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交際禮儀文書 >稿件 >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通用15篇)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通用15篇)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在20xx年,我在自己學校也開過這節課,感覺學生聽得迷迷糊糊,不能將移動的規律找到,尤其是後進生。任老師的《找規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通用15篇)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剛開始出示彩旗複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本節課中陳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彩旗、密碼門以及聰聰請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幹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説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説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習方陣排列規律時,陳老師在一個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請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過程;接着,讓學生在表述規律的時候,加上自己的動作,由動作引導知識的建立;在學習線形排列規律時,陳老師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擺一擺探索出規律,讓學生經歷規律的探究和形成過程。

5、注重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説出“第( )個移到最後面,其它依次向前移( )格”,特別強調了“依次”,注重表述的嚴謹性。

6、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本節課,陳老師注重以學生髮展為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她給學生創設了寬鬆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能夠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最值得借鑑的是,鄭老師在課堂上經常用激勵的語言,積極鼓勵學生求知的慾望,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體驗成功的樂趣。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課堂是每個人的課堂,每個活動應該是全體學生都參與。在教學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一個學生説,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操作時,是否讓全體學生都跟着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在表述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我認為教師的問題的設計應該緊緊抓住“每行的第一個圖形”,也就是強調觀察順序。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2

俞老師的這節課,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切身感受相同加數這種特殊的加法算式來引出乘法,既符合學生學習的一般規律也加深了學生對乘法的理解。將這個新出現的計算形式合理的融入到了學生的知識體系中。在具體操作上,讓學生從不同的加法算式中挑出那些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分類環節)作到了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感受形象的數學,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然後利用算全班小朋友的手指數目,將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寫成新的算式——乘法算式。由一般的加法算式中提煉特殊的加法算式,既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再把這樣的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步驟清晰,層次分明,已為這節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實接下去的核心內容基本都是為這個“改寫”服務的。包括認識乘法的基本讀寫方法,鞏固“改寫”的過程。學生在學習剛剛認識的這個乘法的時候,一般很容易將其意義與加法混淆,比如課堂上就出現了4×4=8的回答。這是對乘法意義的不理解。鞏固和練習是可以熟練“改寫”,但是對於一些對意義還有存疑惑的學生,可以採用各種方法在加強和鞏固。俞老師在課堂上的運用了各種方法,讓學生從不同方面感受了乘法的意義以及與加法的區別,只是在具體練習上有所欠缺。

數學的計算方法是一個很一般化的,能夠普及的方法。既然是方法,就能夠通用。乘法的出現就直接囊括了所有加數相同的加法,將這個思想貫徹到學生知識體系中就是所有加數相同的加法都可以用乘法表示。俞老師儘量多的用到了各種各樣的形式的加法算式改寫到乘法算式,其實可以用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發掘。最後一個學生自己發掘並改寫的環節由於時間問題草草收場實在可惜。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3

本節課是二年級下冊統計教學的第一課時,在這節課的教學,陳老師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統計一年級、二年級的體重,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整節課,陳老師語言和藹可親,有親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複習導入:雖然學生在一年級時初步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兩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但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已經記憶模糊了,複習導入做的不夠,為後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隱患。

2、數據記錄:在探究過程中,每個學生輪流起來報自己在一年級時的體重,其他學生記錄,其實二年級的學生統計能力還達不到如此熟練,這就造成了數據記錄混亂,一年級時的體重就沒記清楚,二年級時的體重記錄的就更混亂,後面的複式統計表就沒法完成。老師對學生能力估計失誤,是造成本節課不夠成功的關鍵。時間拖沓,後面的練習根本沒有時間完成。

我認為可以這樣改進,學生説體重時,老師要求放慢速度,老師和學生一起做記錄,這樣就不會造成數據統計兩遍,還不準確的局面。

3、統計表:陳老師在統計表的表頭問題處理上做的特別好,能夠讓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探知,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理解的透徹。

4、板書:整節課,黑板上除了板書課題外,沒有任何板書。 每一節課,黑板上都應該呈現出這一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即使在課件中已經出示過了也不能代替板書。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讓我們一起認真學習,認真研究,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4

