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上海市零陵中學 陸寧昌

【設計思想】

高一學生在記敍文寫作上已積累了一定的功底,如何在原有寫作基礎上通過系列化的作文教學提高其寫作水平?本教案的設計力圖通過名家名作給學生以較直觀的審美、鑑賞文本,通過賞析和借鑑兩個教學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在同一類型的寫作上有所領悟,有所收穫。選取了部分學生習作,讓學生在名家與同齡人作品的對比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此外,根據不同寫作對象(人、事、景、物等)設計專題片段作文訓練,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點上能夠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關注人生,關注現實,關注社會。

2、積累鮮活的寫作素材,為寫作創新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

學習寫景狀物的技巧,訓練語言表達。

【教學策略】

以引導、啟發為主,以學生討論、點評、互評和互改為主。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很多人看來,寫作並不輕鬆,有人曾經用這樣一副對聯描寫寫作的愁苦情狀──

上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下聯:愁綱愁線愁情愁理愁眉苦臉愁斷肝腸

的確,寫作決非一件簡單的事,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

寫作的源泉是生活。從感悟觸發了寫作動機這一作文本質出發,同學們可以把任何一次作文都歸屬於“感悟作文”的範疇。

二、感想性作文概念闡釋

“感悟”顧名思義,有所感觸而領悟。“感悟”的過程是一個循環往復而不斷漸進的過程。在“感”中去“悟”,在“悟”中有“感”,在不斷地感悟中逐步地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和對生活的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又反過來促使我們更進一步地去感悟。“感想性作文”是對由接觸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情感和思想反應的過程及結果進行寫作的一種作文樣式。在“感悟作文”中,它以“感”為主,側重寫“感”,傳達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反應”,即“感受”。

三、寫作技法例談

1、確立觸感點:

“感”的捕捉和表達是感想性作文的關鍵和重點。在考場上,觸感點的確立有兩個階段。一是通過讀題,激活感悟。

二是篩選和加工,找出那個對自己觸動最大、最能喚起寫作慾望的“觸感點”

以這個“觸感點”為主線,以這個“觸感點”來源的材料為主要內容,構思出感想性作文的框架(當然也可以把這整個感想產生的過程作為作文的思路)。要求確定“觸感點”的內核,即文章要表達的主旨,突出“觸感點”的作用。

確立的觸感點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真實。做到有實感而發,惟真情而發。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閲卷老師,進而感動他人,喚起讀者的共鳴。

二是獨特。“觸感點”確立的過程是一個由此及彼的聯想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同學們產生聯想的觸感點──外界事物是相同的,也會由於各人視角、閲歷、聯想方式、認知能力等的不同導致所產生的感想各不相同。

三是新穎。感受的角度新,感受的結果新,才能使自己的作文給閲卷老師以春風拂面般清新、獨到的感受,而且也更能以真情實感喚起閲卷老師的共鳴。

感想性作文寫作的成功與否,關鍵要看同學們的感受與高考題及作文所選材料的內容結合得是否自然恰切。即:描述內容要是產生相應思想反應的最自然的充分條件,抒寫的思想情感要是由所描述內容引發的必然反應和結果。

2、根據觸發感想的材料類型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行文內容:

⑴ 以現實中存在的人或事為觸感點的(現實社會和生活):

在這類感想性作文中,人物的言行舉止、思想行為、事件的發展過程或細節特點等均可成為觸發感想的觸感點。這個觸感點或貫穿全文,或在文中畫龍點睛,或時顯時隱地統攝感想過程和材料,成為寫作內容的主線。

⑵ 以物為觸感點的:

從生命現象看,物有靜動之分。靜物包括的觸感點可以是其形、色、態及其構成和搭配關係等;“動”物除此之外,還包括其聲、生長特性、規律、生命現象特質等。這類題材,一旦觸感點明確了,則一般都應由物及人,通過聯想,將主題推而廣之。

⑶ 以“虛接觸”的事物為觸感點的(想象、讀史、讀書類文章):

這一類感想性作文有一個突出的特點:觸發感想的雖然是現實中不存在的虛擬的事物,但“感”的內容卻是來源於生活,是真實可信的,而虛擬的事物只能作為前提條件。同學們在明確了前提可能囊括的範圍後,抓住一個“感”字,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將自己感受最深、觸動最大、關係與前提最契合的點或面作為“感”的內容設置行文即可。

