計時法的方法

生:上午的時間不加12,下午的加12,把時間詞去掉

師小結:上午的時間,也就是鐘錶第一圈走過的時間不用加12,直接吧時間詞去掉就行了,下午的時間也就是第二圈的時間加上12並且把時間詞去掉。

(完善板書,把普通計時法轉換成24時計時法)

師:説説24時計時法轉化成普通計時法的方法

生:......

師小結:24時計時法轉化成普通計時法時,把相應的幾時減12就可以了,用普通計時法時一定要注意在全面加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時間詞就可以了

(師出示CCTV---少兒的節目預報表)

四、鞏固練習

1、運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

師:同學們已經會用24時記時法記時了,老師希望你能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運用24時計時法,現在我們學校的紅領巾廣播站正在招聘小廣播員,條件就是要用24時記時法預報,你想試試嗎?老師相信你能行

(師出示紅領巾廣播站節目預報)

師:可以給它加一個開頭和結尾,例如:紅領巾廣播站開始廣播了,下面先向你預報今天的節目......節目預報到此結束,歡迎同學們到時收聽。

2、作息時間

師:夏季快到了,這是一份夏季的作息時間表,你能把裏面的兩種計時法進行轉換嗎?

3、課本25頁

4、課本25頁“練一練”1題

五、小結

師:經歷這次時間之旅,你有什麼收穫?

師:學完這節課,張彬你再約朋友時可以怎麼説?

彬:……

六、作業

1、制定作息時間表

師:一寸光陰一寸金,希望同學們合理安排時間,做時間的主人,下面是老師的作息時間表,課下請同學們也制定一份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堅持好的作息時間,合理利用時間

(幻燈)

2、觀察日出日落時間課本26頁3題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3

一、數與計算:

1、萬以內的加減法(筆算)

2、有餘數的除法

3、多位數乘一位(口算、筆算)

4、分數的初步認識

二、量與計量:

1、測量(毫米、分米、千米、噸)

2、時、分、秒

三、空間與圖形:

1、四邊形

2、周長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複習包括本冊所學的主要內容。複習共分為六部分:萬以內的加、減法,有餘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四邊形,時、分、秒及千米和噸,分數的初步認識。本冊第八單元“可能性”和第九單元“排列、組合”是為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而安排的,只要學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總複習中沒有單獨安排複習。

總複習的編排注意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便於在複習時進行整理和比較,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本單元的重點是複習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多位數乘一位數,以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四邊形,有餘數的除法,分數的初步認識,千米和噸的認識,時、分、秒等內容也比較重要,也要讓學生切實理解和掌握。

下面就各部分內容的複習作一簡要説明。

1.“萬以內的加、減法”的複習。

本學期所學的萬以內的加、減法是在二年級下學期學習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三位數的加、減法,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難點是連續進位的加法和連續退位的減法。根據《標準》對數與代數內容的安排,第一學段只學習三位數的筆算加減法,而第二學段沒有安排筆算加減法的內容;也就是説小學階段筆算加減法的最高要求就是三位數的筆算加減法。因此,本單元的內容要讓學生切實學好,並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2.“有餘數的除法”的複習。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為後面繼續學習除法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要讓學生會解決有餘數除法的問題。

3.“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複習。

這部分內容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和掌握計算方法,能夠比較熟練地筆算、估算多位數乘一位數,並能夠解決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實際問題。多位數乘一位數是筆算乘法的開始,要讓學生切實掌握。

4.“四邊形”的複習。

這部分內容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周長的概念,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至於四邊形的概念和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學生初步認識就可以了。

5.“時、分、秒”和“千米和噸”的複習。

本學期所學的“時、分、秒”是在一年級初步認識時間的基礎上,讓學生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並進行簡單的計算和估計。“千米和噸”主要是讓學生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建立噸的質量觀念,知道千克和噸之間的進率;能夠進行時間和質量的簡單計算和估計。這兩部分內容與現行九年義務教育教材比,加強了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加強探索性,並注重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

6.“分數的初步認識”的複習。

這部分內容的重點是讓學生初步認識簡單分數的含義,初步體會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就是幾分之一,這樣的幾份就是幾分之幾,都是分數。至於簡單的分數大小比較和計算,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數的含義。

【教學目標】:

系統梳理本冊所學知識,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計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全面達到本學期的教學目標。

1、會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兩、三位數,並會進行估算;能熟練地計算除數和商是一位數的有餘數的除法。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於10),會讀、寫分數並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4、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7、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8、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四邊形以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用4課時進行復習。複習時,對於本單元的主要內容要重點複習,瞭解每一名學生在學習中還有什麼困難,切實加以解決;其他內容的複習,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對學生掌握得不牢固的內容要重點複習,使學生都能夠達到本學期的教學目標。

