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國小作文 >六年級作文 >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精選24篇)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精選24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而不同的家鄉也會有不同的習俗,你們家鄉的習俗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精選24篇)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又叫做過年,還有辭舊迎新的寓意,我的家鄉也有獨特的風俗,就拿來過年來説吧!

貼對聯

過年時每家每户門前都要貼紅彤彤的對聯,對聯又叫春聯,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家家門前貼上對聯後年味濃濃,喜氣洋洋,追天對量的時間是不同的,我的家鄉貼對聯在早晨,一大早起來我就急匆匆穿上衣服。挑揀春聯:年豐人壽千家樂,鶯歌燕舞萬里春。我先把膠粘在對聯上,再貼在門上。節日的氛圍立刻有了,貼對聯的寓意是祈求人們在新的年裏,人們過着快快樂樂的日子。

放炮

噼裏啪啦,噼裏啪啦,晚上我們在外面放炮。説起放炮就要從傳説説起,每當大年30的時候年獸出來吃人,雖然他是年獸,但是他也有怕的東西呀。比如紅色的對聯和紅色的鞭炮,年獸的嘴很大很大,就像個黑洞,身上黑黑的所以當代人就把竹子燒得噼裏啪啦,噼裏啪啦,就會把年獸給嚇跑,所以過年就要放炮。

30晚上時針指到12點,一瞬間噼裏啪啦一陣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起來,家家户户都開始放鞭炮了,天空出現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有的像菊花,有的像桃花……五彩繽紛的煙花,把天空裝扮的真美麗呀!

無論春節那些日子是怎麼過的?每當想起她,我不禁為中國傳統文化魅力而感到自豪。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過春節時的習俗有很多,貼春聯就是其中一個。

聽爸爸説,這個習俗大有來歷呢: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辟邪,後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掛在門旁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除夕上午,我和爸爸一起貼春聯。我拿着一把剪刀和透明膠布,爸爸拿着春聯,一起來到門外。爸爸先貼橫批。我用剪刀喀嚓喀嚓地把膠布剪成小塊,遞給爸爸。有時候我剪多了,就把剪多的膠布的一半貼在門上,另一半懸在空中,當做備用。爸爸輕輕地貼住春聯,免得貼皺了。我們倆配合得很默契。爸爸先貼橫批,再貼上聯和下聯。我看了奇怪地問:“爸爸,你為什麼上聯貼在左面,下聯貼在右面呢?”爸爸回答:“傳統來講,右聯為上,左聯為下。橫批從左往右念,上聯就應該貼在左面,從右往左念,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面。現在通常的橫批都是從左往右唸的。我們家的也是,所以上聯就應該貼在左面。”最後我們又貼了值得大大的福字。貼完春聯,從遠處一看,紅紅的,很喜慶。橫批是福星高照,上聯是金鼠賀歲年年好,下聯是萬事如意步步高。

春節家家户户都貼春聯,迎新春。祝願家家户户在新的一年裏都能過得吉祥幸福,快快樂樂!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

在我的家鄉有許多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但是最重要的節日是春節,它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在我的家鄉有這些風俗分別是:“吃餃子,扭秧歌,看冰燈,舞獅子,放鞭炮……”

在一年來臨之際,我們家會去超市買一些春節用的物品和吃的,回到家後我的奶奶會將買回來的麪粉弄成麪糰,再在裏面包上豆沙,再放進天然的冰櫃裏,因為我的老家很冷,所以我們可以直接把豆包放到陽台上。把這些幹完,我們還會把房子擦的一塵不染。弄完了我會和我的爺爺去門外面貼對聯,我們把舊的摘下來,把新的貼上去。然後我的姑姑們會帶我去買一身新衣服,因為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的姑姑還會再給我買一身紅衣服預祝一年吉祥、安康。