三、關於寫人的名作例談

1、讓學生品讀名家作品,談談自己的讀後感,並説説自己可從名作中得到哪些寫作方面的啟示。賞析名家作品《母親的手》,見附件一。

評點:

母愛是一種偉大的無私的愛,莊因從人們常見的“母親的手”這一角度入手,以質樸無華的文字、採用白描寫的手法點染母愛,娓娓道來,於平淡中現真情,表現得非常貼切、自然,全無牽強附會,讓人驚異於母愛的深沉。全文以“手”為中心,將幾個事件穿針引線,且將這種母愛置於中國文化氛圍中,增強了母愛的傳統意藴。

2、閲讀點評學生習作:

學生習作,並評點。最後將《用愛搭橋》和《湯圓兒》作一個比較,見附件二。

評點:

《用愛搭橋》是一篇以“溝通”為話題的考場作文,作者選取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媽媽生日這一天送去自己的祝福,並由此引發了自己一系列的回憶,伴隨自己的回憶又加入對自己內心活動的細膩描繪。文章篇幅雖然短小,內涵卻很深刻,且不乏含義深刻、雋永的佳句。作者文筆較好,開頭、結尾的處理自然,有意藴。

3、小結:

要想寫出自己的內心感受,我們還應考慮這樣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關注自己的成長。成長本身就是一種“財富”。在寫作過程中,關注自己的成長經歷、心路歷程,以及隨之而來的諸多改變和產生這些改變的原因,自然會使文章具有感動自己、感動他人的力量;二是表明自己的態度。在寫作時,寫出自己對事物、對人物的獨特感受和態度,可以使文章真實、感人。

選擇材料沒有什麼固定的方法,但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着眼於“小”。在寫作時,不一定要寫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們感受獨到,寫出來就是一篇好文章。

二是着眼於“真”。總有一些同學逃不出選材虛假、陳舊的“怪圈”。比如,他們寫老師總是固定的選材套路:雨天裏的一把傘(學生忘帶雨具,老師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藥(學生高燒難耐,老師授以良方)、缺席後的一堂課(學生卧病在牀,老師排憂解難)、失敗後的一番話(學生失敗沮喪,老師開導解惑)、暗夜裏的一盞燈(夜半時分,孤燈一盞,老師奮筆疾書,默默奉獻),這“五個一”近乎笑話,但我們卻隨處可以看見它的影子。當然,文章中的真,並不是客觀描繪,生活實錄,而是經過提煉、昇華的真實,是一種藝術上的真,是“一種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着眼於“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義,並把這種影響施加給讀者,以期引起一種感情上的共鳴。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義、價值,除了自己的思考,還要多讀書,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麼做的,模仿、借鑑會對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幫助的,正如梅蘭芳所説“不看別人的戲,就演不好自己的戲”,寫作也是這樣。

四、片段作文訓練:(安排在第二課時)

描寫一位你所熟悉的親人或朋友,要求寫出她或他最鮮明的性格特徵,如善良、樂於助人、急躁、憨厚等等,不得出現概括性格特徵的語言,只能通過人物語言或行動來表現,300字左右。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評,並做修改。在此基礎上請個別學生在班上交流,學生互評,教師小結。

五、大作文訓練:(安排在課外,大約一週時間觀察思考準備)

人,經常接觸的是養育自己的生身父母,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正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譜寫着我們的多彩人生,維繫着這個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在這方面你一定有許多切身感受,動人的故事,也一定有許多深刻的體驗,獨到的見解。請以“親情”為話題寫一篇記敍文。所寫內容要在“親情”的範圍之內,題目自擬,不少於700字。

〖附件一〗

母親的手(節選)

莊 因

在異鄉做夢,幾乎夢夢是真。去夏匆匆返台,回來後,景物在夢中便很是依稀了,故交,新友、親戚們也都相繼漸隱,獨留下母親一人,碩大磐固,巍偉如泰山,將夢境充沛了。

那夜,我夢見母親。母親立於原野,背了落日、古道、竹里人家、炊煙、遠山和大江,仰望與原野同樣遼闊的天極,碧海青空中,有一隻風箏如鯨,載浮載沉。母親手中緊握住那線繞於,線繞子纏繞的是她白髮絲絲啊。頃刻,大風起兮,炊煙散逝,落日沒地,古道隱跡,遠山墜入蒼茫,而江聲也淹過了母親的話語……母親的形象漸退了;我的視線焦定在她那一雙手,那一雙巨手,竟蓋住了我淚眼所能見的一切。

