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春望》教案範文

《春望》教案範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望》教案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望》教案範文

《春望》教案1

【教學要點】

1、朗讀;

2、賞析;

3、探究;

4、拓展。

【教學難點】

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詩歌內容;

2、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情感。

【教學方法】

活動性閲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作者簡介;

2、回憶以前學過的杜甫的詩歌;

3、寫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鳥語花香,長安城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而詩人與家人久別,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二、賞析活動(讀懂詩意、品味詩情)

1、學生結合註釋試着理解全詩。

2、學生質疑,領悟全詩內容(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動

1、詩中常使用反襯手法,即以甲物之是來襯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就使用了這一手法,你能夠説説自己的理解嗎?

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着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裏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2、如何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課本的註解是: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恨別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其實在這裏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為:由於為國事而感到傷心,為離別而感到遺憾,所以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四、朗讀活動(讀出詩韻)

1、給學生2分鐘左右,自由朗讀;

2、老師範讀;

3、學生試讀;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聯交錯齊讀全詩;

5、集體朗讀。

五、拓展活動

比較閲讀──賞析《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後怎樣的心情?

2、《春望》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的。是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師小結

七、作業

1、以家書抵萬金為話題説幾句話,你想説些什麼?

2、根據老師教的賞析詩歌方法,自選一首你最喜歡的寫景抒情詩進行賞析。

《春望》教案2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嶽》,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調。這節課我們學習他後期的作品,理解賞析這兩首詩,體會杜甫詩歌創作風格的變化。

二、寫作背景:

1、《春望》寫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不料中途為叛軍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安危、眷戀親人的思想感情。

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説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説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春望》一詩屬於五言律詩。

2、《石壕吏》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到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式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的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著名的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誦讀詩歌,感知詩意

1、學生四人為一組,以不同的形式朗讀課文。力求形式多樣,有所創意。(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詩的情調和韻味。)

2、欣賞配樂朗誦《春望》《石壕吏》,感受詩的情感。

3、師生齊讀這兩首詩。

4、學生結合課下註解,理解詩句,整體感知詩意。

四、深入欣賞,領悟詩歌

《春望》賞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問題引導:《春望》一詩中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有什麼特點,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明確:

首聯: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的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春天也業已降臨,可是人去樓空,亂草遍地,使人滿目悽然。

頷聯:寫了花和鳥兩種形象,花和鳥是“感”“恨”的主體,那嬌豔的花因“感時、傷別”而流淚,那無憂無慮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出讓人驚心的啼叫。

詩人是“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悦目,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着他,他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

頸聯:寫了烽火和家書兩個形象。自開春以來,戰火持續不斷,因而與家人難通音訊,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這時的一封家書抵得上“萬金”啊。

尾聯:寫的是詩人蒼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國都破敗之景,心念遠方家人的安危,不覺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已到了“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其傷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 品味詩歌,體悟感情

1、品字

古詩詞中可以説沒有一個多餘的字,“字字都是詩人心血的結晶”並非誇張之詞。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詩歌,説説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處?

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深”字使人滿目淒涼。準確地描繪出國都淪陷後慘敗荒涼的景象。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驚”兩個動詞,不僅用字新鮮,而且還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2、品句

這首詩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請同學們説説你喜歡的詩句,並説説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戰火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書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的急切心情,這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我喜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或是詩人觸景生情,或是詩人移情於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達出詩人感時傷別的情懷,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體驗情感

詩言志,古詩是詩人內心情感的載體,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呢?

明確: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賞析

1、 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問題引導:按照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並概括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敍事詩,其主體內容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是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後四句是結尾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敍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婦人自請應役。

2、 品字品句

詩歌的語言精練而又有豐富的內涵,再次朗讀這首詩,列舉你喜歡的用詞和句子,並作賞析。

明確:“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既表現了“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悽苦,又體現了詩人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現出差吏對村民突襲搜捕,令人驚駭。

“老婦出門看”看字表現了老婦的機警,為老翁出逃作掩護。

“急應河陽役”急字既表現老婦想快些讓家人脱離危險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戰事吃緊。

“獨與老翁別”獨字按時老婦人已被抓走,兒媳不得出面, 只有與逃回的老翁告別,表現出家庭殘破的淒涼景象。

3、 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問題引導: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人的痛苦申訴,目睹了一幕悽慘的故事,你體察到作者怎樣的複雜情感?

明確:在這個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對飽受戰亂之苦的勞動人民給予深切的同情,對官吏的蠻橫殘暴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唐朝的平亂戰爭,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勝利。這正是詩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憂國,心繫百姓情懷的再現。

4、 辨析比較

這三首詩寫於不同時期,除了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外,還有什麼不同?

