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設計

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設計

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設計1

【超前學習】

學習目標

1.尖鋭的戲劇衝突和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

2.學習品評人物的方法。

重點難點

1.把握緊張激烈的矛盾衝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側面,正確認識哈姆雷特復仇的意義。

2.體味“比劍”中主要人物間的複雜關係是如何推動情節發展的。

學習難點

哈姆雷特複雜的性格特點。

學習方式

學案導學——合作探究——學生展示——延伸拓展——反饋提升

以學生活動為主,以質疑、提問展開討論,學生展示,教師點撥。用語言評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語言,多角度、多層面分析人物形象。

學案設計

以程序性的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

學習要求

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完成學案。

【善後學習】

一、導入新課

To be and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慮得到問題。

——哈姆雷特

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學品評的方法。雖然這兩句話並不存在必然的關係,但都由於一部曠世傑作而成為名句。你能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嗎?

二、依案自學

(一)初步感知

1.交流初讀感受。

《哈姆雷特》共五幕,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第二場(未完),即全劇的結尾部分,主要情節是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比劍,是全劇的高潮。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你讀全文的感受。

2.理清人物關係。

你對選文中哪些人物印象深刻?瞭解他們之間的複雜關係嗎?

請同學們設計人物關係圖。

(二)質疑問難

由學生提出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小組解決。小組不能解決的,提到全班解決,或老師參與解決。

三、合作探究

(一)合作學習

1.尖鋭的人物矛盾衝突

設問1:戲劇的情節,是由戲劇的衝突推動的,而戲劇衝突更多的來源於人的內心世界,那麼選文中“比劍決鬥”有幾組主要矛盾衝突?

設問2:哈姆雷特最終與對手同歸於盡,對於這樣的結局,你認為他能否避免?

2.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

設問3:如何認識雷歐提斯這個人物形象。

設問4:奧斯里克是一名善於逢迎,説話文縐縐的宮廷大臣,他來詢問哈姆雷特是否願意和雷歐提斯比劍時,哈姆雷特狠狠捉弄他一番。這個情節輕鬆詼諧,但並不是劇情發展必需的,怎麼看待這類情節的存在?

設問5:在選文中,哈姆雷特是一個怎樣的人?

(二)成果展示

小組討論後,由小組代表展示發言,其他成員補充。

四、延伸拓展

感受莎士比亞的精神世界級作品的藝術美。

莎士比亞悲劇的三個特點。

五、反饋提升

以“哈姆雷特,我想對你説”為話題,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莎士比亞的創作及其作品的社會意義;

2、瞭解主要人物的複雜關係是如何推動情節發展的。

3、結合人物語言分析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4、深入品味欣賞哈姆萊特身上藴涵的人性魅力及劇本的悲劇力量,初步瞭解莎士比亞戲劇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義思想。

教學重難點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分析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徵。

體味主要人物的複雜關係是如何推動情節發展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這句話我們都非常熟悉,説的是經典的藝術形象在被人接受的過程中具有多義性,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藝術形象進行再塑造。今天,我們學習莎士比亞筆下經典戲劇《哈姆萊特》的選段。通過學習感悟,來看看哈姆萊特在你的眼中會是怎樣的形象。

學習文學作品時,經常會説到“知人論世”,就是説我們想理解一部文學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對於外國戲劇也是一樣。那我們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亞。

二、作者簡介和戲劇介紹

1、莎士比亞,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創作了諸多經典的戲劇,我們比較熟悉他的悲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除此之外,他筆下的四大悲劇分別是《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和《哈姆萊特》,四大喜劇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終成眷屬》,還有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本瓊生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莎士比亞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文藝復興喚起了人的覺醒,人們重視個性與思想解放,同時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私慾膨脹社會混亂的情況出現。莎士比亞對人生和時代作出深入思考後,着力塑造了一些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矇昧中醒來,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侷限,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鬥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哈姆萊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亞對這種理想與進步背後隱患和人性弱點的反思。

2、簡單介紹課文選段之前的情節。

丹麥王駕崩,守夜衞兵看見老王幽魂出現,告知哈姆萊特王子。而叔父克勞狄斯服喪未滿,即娶其兄嫂繼承王位。哈姆萊特與幽魂對話,獲知叔父謀害父王之真相,哈姆萊特裝瘋賣傻為證實真相,導演一出老王被毒殺短劇,請新王與新後觀賞,叔父當場色變,母后以為哈姆萊特瘋了。哈姆萊特在質問母親的時候誤殺了大臣,也是自己戀人的父親波洛涅斯。奧菲莉亞遭情人失蹤及喪父之痛失足落水而死。新王克勞狄斯送哈姆萊特去英國,哈姆萊特半路回來。課文情節在此展開。