母親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強烈印象中,是對我施以懲罰的手。孩童挨大人罵挨大人揍是不免的,但我卻怎麼也想不起任何挨母親打的片段來;連最通常的打手心打屁股都沒。雖如此,母親的懲戒更甚於打,她有揪擰的獨門絕招。我説絕招,是她揪擰同時進行--揪起而痛擰之。揪或擰,許是中國母親對男孩子們慣用的戒法,慈母在望子成龍的心理壓力驅使下,總會情急而出此的。

我的母親也正如天底下數億個母親一樣,對我是“愛之深,責之切”的。特別是小時候,國有難,民遭劫,背井離鄉,使得母親對她孩子們律之更嚴,愛之益切,責之越苛。有一年,家中來了遠客,母親多備了數樣菜,這對孩子們來説,可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了。我因貪嘴,較往常多盛了半碗飯,可是,扒了兩口,卻説什麼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縮地看着母親。她的臉色平靜而肅然,朝我説:“吃完,不許剩下。”我搖頭示意,母親的臉色轉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説:“那麼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擺好。”在大人終席前,我不時偷望着母親,她的臉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裏,客人辭去,母親控制不了久壓的情緒,一把拽我過去,沒頭臉地按我在牀上,反了兩臂,上下全身揪擰,而且不住説:“為什麼明明吃不下了還盛?有得飽吃多麼不易,你知道街上還有要飯的孩子嗎?”揪擰止後,我看見母親別過頭去,坐在牀沿氣結飲泣。從此以後,我的飯碗內沒有再剩過飯。

當然,母親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貼細膩的一面。那時,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褲襪都由母親來洗。一個大木盆,倒進一壺熱水後,再放人大約三洗臉盆的冷水,一塊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塊重鹼黃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來了。安順當時尚無自來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來用,無井的便需買水。終日市上沿街都有擔了兩木桶水,水面覆以荷葉的賣水的人。我們就屬於要買水的異鄉客。寒凍日子,母親在檐下廊前洗衣,她總是漲紅了臉,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紙窗內窺望,每洗之前,母親總將無名指上那枚結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掛妥在廊下時,她的手指已泡凍得紅腫了。

也同樣是那雙結滿厚硬的繭手,在微弱昏黃的油盞燈下,毫不放鬆地,督導着我們兄弟的課業。粗糙易破的草紙書,一本本,一頁頁,在她指間如日曆般翻過去。我在小學三年級那年,終因功課太差而留級了。我記得把成績單交給母親時,沒有勇氣看她的臉,低下頭看見母親拿着那張“歷史實錄”的手,顫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厲害。可是,出乎意外地,那雙手,卻輕輕覆壓在我頭上,我聽見母親平和地説:“沒關係,明年多用點功就好了。”我記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遠記得那雙手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冬夜,爐火漸盡,屋內的空氣更其蕭寒,待我們上牀入睡後,母親坐在火旁,藉着昏燈,開始為我們縫補衣襪。有時她用錐子錐穿厚厚的布鞋底,再將麻繩穿過針孔,一針一針的勒緊,那痛苦的承受,大概就是待新鞋制好,穿在我們腳上時,所換得的欣快的透支罷!

去夏返台時,注意到母親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紋,也微有顫抖,那枚結婚戒指竟顯得稍許鬆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親和我,我去廚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給她。當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時,第一次那樣貼近看清了那雙手,我卻不敢輕易去觸撫。霎時間那雙手變得碩大無比,大得使我為將於三日後離台遠航八千里路雲月找到了恆定的力量。

母親的手,未加過任何化粧品的潤飾。唯其如此,那是一雙至大完美的手。

賞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件二〗

用愛搭橋

雨稀稀拉拉下個不停,耳邊還響着電話裏媽媽説個不停的“謝謝”,實在不知道要謝什麼,一件生日禮物而已。然而,仔細想想,十八年來,母親過生日我還真沒表達過什麼,這第一次也難怪讓她震撼了。