從王老師的《有餘數的除法》試教課到校級公開課,一路聽下來,感覺王老師的課最大的特點是既秉承了良好的傳統,也融入了自己的創新之舉。

一、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王老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課伊始,王老師先用兩個小組的同學起立遊戲展開,既是遊戲又是初步讓學生感知了有餘數,第一組兩個兩個起立,多出了一個小朋友,而第二組兩個兩個起立,小朋友剛剛好。接着新知教學用了“巧分草莓”的情境開展,從認識有餘數除法到理解餘數與除數的關係,都很好地利用了草莓這個生活素材,讓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理一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

二、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在本節課中,有兩個環節提供給了學生探索空間,在理解有餘數的除法意義時,讓學生把小棒當作草莓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為什麼會有餘數。第二環節是在探究餘數與除數之間的關係時,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四人小組共同探討,填寫表格(表格設計比較合理簡潔)。不過在理解有餘數除法意義時,王老師是在沒有擺過小棒,還沒真正讓孩子們理解“分了以後餘下來的必要性”之前,就讓學生彙報列算式,然後才讓孩子們擺小棒,要求:“結合小棒檢查算式”,我感覺知識呈現的跳躍性太大了,才導致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及如何書寫有餘數除法有所欠缺。

三、課堂思考比較理性,語言簡潔有力

王老師的課可以説突出了很多值得我們秉承的傳統,要求學生有清晰的算理表述,環環緊扣的環節設計,以文字方式呈現讓學生靜靜地獨立作業,理性的思考及語言的精煉。也正是因為有了理性思考才能在環節的構建上力求簡潔有效,練習設計緊扣教學重、難點,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課堂中少了譁眾取寵的學習材料以及形式化的學習方式。

在課中,感覺王老師的追問還比較欠缺,比如説:在學生呈現餘數與除數關係的材料時,迫不及待得想得出正確想法,而忽視了讓學生討論釋疑、暢所欲言,這時王老師如果能很好及時地進行追問,“現在的餘數應該輪到4了吧?”、“如果除數是5,餘數會是誰呢?”巧妙地用學生的話題引出更深層次的論點,課堂中讓學生感悟到的將會更多。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5

上次學習了鬱老師執教的《認識釐米》一課,這節課上,鬱老師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我們組的成員覺得鬱老師在以下幾個方面處理得很好。

導入新課時,鬱老師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故事情境,通過對“同一條圍巾,為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這一問題的討論和交流,學生體會到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進而引出常用的測量工具——尺。這樣的導入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而且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繫。

在教學認識1釐米時,鬱老師先告訴學生“刻度0到刻度1,這一大段叫1釐米。”然後讓學生在尺子上找找,還有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也表示1釐米?這是個開放式的提問,學生思維活躍,説出的答案多種多樣,在學生找到諸多的1釐米之後,又引導學生髮現“相鄰兩個數之間的一大格就是1釐米。”這樣的小結有助於加深學生對1釐米的認識。緊接着,鬱老師又讓學生藉助直尺,用手比劃出1釐米的長短,當學生有了對1釐米的親身體驗後,再讓學生聯繫生活,想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這一系列活動,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

在教學“想想做做”第5題時,鬱老師在學生測量出長方形相鄰的兩條邊的長度後,又拋出一個問題:“你能猜出長方形的另外兩條邊的長度嗎?”通過猜想、驗證,學生初步感知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徵,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最後,提一點小小的建議,就是課堂上,教師應注意數學語言要準確、嚴謹。比如説:在舉例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釐米時,一位學生拿着橡皮説:“橡皮的寬是1釐米。”但實際上他想表達的應是:“橡皮的厚是1釐米。”等等。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6

5月15日下午第三節課,劉**老師在二年級上了一節別開生面的數學課——認識算盤!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劉老師用她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同學們很快地進入了狀態。

隨着教材的改革與更新,二年級數學教材的內容比往年大有不同,今年的內容出現了認識算盤這一課。劉老師首先向學生介紹算盤的背景,讓學生知道算盤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一大貢獻,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於孩子們從父母的口中曾有聽説過算盤,但沒有直接去接觸,存在着強烈的好奇心,因此,今天孩子們在數學課堂上聽得格外認真,從老師對算盤各部分名稱的介紹,到如何用算盤數數、記數,學生都非常專注地在聽!整節課老師都為學生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習熱情,教師一直處於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有幾個小建議:

1、在定數位“個”位時,再鞏固些十位、百位會讓學生更明白。

2、告訴了學生用什麼指法後,多數學生都能用正確的指法撥算珠,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因為不熟悉,亂用指法,導致撥算珠速度較慢,所以,説了指法後,先讓學生鞏固下指法,這樣對後面撥數就會更好。