三、自讀課文,熟悉內容

1、正音

梟(xiaō)首棕櫚(lǘ)樹戕(qiāng)害蟊(máo)賊

篡(cuàn)奪玉璽(x301;)繁文縟(r365;)節嗜(shì)殺

戰慄(lì)吮(sh365;n)吸萬惡不赦(shè)

2、理清人物關係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舞台表演藝術,它主要通過劇中人物台詞來體現和推動情節發展,而情節又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由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作用而產生的人物的行動和事件。藉助於台詞來把握戲劇情節是我們學習戲劇的主要方式。但由於人物對話多,有時讀完後情節不能清晰地呈現在讀者腦中,而分析人物間關係可幫助我們熟悉劇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運走向。

哈姆萊特:丹麥王子,人文主義者。

老國王:哈姆萊特之父,被弟弟克勞狄斯殺死。

王后:哈姆萊特之母,在老國王死後不久,嫁給老國王弟弟克勞狄斯。

克勞狄斯:哈姆萊特之叔,謀害自己的哥哥,並要置哈姆萊特於死地。

霍拉旭:哈姆萊特好友

波洛涅斯:保守的大臣

雷歐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原為哈姆萊特友。

奧菲利亞: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萊特情人。

四、通過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戲劇情節梗概

1、讓學生複述課文主要情節。

明確:哈姆萊特回國後,向好友霍拉旭講述叔父陰謀害自己及自己脱險經過。新王利用奧菲利亞兄長雷奧提斯喪父失妹之痛,與之共謀比劍時塗劇毒於劍鋒,酒內下毒,加害哈姆萊特,不料被皇后誤飲,雷奧提斯自己亦為毒劍所傷,臨死告知哈姆萊特真相,最終哈姆萊特與仇人同歸於盡。

2、學生劃分戲劇情節的層次,指出劃分依據。

板書:哈姆萊特

莎士比亞

老國王王后新王克勞狄斯大臣波洛涅斯

哈姆萊特陰謀雷歐提斯奧菲利亞

比劍

悲劇

同歸於盡

第二課時

一、導入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這是莎士比亞戲劇的經典台詞,是由哈姆萊特發出的感歎,它引發着一代代人的思考,我們知道這句話背後有怎樣的意義嗎?哈姆萊特他究竟在思考什麼?這節我們就來探討台詞的隱含意義。具體來講,戲劇台詞體現人物的思想和個性,並且具有動作性,推動着情節的發展,我們重温課文的重頭戲——比劍部分,看看台詞之後隱藏着什麼。

二、重讀課文重點部分

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三節比劍部分。

三、分析討論

1、通過問學生小問題探討情節發展。

(1)國王是真心想要使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和解嗎?他是真心希望哈姆萊特勝利嗎?

明確:不是。他只是做好表面文章,為達到其借刀殺人目的而隱藏起險惡用心。

(2)哈姆萊特為什麼爽快答應和雷歐提斯比劍?他在比劍之前對雷歐提斯有着怎樣的情感態度?

明確:哈姆萊特因自己誤殺其父,而要為自己所為負責,面對自己的命運。加上他對自己的劍術自信,所以爽答應比劍。他對雷歐提斯有着一種歉疚之情。

(3)雷歐提斯聽了哈姆萊特的肺腑之言後,有怎樣的想法?

明確:感情上原諒哈姆萊特,榮譽上必須比劍。

西方長期以來存在着決鬥的傳統,很小的事也會牽涉到榮譽生命的問題,比如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一位青年把手套甩到伯爵臉上,伯爵就要和他決鬥;俄國詩人普希金是和人決鬥而死的。這很普遍,雷歐提斯和哈姆萊特有殺父之仇,決鬥更勢在必行。

(4)雷歐提斯在比劍中有怎樣的心理活動?造成他怎樣的現實行動?

