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李杜詩五首 教案教學設計

李杜詩五首 教案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李杜詩五首 教案教學設計

   一、導語

   李白與杜甫一向被視為唐詩世界中兩座並峙的高峯,同時,他們也構成了唐詩的分野,李白於太平盛世唱響了富於浪漫色彩的詩歌情調,形成了豪放飄逸的風格;杜甫則於亂世中傾注了更多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將自己的詩歌風格定義為“沉鬱頓挫”。今天,我們從唐代成就最高的兩位大詩人的這五首詩入手體味一下他們不同的藝術風格。

   二、誦讀。體悟情韻

   (一)賞讀《峨眉山月歌》

   1、知人論世

   李白,唐代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生於西域,長於蜀地,25歲出蜀而漫遊楚湘,最終葬在當塗。他一生創作豐厚,詩歌以清新飄逸見長,《峨眉山月歌》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

   開元十四年(726),李白“駭驤筋力成,意在萬里外”,於是“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途中,他寫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可以説,受長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由於鄉土因緣,詩中峨眉月就是這樣一個意象。30年後他流放夜郎赦歸後,在黃鶴樓送蜀地僧人去長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進蜀僧晏入中京》。洋溢着思鄉情的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為《靜夜思》中人與月的瞬間精神遇合,使“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變得家喻户曉。後來又借酒力和醉態思維,創造出《月下獨酌》,《把酒問月》等詩歌神品。謫仙之月,是想象最清麗奇特、極具情感滲透力的意象。因此經過李白、蘇軾以及唐宋一系列詩人賦予明月具有人間親和感的想象和意義,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興遂漸滲透到民間風俗心理,終於在北宋形成了人倫情感非常濃郁的中國人盼團圓、慶團圓的歲時節日--中秋節了。

   2、誦讀提示並背誦

   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候的作品,受詩人詩歌風格的影響,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因此朗讀時應用舒緩語調,略顯深沉而不露痕跡。

   前三句是記敍描述文字,寫夜行所見,畫面美麗,意境深遠。朗讀時以慢調語氣,把月映之下山影川流的美妙意境傳達出來。但其間亦略有變化:前兩句以2-2-3的同樣慢速語調朗讀,儘量放慢,第三句則可以加快語速,尋求節律上的一種變化,停頓也為4-1-2,中間停頓可以放長一點,體現下句感情上的一種變化,這其實也是詩歌內在的一種變化。

   最後一句,詩人即將遠離久居的蜀地,感受相當複雜,離開故地而無限依戀,語言雖短,但可謂情誼深長。因此朗讀中注意讀得深沉而含蓄,讀出思念之情。停頓又變為2-2-3,而且“見”字後面的停頓可以特意拉長些,以便更好地讀出離別時的深深綿意。

   3、內容感知

   秋天夜晚的峨眉山,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伴隨着行船向下遊流去,直入岷江。我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今天要離開蜀地,再也見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啊。

   4、鑑賞點撥

   (1)李白的詩歇清新飄逸、音韻流暢,他的詩歌中總能刨設出一種優美的意境。同時,他又是一位感情激越的詩人。在這樣一首送別詩裏,詩人初離鄉土,感情非常複雜:一方面,離開故土深深依戀;另一方面,躊躇滿志。冀望遍遊四海以實現遠大理想。因此,外在的畫面之優美與內在感情之深沉是本詩鑑賞的一個點。

   示例:詩從“蛾眉山月”寫起,點明時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韻關係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捨。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2)體會詩作的巧妙構思、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方法。

   示例:這首詩是一首短小的絕句。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着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着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着痕跡,妙入化工。

   在表達情感方面,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這首詩只是以“蛾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藴相當豐富,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關於文中的“君”,一説指峨眉山月。《唐詩別裁集》:“月在清溪、三峽之間,半輪亦不復見矣。‘君’字即指月。”一説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則詩中山月兼為友情之象徵。

   (二)賞讀《春夜洛城聞笛》

   1、誦讀提示

   過首詩系因詩人厭倦飄零、思歸故土而作,很可能是詩人在徹夜不眠之時寫的,表達了思歸安陸的強烈感情。全詩當用低沉的調子來讀,速度要慢一些。八個詩句的節奏皆作“xx--xx--x--xx為避免單調起見,讀時對節拍的長短可適當加以調整,使整齊之中略有變化。此詩四聯皆對仗,出句與對句之間應有明顯的同隔,如一氣讀出,就聽不出對聯的意味了。