2.複習萬以內的加、減法時,結合教科書第120頁的第1題,可以先讓學生説一説黑板上這道題的計算錯在哪裏,應該注意什麼;然後再讓大家做第1題,做完後再進行全班交流,結合學生計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説一説計算時應該注意什麼。再讓學生做第120頁第2題,筆算之前可先估算一下,最後集體訂正。

3.複習有餘數的'除法時,讓學生通過做第120頁的第3題,瞭解學生計算有餘數除法時還存在什麼問題,及時糾正;再通過一定的練習達到計算熟練。結合第121頁的第4題,要了解學生列式及單位名稱寫得對不對,讓學生結合題意説一説自己是怎樣解決問題的。

4.複習多位數乘一位數時,結合第121頁第5題,先讓學生估算,再筆算;然後全班交流算法,針對計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訂正,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達到本學期規定的教學目標。

5.複習四邊形時,要注意歸納整理,使學生知道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聯繫和區別。結合第121頁第7題,學生畫完幾種四邊形後,讓學生進行全班交流,説一説每種圖形各有什麼特徵,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是什麼。結合第122頁的第8題,讓學生説一説周長的概念,怎樣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6.複習“時、分、秒”和“千米和噸”時,要注意全面複習學過的時間單位和質量單位,結合實例讓學生體會這些單位的大小和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

7.複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除了結合第123頁的第11、12題外,還要結合一些實例使學生理解分數的基本含義,體會到“整體”既可以是各種實物,也可以是各種圖形。

8.關於練習二十六中一些習題的説明和教學建議。

第1題,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再全班交流計算方法,使大家知道解決這類問題可以用簡單的推理的思考方法。如第1小題,先想個位上幾加4等於7,3加4等於7,所以上邊空格填3;十位上6加幾等於10,4加6等於10,所以下邊空格填4;得數的百位上雖然是9,但是十位上向百位進了1,所以要想幾加3等於8,5加3等於8,所以上邊空格填5。

第7題,可先找幾名學生説一説題意,如果大家理解題意了,可以讓學生獨立解答;如果大部分學生沒有理解題意,可以分小組討論(不要討論解答方法),再讓學生獨立解答。最後,全班交流解答方法,使大家知道只要分別求出正面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再加上15釐米,就是所求的結果。

【課時安排】:共4課時

第1課時:萬以內的加、減法有餘數的除

第2課時:多位數乘一位數四邊形

第3課時:時、分、秒、千米和噸

第4課時:分數的初步認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4

一、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周長

1、剪一剪,初識一週邊線

秋天的樹葉色彩繽紛,形狀各異,每一片葉子都是秋姑娘寫給我們的信。老師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給我的一片樹葉。

師:你能幫我剪下來嗎?可以怎麼剪?(師引導突出一週邊線)

師:一定要從他指的這個點開始剪嗎?

小結:從哪裏開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樹葉一週的邊線,最後回到起點就行了。

(請學生剪下樹葉)

2、描一描,再識一週邊線

老師這兒還有一片樹葉,你能一筆描出它一週的邊線嗎?[板書:一週邊線]

3、比一比,初步認識周長

師:這兩片樹葉一週的邊線一樣長嗎?

對呀,邊線是有長度的,有的邊線長一些,有的短一些。樹葉一週邊線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完成板書]

二、結合身邊實例,認識物體表面的周長

1、摸一摸,圍一圍,説一説

(1)用掌心摸一摸我們坐的課桌的表面。這個課桌面也是有周長的,用手指圍一圍課桌面的周長在哪裏。誰能説説什麼叫課桌面的周長?(課桌面一週邊線的長度是課桌面的周長)

(2)拿出數學書,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數學書封面的周長在哪裏?比劃給同

桌看。什麼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數學書封面一週邊線的長度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

2、辯一辯,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個蘋果,這個蘋果的周長在哪裏?

師:蘋果是個立體物體,不好表示周長。但是如果我們把蘋果切開,就露出了一個切面,像這樣的平面就有周長。

誰來指一指蘋果切面的周長?

(2)找一找你身邊,哪裏還能找到周長?

生:黑板面的周長,門表面的周長等

(3)小結:剛才我們認識的這些都是物體表面的周長。其實很多平面圖形上也有周長。

(設計意圖:對“周長”概念的建立,我設計首先是認識物體表面的周長,進而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其中通過一個立體蘋果實物,讓學生理解,周長是指物體“表面”一週邊線的長度,潛移默化中,起到了物體表面與平面圖形這兩方面的紐帶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圖形的周長

1、操作交流中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

師:描出這些圖形的周長,並説一説什麼是它的周長

(幾人板演,其它學生完成在書本62頁)

2、變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圖形周長的認識

師:你們看,房子圖上開了一扇門,現在這個圖形的周長和原來一樣嗎?變得怎樣了?

