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幼兒園主題活動《我愛我家》教案與案例

幼兒園主題活動《我愛我家》教案與案例

《會爬樹的爸爸》是“我愛我家”的主題中“爸爸本領大”小主題中的一個故事,情節有趣離奇,涉及幼兒和成人的心理,幼兒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我想通過這個活動達到兩個目標:一是讓幼兒明白不能提無理的要求:二是讓幼兒體驗故事裏琪琪對爸爸的愛,以及爸爸對琪琪的深情。

幼兒園主題活動《我愛我家》教案與案例

1.(出示漢字“爸爸”)這是什麼字?你喜歡爸爸嗎?你的爸爸有何本領?

起初幼兒不理解“本領”的含義,答案有“給我買玩具”“看電視”等。我給幼兒解釋什麼是“本領”後並以“我爸爸會游泳”開頭。接下來幼兒有了切題的回答,如爸爸上班、會燒飯、打電腦、打球等。我認為這個故事想表達的是父子深情,孩子大都很喜歡自己的爸爸,而且在他們的心目中爸爸很能幹,因此從這個問題切入,能調動幼兒的經驗,激起他們對爸爸的情感。 2.有個爸爸會爬樹,(引入故事,請幼兒傾聽)他為何要上樹?琪琪見爸爸是怎樣上樹的`?爸爸摘到棗子了嗎?幼兒一聽名稱就對這個故事很感興趣,所以這組問題他們很容易就回答出來了。

3.樹為何會越長越高?這是故事中的離奇之一。其實是在暗示幼兒由於琪琪的無理取鬧導致這棵樹越來越高,就像《木偶奇遇記》裏皮諾曹的鼻子一樣。但幼兒不理解這是為什麼,部分幼兒認為樹是被施了魔法,可見他們還沒理解。

4.天黑了,爸爸站在很高的樹上,聽不見琪琪的聲音了,他會怎樣?爸爸會害怕嗎?他害怕為什麼還要幫琪琪摘棗子?你爸爸也喜歡你,他會為你做什麼?幼兒心目中爸爸是最勇敢的,所以沒有人認為爸爸會害怕,他們覺得爸爸會繼續努力的。聽到琪琪的爸爸哭了時,教室裏很安靜,等聰明的煊煊幼兒成功地回答了後面的問題。他們認為爸爸是因為喜歡自己的孩子。最後一個問題引起了幼兒的共鳴,有的説爸爸為他買玩具,有的説帶他出去玩,有的説陪他玩遊戲等。

很少聽到故事裏的爸爸會哭泣,生活中幼兒也見不到這種情景。當幼兒聽到琪琪爸爸哭了都變得很安靜時,我能感到他們其實是在思考,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有點不可思議。

“爸爸害怕為何還要上樹”是故事中又一個關鍵問題,讓我高興的是部分幼兒知道是爸爸為了幫琪琪摘棗子,而兩個最聰明的幼兒説出是“因為爸爸愛孩子”。在談及自己的爸爸怎樣愛自己時,引起了全班共鳴。在兩次高潮後,當我再次提升説明爸爸對他們的愛時,幼兒理解了琪琪的爸爸為何堅持上樹。因此,這個問題的設計為下面理解琪琪不要棗子而要爸爸的情節做了鋪墊。

“爸爸害怕為何還要上樹”是故事中又一個關鍵問題,讓我高興的是部分幼兒知道是爸爸為了幫琪琪摘棗子,而兩個最聰明的幼兒説出是“因為爸爸愛孩子”。在談及自己的爸爸怎樣愛自己時,引起了全班共鳴。在兩次高潮後,當我再次提升説明爸爸對他們的愛時,幼兒理解了琪琪的爸爸為何堅持上樹。因此,這個問題的設計為下面理解琪琪不要棗子而要爸爸的情節做了鋪墊。

5.這下爸爸該怎麼辦?誰來幫助他?爸爸摘到棗子為何要捂得緊緊的?他下來的時候聽到琪琪在説什麼?

幼兒很容易就説出捂得緊是因為想藏好琪琪。他們已經學着從字詞中體會爸爸的愛了。琪琪在爸爸上樹前後説的不同的話暗示了琪琪逐漸體會到,因為自己的無理取鬧而導致爸爸不見了,所以設計這個問題是想讓幼兒通過回憶與對比,體會琪琪知錯的心情。

6.本來琪琪是很高興的,現在為何不高興了?琪琪喜歡這顆棗子嗎?為什麼爸爸給他的時候他又扔在地上呢?小朋友也喜歡自己的爸爸,所以不能讓爸爸做危險的事對嗎?幼兒的回答有“他發現爸爸不見了,很着急…‘他想爸爸了…‘他覺得讓爸爸爬這麼高太危險了”“他喜歡爸爸”等。在此,我作了以下我提升:琪琪喜歡棗子,但他更喜歡爸爸,他擔心爸爸爬得太高會有危險,覺得為了摘棗子而讓爸爸爬這麼高是不應該的,所以他要爸爸回來。

至此,幼兒已體驗到了琪琪父子間的親情,但受具體形象思維特點的制約,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過無理取鬧的事,所以我設計了第七個問題引發他們的經驗。

7.小朋友想和爸爸多呆一會,可爸爸要上班怎麼辦?看中同伴的玩具,非要爸爸馬上去買對嗎?爸爸媽媽要回家燒飯,而你卻不願回家想在幼兒園玩時,怎麼辦?

這些問題平時經常發生在幼兒身上,拿出來讓他們討論很有意義。幼兒在和同伴的討論中,對這些兩難問題形成了正確認識,從而在體驗成人對自己關懷的基礎上懂得自己也要關心爸爸媽媽。

教學反思

中班幼兒仍以無意注意和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關注和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關注他們的活動並尋找適當的機會參與,幫助他們搭設向上攀登的台階。活動中,我注意到很多幼兒都希望琪琪的爸爸能幫琪琪成功地從樹上摘下棗子,所以當他們聽到棗樹隨爸爸爬高而越長越高時覺得很難理解,更不可思議的是爸爸怎麼會哭,會害怕。這時我用一連串的追問激發幼兒思考爸爸有沒有害怕的東西,他害怕為什麼還要往上爬,下來時為什麼把果子捂得緊緊的,琪琪一開始想要棗子,為什麼最後爸爸給他時他又不要了等。在不斷的追問下,幼兒逐漸理解了爸爸因為對琪琪深深的愛才不顧危險爬上樹,琪琪最後也是因為愛爸爸不想讓爸爸發生危險所以不要棗子了,並由此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本次活動有一定難度,真正能把握活動目標的幼兒不多,大多需要教師的點撥引導。因而,我認為這個活動如放在中班後期上,當幼兒有了更多的體驗後,效果可能會更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0kqr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