過年的時候,我會和我的爺爺和爸爸一起出去放鞭炮,到了晚上我的奶奶會去參加扭秧歌舞,我便和我的爺爺去看冰燈,和冰雕。等回到家我和我的家人們會看春晚,等到了十點我們會一起去包餃子,我會在兩個餃子裏包上硬幣,只要有人吃到硬幣,就代表着在新的一年裏會有好的福氣,有好的運氣,我們還會在餃子裏包兩個甜的,要是有人吃到了,就代表着新的一年裏會甜甜蜜蜜的。等吃完了餃子,剛好是十二點左右,我們會全家出動,我負責盯着表看,等到了十二點整我們會點燃煙花。

在大年初一的時候我們會去爬山,滑冰。並且會好好的休息一天。

這就是我老家的風俗,如果你們家也有這樣有趣的風俗,那就説來聽聽吧。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與往常一樣,今年的清明也是細雨綿綿。

我和媽媽來到森林公園踏青……上山時,周圍全都是油菜花啊!細細的雨絲柔軟地飄落在花瓣上,融成晶瑩的水珠。只見幾隻燕子在低空尋找落腳之地。

只顧享受森林山脈的清香,雙腳早已走的麻木,我坐在路邊的石頭上休息,媽媽從包裏拿出一個青團遞給我,我看着拳頭一半大小的青團,墨綠色的青團因為和了糯米粉變得晶瑩剔透,活像一個圓鼓鼓的翡翠。我咬了一口,青團是粘的,是甜的,活像過年吃的湯圓,但又有一股清香,我兩口把青團塞進嘴裏,擠出一句話:“媽媽,為什麼只有清明才有青團吃呢?“

媽媽微笑着給我講了個故事

傳説有一年清明節,一位農民在耕地時見清軍正追趕以為太平軍官,農民急中生智,將太平軍官扮成自己的樣子,才讓他逃過一劫。後來,為了不讓清軍發現自己送他吃食,他就用艾草和着糯米粉做成青團。後來,太平軍官成功返回大本營,原來他就是忠王的得力大將。

為了紀念“救命青團“太平軍每年都吃青團。

我嚥下甜甜的青團,頓時覺得它不止是吃起來香,還有一股力量所在——那是來源於勞動人民的智慧,為了美好生活而奮鬥的力量。

對於這些風俗文化,我們不僅要感謝,更應該永遠牢記這些富含古代勞動人民精神智慧的傳統,將它們傳揚出去,名揚海外。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5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雖普天同慶,可各地的風俗略有不同。我是榆林人,有趣的榆林春節容我與你道來。

榆林人的春節,過年前的一個月就開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元宵、鬧秧歌、轉九曲、觀燈、放花才算基本結束。榆林人講究過富年,對於年貨的準備極為重視,臘月裏踏進集市會看到一派熱鬧非凡的紅火景象。

臘月二十三的時候,榆林人要送灶王爺上天。農村有一些地方會吃上一頓豬肉燴粉撈飯,還有一些地方吃上一頓雜麪,燃放煙花爆竹,送灶王爺和灶王奶奶。

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忙前忙後做年茶飯。年前幾乎家家做油饃饃。油饃饃是用水兑上軟米浸泡一夜後撈出來,再在碾子上碾成面,再兑水揉成團,發酵一夜,然後做成環狀,在油鍋上炸熟即可食用了。

油饃饃講究小巧玲瓏,顏色金黃,味道鮮美,醇香可口。

榆林人臘月也要蒸白饃饃。白饃饃上還要點上可食用的紅紅綠綠,圖個好吉利。

我們榆林人過春節準備的特色美食還有“拼三鮮”,這可是一道大菜,它烹製繁雜,用料眾多,有紅燒豬肉,炸丸子,炸佛手,炸酥肉,煮羊肉、雞肉,涮片粉,蒸酥肉,水丸子,做出來後那真是稠稀相間,色香味俱全,誘人的味道讓人直流口水。

榆林過年美食豐富,文化娛樂活動也不少。在我們名滿天下的老街有多種文化娛樂活動,萬佛樓、鐘樓、鼓樓的樓台上有陝北民歌、戲曲、説書表演,街道上張燈結綵,各路秧歌表演熱鬧非凡,到處歡聲笑語。

榆林的春節,真是豐富多彩,歡迎遠方的朋友來榆林過大年。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6