學生辯論後明確,周長變了,變長了。

師:呀,房子圖上又開了窗,現在這個圖形的周長和開了門的房子圖相比,變了嗎?

學生辯論後明確:周長沒變。

明確:圖形的周長只和外面一週邊線的長度有關,與圖形裏面的線段無關。

師:這也是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認識嗎?它有周長嗎?為什麼?

學生辯論後明確:沒有周長,因為從起點圍,圍不到一週。

師:添上什麼它就也有周長了?

生:

總結:看來,只有怎樣的平面圖形才有周長?(起點和終點手拉手,封閉起來的圖形只有周長)

(設計意圖: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在描周長、剪周長的具體活動中並不能完全建立“周長”的概念,它還需要一定的觀察、比較、思辨等思維活動的參與。怎樣幫助學生建立較為豐富而深刻的“周長”概念呢?我設計了一個逐步遞進的衝突情境——開門的房子、開窗的房子、以前學過的角,讓學生在經歷衝突的過程中深化對“周長”含義的理解。)

四、自主動手操作、測量計算周長

學到這兒,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有周長,封閉的平面圖形也有周長。

1、探索規則圖形的周長測量計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釐米,你有什麼好辦法?同桌論討商量。

(用尺量,再計算)

請兩位同學合作到黑板上測量,其它同學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這個三角形的周長,用這樣的方法還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圖形的周長?為什麼?

小結:用線段圍起來的圖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計算的方法得到周長。

2、探索不規則圖形周長測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這片樹葉的周長,可怎麼辦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線圍一圍,再量出線的長度)

兩位學生上台操作,得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大約57釐米。

3、在圖形的變化中體驗周長的變化

這是一個方格圖,每個方格的邊長是多少?

(1)求一個方格的周長

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在這個方格圖中來求正方形的周長,我們既可以數,也可以算,都是求這個正方形所有邊線的總和。

(2)求3個方格的周長

這個圖形是由3個方格拼成的,你覺得這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

預設:12釐米、8釐米、10釐米

師:答案不一樣了,你支持哪種答案的説説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觀點可以舉手提問或反駁。

師總結:通過剛才的辯論,我們進一步明白了圖形的周長就是它一週邊線的長度,要求周長,關鍵是找準圖形的一週邊線。

(3)求4個方格的周長

這個圖形是由4個方格拼成的,你認為它的周長又是多少呢?你是怎麼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嗎?

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周長都是8釐米,但是你看看它們形狀一樣嗎?

那你想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由3個方格拼成的圖形並不是3個方格周長的總和。我利用這個“認識易錯點”顯現學生的真實思維過程,引發學生產生強烈的認知衝突,讓學生在爭辯中深入思考,從而強化學生對“周長”的正確認識,有效地避免了錯誤。)

五、實踐應用周長,積累測量經驗

今天,我們和周長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長呢?那就讓我們來執行幾項任務吧。

1、先請4人小組的組長來抽取任務

2、在做任務時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軟尺,米尺等)可以由組長到工具角借,請工具管理員介紹工具的用法3、小組合作,教師指導

1號任務:測量一元硬幣的周長

2號任務:測量課桌面的周長。

3號任務:小組內選一位同學,測量它的腰圍

4號任務:沿中間曲線剪開,想辦法弄清楚剪開後兩個圖形的周長

①周長>②周長()

①周長<②周長()

①周長=②周長()(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圖形剪開來比。)

4、彙報交流

5、教師評價,評選出“智慧小組”、“團結小組”、“文明小組”

(設計意圖:採用分小組來抽取任務的形式能較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得小組間產生競爭意識,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學生在自主測量物體和圖形周長的過程中,經歷觀察、測量、計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實際中去認識和理解,讓孩子們在操作中經歷,在經歷中應用數學知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5

教學反思:

前面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是在學生認識時、分、秒後學習的一種記時方法,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用途比較廣泛,與學生的生活聯繫非常密切,通過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珍惜寶貴時間的好習慣。生活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普通記時方法,絕大多數會用普通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抓住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異同,加深學生對24時記時法的理解。在教學中注重內容的趣味化、生活化、讓更多的孩子喜歡數學。