明確:猶豫不決,矛盾掙扎。感情上和道義上的正直善良使他不忍心下手害哈姆萊特,但他承受着來自國王的壓力,又面臨捍衞自己榮譽的局面,所以他比劍中顯得有些退縮不起勁。

(5)國王為什麼設置了毒劍害哈姆萊特之後還要安排毒酒?

明確:因為他和哈姆萊特的敵對關係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他一定要置哈姆萊特於死地,而他見到雷歐提斯有些不忍動手殺哈姆萊特,為實現自己的險惡目的又設下毒酒。

(6)王后為什麼代哈姆萊特喝下那杯酒?可以根據戲劇情節和自己理解有不同的猜測。

王后見到哈姆萊特連勝,替他高興。

或者王后為緩和哈姆萊特與國王的關係而接下酒杯。

再或者王后有點察覺到酒有問題,代哈姆萊特承受。

小結:

由上面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來,各個人物的行為一步一步導致了最終的結局。如果不是哈姆萊特覺得愧疚和有自信就不會爽快地答應和雷歐提斯比劍的事;如果不是雷歐提斯不忍心害哈姆萊特,國王也不會再設毒酒;如果不是王后處於好心喝下毒酒,她也不會死;如果不是雷歐提斯和哈姆萊特比劍時都中了毒劍,並且雷歐提斯本性善良不慣使用卑鄙手段,他不會在臨死之際揭露國王的陰謀,真相便難以大白,哈姆萊特也不會驟起殺仇人。人物的品格、心理、行為環環相扣,共同造成了同歸於盡的結局。

2、回想剛才提到的復仇傳統,思考為什麼哈姆萊特有絕對理由找國王決鬥,他卻沒有及時去展開行動復仇?聯繫全文和補充材料,試從哈姆萊特的思想和其復仇對象角度尋找原因。

他復仇的對象是他的叔叔,他母親再託付的人,他的繼父,丹麥的新國王。他要做的不僅僅是報了殺父之仇,還要拯救丹麥王國。那麼他面對國王勢力,必須做好充分準備,並且要樹立起正義的榜樣,而不能做犯上作亂弒君殺叔的事情。他所求的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文主義理想者的必然行動,而不再是宮廷權利的血腥爭鬥。

哈姆雷特認識深廣,但卻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在一個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謬的社會裏,生存還是毀滅這真是一個難以抉擇的人生命題。這也是人文主義理想者所面臨的無奈和不幸。時代社會的顛倒混亂,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陣痛。君主理想已然破滅,君臣禮儀不復存在,綱紀敗壞,倫常崩潰,世風日下。而封建堡壘卻更加頑固,他找不到拯救這個王國的好方法。

從更深層處説,哈姆萊特的作為是他自己的選擇。如果哈姆萊特在第一幕裏殺死了克勞狄斯的話,那麼這個戲劇就結束了,可他若像奧賽羅那麼衝動,他就不是哈姆萊特了,他的行為是符合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哈姆萊特的復仇對象制約了他的行動,他自己的思想更制約了他的行動。他在不斷的思考中,沒能先做好準備,而是相對消極地迎接到來的命運,這就是“延宕”性格的悲劇。

3、語言分析

(1)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還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在奮鬥中掃除這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明確:內心獨白反映性格。這集中地體現了哈姆萊特的思考,他不僅思考現實,還思考人類生命本體的哲學探討。這是一個敢於死和敢於生的問題。人們面對殘酷命運,敢於在反抗與鬥爭中死去是勇敢的,而勇於承擔苦痛,在忍受中實現拯救全局的理想也是勇敢的。

(2)台詞中的睿智修辭

我還沒有向我的腦筋商量一段序幕,腦筋就把全戲安排好了。(擬人)

他這一艘滿帆的快船,也絕不是我們失舵之舟所能追及。(比喻)

他在母親懷抱裏的時候,也要先把他母親的奶頭恭維幾句,然後吮吸。(誇張)

思考問題:為什麼作者在奧斯里克一節花大量筆墨?