在元宵節前一天的晚上就開始。晚上八點整,“老爺”出廟,十幾個穿白色的衣服的人就在“老爺”的後面跟着。“老爺”身高一米,長四分米,寬三分米,穿着金色的衣服,帶着紅色的鬥風,在四個人架的轎子上,真是威風十足。當“老爺”經過時,家家户户都會放鞭炮。當架“老爺”的人要換時,先要把鞭炮放響。然後在換人。每隔四個小時,就換一次人。每隔四個小時,就會有人送來飯。

通過我的介紹,相信大家也有點了解了吧。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可以做你的導遊,為你服務,讓你親身體驗一下。

家鄉有許許多多的風俗民情,如新年之夜十二點整,一起放鞭炮;元宵節,三天三夜架“老爺”滿街跑;端午節全家一起吃飯,一起划龍舟……今天,我向大家介紹家鄉元宵節,三天三夜架“老爺”滿街跑吧。

有一次,我因好奇心太強,就走過去摸了一摸“老爺”的頭和臉。誰知,被爺爺看見了,接着我就被爺爺拉到“老爺”前兩米處,然後,爺爺讓我跪在地上,向“老爺”請罪。請完罪後,爺爺訓斥了我:“老爺”,是神,不能亂摸、亂碰。”聽完爺爺的話後,我轉身往後看,看了“老爺”一眼,心裏想:“老爺”真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架“老爺”的這種風俗民情表面上是一個快樂的活動,但實質裏卻是一個嚴肅、認真的民俗。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7

火花在黑夜中綻放,整個寂靜的夜空為此刻成為了背景,大人們點燃煙花,鄰居們也開始互相問候,現場變成了大型煙花交流現場。

一天中的夜間是最安靜的,可在除夕夜,誰不希望熱鬧點呢?就算是夜裏。於是煙花、鞭炮,搞得整條巷子響亮亮的。一羣人跟着聲音走出來,也拿出自家的煙花,開始響起來,兩人、四個人、五個人……漸漸的,大家習慣了除夕夜的熱鬧,總是先把餃子包好,在春節聯歡開始前,先出來熱鬧一下。

“媽媽,媽媽,什麼時候出去啊?”我拿着小煙花着急道:“乖,一會就出去。”我一聽,又是這句話,急得我跺着腳,坐在了旁邊的凳子上。這種情況,是個孩子都會着急的,畢竟這次可跟以往不一樣,過年了,聚得齊,可以看見平常見不到的人,或認識沒見過的夥伴,可現在也只能等着。

過了會兒,一道響亮的聲音傳入耳中“走!”我如同腳下生風,一溜煙跑了出去。開門出去,只見男女老少全都圍在一起,似多年沒見的老友敍舊,即使不認識,此刻也如同親人般似的。看,有剛會走路的小朋友在路上磕磕絆絆地走着;有年輕力壯的小夥兒們,在一起吐槽這一年的歡暢;還有年紀大的爺爺奶奶們,其中有連耳朵都聽不見的呢……

各色各樣的人聚在一起,談論着小區的八卦,炫耀着自家的兒女,玩着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的遊戲,一羣人笑着,美着,眼睛都眯成縫了,連滿天的煙花和璀璨的星空都只是陪襯。家鄉的風俗是用一個理由把我們聚在一起,心連在一起,我又怎能不熱愛它呢?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8

俗話説“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的家在被譽為“道德之鄉”——渦陽縣城的一個村莊,也有獨特的民風民俗,就拿過年來説吧!

大年三十俗稱除夕,在這一天家家都吃肉餃,寓意是昏昏沉沉地過完了一年。在吃餃子時要比家裏的人口數多盛一碗,就是希望“年年有餘”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會點上兩根大紅蠟燭,徹夜不滅,並且一直點燃到大年初一早上。也有人會在這一晚“守歲”,老年人守歲是對匆匆流去時光的惋惜,而小孩守歲,則是為了延長長輩的壽命。俗話説“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大年初一凌晨五、六點的時候,我們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墳。一大早,我們便動身去上墳,拿着冥幣、黃紙,還有鞭炮。人們在上墳的時候,會將黃紙點燃後放在墳頭前,那燃過的黃紙灰被寒風吹起,像是逝者對人間親人的問候。