一、情境教學生活化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説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得精彩描述。我把教學內容與學生電視節目的生活經驗進行整合,找到生活與知識的契合點,為學生創作與真實生活“親密接觸”的機會,並引導學生在生活問題中發現數學問題,常使用數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是孩子獲得知識的重要源泉,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我們在使用教材教學時,應注意創設輕鬆、活潑的教學氛圍,使教學活動源於孩子生活,源於孩子好奇之事,引導孩子積極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去體驗,讓他們親身感悟數學知識。所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我仍然注重密切聯繫生活,考慮到知識點比較多,所以藉助時間軸,使學生直觀的明白了在一天時間裏時針走了2圈,共是24小時,同時瞭解了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並且能夠初步學會二者之間的轉化這幾個知識點。然後,在學生接受了新知識後,就讓他們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是用24時記時法記錄時間的,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同時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三、教學評價關注學生的發展,師生互動,鼓勵學生自主性學習。

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是面向“過去”的評價;關注過程的形成寫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新課程改革強調評價重心逐漸向更多關心學生求知的過程、探索的過程和努力地過程,關注學生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在這堂課中,也包括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到,面對我的學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師,而做能提供幫助的好朋友,用激勵的語言,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提供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努力後獲取成功。例如;一位女生在應聘小小播音員這一環節時,第一次雖很流利,但出了點差錯,我並沒有及時指出,而是請同學指出問題,給予幫助,然後再次請她播報節目。第二次的她發言既正確又流利,獲得了全班的掌聲,隨即自信的坐了下來。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鞏固練習生活化

提倡“生活化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教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在看的數學,摸到數學。從而使數學生活化,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XX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自覺的數學是脱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縹緲。相信在以後的教改路上,我們會把數學的生活性挖掘得更深,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五、重視合作交流,重視總結,中師板書,有效突破重難點。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教師為學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主動探知。本節課教師讓學生合作交流的問題是:把普通記時法改寫成24時記時法要注意什麼?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合作交流的時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各抒己見,自己派代表向全班發言。再讓學生完整的説出各小組的發言,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規範的簡潔的總結,並通過課件將總結的重點加以圈點,使學生一目瞭然,有效的突破了重難點的知識。

評析與研討:

數學課要為學生所喜歡,我認為並不在於數學內容本身,而在於教師如何藝術地組織材料。這節課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情景,學生的狀態是那樣的積極和主動,他們觀察思考,並是通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決問題。

這節課是大部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但我發現有少數學生不太適應這種教學形式,因此,教師要考慮如何全面照顧到所有的學生。

另外,這節課我雖然做了充分地準備,可是課上仍有很多不盡人意之處,由於教室的flash版本老,課件沒有播放出效果,導致學生對新授知識的學習不直觀。教學設計過分注重課件而忽略了實質性內容,聽了李校的點評我知道,自己需要好好錘鍊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還太多,需要不斷地鍛鍊自己。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6

設計説明

噸這個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觸,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節課,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組織算一算、估一估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感受和體驗質量單位噸。

1.創設情境,豐富學生對噸的感性認識。

三年級的學生,生活經驗很少,接觸這些質量單位的機會更少。針對這種情況,光靠教師的講解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課件,讓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主動接受信息,豐富學生對噸的感性認識。

2.結合已有知識經驗,讓學生利用各種推理方法來解決問題。

在學生認識了噸,掌握了噸與千克的關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例8,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各種推理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一猜同學或老師的體重。

2.講故事。

張伯伯的農場今年獲得了大豐收,收穫了好多的大米,張伯伯要把這些大米裝在袋子裏,準備運到城裏出售,他會選擇什麼樣的車呢?

設計意圖:通過猜測遊戲和故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師生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噸。

(1)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張伯伯要運送大米,選擇集裝箱和火車運送,你知道它們分別能裝多少噸貨物嗎?(學生看車廂上的數,説出它們的載質量)

(2)1噸到底有多重呢?還是讓這些大米告訴我們答案吧!

課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學生通過計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課題:這10袋大米的質量就是1噸,噸是比千克還大的質量單位。(板書:1噸=1000千克)

2.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1)在班級裏找到一名體重約25千克的同學,問:10名這樣體重的同學大約共重多少千克?

40名這樣體重的同學呢?(指出:40名這樣體重的同學大約共重1噸。然後讓班級的40名同學到前面站成密集隊形,體會1噸的視覺效果)

(2)讓學生完成課堂活動卡,豐富對噸的感性認識。

(3)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質量是1噸的物體。

(4)説一説日常生活中什麼情況下用噸作單位。

(計量鯨、大象的體重,計量煤炭、建築用的沙石的質量等)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7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cm,藉助實物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並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嚴謹、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長度單位,用釐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數學課文、鉛筆等。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比一比這兩本書,哪本長,哪本短呢?兩本書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們這幾課就學習這個問題。

2、探究新知

學習第2頁例1。

提出問題:

a、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小組討論。

b、交流彙報: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鉛筆、鉛筆盒、課本做為工作測量。下面每4個人為一組和老師一起用手測量課桌的長度。

C、動手操作,合作完成。

彙報:相同的課桌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同呢?學生的五拃長,老師的三拃長。

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結果一定會是不同的。

歸納: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為標準進行測量。

學習第3頁例2

a、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麼?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數字小格大格釐米、

尺子上的線有長有短,我們叫它刻度線。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b、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1釐米?