3、撥三位數時,因為位數較多,個別學生又迷糊了,一會撥錯這個位,一會撥錯那個位,因為還是不熟練。如:563這個數,撥5時,要是先讓大家找到百位時,再撥,會更好的`撥正確。

我想,至少還需要一節課的練習,讓學生熟悉算盤,熟練用算盤表示數,再過一節課,多數學生一定能熟練掌握用算盤表示數。

總之,一節課下來,學生收穫多多。學生通過對“認識算盤”這一節課的認真學習,既瞭解了“算盤”是一種記數工具,又增強了數位制之間的關係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求知慾更強了!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7

今天上午李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對二年級學生來説,這部分內容偏難,李老師處理教材獨到,精心設計了課前小研究,課上老師思路清晰,對教學目標的落實到位。

設計上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亮點: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導課時,利用遊戲和課件複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規律,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向學生滲透規律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本節課李老師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搬新家、請吃水果、幫小動物排隊、設計規律等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要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理解,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説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説等形式,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規律的探究過程。在教學主題圖時,藉助課前小研究,留給學生觀察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並通過課上交流、彙報、課件的直觀演示,共同驗證規律,最後引導學生歸納這些圖形規律的特點,從而揭示循環排列規律的定義。

5、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説出“第()個移到最後面,其它依次向前移()格”,特別強調了“依次”,注重表述的嚴謹性。

我覺得要是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進,整節課會更精彩:

1、小研究的設計應體現開放、淺入的原則,設計時可以由扶到放,可做一個示範,橫着看的規律,豎着看、斜着看的規律引導學生説即可。

2、教師的語言可以再豐富一些,多鼓勵表揚學生。

3、在做練習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知道是哪幾個圖形為一組,是在每相鄰兩組圖形中找規律。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8

我有幸赴實驗小學聽課,讓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一談聽取了韓老師五節課後的感受。

一、常態長效

韓老師的課堂教學呈現,可以用一個形象的詞語來概括:樸實無華、課如其人,這也正是對韓老師人品與課堂作品的概括和總結。樸實更顯典雅和莊重,無華更增添了教學藝術返樸歸真的魅力。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緊張進行着,常規、高效的課堂正處於構建階段。我經常外出聽課,而韓老師的課堂教學是首次讓我感受到了常規、高效課堂理念的重要性。韓老師整堂課的教學形式就是一堂常態課、家常課,沒有更多的修飾和虛華的成分,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動畫,沒有臨場作秀的氛圍,自然、得體、和諧,這是我應該努力去學習的。

二、理性教學

韓老師講的是二年級數學,韓老師讓學生把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啟發學生把想到的問題和數學學習相聯繫,嘗試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剛才的問題,這樣,就把數學知識系統的連在了一起,不僅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而且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引發的情境,帶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們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去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興趣油然而生,興致高漲。教師即時又通過畫重點內容、標重點字詞等理解概念的意義,尤其在比的讀法上韓老師並沒有刻意糾正,而是讓學生讀,發現問題讓學生糾正,又激發了學生對於數學問題的嚴謹認識,學生學的積極,教師課上的流利、連貫、自然。這也正是教師教學藝術的充分體現。

三、道法自然

數學課堂教學,忌教師和學生背道而馳。韓老師的課堂,讓我體會到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靈動性,教師自上課至課終,老師始終圍繞學生運轉,學生一直環繞老師運行。教師對學生並沒有過多的限制和束縛,學生的想象、討論、聯繫是自由進行的,學生佔據了課堂的主陣地,但是,學生沒有脱離軌道,沒有脱離教師精妙設計的運行軌道,教師充分“放”了學生,學生充分“離”了老師,而結果是圓滿的,成功的,學生學到了知識,教師達成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

聯想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我想了很多:

1、沒有備好課

對於備課,我感覺到了它的重要性,韓老師之所以課堂上運用自如,就在於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學內容的要旨,而我平時備課還達不到這種嚴謹的態度,今後我會盡力做到。

2、不懂角色換位

平日的數學課堂上,我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當做學生去體驗自己的教學過程,而從韓老師身上,我看到了這種教學態度的必要性。

3、教學效果不好

韓老師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收益頗多,既學到了數學知識,還掌握了方法。我在課堂上很少涉及這麼多,唯恐時間不允許,造成了包辦的情況,致使課堂效果不好,今後我應努力研究的教學方法,熟悉瞭解學生,做到課堂教學向自然高效邁進。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9