   2、知人論世

   李白24歲時就走出四川,告別親人出外遠遊。坐船東下,出三峽,過荊門,到達江陵,遊洞庭湖,登廬山,到金陵後住在揚州。27歲時,他離開揚州,經汝海,到達安陸,結婚後在安陸定居安陸北望,汝海茫茫,嵩嶽聳峙,再往北就是東都洛陽。這樣李白就以安陸為歸宿,從開元十九年(731)始三遊洛陽,圓了他暢遊帝鄉的夢想了。李白第三次遊洛陽,是在天寶三載(744)。這年,李白受招入官已經三年了。初入宮,玄宗對李白異禮有加,命為待詔翰林。李白此時認為青雲有路,正可一展宏圖了。然而事實卻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過是將李白作為一名文學侍從,供其娛樂而已。久之,李白對御用文人的生活漸感厭倦,就浪跡酒肆。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説:“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時李白生活的真實寫照。到天寶三載春,李白上書乞請還山,玄宗同意。這年春天,李白自長安回到東都洛陽。此次洛陽之行,李白會見了當時住在洛陽的杜甫,雙子星座,珠聯璧合,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之後思歸故里,寫下了這首詩。

   3、內容感知

   不知從誰家的窗户裏悄然飄出了陣陣悠揚的笛聲,這笛聲隨着春風傳遍了整個洛陽城。在夜裏傾聽一支表達惜別之情的《折楊柳》曲,誰能不勾起懷念故鄉之情呢!

   4、鑑賞點撥 

   (1)詩仙李白從24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離開四川之後,便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了。直到他62歲時,在安徽長江邊的採石磯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跡,所到之處,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動人華章。寫於東都洛陽的《春夜洛城聞笛》就是這些珍品中的一顆寶珠。“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洛城”即洛陽,是唐代的東都。“暗飛聲”寫出了笛音悠遠輕細,扣住了“夜”字,顯示出此時喧譁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平靜下來了,正因夜靜,才聽到了暗中飄渺而來的笛聲,因其飄渺,又不知發自何處,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誰”字是寫這笛聲出處不明,突出、一個“聞”字。在這萬籟俱寂的春夜裏,如絲的笛音散入春風,隨風飄進整個洛陽城裏無數沒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裏。初不經意,待靜心一聽,原來吹奏的是悽清婉轉、思鄉懷家的《折楊柳》。“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故園”,即是故鄉。詩人為施展才華,追求理想,離家赴遠,聽到這懷鄉之曲,不免情懷波動,與吹笛人以及笛音產生共鳴。詩句妙在沒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懷波動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的人啊,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遊子的心絃,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何人不起”,這是一個用否定的語氣強化肯定的心態的句子,是説只要是聽了這春夜中的玉笛之聲,每一個離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對家的懷念。中華民族是一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這一特點,牢牢扣住讀者的心理,所以,千百年來,這首詩成了遊子們經常掛在嘴邊心頭的詩篇之一。同時,也不斷滋養、強化着民族的一種向心力、凝聚力。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關於古時“折柳”的習俗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藴涵着“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進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三)賞讀《客至》

   1、這首詩大約寫於上元二年(761),這時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裏,生活比較安定。詩題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縣令)相過(拜訪)。”

   2、誦讀指導

   《客至》可讀得輕鬆些。第一聯就體現出撲面而來的春天的生機和喜悦;第二聯要讀得頓挫分明些,體現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興奮;第三聯要讀出招待客人的親切感,喜悦之中帶着自謙與愧色;末聯聲調上揚,語速可稍快,將喜悦興奮之情體現到極致。本詩節拍為二二一二式。

   3、理解內容,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翻譯本詩。

示例:屋南屋北都縈繞着漫漫的春水,只看見成羣的鷗鳥天天飛來。花間的小路不曾因為客人而清掃,茅草的院門今天才為您的光臨而敞開。離城太遠,盤中的菜餚沒有多樣,杯中的酒水因為家境貧窮只有舊醅。要是肯和鄰家的老翁相對飲酒,就隔着籬笆叫他來盡最後幾杯。