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圖釘、田字格本,小組合作,共同操作。

學習第3頁例3

a、發一張課前準好的彩紙,請同學們先估量一下它的長度,然後動手操作量一量。

b、請一名同學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確,然後同學評議。

教師:一定要把彩紙的左端對準直尺上的刻度0,然後看右端在哪個數字上,就是幾釐米。

3、課堂練習

學完測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試着測量準備好的鉛筆等物體。

教師提出要求:

a、正確準確的測量自己準備好的物體(鉛筆、橡皮、小刀等)

b、先獨立測量後小組交流

c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體的左端要對準直尺上的“0”刻度。

4、鞏固提升

1、用直尺測量自己的數學課文的短邊。為了照顧理解能力差點的孩子,鞏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難的安排。

2、課件出示兩種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哪種是正確的,這樣的練習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準確的掌握測量的方法。

課後小結

a、提問: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b、教師總結

1、釐米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在裏面尺上,每相鄰兩個數之間是1釐米。

2、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物體時,要把直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板書

認識釐米和使用釐米測量

1、認識刻度尺

2、認識1釐米從刻度0到刻度1

3、認識幾釐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右端對着數字幾,就是幾釐米。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8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0頁例2,練習十五第4~7題。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估算的過程,初步瞭解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方法,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用多媒體幻燈片逐一出示各種圖片,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用乘法計算的問題。

圖片內容是:

郵局郵票出售處,有的郵票一枚80分,有的郵票一枚60分。

百貨商店鞋櫃,一雙旅遊鞋78元,一雙皮鞋164元。

電影院售票處,日場一張電影票15元,夜場一張電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約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櫃枱,每盒圖釘120個,每包日記本25本。

2.出示課本第70頁例2主題圖:三年一班29個同學去參觀航天航空展覽,門票每張8元。

請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補充提出:如果老師這時只帶250元錢去,夠嗎?

二、嘗試解決

教師先請學生猜一猜帶250元夠不夠?再請學生思考怎麼知道我們猜得對不對呢?看看小精靈是怎麼説的?

怎麼才能知道8×29大約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們前面學過的計算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啟發學生想出前面我們已經學過整十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口算,我們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數來估算。

因為8×30=240,所以8×29的積比較接近240,我們可以列成算式8×29≈240。再由小精靈介紹約等號。

可見帶250元夠買門票。

三、拓展引申

估計下列幾道乘法算式的積大約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説明各應看成幾百或幾十。説明因數是三位數時,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數即可。

四、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第70頁“做一做”中的4道題。先由學生獨立計算,然後集體訂正答案。結合訂正答案的過程讓學生説一説估算的過程。

2.用上課開始時呈現的幾個問題情境和學生們提出的問題,讓學生估算結果,找出答案。

3.請學生舉出幾個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五、課堂小結

1.這節課開頭我們碰到了什麼問題?是怎麼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的?

2.上這堂課,你有什麼感受和體會?(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我們應儘可能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來解決。)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9

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

一、教材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

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並認識簡單的路線圖。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依照兒童空間方位認知順序進行編排,提供豐富的生活和活動情境,幫助學生辨認方向。

二、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第1課時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教學內容:教材第2至3頁例1及練習一第1題。

教學目標:1.通過活動體驗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

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辨認東、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養

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觀察主題圖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並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

在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2008年的奧運會在哪裏舉行嗎?這是我們祖國的驕傲,也是

全國人民努力的結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體驗,探究新知

1.觀察主題圖

(1)出示第2頁彩圖。

(2)我們現在來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你們看見了哪些建築物?願意當小導

遊為大家介紹一下嗎?同桌之間互相解説。

(3)指名上台講。

2.學習例1:出示第3頁彩圖。

(1)圖上畫的是小明和他的學校,你能告訴老師他在幹什麼嗎?大家想和他一

樣去我們的操場上認識這四個方向嗎?

早上太陽在什麼方向?面朝太陽,我們面對的是什麼方向?背對的方向是什麼方

向?