數學廣角—搭配(一)是20xx年人教版二上數學廣角中一個全新改版的知識內容。塗老師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及年齡特點對教材進行重組,為我們展示了一堂十分精彩的數學活動課。塗老師這節課上的很成功,其中數學課堂的評價也這節課的一大亮點。

1、關注學習興趣,童趣評價。

塗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的一開始創設了有趣的開啟數學大門的情境,當數學正確回答出笑臉擺放順序時,數學王國的大門打開了,隨即一陣熱烈的掌聲也送給了學生。這種藉助媒體充滿童趣的評價方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關注學習過程,教師激勵導向評價。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塗老師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等學習品質時,塗老師能有針對性,不失時機的進行激勵性評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生探究用紅黃藍三種顏色任意選兩種,給衣服和褲子塗上不同的顏色,你們會塗嗎?你想怎麼塗?學生試塗1號學習卡時,塗老師及時給予小組評價:“第一、二小組小朋友又靜又快,一下子塗好了。”在探究衣服褲子用三種顏色塗色,到底有幾種不同的塗法時,及時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評價:“楊億楠雖然坐在最後面,但是他的小眼睛是最亮的。”“xxx小朋友觀察得最仔細,小眼睛最亮。”“xxx小朋友就像個數學家。”在探究用1、2、3組成兩位數。每個兩位數的十位數和個位數不能一樣,能組成幾個兩位數。你讀懂了什麼?當學生回答:只能在數字1、2、3中選。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只能在1、2、3裏面選,劉毅非常會審題。”對後進生的學習,教師也進行了充滿激勵的評價:“今天xxxx小朋友也學會了這種學習方法,老師獎勵一張智慧卡。”等等。這種激勵性的評價語,不但使學生在心理上得到了滿足,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有效的調控了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3、以生為本,多元主體評價。

在探究用3中顏色給衣服和褲子塗上不同的顏色,你有幾種塗法時,塗老師大膽開放的設計教學,給學生留有充分思維的空間和教學活動機會。在反饋交流時,塗老師展示學生作業,9(4、6)種塗法你同意嗎?為什麼?給予學生參與評價的機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也使學生在互評中進一步體會了排列的有序性,積累了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總之,塗老師這節課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解決問題,進行了有效的個性化的評價,彰顯了小班化教學特色。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0

評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

教材中創設了“過河”的情境,通過“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隻船限乘9人,需要幾隻船”這一問題的解決,使學生體會到小括號的作用,從而掌握有小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本節教材是貫徹實施素質教育、充分體現新課標精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很好的教學載體。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

2、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3、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解決問題:

在探究式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發現的精神,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細緻嚴謹、求實的學習習慣,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懂得觀察生活,聯繫實際,體驗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問題的樂趣,感受數學美,培養熱愛數學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索客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正確理解並運用小括號,體會小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作用。

(2)難點:探索“小括號”的運用過程。

(四)教法與學法

(1)教法

啟發式教學法:發揚教學民主,鼓勵學生大膽實踐。教師激思激疑,學生積極探究。

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提供豐富素材,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

主體教學法:堅持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引導點撥,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

(2)學法

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春天到了,春暖花開,正是春遊季節,(同時,電腦顯示“過河”主題圖。)你們看,小朋友正要去春遊,他們來到河邊,準備坐船到河對面。板書課題:過河。

2、探究活動

結合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找到有效信息,提出核心問題:二年級的同學過河需要幾條船?

(1)自主探索。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2)小組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由

(3)彙報交流。

學生説説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想法。

方法一25+29=54(人) 54÷9=6(條)

方法二、25+29÷9

54÷9

=6(條)

第一種方法學生能根據提意講明白自己的做法;第二種方法學生會利用已學知識,列出算試,但學生講不明白這樣做的原因,或許有的學生會發現這樣列試計算,計算順序會出現錯誤。

(4)驗證。

引導學生運用“在一個算式裏,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時,要先算乘除法,後算加減法”這一舊知,討論第二種方法的正確性,交流看法,從而發現錯誤的存在,加深對混合運算順序的認識。