   4、鑑賞要點

   詩中的情致理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羣鷗日日來。”寫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鷗鳥飛來,或翔於水面,或集於溪邊。這是地道的南國水鄉風光。為什麼一開篇詩人就寫景呢?從“但見”,二字我們可以窺知詩人心中的奧祕:原來他太寂寞了,深盼有人來此,可是不見人來,但見羣鷗,也就只好日日與鷗鳥為伍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上句承前,意思是既無人來,也就懶得去掃門前的花徑,由它凌亂下去。表現了詩人失望的情緒,只好甘守寂寞了。這其實正是為下句作鋪墊,因為下句説的就是“客至”,它給我們呈現出一幅動人的畫面:詩人巳多日不聞敲門聲了,頗有冷落之感,這天忽聞有人敲門,急忙跑去,開門一看,驚喜萬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來了,頓時覺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氣盎然。 

“盤饗市遠無兼昧,樽酒家貧只舊醅”這不是客套話,句旬都是實情。老朋友來得突然,草堂距市鎮又遠,備辦來不及了,只拿家裏現成的酒菜來招待,更顯出主客之間的深厚友情。這跟《有客》中寫的“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一樣,都是彼此相親不見外之意。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從“盡餘杯”一語可以看出,這時酒宴已到高潮,詩人慾呼鄰翁與客人對飲,更增加了歡快的氣氛。至此結束全詩,餘味無窮--鄰翁來了沒有呢?這用不着交代,當然是來了。

   這首詩以“但見羣鷗”起,以呼鄰翁“對飲”結,感情發展的脈絡極為分明,十分耐人尋味,可以作為詩人清新明快風格之一例。

   (四)賞讀《旅夜書懷》

   1、背景介紹

   杜甫於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春攜家人自閩州折回成都,入嚴武幕,本來,有這位好友的幫助,他滿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卻不料嚴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於九月到達雲安(今四川雲陽)。《旅夜書懷》就是在這次旅行中寫的。

   這一年杜甫已滿53歲,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風痺,不時發作。兩年前,當安史之亂初平時,他曾有返回長安或洛陽的打算,但因地方軍閥乘機作亂及其他原因未能如願。這回因嚴武之死,他決心離開四川,轉作瀟湘之遊,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時了。這首詩集中地表現了他這種心情。前一層寫一個月夜,小船孤零零地停在長滿小草的岸邊,詩人從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樣廣闊,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蕩蕩,奔流不息,不禁心潮澎湃,想到自己一生的經歷。後一層先將自己的文名和命運作了一番比較。然後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給自己的一生作了總結。

   2、誦讀提示並背誦

   這首詩是感歎身世之作。前一層寫旅夜風景,其實是寓情於景,為下文抒懷作鋪墊,應當讀得緩慢一些,使聽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後一層直抒胸臆,“名豈”二句中上句為賓,下句為主--詩人後半生漂泊四方,居無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讀出壓抑感。這兩句可以不按“義羣”讀,仍讀作:“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最後兩句形象地概括了詩人的後半生生活,要緩緩讀出,有自傷漂泊之意。

   3、感知並體悟 

   微風吹拂着岸上的小草,夜晚,岸邊停着孤零零的小舟。星空低垂,原野顯得格外廣闊,大江奔流,水面上月光湧動。我有點名聲,哪裏是因為我的文章好暱?官倒是因為年老多病而罷退。飄然一身究竟像是什麼?就像茫茫天地之間一隻小小的沙鷗。

   4、鑑賞要點

   體會本詩“寓情於景”的寫作特點。

   示例:前兩聯寫景,詩眼在“獨夜舟”三字上,其餘全屬烘托。舟泊於岸,所以首句寫岸,次句寫舟。稱“獨舟”者,僅此一舟之謂也,“夜”,用於點明泊舟時間。這兩句勾畫了這樣一個境界:河邊孤零零地泊着一隻小船,桅杆高聳;岸上只見小草,不見人家,簡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寫詩人所見景色:遠處,星空低垂,原野遼闊無邊;近處,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洶湧澎湃,奔流不息。這難免使詩人感到,在這樣的境遇中,一葉小舟顯得何等孤單、渺小,它的命運簡直可以聽憑大自然的擺佈,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聯想到時光的迅速消逝……