學生相互説説自己前面的和後面的方向。

現在同學們像老師一樣伸開兩臂,我們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讓學生説説學校的東、南、西、北各有什麼建築物。提問學校的教學樓等

建築物在操場的哪一面?

(3)請4位同學面朝4個方向背對背站好,讓他們説説自己面對的方向。引導

其他同學觀察和發現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

強調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4)回教室填寫例1。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説一説教室裏東、南、西、北各有什麼(練習一第1題)?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説一説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説我做: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四、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回家按照4個方向觀察房間的擺設,明天來告訴大家。

板書設計:位置與方向

早上太陽在東方

面東,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教學反思】:

第2課時繪製平面圖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例2及練習一第2題。

教學目標: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築物的位置關係,並集體交流,使學

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製的。

2.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製的。

教具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入情境

複習四個方向,請學生介紹學校四個方向的建築物。

想讓更多的人瞭解我們學校,可以使用校園示意圖。

二、動手操作,學習新知

出示第4頁彩圖。

1.這些小朋友正在繪製示意圖,看過他們的情況你能説出繪製校園示意圖時要畫上哪些內容嗎?

2.生繪製校園示意圖。

3.小組交流展示。

4.看第4頁彩圖,説説怎樣畫更簡便、更清楚?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6頁第2題彩圖。

這是小明的房間,你能幫他介紹一下四面的擺設嗎?

2.一人説房間的陳設,一人繪製出平面示意圖。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製。

3.全班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把有關方向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會了繪製簡單的平面示意圖。課後請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製一張標準的校園示意圖給你們的爸爸媽媽看看,向他們介紹我們的校園。

板書設計:繪製平面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教學反思】:

第3課時看簡單的路線圖(一)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例3及練習一第3、4題。

教學目標:1.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培養學生的辨別能力和數學實踐能力。

3.幫助學生了解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難點: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具準備:掛圖、指南針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頁例3彩圖。

小明來到了一個陌生的街區,我們來幫小明看看這個街區有哪些主要建築物。在這張圖上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問的是你,你能準確的告訴他行走路線嗎?

二、新知探索

1.圖上只標明瞭北方,其餘三個方向你能辨認出來嗎?

2.誰能説説少年宮的位置?體育場的位置呢?

按那個小朋友告訴小明的路線能到達少年宮嗎?你能告訴小明去體育場怎麼走

嗎?

3.根據掛圖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來?

小結:剛才大家説了好多行走路線,我們在為別人指路的時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築物的位置,然後告訴問路人行走的路線。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5頁“做一做”彩圖。

生説圖上的信息,辨認四個方向。

描述某些建築物的位置。

2.練習一第3題。

3.練習一第4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

五、擴展延伸

介紹四大發明的指南針。

板書設計:學看路線圖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説出路線

【教學反思】:

第4課時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教學內容:教材第8頁例4及練習二第1、2、3、4題。

教學目標:1、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方向。

2、藉助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通過知識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

教學過程

一、佈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麼?(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瞭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彙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並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製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説説校園裏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麼建築。(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藉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麼位置?你是怎麼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麼建築。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後製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説一説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説説十堰在北京的什麼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麼方向?

五、全課小結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10

教學內容: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97~98頁的第7~11題

教學目標:

1.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會正確比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數的大小。

2.在創造分數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3.經歷遇到困難、克服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感受到應用數學的樂趣,體味出數學無處不在。

重、難點:

鞏固與分數相關的知識,在有序思考的前提下合理應用知識解決較複雜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回顧再現

師:(課件出示教材91頁主題圖畫面)同學們,近一段時間我們一起初步認識了分數,你能對着圖説一説你對分數都瞭解了哪些知識嗎?學生結合主題圖,各抒己見,表述自己心中的“分數”,回憶再現新授課中有關的知識及方法,只要正確,教師就應予以肯定。

(設計意圖:在練習課的開始,教師提供了一個比較開放的情境,使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回憶再現新授課中有關分數的知識及方法,教師能夠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作出診斷及點撥,同時為後面的練習做好準備。)

二、分層練習,強化提高

1.看圖寫數我能行97頁第7題。

①出示題目

②學生獨立寫出答案

③學生彙報計算結果,並説思維過程。

(設計意圖:此題以表格形式呈現了四種不同的圖形,要求學生把塗色部分和沒有塗色的部分分別用分數表示出來,滲透了單位“1”的組成,為後面學習分數的簡單加減法做一些準備。)

2.男女生擂台賽98頁第8題

①出示題目

②男女生分組比賽,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組先完成,並且全部正確。

③男女生分別説出每小題比較的過程與方法

④根據男女生的表現教師做出公正的評價與評判結果。

(設計意圖:此題是分數大小的比較綜合題,沒有給出分數的直觀圖,這樣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説出比較的過程。)