大年初一,家家吃素餃,而不會像前一天那樣吃肉餃,寓意是今年不能像去年那樣昏昏沉沉地過了。吃完早飯,男人通常會帶着一羣小孩去挨家挨户地拜年,而女人們則在家裏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最能吸引孩子們的就是拿紅包了,不過這紅包得來的可不容易呢,因為這是小孩跪地磕頭得來的。

隨後在大年初幾的這幾天,吃飯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時間都是在一天三頓飯之前,所以,這幾天鞭炮聲會此起彼伏,不絕於耳,顯示出春節歡慶而熱鬧的氣氛。

一個普通平凡的習俗,更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這些文化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這些結晶需要我們繼承與保護。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9

過春節嘍!過春節嘍!我期望已久的春節終於來了。我的爸爸媽媽提前辦好了年貨,家裏煥然一新!就盼着今天過春節。

春節是一個團圓的日子,一家人歡聚在一起,嗑着瓜子,吃着糖果,抱着餃子,看着春晚的晚會。按照我們東北的傳統習俗,這餃子餡兒可是不能馬虎的:餡兒裏放硬幣,誰吃到誰就會財源滾滾;餡兒裏放花生,誰吃到誰就會升官發財;餡兒裏放糖,誰吃到誰的日子就會變得甜蜜蜜的。

大年三十這一天的晚上,在街道上每家每户都會掛上亮堂堂,紅彤彤的燈籠,表示在新的日子裏紅紅火火;大門上要貼鮮豔的紅色對聯,表示祝福我們的日子會像對聯上説的那樣吉祥如意。到了晚上,餃子已經就位。在那些白白嫩嫩的餃子中,只有10個餃子中有花生。爸爸把包好的餃子倒進沸騰的鍋裏。過了一會兒,豐盛美味的飯菜擺在了桌上,餃子也一盤一盤的擺在桌上。家人們每個人都面帶笑容,高高興興的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只見那圓滾滾的餃子口水直流,我連忙夾了幾個餃子。媽媽和小姨一開始第一個就吃了雙花生,緊接着老爺、爸爸、哥哥、大寶和我都吃到了花生,一聲聲歡呼,一陣陣歡笑在客廳裏徘徊中。等到晚上十二點兒,鞭炮聲一次次響起,我和哥哥都想下去玩,可媽媽説:“今天是你們的本命年呦!你們晚上不可以出去,不可以看星星和月亮!”媽媽説完,我們倆只能乖乖的繼續守歲了!收到了好幾個紅包的我覺得過年真好!不一會兒隨着鞭炮聲結束了,春節聯歡晚會圓滿落幕了……大家都回到各自的的房間睡覺去了

我喜歡春節,喜歡和家人團團圓圓的在一起。因為家裏每時每刻都洋溢着幸福。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0

“紅獅,加油,紅獅,加油!”大年三十下午,這此起彼伏的吶喊聲,在我的老家各處不定時地響起,這被我們稱作“二師搶紅”。

在中午,我們匆匆吃過午餐,連嘴邊的飯粒,菜湯還沒擦乾淨,也趔趄跟來。一路尋着我們的行蹤,步入棚子,等待着的舞獅的開始,家中大人們則在大門檐上掛起紅包,待在家中,等待着舞獅的前來。

下午二點整,舞獅衝了出來,一紅,一金,身上的花紋在炙熱的陽光下一閃一閃地泛着銀光,晃得人難以睜開眼,用手遮在額上,半眯着眼,雖慵懶,但這種喜悦的氣氛,絲毫不輸我們去春遊秋遊的勁兒。