   這小舟的命運正是詩人命運的寫照。詩人這時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王官鄭虔、高適、嚴武等在近幾年裏相繼去世,使他的孤獨感與日俱增。現在,“五載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剛剛結束,而將來的生活如何又難以逆料……

   總之,詩人的萬千思緒都藴涵在這景物描寫之中,由此再發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體會本詩“直抒胸臆”的寫作特點。 

   示例:頸聯。詩人將“名”和“官”相對提出是有深意的,因為這兩件事關係到詩人一生的命運。詩人由於詩名滿天下,儘管後半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但所到之處都受到人們的尊重和關照,這總算給了他一些寬慰。然而詩人的本志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實現其本志是他終生最大的憾事。這樣看來,這兩句顯然有主、賓之分:上句説“名”,只是作為烘托;下句説“官”,才是正意所在。這兩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實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麼呢?詩人沒有説出來,但我們從杜甫為官的經歷卻不難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視,又遭同列排擠。為什麼不説呢?那是因為詩人不願怨君,也不敢怨君。這一點,我們從他三年前在漳州寫的“聖朝元棄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證明。總之,詩人是胸存塊壘,不吐不快,卻又不能直吐出來,只能採用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

   最後兩句的意思很明白:詩人以沙鷗自況,乃自傷漂泊之意。這跟他剛離成都時寫的“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去蜀》)和此後不久寫的“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秋興其七》)語意相同。這裏有必要説明一下:詩人好以鷗鳥自況,但前後含義不同。在“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奉贈韋在丞文二十二韻》)中,白鷗是青年時期杜甫“英鋒俊彩”的象徵;但在這首詩裏,它已成了漂泊無定的動物了。

   體會詩中詞語的推敲。

   示例:《旅夜書懷》寫於作者顛沛流離的途中,且是夜裏,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獨傷感的。本詩的景物描寫與個人情感的抒發特別融和。首聯中的“細”“微”等字,與“官應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單身影相應。“危”“獨”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亂世中的淒涼孤獨,與“飄飄”“天地一沙鷗”相呼應,情景交融,揮然一體。同時“星垂平野闊”,展現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廣闊浩渺,讓人聯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正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單身影,而“月湧大江流”,不僅展現了長江奔騰雄渾的氣勢,還讓人聯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五)賞讀《登岳陽樓》

   l、知人論世

   大曆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從“岸風翻夕浪,舟雪酒寒燈”(《泊岳陽城下》)看,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杜甫曾兩次登岳陽樓,這首詩所記當是第一次,時間大約是到達岳陽之初,另一次是跟嶽州太守一同去的,也寫了詩,詩題是《陪裴使君登岳陽樓》,從詩中“春泥百草生”句看,時間是第二年春天,因系應酬之作,不如這一首有名。

   2、誦讀提示

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説“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下面兩聯説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説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尾聯説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3、結合課下注釋翻譯本詩。

   示例:從前聽説過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陽城樓。吳楚被洞庭潮分裂在東、南兩方,日月星辰就像在洞庭湖上飄浮。親人朋友沒有一個字的音訊,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隻船(伴隨自己),戎馬戰亂仍然在關山的北面,倚着欄杆我止不住淚水奔流。

   4、賞讀

   這首詩可以説是詠岳陽樓的絕唱。唐庚《子西文錄》雲:“嘗過岳陽樓,觀子美詩,不過四十字耳,其氣象閎放,含蓄深遠,殆與洞庭爭雄,所謂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輩,率為大篇,極其筆力,終不逮也。杜詩更小而大,餘詩更大而小。”這絕非過譽。

   注:這裏指的是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共100字)和韓愈的《岳陽樓別竇司直)》(共460字)。 