3.心靈手巧我最棒98頁第9題

①出示題目

②剪一剪,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同樣大小的圓形(或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在剪得過程中,注意強調平均分。

③彙報交流:指名上台交流學生的剪法及及比較的思路,對於有創意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讚揚,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新動力。

④教師小結:結合學生的剪法,使學生明白,3個圓(或長方形、正方形)的和1個圓(或長方形、正方形)的是相等的。

(設計意圖:此題並沒有僅僅囿於課本提供的圓形,教師要求學生課前準備好了其他形狀的圖形紙片,讓每一個學生在動手剪,動口説的過程中,比較大小,充分展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明白了3個與1個相等的道理。)

4.蛋糕裏的分數98頁第10題

①出示題②看一看:你看到了什麼?

③説一説:蛋糕平均分了幾份?爸爸吃了多少?媽媽吃了多少?小女孩吃了多少?還剩下多少?

④比一比:誰吃的最多?誰吃的最少?

⑤填寫課本。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11

教學內容: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99-101頁例1、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練習二十三的1、2題。

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簡單計算》。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了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分數,並能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為他們探究同分母(分母小於10)分數加減法及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奠定了基礎。但受整數加減法的影響,學生很可能認為+等於,鑑於這一點,教學時着重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確表象;在操作中體會,得出正確結論;在交流中明理,認識到分數計算中分數單位並沒有發生變化,從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理念,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2、通過小組合作探索、對比觀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4、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算理,正確計算。

教學方法

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算理,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以及採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效、有益。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複習舊知,夯實基礎

⑴、讓學生任意説説想到的分數,師隨機扳書這些分數:、、……)

⑵、根據板書,用“幾分之幾裏面有幾個幾分之一”的話説一説。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之前已經學過有關分數的知識引入新知,不僅進行了有效的複習,而且由問題引發學生猜測推想,滲透新課所要運用的知識,為後續教學打下基礎。)

2、巧設情境,生成問題

分吃生日蛋糕的情景:

⑴、小明今天過生日,全家為他準備了生日蛋糕,媽媽將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1塊,媽媽吃了2塊。

⑵、(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小明吃了蛋糕的,媽媽吃了蛋糕的)

⑶、情景存疑:“根據這兩個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學生可能提出:

①小明和媽媽一共吃了蛋糕的幾分之幾?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12

學情分析:

在學習“三位數和三位數的連續進位相加”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兩位數和兩位數進位相加,對列豎式進位相加已經有一定的瞭解。本課是在學生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和三位數加三位數進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進位激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教學內容:

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法)。(教材第38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的計算法則,會筆算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

2、學會進行驗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學會合作學習,樂於與別人交流。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進位加法的計算法則、驗算的方法。

難點:理解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1。

教學教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先估一估,再筆算下列各題。

238+91= 659+306=

筆算加法時應注意什麼?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向前一位進1。

我們學習了不連續進位的加法。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部分內容,接着完成有關濕地生物的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3。

例3、某濕地有野生植物445種,野生動物298種。該濕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共有多少種?

請看題,説説你知道了什麼。(課件出示:教材第38頁例3)

我知道了某濕地有野生植物445種,野生動物298種。

該濕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共有多少種呢?自己嘗試算一算。

學生嘗試獨立解答問題;教師巡視瞭解情況。

誰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分享一下?

求濕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共有多少種,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種類數與野生動物的種類數相加,算式是445+298。我們可以用豎式來計算,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滿十就向前一位進1,結果是:

我們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這樣445+300=745;剛才多加了2,所以再減2,745—2=743。

算得對不對呢?你會驗算嗎?

可以交換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好,同學們自己試一試,算一算298+445的結果與剛才的結果一樣嗎?

三、知識運用

1、我是小醫生,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2、找朋友:把和相等的算式連起來。

277+769 423+576 766+657

521+902 125+874 358+688

可以根據和的個位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3、用豎式計算

69+93= 167+78= 449+374=

四、總結

今後我們在做練習時,要養成驗算的好習慣呦!

五、作業

1、用豎式計算。

749+284= 479+546= 857+396=

627+385= 954+288=

2、一個電飯煲295元,一個電餅鐺148元,買一個電飯煲和一個電餅鐺共需要多少錢?

3、三年級同學植樹368棵,四年級同學植樹545棵。三、四年級同學一共植樹多少棵?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13

第一單元時、分、秒

單元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2、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單元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第一課時時、分、秒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滲透珍惜時間、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學重點:

1.知道時間單位秒,理解並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

同學們,你看到了什麼?你們看,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讓我們一起倒計時,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3.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二、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1.談話:你都知道哪些關於秒的知識?你是怎麼知道的?