親情最淡也最濃,它永遠也不會像愛情那樣轟轟烈烈,似乎淡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但它又永遠是人內心深處最深沉、最難以割捨的情感。平時,我們很少在意這份其實濃濃環繞自身的感情,然而當我體味生命的珍貴時,深感愛是一定要表達的,因為很難説什麼時候,也許那隻能成為一輩子的遺憾,再也沒有機會。於是,距媽媽生日兩週的時候,我決定表達我的愛。

在精心挑選的紙張上寫下祝福,才發現不善言辭的我竟然可以説得那麼多,那麼好。寫的時候,思維早已脱韁。憶起小時漆黑的雨夜,媽媽騎一個多小時自行車送我學小提琴,摔跤簡直是家常便飯,可似乎有強大的力量支持着她,一堅持就是五年;憶起初中時為離學校近,住在租下的狹窄的空間裏,三人同苦同樂;又憶起高中以來住校,我和媽媽幾乎沒有談過什麼思想上的問題,只在送來拿去的衣食間默默遞送着關懷……漸漸,我已不太在意自己寫下了什麼,只是寫着一種淡淡的感情。愛,不説出口,也許永遠不過是揣摩,偶爾還會變成誤會。代溝的存在是必然的,但跨越溝壑更是可能的,我選擇用愛搭橋。

拿出淡藍色的紙折出一件襯衫,裏面小心地藏好一顆火紅的心,那大概是我摯誠的心吧。也只在媽媽面前,我會不怕顯露自己的幼稚、脆弱,揭去在眾人面前堅強的面具。有人説,其實你能傷的都是愛你的人,因為別人根本不會在意你。每念及此,我總不禁忐忑,頭腦中閃過一個個鏡頭,搜尋我傷害過媽媽的畫面。尋得一次,便愧疚難當,然而往往不止一次。只能在心上刻下“愛你”二字,用心去愛,用愛的真誠撫平傷痕,可那些或許早已被媽媽淡忘。

摺好一份大大的信封,讓爸爸幫我拿回了家。簡簡單單,送去我的愛與祝福。

溝通也許針對的未必是堵塞,有時是一份明示,讓人清楚你的想法。溝通也並不困難,當你用蓄積的勇氣引領心中的愛時,它們便會一往無前,衝破一切不必要的障礙。

不知什麼時候,窗外雨霽,一道彩虹斜倚天邊,迴應我臉上幸福的微笑。

點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湯圓兒

“賣湯圓兒,賣湯圓兒,小二哥的湯圓兒圓又圓……”艾兵歡快地唱着。“這艾兵大老早地怎麼就做上買賣了?”我莫名其妙地説。

放下書包,我跑到艾兵旁邊問:“喂,你怎麼做上買賣了?”“你看張原,長得又白,穿的衣服又多,跟那又白又圓的湯圓似的!哈哈哈。“艾兵説完就大笑起來。我當時也覺得十分好笑,“這個綽號虧你想得出來。”“嗯,可不是,我昨天想了一晚上呢。”艾兵得意地説。旁邊的同學都瞅着張原樂,我當然也不例外。再看那張原,站在那兒急得連話也説不出來,只是在咕囔:“你們呢,你們呢,你們不也有外號嗎?”他的聲音很小,但我離他很近,聽得十分清楚。經他這麼一説,以前的一件事突然跳進我的腦海:那是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當時社會上在評論《水滸》。《水滸》裏有個壞蛋叫“高俅”,我也正好姓高,所以同學們也這樣叫我,叫得我很不好受。記得當時我也是什麼都説不出來,可心裏十分地不滿。所以,這件事雖然過去很長時間了,但卻不能忘記。

“湯圓兒?”我小聲地念叨着,心裏升起一種不平的感覺,看到張原那不痛快的樣子,我也覺得很不好受。我想: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學習,這樣叫人外號,一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很不道德;二是會觸痛人家幼小的心靈。想到這,我衝着笑得最厲害的艾兵説:“你別叫別人的外號了,讓他聽得怪不好受的。別人要叫你的外號呢?”艾兵聽了這話,先愣了一會,然後便也沒有再叫,大概他也有過和我一樣的體會吧,他臉上浮起歉意,主動約張原一塊玩去了。

事情過去了,艾兵沒有再叫他的外號,但張原會不會像我那樣,也把此事記在心上呢?──但願不會,我在這裏,也向他道歉了。

評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e7o32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