(5)猜測,嘗試。

引導學生結合圖意思考:要想使“25+29÷9”這個算式符合題意,你打算怎麼辦?學生自由發言,鼓勵學生猜一猜,嘗試做一做。

(6)介紹、運用小括號。

在肯定學生猜測的基礎上及時介紹小括號,學生會很自然地領會到小括號的作用。

3、鞏固練習

(1)完成“做一做”中的習題。

A、同桌説説計算順序。

B學生獨立計算。

C、交流,訂正答案。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30-6÷3(16+24)÷8 (30-6)÷3

A、比較異同。

B、學生獨立計算,再比較異同。

C、交流、訂正答案。

4、課堂總結

學生自己談這節課的收穫和體會。

5、佈置作業

完成《新課標作業設計》中本課的練習題

板書設計:

過河

29+25=54(人) (29+25)÷9

54÷9=6(條)=54÷9

=6(條)

(先算小括號裏面的)

二、點評

楊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注重鼓勵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注重結合實際問題,使學生產生學習小括號的需求;注重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能用到小括號的問題,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是來源於現實生活的。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1

學生在學習這一節課之前,已經掌握並熟記了1至4的乘法口訣,而且部分學生在家裏就已經對5的乘法口訣有了初步的認識,並能背誦下來。所以這節課李老師着重要求學生能獨立寫出乘法算式,並編出乘法口訣。要求學生理解5的乘法口訣,並能運用乘法口訣進行兩個數相乘的計算,最主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在編口訣的過程中進一步瞭解各種圖形的含義,理解乘法的意義,能讓學生獨立完成任務。

1、李老師採用了情景教學法

讓學生在情景裏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如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一把小傘要6根小棒,擺2把、3把、4把、5把小傘分別要用幾根小棒,你用什麼方法計算出來的,並把學生由加法計算引導到簡便的乘法計算,從而引出5的乘法的學習。

2、重視學生的合作意識

由於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或相互間發現,並及時糾正。同時,合作也是學生走向社會必備的情商。這節課李老師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學生獨立填寫乘法算式編完乘法口訣後,老師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口訣,讓學生自己發現編寫過程中的問題,做到及時糾正和改正錯誤。學生不僅學地積極主動,而且課堂氣氛熱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扮演的是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3、以多種形式鞏固5的乘法口訣

老師設計了不同形式的練習來鞏固乘法口訣,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建議:李老師在教學設計上如果能再多融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着數學,學習數學也是為了應用於生活中,就更好。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2

劉老師設計的《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節課的設計構思非常巧妙,從鱷魚張開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並用手勢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來突出組成圖形的要素——頂點和邊,然後通過一系列的例證來鞏固角的概念,鞏固練習中的幾個設計也特別吸引學生的眼球,如比較哪個滑梯陡,利用轉盤來教學弧線,利用燈光掃射的轉動過程來提出哪盞燈掃過的範圍比較大,再把燈光掃射的兩個角畫下來進行比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課的開始利用鱷魚張開的嘴巴產生角,在情境中產生問題,提出了什麼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典型的比較張開度的問題情境,劉老師藉此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並通過從“實物圖——手勢——角”的逐級抽象,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利用轉盤來教學弧線也是本課的亮點,在歷來的教學中畫好角後老師會順手添上一條短弧,角的定義中是沒有也推導不出要畫上這條短弧的,這對教師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對初學的學生來説就是“天外飛仙”,老師從沒有認真去想過這弧線到底表示什麼,只是一帶而過地告訴學生,在兩條邊形成的這個夾角之間可以劃上弧線,這就是角。而劉老師通過大轉盤轉動的不同方向呈現出旋轉方向的短弧,學生可以直觀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開口的方向,兩邊所夾區域的含義,再和學生總結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則會搞不清楚我們所比較的到底是什麼。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3

二年級王老師和高老師同課異構講了數學廣角的《搭配中的學問》。兩位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有一定挑戰性的簡單的排列問題,發展了學生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良好。

優點:

1.創設符合學生特點的情境。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兩位教師創設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故事形式,無論是王老師的幫助小雞、小鴨、刺蝟解決雨傘的問題,還是高老師的遊數學城堡,都創設了對學生有吸引力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注意力,開了個好頭。

2.體現學生為主體的課標理念,注重學生自主探究。

兩位教師都是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同時,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並且學生自己總結出搭配的方法,交換位置法和固定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做了方法的優化。教會了學生學習方法。

3.教學設計符合數學教學規律。

兩位教師注重了學生知識新舊的銜接和由易到難的特點,有效地設計教學流程,都是從兩個數字能夠組成幾個兩位數為基礎,探索三個數字能夠組成幾個數,以複習舊知為基礎,使學生很容易想到三個數字同樣可以用交換法來組數,水到渠成掌握了交換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到了不重複,不遺漏,教學重點突出。