2.結合學生回答引導探究。

(1)認識秒針。

①出示鐘面(沒有秒針):你看到了些什麼?(時針、分針、12個數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

②出示鐘面(有秒針):它與剛才的鐘面有什麼不同?(多了一根指針。)揭示: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就是秒針。

③觀察鐘面,秒針還有什麼特點?(最細最長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學具鐘面上的秒針,指給同桌看看。

(2)認識1秒和幾秒。

①揭示: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秒。

②秒針走2小格的時間是幾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麼想的?秒針走1圈的時間呢?為什麼?

(3)理解1分=60秒。

①課件演示秒針走動1圈,學生邊觀察邊説出時間: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課件演示,學生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你有什麼發現?

③學生彙報,教師引導:秒針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了幾小格?也就是幾分鐘?你發現了什麼?(1分=60秒)

④你發現時、分、秒這三個單位間有什麼關係?(1時=60分,1分=60秒)

(3)認識秒錶和秒的計時方法。

①課件出示。

這是秒錶。一般在體育運動中用來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②介紹秒錶的計時方法。

③課件出示。

有的電子錶可以顯示到秒。你知道這個電子錶顯示的時刻嗎?(6時55分57秒)④讀出電子錶上的時刻。

⑤你還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4)體驗1分鐘、1秒和幾秒

①1分鐘有多長?

課件播放《時間像小馬車》,猜猜播放多長時間?

課件驗證。

②學生閉眼感受1分鐘。

③1分鐘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長呢?

出示鐘錶滴答聲,學生閉眼感受。

⑤1秒鐘能做哪些事?

學生暢談,課件出示。

一秒鐘,獵豹在草原上可飛奔28米;

一秒鐘,蜂鳥振翅55次;

1秒鐘,地球繞太陽轉動29.8千米,從太陽接收486億千瓦的能量,太陽系在銀河系內運行220千米,宇宙空間裏有79個星體發生爆炸結束其“生命”。

⑥感受幾秒

師吟誦《明日歌》。猜一猜,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麼想的?

計時驗證。

師吟誦《長歌行》。估一估,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麼估的?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課本第6頁第2題。

2.課本第6頁第1題。

3.課本第6頁第3題。

4.課本第7頁第7題。

四、全課總結,昇華新認識

1.課件播放《長歌行》,説説你從中知道什麼。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時間的名言警句?

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嗎?

第二課時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遊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後,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麼”?“高個指的又是什麼?”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於多少分”?“1分等於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於???(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説一説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後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1)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2)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説説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着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説説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台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迴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第三課時時、分、秒的鞏固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説一説每一題是怎麼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説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並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説一説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14

教學內容:教科書P27 28頁的例1,例2和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驗算的意義,學會對加減法進行驗算。

2、經歷探索驗算方法的過程,培養檢驗的意識和習慣。

3、通過加減法的驗算,滲透加法交換律和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重、難點:學會對加法進行驗算

課前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語引入,從生活中引出數學問題情境。

二、探究體驗:

1、在合作學習中,討論加法的驗算方法,從已有的認識出發,去探索加法的驗算方法。

2、體現算法的多樣化。

3、掌握兩種驗算方法:

(1)交換加數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它們的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減一個加數,看是不是等於另一個加數。

三、實踐應用:完成書上相關練習。

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案15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p104—111)

【教學目標】

一、基礎性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使學生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3、使學生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換想法。

二、發展性目標:

1、通過學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轉一轉、説一説等活動,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培養學習興趣。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能夠列舉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難點:研究事件的不確定現象,從不確定現象中尋找規律。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確定現象的規律性的分支。《新課標》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

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着不確定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遊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教科書中選取了學生非常熟悉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籤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還通過大量生活實例豐富學生對不確定現象的體驗,目的是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並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繫。

教科書中還設計了有趣的摸棋子試驗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的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

2、設計豐富的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不確定現象是這部分內容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從不確定現象中去尋找規律,這對學生來説是一種全新的觀念。如果缺乏對隨機現象的豐富體驗,學生較難建立這一觀念。

因此,教科書中設計了多種不同層次的、有趣的活動和遊戲,如摸棋子試驗、塗色活動、抽籤遊戲等。通過創設這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大小的體驗。

【教學建議】

1、注意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充分感受和體驗不確定現象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2、把握好教學要求。

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確定事件”“不確定事件”以及“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時,只要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的問題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經常”“偶爾”等詞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學生使用有關術語進行解釋,也不必要求學生求出可能性的具體大小。

3、本單元可用四課時進行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k7g0g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