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高一語文《師説》詞句全解(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師説》詞句全解(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師説》詞句全解

古之學者(求學的人)必有師。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師者,所以(來用……的)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啊。人非生而(就,承接)知之(道理)者,孰能無惑?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惑而(卻 )不從(跟從)師,其(那些)為(成為)惑也,終( 始終 )不解矣。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答了。生乎(  在 )吾前,其( 他們)聞道也(舒緩語氣)固(本來)先乎吾,吾從而( 跟從(他)並且)師(以…為師)之,出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出生在我後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吾師(以……為師 )道(道理)也,夫庸知(哪用知道 )其年之後生於吾乎?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是故(因此、所以)無(無論)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存在的地方),師之所存(存在的地方)也。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第一段,以教師的重要作用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的原則,提出中心論點。】

嗟乎!師道(從師求學的道理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就難了!古人聖人,其(他們)出(超出)人也遠矣,猶且(尚且)從師而問焉(他們);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今之眾人(一般人),其下(低於,名作動)聖人也亦遠矣,而(卻)恥( 以……為恥)學於師。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是故聖( 聖人)益(更加)聖(聖明),愚(愚人)益愚(  愚昧 )。因此,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的原因 )為聖(聖人),愚人之所以為愚,其(大概)皆出於此乎?聰明的人能夠成為聰明人的原因,愚蠢的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原因大概都出在這裏吧?愛其(自己)子,擇師而教之;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於(對)其身也,則(卻)恥(以……為恥 )師焉(語氣詞),惑(糊塗)矣!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彼(那些)童子(兒童)之師,授之書而(並且)習其句讀(文字的誦讀)者,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文字,教授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老師,非吾所謂( 所説的)傳其解其惑者也。不是我所説的能傳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關大道理的疑難問題的老師。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不能解決大道理的疑難問題,或(有的 )師焉,或不焉,有的人從師學習,有的人不向老師學習了;小學(小的方面學習)而大遺,吾未見其明(明智)也。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反而放棄不學,我未能看出那種人的高明之處在哪?巫醫,樂師百工之( 這些)人,不恥( 以…為恥)相師(互相學習)。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之族(類),曰師曰弟子云(説)者,則(就)羣聚而笑之。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問之,則(就)曰:“彼(他)與彼年相若( 相似)也,道相似也,問他們為什麼譏笑,他們就説:“那個人同那個人指老師和學生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阿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好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裏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不屑一顧),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士大夫們認為是不值得一提的,今其智乃(竟然)反( 反而)不能及其( 表感歎語氣 )可怪也歟!現在士大夫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可真奇怪啊!【第二段,論述“師道之不傳”,批判“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惡劣風氣,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 

聖人無常( 固定)師。孔子師( 以……為師 )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之徒(這些人 ),其賢不及(比不上 )孔子。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説:“幾個人一起同行,裏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 )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因此,學生不一定永遠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樣樣都比學生賢能,聞道有先後,術業(  學問技藝 )有專攻(專門研究 ),如是( 像這樣 )而已(罷了)。聽到道理有的早有的遲,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長,只是如此罷了。【第三段,以孔子為例,進一步從正面論證中心論點。】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愛好 )古文,六藝(《詩》《書》《禮》《易》《春秋》《樂》)經傳( 經文和傳記 )皆通習(  普遍學習 )之,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紀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拘(拘束 )於時( 時風 ),學於餘。他不受當時士大夫那種恥於從師的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餘嘉( 讚賞 )其能行古道(古人從師之道 ),作《師説》以( 用來 )貽( 贈送)之。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正道,所以寫這篇《師説》送給他。 【第四段,點明寫作緣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e7o72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