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求諫》學案(1)(人教版高二選修)

《求諫》學案(1)(人教版高二選修)

 《求諫》學案(1)

第一部分:課前熱身

一、下面一段文字同樣出自《貞觀政要求諫》,閲讀後回答後面問題:

貞觀三年,太宗謂司空裴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朕總黏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亦望公輩用心不倦,以副朕懷也。”

1、 用”/”給劃線處斷句

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朕總黏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

2、翻譯文中句子--”亦望公輩用心不倦,以副朕懷也。”

譯文:

二、下面一段文字出自《資治通鑑 唐紀》,閲讀後回答後面問題:

上①問侍臣:”創業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②之初,與羣雄並起,角力而後臣之,創業難矣!”魏徵對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於艱難,失之於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徵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於富貴,禍亂生於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玄齡等拜曰:”陛下及此言③,四海之福也。”

【註釋】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開創國家。③及此言:説到這個道理。

1:請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意思:

①創業與守成孰難

②角力而後臣之

③方當與諸公慎之

2、翻譯文中劃線句子:

3、請在原文中劃出體現唐太宗的觀點句子,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對其觀點加以概括:

4、請你談談對創業與守成的關係的看法?

三、文學常識及背景介紹

1、吳兢:

唐代官吏,唐朝史學家(約699-749年)。唐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仕歷大部份時間是在京城做史官。武則天當政時,吳以”有史才”之名,被薦入史館修國史。吳兢作為史官發揚了歷代史官言、諫官的優秀品格。他除能秉筆直書,還能不顧個人安危直陳政事。吳在唐玄宗執政時,反對玄宗集大權於一身,羣臣不敢納諫的局面,上疏玄宗要改變賞簿罰重、不聽諫言、繞開吏部自行任命官員的做法。他主張朝廷行政運作要按規章制度行事,他説:”上自天子,下至卿士,守其職分,而不可輒有侵越也。”吳兢從事修史工作長達40餘年。他還利用業餘時間寫出了紀傳體《唐書》、編年體《唐春秋》。吳兢後因與劉知幾撰寫《武后實錄》時,不替當朝宰相張説隱諱其惡,而被貶官荊司馬,後在天寶年間才得以返朝。晚年還執着於修史工作。吳兢撰寫的《貞觀政要》,後來成了各朝皇帝甚至日本政治家推崇和必修的功課。70歲以後,他有感於南北朝史繁雜,撰寫樑、齊、周史各10卷,陳史5卷,隋史20卷。吳兢終年80歲,因病去世。

他的一生是為史學事業勤奮勞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風範成為後世史家學習的榜樣。

2、《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寫作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着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皇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貞觀政要》正是基於這樣一個政治目的而寫成的。

《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該書沒有按時間順序組織全書,而是從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告誡當今皇上的意圖出發,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鑑戒、教戒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系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藴含着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這部書是對中國史學史上古老記言體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創作出來的,是一部獨具特色,對人富有啟發的歷史著作。全書10卷40篇,8萬餘言。

3、吳兢記史的特點

特色之一:尚簡。 

吳兢撰史,簡明扼要。《貞觀政要》分專題記述貞觀年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禮儀、教育等方面狀況,有對話、詔誥、奏表,有事件描寫,有經驗總結,較系統反映了貞觀年間的施政方針和實踐效果,後人瞭解貞觀之治必須藉助此書。然而,這樣一部書僅八萬字左右。《舊唐書吳兢傳》稱他”敍事簡要,人用稱之”。《新唐書吳兢傳》稱他”敍事簡核,號良史”。可見,吳兢史筆簡明這個特點,是為當時人們所公認和讚賞的。 

特色之二:直筆。 

吳兢初入史館即憤憤然於武三思等的”苟飾虛詞,殊非直筆”之行徑,認為”國史之作,在乎善惡必書”。他私撰本朝國史,就是為保留歷史真相。他對玄宗説明自撰國史的特點也是”雖文則不工,而事皆從實”。可見,吳兢最為關注、突出強調的史學特質就是”直筆”二字。 

吳兢所撰的本朝國史,實質就是當代史,其中所及人物與現實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或是家眷子孫在世,或是至友下屬當政,甚至本人也還活着。吳兢以”善惡必書”的直筆進行褒貶,判定每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就不能不使一些人坐立不安。從這個意義上説,只要是秉筆直書,就必然會得罪一些人,甚至是權貴。但是吳兢坦然處之,表現出錚錚鐵骨。

四、課文補充註釋:

1、虞世基(?-618) 隋朝大臣。字茂世,餘姚人。少與弟世南同師事顧野王。性恬靜,喜愠不形於色,博學,善草隸。陳時任太子中舍人、尚書左丞。受煬帝器重,專典機密,參掌朝政。隋大業八年(612),從煬帝出征高麗,以功進金紫光祿大夫。後數次勸諫均不納,又見大臣相繼誅戮,懼禍及己,遂唯諾取容,不敢逆帝,為時人所譏。十四年,宇文化及於江都兵變,殺隋煬帝,他同被殺。

2、平章:官名。”平章”原意為商量處理。《新唐書百官志》説:”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這裏還是商量處理之意,並非官名。高宗記淳元年(682),以黃門侍郎郭侍舉、兵部侍郎嶺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始以”平章事”入官銜。唐中葉以後,凡實際任宰相之職者,必在其本官外加”平章事”的銜稱,始能行使宰相之職權。金、元有平章政事,位次於丞相。元代之行中書省置平章政事,則為地方高級長官,簡稱平章。明初猶沿襲,不久即廢。本文之中是”商議、商定”之意。

3、不諱之朝:可直言不諱的朝代。指政治清明之世。漢揚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處不諱之朝,與羣賢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 《魏書刑罰志》:”當今不諱之朝,不應行無罪之戮。” 清 錢謙益 《江兆豫侍御六十序》:”遭逢不諱之朝,發抒未竟之志。”

第一部分參考答案:

一、原文:貞觀三年,太宗謂司空裴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朕總黏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亦望公輩用心不倦,以副朕懷也。”

【譯文】 貞觀三年,唐太宗對司空裴寂説:”近來有人上書奏事,條數很多,我都貼到卧室的牆壁上,出來進去時看看想想。我之所以要這麼孜孜不倦的原因,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每次一考慮治國大事,有時要到三更天才能入寢。我也希望你們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

二、1、①守住已經打下的江山,創下的業績;②讓別人對自己稱臣名詞的使動用法;③慎重地對待,形容詞作動詞。

2、見譯文

3、原文:創業之難,既已往矣; 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太宗認為:創業儘管艱難,但是那畢竟已經過去,所以,自己和臣子們應該更注重守成。

4、創業固然很難,那是需要一鼓作氣,有勇有謀而為之,而對於守成,則是一個長久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創業給了守成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而守成正是為了更加鞏固所創之業,兩者密切聯繫,不可分離,沒有創業就無”成”可守;正因為知道創業艱難,才會更加珍惜,如履薄冰地”守成”。

譯文:

太宗問身邊大臣:”創業與守成哪個難?”房玄齡:”建國之前,與各路英雄一起角逐爭鬥而後使他們臣服,還是創業難!”魏徵説:”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是從艱難境地取得天下,又於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難!”太宗説:”玄齡與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體會到創業的艱難。魏徵與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擔心富貴而導致驕奢,忘乎所以而產生禍亂,所以懂得守成更難。然而創業的艱難,已成為過去的往事,守成的艱難,正應當與諸位慎重對待。”玄齡等人行禮道:”陛下説這一番話,是國家百姓的福氣呀!”

 

鄧仲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8kqjr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