戲劇是表演給人看的,為緩和氣氛,調動關注情緒,插入幽默段子。

(3)一隻雀子的死生,都是命運預先註定的。註定在今天,就不會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過了今天,明天還是逃不了,隨時準備着就是了。

明確:台詞顯示了哈姆萊特內心的命運觀,他有一定的天命思想,雖然不是聽天由命,但少了掌握自己命運,去抗爭去扭轉的一股勁。

小結:

品評人物形象,從上面所學的作者思想,創作背景,人物台詞與行為、外貌與神情來思考。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哈姆萊特的形象。

四、作業

根據自己的理解,以《我眼中的哈姆萊特》為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附:板書比劍

包藏禍心受拉攏

國王克勞狄斯丹麥王國雷歐提斯

復仇拯救愧疚

謀害不忍

哈姆萊特

思延

考宕

生存還是毀滅

高中語文《哈姆雷特》教案設計3

學習目標

1、體會課文通過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尖鋭的`戲劇衝突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

2、掌握品讀人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品評能力;

3、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戲劇人物、戲劇語言的分析

教學難點個性化的語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學過程

一、作家作品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無聞。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舉世聞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為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敍事長詩。

馬克思稱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本瓊斯稱他是“時代的靈魂”。

歷史劇:《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約翰王》

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

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白》《麥克白》

傳奇劇:《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

莎翁對自己作品的評價:“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著名悲劇之一。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將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魯迅

二、劇情梗概和人物簡介

1、劇情梗概

《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的故事。具體情節略。

哈姆萊特的形象代表了當時進步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和願望,是世界文學名著中著名的藝術典型之一。

2、節選劇情結構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霍拉旭不要作聲!誰來了?”)

第二部分(從“奧斯里克上”到“他們的水泡就破滅了”)

第三部分(從“一貴族上”到結束)

3、劇中人物關係

哈姆萊特(丹麥王子)克勞狄斯(丹麥國王)

王后(哈姆萊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奧菲利亞(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蘭茲(朝臣)吉爾登斯吞(朝臣)奧斯克裏(宮廷大臣)

四、欣賞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

問題:節選部分安排了哪些懸念呢?

問題:這樣懸念迭生的情節安排有什麼好處?

2、尖鋭的矛盾衝突

問題:“比劍決鬥”一共有多少矛盾衝突?

3、動作化的語言

哈姆雷特(二人比劍)又是一劍;你怎麼説?

(哈姆雷特:得意,納悶雷歐提斯:激怒,激起鬥志)

雷歐提斯陛下,現在我一定要擊中他了。(雷歐提斯還不能下定決心殺死哈姆雷特,希望從國王那裏獲得勇氣。)

奧斯里克兩邊都沒有中。(體現奧斯里克膽小謹慎的個性。)

國王我怕你擊不中他。(克勞狄斯使用激將法,迫使雷歐提斯下定決心殺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你怎麼一點也不起勁?請你使出全身的本領來吧;我怕你在開我的玩笑哩。(哈姆雷特的話激怒了雷歐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劍。)

4、個性化的語言

哈姆雷特的語言: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

克勞狄斯的語言:親熱,和善,陰毒,足見其是一個言不由衷、笑裏藏刀的傢伙。

(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五、品評人物形象

1、品評人物的方法

聽其言,觀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關係要理清,勿忘體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萊特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討論)

趣味探究竇娥與哈姆雷特

關漢卿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國戲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學史中被譽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因此關、莎二人的戲劇作品常被用於比較研究。竇娥與哈姆雷特,這兩個著名的悲劇形象分別誕生於13世紀的中國和17世紀初的歐洲,在反封建的鬥爭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竇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滾繡球一曲中指責天地鬼神,發下三大奇願,要感天動地來顯示冤情。竇娥對神權的大膽譴責,實質上是對封建統治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巖漿迸射如山洪決堤般的憤激之詞,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當時廣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的叔父克勞迪斯毒死了他的父親,篡奪了王位。老國王的鬼魂顯現,把自己被害的經過,告訴兒子哈姆雷特,要他報仇。他弄清真相後,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就在下決心動手時,不幸錯殺了戀人的父親。奸王把他送往英國,在去英國途中他逃回丹麥,在一場由克勞迪斯安排的比劍中死去。他在臨死前總算刺死了克勞迪斯,但他改變現實的重大理想並未實現。

哈姆雷特的主要對手是克勞迪斯,克勞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資本主義社會的許多惡德。從這一點看,竇娥與哈姆雷特悲劇的根源都在社會。

但竇娥的命運從一開始就不能選擇,哈姆雷特則不同。他是個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因苦苦思考“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而遲遲不能採取積極行動,最後只能憑一時衝動,抱着宿命論觀點行動起來,以至於最終和所愛的、所恨的人同歸於盡。他的悲劇不僅僅在社會,還在人性本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37voe4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