明確:杜甫的詩歌風格發生變化,樂觀自信、奮發向上的浪漫主義詩風,逐漸變為“沉鬱頓挫的現實主義詩風。

5、 課堂練筆,想象改寫

運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敍文,要細緻刻畫出人物 各自的神態、動作和語言,還要補充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情節。

學生改寫範例:

天灰濛濛的,又陰又冷。寒冷的北風似乎要把整個人吞沒掉。這是戰亂的歲月。暮色籠罩着一個邊遠僻靜的村落——石壕村。詩人杜甫從洛陽向華州趕路。這一天,天色已經昏暗,詩人錯過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東是一對年邁的老人,還有他們的寡媳和尚未斷奶的小孫子。他們衣着破舊,面黃肌瘦。

一天的勞累奔波,詩人和衣而卧,很快就進入了夢鄉。約莫二更時分,一陣犬吠,村中突然紛亂起來,粗暴的叫喊聲、急促的打門聲……越來越近了。詩人被驚醒了,藉着慘淡的月光向外窺看,原來差吏又來抓壯丁了。房東一家嚇得心驚膽戰。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過屋後的一堵斷牆,向村外逃去。老婦人戰戰兢兢,顫抖着去開門。 “砰——”的一聲,門還沒有開,就被差吏一腳踹開,只聽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還要再徵派一個男子去當兵。把人交出來!”老婦人苦苦哀求道:“長官,我家有三個兒子都去戍守鄴城了。最近一個兒子寫了封信回來説,兩個兄弟都戰死了。哎,我擔心他的性命也難保全啊!官爺,可憐可憐我這個老婆子吧……屋裏實在沒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聲突然響起來了。

“你還説沒人!這孩子哪兒來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騙官府!” 差吏吆喝着,揮動皮鞭往裏闖。老婦人眼看哀求無用,哽咽着説:“我的媳婦失去了丈夫,帶着還在吃奶的孩子艱難度日,連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沒有了。孤兒寡母,可怎麼過啊?你們實在要人,就把我這個老婆子拉去頂差吧,我隨你們去,也許還來得及趕到部隊燒早飯。”

差吏們罵罵咧咧地把老婦人帶出了院子。在慘淡的月光下,老婦人回頭望望自己破舊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聲一陣陣傳來,令人肝腸寸斷。夜深了,窗外萬籟俱寂,説話的聲音沒有了,似乎聽到有人低聲在哭,這哭聲在曠野上飄蕩……

詩人一夜無眠,他的耳邊彷彿仍然迴響着老婦人悽慘的哭訴聲。天矇矇亮,詩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別。

五、課堂總結

欣賞三首作品,杜甫獲得“詩聖”這個有濃厚道德意味的稱號,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學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卻以飢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迫之境而無厭世之想,他的琴絃彈奏出來的總是憂國傷時的深沉音調,憂國傷時構成了他詩歌的主旋律。杜甫是偉大的詩人。是真正的詩人。

《春望》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反覆朗讀,背誦課文;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愛家愛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分析詩歌的意象,結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方法:

朗讀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中東地區許多國家內部動亂,頻發戰爭,人民苦難相關內容導入。

二、簡介背景

(安史之亂)、作者杜甫。

三、朗讀感知

1、反覆朗讀。要求:讀準正音、節奏、語氣語調。

2、檢查朗讀情況,引導學生正確譯讀。

3、引導學生背誦。

四、研讀賞析。

1、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再現形象,把握物境。

①詩歌的首聯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明確:寫了國都、山詩、城、草木四種形象。這是一幅論陷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論陷,城地殘破,山詩依舊,亂草叢生,滿目悽然。

②頷聯寫了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寫了花、鳥。春花盛開,鳥兒和鳴,但詩人在視聽上並沒有愉悦之情,因他與家人的別離感傷所致。

③讓學生想象頸聯、尾聯的形象及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詩人盼望得到家書,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慮憂愁,滿頭白頭,頭髮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把握情境。

提問①: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抒發了詩人優國思親的情感。

提問②:全詩抓住哪些詞語和意象來表達心情?

明確:

國“破”——國家支離破碎 。

草木“深”——更令人滿目淒涼、花濺淚,鳥驚心——襯托詩人因國破家亡而產生強烈傷痛的感情。

“抵萬金”——表達詩人對妻子兒女及家中親人的思念。

“搔”——不勝簪:頭髮稀疏不能插針簪,衰老得快,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五、課堂小結,並美讀課文。

六、作業

默寫課文

板書設計

肖聯寫景 心生傷痛

頷聯抒情 離愁別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頸聯敍事 眷家思親 寓情於物

尾聯描寫 憂國傷時

[課後心得體會]

本教學的朗讀貫穿整個教學環節,根據達成目標和內容的呈現分層次有序地採取不同的朗讀方式,以讀促思,以讀促説,以讀悟意;在朗讀感知讀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和意象的研讀和賞析,結合背景去理解詩歌的深刻意藴。整個教節環節緊湊有序,教法指導得當,知識內容正確,容量適量,難易適度,板塊清晰,能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上進行正確引導,逐步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整個課堂教學時效高,教風民主,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標籤: 教案 範文 春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dqz4q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