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詩經兩首(伐檀 碩鼠) 教案教學設計

詩經兩首(伐檀 碩鼠) 教案教學設計

 [創新設計]

-ヒ弧⒔萄內容

-ダ斫狻鬥ヌ礎貳端妒蟆返氖句含義和表現手法,體味這兩首詩所抒寫的思想感情,領會《詩經》中民歌的藝術特點和現實主義優秀傳統。

-ザ、課時安排

-1.課時:兩課時

-2.課型:比較閲讀

-ト、預習要求

-シ錘匆饔健鬥ヌ礎酚搿端妒蟆罰領會這兩首詩的思想感情,品味藝術技巧。預習時還要對照課文註釋,疏通詞義,並把握其章法特點。

-ニ摹⒔萄Ю鍛

-ゲ捎帽冉顯畝戀姆椒ǎ引導學生運用不同角度的比較方法以加深對這兩首詩的基本內容和各自特色的理解與把握,重在對學生進行古詩鑑賞方法的指導

-ノ濉⒔萄Ч程

-1.講清比較閲讀的意義

-フ餛課文由《伐檀》和《碩鼠》兩首詩歌組合而成,可一篇一篇地教學,也可將兩首詩糅合在一起進行比較閲讀。本教學設計採用的則是後一種教學思路。《伐檀》與《碩鼠》均選自《詩經魏風》,屬古代民歌系列,兩詩都有很高的思想價值,體現了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優秀傳統,兩首詩又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們俱以賦、比、興為主要表現手法,在結構上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可見兩首詩在詩體、語言、表現手法和風格上有顯明的共性。也正是如此,採用比較閲讀的方法,可以分辨它們的同中之異,加深理解,更好地體味和把握這兩首詩的“個性”。

-2.強調作好比較閲讀的前提

-ヒ作好比較閲讀,首先要十分熟悉所閲讀的作品,否則,以其昏昏,難以作好真正的比較。因而應先要求同學反覆吟詠《伐檀》與《碩鼠》,對這兩首詩的基本內容、基本特點做到嫻熟於心。其次要擴大閲讀面,因為比較除了“橫比”(即《伐檀》與《碩鼠》作比較),還有“縱比”(如將《詩經》與其他時代的古詩相比),這就需要學生有較寬泛的閲讀面和閲讀積累,否則就無法完成多層面的比較閲讀。再則,要啟發學生掌握多種比較閲讀的方法和手段。

-3.指點比較閲讀的方法

-フ饈潛究謂萄У鬧饕環節。教讀這兩首詩,一般可作這樣三種比較:

-(1)對不同時期的詩歌進行比較。例如將《伐檀》《碩鼠》與《涉江》作比較,可以看到《詩經》的國風真實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人民生活,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感受、情緒和願望,是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起點;而以偉大詩人屈原的詩歌為代表的《楚辭》,表現出詩人鮮明的個性,詩人運用豐富瑰麗的想象,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現實和理想交織在一起,可謂我國古代詩歌浪漫主義傳統的先導。在形式上,《詩經》是以賦、比、興為主要表現手法,以四言為主的詩體,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而《楚辭》則吸取了南方歌謠的形式,以比喻、誇張、象徵為主要表現手法,將四言發展為六言為主的雜言詩體。又例如,將《詩經》與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作比較,《孔雀東南飛》十分明顯地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表達了人民羣眾對劉、焦愛情悲劇的同情;而在形式上較之《詩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它把賦、比、興手法糅合在一起,發展成為以五言為主的長篇敍事詩。當然,還可以將《詩經》與唐詩作比較,將《詩經》與宋詞作比較,等等。

-(2)對同一時期的詩歌進行比較。例如將《伐檀》與《碩鼠》作比較,可以看出它們在表現形式上同中有異:《碩鼠》通篇採用“比”的手法,《伐檀》則採用“賦”和“興”的手法;《碩鼠》是四言詩,排列整齊,感情強烈、直露,《伐檀》句式長短不齊,用“兮”字舒緩語氣,感情含蓄,語帶諷刺。在內容上,這兩首詩都深刻地反映了奴隸制社會尖鋭的階級對立情況,反映了奴隸們的痛苦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不同的是“伐檀”則有更多的伐木場景的描寫,勾畫了伐木者勞動的艱辛。

-(3)作比較閲讀時既要比“異”,又要比“同”。上面談到《伐檀》與《碩鼠》作比較時比較多的是比“異”,其實,作比較閲讀時也要注意到比“同”。仍以《伐檀》和《碩鼠》來説,它們相同之處頗多:首先是兩詩都選自《詩經魏風》,均屬《詩經》中的民歌類作品,文風明快,語言通俗,直接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兩詩的題材和主題有接近之處,兩詩都揭露了奴隸主階級的剝削本質,都反映了勞動人民對於奴隸主們不勞而獲、巧取豪奪的憤恨,都表現了奴隸們對擺脱剝削的美好願望。再則兩首詩的語言風格和表現形式也頗多相似之處,語言自由活潑,幽默詼諧,諷刺性極強,在表現形式上都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以及重章疊句的結構處理。這些相同處有助於我們加深對《詩經》的整體把握。而這,也正是教材編寫者之所以將這兩首詩組合成一篇課文的目的之一。

-ぃ鄞匆饉得鰨

-ヒ話愣怨攀作品的教學側重於詞義疏通、句意解析、詩境的領會,這自然不失為一種教學方法。但本教學設計卻不停留於對教材作一般的講解和詮釋,而是將課文中的兩首古詩有意識地糅合起來,引導同學進行比較閲讀,這對於提高學生的獨立解析、鑑賞古詩水平很有幫助。學生學習古詩最缺的不是知識,即使有關的知識不夠,一般也有能力通過課文註釋、提示或查找有關工具書和資料解決相當一部分的問題。他們最缺的是一些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層次較高的學習方法。這份教學設計旨在通過種種比較讓學生在探究、思考的基礎上掌握賞讀古詩作品的方法,就很顯出教法上有創意。而一般的比較閲讀往往側重於“辨異”,這份教學設計不僅指導學生“辨異”,而且注重指導學生“辨同”,這對鍛鍊學生的多角度、多元化的思維方法很有幫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e7o0q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