   先對本詩的層次內容進行分析賞讀。

   示例:前一層先敍登樓,後寫洞庭湖景觀,一起一承,章法分明。起句以“昔聞”與“今上”對應,看似平常,卻頗有深意在。“昔”,當指詩人的青年時代,又值“開元盛世”,到處都是歌舞昇平的景象,詩人既聞洞庭之名,必有嚮往之意,可惜未能一遊;如今暱,祖國山河殘破。瘡痍滿目,而詩人也到了暮年,且歷盡人生坎坷,卻有幸登樓,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詩人只敍事,不説情,把情留給讀者自己去品味。接着就給讀者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面:“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是詩人心中的畫面,僅憑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聯想到曹操詠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觀滄海》)自然,詩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後一層先説個人景況,後説國事艱難,使人擔憂,一轉一舍,顯而易見。“親朋”兩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詞。詩人自離夔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實際上已無家可歸。所以由寫景轉入抒情,先説個人景況,再從洞庭水轉換到“孤舟”,脈絡也十分清晰。至於説親朋“無一字”,顯然是無所依託之意。這又加重了詩人自傷漂泊的感情。但詩人不會停留在個人痛苦上,他總是以國事為念。因此,當他站在岳陽樓上“憑軒”遠眺時,就聯想到當時吐蕃犯邊的情況,不禁潸然淚下了。這個抒情結尾將詩的思想內容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憑軒”二宇又巧妙地照應了第二句。此結束全詩恰到好處。

   本詩的“雄渾闊大”的意境,一直為人們所稱道。還是在杜甫的年輕時代,孟浩然就以歌詠洞庭的名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見“有關賢料”)而蜚聲詩壇,但杜甫後來居上,此詩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比孟句又高出一籌。《金玉詩話》雲:“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鬥麗搜奇者尤眾。‘……莫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雄壯如在目前。至讀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吞幾雲夢”是一種形象的説法,意思是杜詩的境界比孟詩要寬廣得多,孟詩中的視野僅及於長江北岸的雲夢澤,而杜詩則擴大到了吳楚兩地,甚至把整個宇宙都包容了進去,這樣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寫不出來的。前人評這兩句詩説:“雖不到洞庭者讀之,可使腦次豁達。”這話有理。詩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寫得如此宏偉壯麗,的確包含着一個重要的意念,就是稱讚人的精神美,認為人要有開闊的胸襟,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天下大事。從這一點來看,詩人的這一番描寫正是為結尾張本,全詩的境界是統一的。試就此點談談你的感受。

   示例1:杜甫這兩句詩不僅好在有開闊的視野,而且氣象雄渾、內涵豐富,遠非他人所能及。這要歸功於“坼”“浮”兩個字煉得好。試想,廣袤數千裏的吳、楚兩地就因為有了這兩個湖,一下子斷裂為二,這氣勢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彷彿都飄浮在這湖水上面,緩緩行進,這景象又何等宏麗!莊子説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洞庭湖能負載日月、星辰,則湖水之豐厚簡直到了驚人的程度!

   示例2:第一層的“昔聞”、“今上”,表達了作者從過去到現在的數十年的心路歷程,山水風景雖佳,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賞景人的一路坎坷就決定了他悲涼的心境。“坼”和“浮”兩個字無限地拓展了想象的空間,也表現了詩人的心事。綿延數千裏的吳、楚兩地,單憑作者站在岳陽樓上眺望是望不到的,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也只能齊聚於作者的心中,而作者能一下子將山川日月在筆下運轉飛馳,栩栩如生,是非得胸有丘壑、社稷不可的。詩的背景色調也由此塗上一層蒼涼廣袤的底色。

   示例3:《登岳陽樓》寫於杜甫生命的最後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於如願了。可這次卻不是專為遊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過,詩人已經不是年輕小夥子了,而是拖着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裏,我們就能體會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語的巧妙。洞庭湖愈壯闊明朗,詩人的心情就愈黯淡淒涼,因為登樓遠眺的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北方的戰事,已經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於是,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淒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使得他老淚縱橫,久久低迴。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他那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着我們。別林斯基説:“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於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一

峨眉山月歌

蜀江行旅圖: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

           兼指友人、故士象徵鄉情、友請

板書設計二:

春夜洛城聞笛

聞 笛聲(楊柳曲) 悽清哀婉 思歸居土

板書設計三:

客至:喜,情致理趣,清新明快。

板書設計四:

景--“獨夜舟”--情

(連接載體)

板書設計五:

登岳陽樓

岳陽樓:人間景-涕泗流

家事

國事

天下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jl7dn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