建議:

1、王老師的教學內容在稍加拓寬,將生活中的應用解決問題會更好。

2、在學生活動後,高老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路,長期這樣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提高很快,同樣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4

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設計有效問題,引領數學教學。今天施老師圍繞本次活動主題為我們帶來了一節十分精彩的示範課。

一、複習鋪墊有效且必要。

教師複習階段複習了除法以及有餘數除法各部分的名稱和各部分間的關係。喚起學生的

已有知識,為過渡問題(這個算式對嗎)的提出埋下了伏筆。使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目標。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活動中發現理解新知。

教師在學生合作時給予必要的指導示範,逐步放手,使得二年級的學生合作起來毫不遜色於高年級學生。教師一改擺一擺為畫一畫這樣的活動能將每次的結果留下來方便學生比較發現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合作中學生分工明確,基本上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

三、教師精心設問,問的及時有思考價值。

如活動到一定階段後,教師問:餘數和除數有什麼關係?當學生髮現餘數小於除數是教師追問,餘數是4行嗎?為什麼?到此學生領會到了餘數小於除數的原因。還有當學生能夠理解除數是4時餘數的特點時,教師有質疑,如果擺三角形,除數是幾,餘數是幾?

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由點到面,理解較為深刻了。

四、練習形式多樣,注重方法解題技巧的滲透。

如選擇題2題餘數是7的算式有哪些,交給了學生排除法,很好。

再如,用小棒擺圖形猜猜擺的是什麼,是個開放性很強的題目,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擴散性思維。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5

教學中常説到的一句話是跳一跳摘桃子,到底從哪兒跳合適呢?相信這是很多教師困惑的問題。在歷下區組織的月展示課上聽了《求較大數》一課,執教老師上的紮實有效,給我帶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也教會我從具體情況出發,縱向尋找知識之間的聯繫,現將課堂精彩之處和自己的感受記錄如下。

一、精彩課堂

1、找準起點,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攻克重難點。

《求較大數》是二年級上冊《10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中的內容,在學習了100以內加法和減法後,安排了一節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內容《求“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這節課的重難點是:掌握“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量關係,也就是明確相差關係中“較大數”“較小數”“相差數”三個量之間的內在聯繫。

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學習求相差數時已經初步瞭解了較大數和較小數之間的關係,只是沒有抽象出較大數較小數的概念,本節課教師充分利用了學生已經有的知識基礎,以複習引入。先給出了同樣多的一組綠○和藍○各5個,讓學生觀察綠色的○和藍色的○有什麼關係,在比較的過程中引出了同樣多(5=5)和一一對應比的比較方法,為下面的比較做好了鋪墊;接着增加了2個藍色的○,引導孩子再去比較兩種顏色○的多少,孩子用:“藍色的○比綠色的○多兩個,綠色的○比藍色的○少兩個(7﹥5;5﹤7)”來概括。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去總結比較的過程,讓學生再次明確了數量之間的三種大小關係:同樣多、多、少。同時讓學生去回顧藍色的○是由哪兩部分組成?孩子能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説出,藍色的○是由與綠色○同樣多的部分和比綠色○多出來的部分組成。

這個複習過程看起來很宂長,卻找準了銜接點,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明確在明確了藍色的○和綠色的○之間的關係後,這節課所需要掌握的數量關係,孩子基本上就理清了,這節課的難點也就不攻自破了,餘下的時間只是要不斷的明確這種數量關係抽象出較大數和較小數的概念就可以了,這樣的設計為新知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鋪墊。

2、巧妙建模,把抽象的數量關係轉化成形象的數學模型,提煉出問題的本質。

較大數是有兩部分組成的,“和較小數同樣多的部分”以及“比較小數多的部分”,這種數量關係在用語言描述的時候很拗口,而且孩子理解起來也困難,特別是在有具體情景的解決問題中。老師為了降低理解的難度,拋卻了情景,利用複習準備中用過的圖形和線段圖,去分析較大數和較小數之間的關係,這樣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不是關係而是形狀,孩子再碰到此類問題的時候腦海裏首先呈現的就是線段、圖形,這樣就把抽象的關係轉化成了具體的形象,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更好的把握了問題的本質,使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jiliyi/gaojian/n27vn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