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背影》教案綜合資料

《背影》教案綜合資料

《背影》寫於1925年,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情。當時,20歲的朱自清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惜別。《背影》描述的就是一個父親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的情形。

《背影》教案綜合資料

文章表現了父親愛護兒子的深摯情感和兒子對父親關懷的感激之情。但這種“父子情深”又不是平面化的其樂融融,在父子之愛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另一面,即親情也會有隔閡,有摩擦,有波折,愛也會有距離──而這,可能正是生活的常態、真態。可以説,“真”,是《背影》的靈魂。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感人且經久不衰,就在於文章所包含、負載的,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

朱自清截取了這一感人過程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通過特寫和定格這一“背影”及背後的“淚眼”,來表現“悲”“悽”“煩”“愛”“悔”“憐”“敬”“自譴”“自責”等各種情感的交織與匯流。

基於此,理解文章具體描寫父親“背影”的細節,體味作者為之感動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應該是學習的重點。

《背影》在表現手法方面值得學習的很多,比如表現角度新穎獨特,剪裁得當,構思精巧,等等。前人之述備矣,此不贅言。

這裏單説《背影》的白描手法。所謂白描,通俗説,就是不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換句話説,白描是用敍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在《背影》裏,作者嫻熟地運用白描手法,但字裏行間又飽含深情。

比如“過鐵道買橘子”一段。作者沒有潑灑濃墨,只是簡單勾勒,如實寫下過鐵道的情景,但形象卻異常鮮明,可以説是作者用白描的文字,就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了。而在對“背影”簡單勾勒中,又藴含了豐富的感情,透過這“背影”,我們不但看到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同時也看到了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所以可以説,這“背影”是感情的濃縮與生活的再現,是作者在對生活觀察的基礎上的美的創造。

這種藴含着豐富情感的“白描”,文中比比皆是。

如“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淚。”“奔喪”“滿院狼藉”“簌簌”的簡單勾勒,就寫出了當時的暗淡的'氣氛,悲涼的環境,很讓人揪心,真乃“感時花濺淚”啊!

又如“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混入”“再找不着了”,詞句簡單普通,但無限傷感盡在這一別,可以用“恨別鳥驚心”來形容了。

《背影》運用樸素的語言,使父子感情顯得更真摯,更親切。葉聖陶先生曾讚揚説,“這篇文章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話,也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這也許有點誇張,但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也是確實。可以舉兩個例子説明。

如“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説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

這裏的“説定”,如果用“説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説定”不送,後來終於還是送了,實際上是説而不定,很好地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時是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用語,強調説明父親已經為兒子上車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眼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愛子之心躍然紙上。

又如:“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實太聰明瞭!”一個“唉”字,我們彷彿可以看到作者每每想起此事時深深歎氣的神態,以及深深自責和無限內疚的精神折磨,真乃形神兼備。

而文末“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個“唉”,藴含着何等徹骨的悲涼和無盡的思念啊!作品雖然戛然而止,但曲終情在,令人不堪回首。

標籤: 教案 背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72djy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