兩隻舞獅起初不緊不慢地走着,有時一隻從另一隻身上躍過,身手迅捷,一套動作行雲流水,乾脆,利落,沒有絲毫地拖泥帶水,獅頭還左右各擺幾下,彷彿在表達自己的快樂。到宅邸之後才是重頭戲,兩隻舞獅在隆隆的鑼鼓聲中步子先是猛的一頓相視對望一眼,兩隻碩大的獅頭一甩,只見紅獅一個健步衝上去,奮力一跳,獅嘴咬住紅包了,但半路殺出一個金虎,蠻橫一撞,紅包從紅獅嘴中溜走,依舊掛在那兒,金獅後發制人,一口咬住紅包,用力一拽,紅包得手了,金獅咬着半截紅包正得意之時,紅獅一個健步猛衝,從金獅中搶走了紅包。金獅的氣勢瞬間焉了。蔫頭耷腦的轉悠了幾圈,眼睛死死地盯着紅獅口中的紅包,彷彿還是不甘心,也彷彿在為自己當時的大意而感到遺憾。紅獅與金獅精彩的表演獲得我們陣陣掌聲,隨着我們一陣陣歡呼聲,隊伍繼續向前進。

別人的春節是在包着硬幣的餃子中,而我的春節是在這精彩的雙獅搶紅包中,一聲聲吶喊,時刻在我的記憶中迴響着,慶祝着新年,慶祝着團圓。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1

我的家鄉——華港,是江蘇泰州的一個小鎮。沒錯,這裏有白牆紅瓦,有小橋池塘,可所謂詩情畫意。

我們這春節前最熱鬧的一天就是除夕了,在那一天我們都會去買糖果等一些過年期間要用的東西,而晚上我們則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並喝守歲酒,看春節聯歡晚會。

每次除夕,我都激動得睡不着覺。

大年初一,早上我們會吃湯圓,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並且我們裏華人過節日最離不開的就是鞭炮了,在春節期間我醒來都是被鞭炮叫醒的。一吃完早餐,我們小孩子都會不約而同的排成幾個小分隊出去拜年,而我們回來會收穫滿滿,會有許多五彩繽紛的糖果,有巧克力……

春節過後就是元宵節了,我們大家都知道,元宵節就應該吃元宵(湯圓)。我曾經在一次包元宵中問過爸爸:“元宵節為什麼是吃元宵?”爸爸這樣跟我説道:“吃元宵是從古至今留下來的規矩,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你知道元宵為什麼是圓的嗎?”我説不知道,他又説:“元宵之所以是圓的,那是因他他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知道了嗎?”我恍然大悟,説着説着奶奶已經將煮好的湯圓盛出了鍋。因為有自己包的,所以感覺這湯圓格外的圓,也格外的甜。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還有很多,我都非常喜歡。經典永流傳,讓我們把這種習俗傳承下去吧。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2

在南方,每年端午節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們會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

每逢端午節,人們都會把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在牆角處灑上雄黃酒,用來殺死毒蟲或防蛇。在門旁邊插上艾葉,有滅蟲驅鬼的説法。

傳説,端午節是紀念愛國大詩人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

那時,楚懷王十分信任屈原。可是楚國的奸臣卻非常討厭他,於是,就在楚懷王面前説屈原的壞話。楚懷王就不相信他,後來楚懷王被殺,他兒子楚襄王把屈原下放到江南地區。

屈原懷着悲痛的心情,寫下了《天問》、《九章》、《離騷》等很多詩,後來跳入了汨羅江。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屍體,就把做的粽子投入江河。

所以,端午節就會包粽子。我們會在端午節頭一天晚上包好,用柴火煮一個晚上,一起牀,便能吃到美味的粽子了。

做粽子的方法很簡單。先拿粽子葉洗乾淨,取出粽子葉一端捲成錐形,再往裏面撒米,小火煮一個晚上就可以了。

端午節又怎能少得了賽龍舟呢?比賽開始前,河面上有兩條龍舟。一隊是紅龍舟,另一對是綠龍舟。隊員橈手意氣風發,一個個勢在必得的表情。

比賽一開始,船如離弦之箭,在江上飛馳。一時間,鼓聲驚天動地,震耳欲聾。

端午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之一,藴含着豐富的民俗文化。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3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端午節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端午節有着許多習俗,比如: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草……

在我的印象中,以往的端午節,都會吃粽子、插艾草。

在端午節前一天,奶奶會先到街上去買糯米、豬肉、粽葉、大棗……先將豬肉用醬油和鹽醃製好,再煮熟,再將糯米進行同步操作,之後,奶奶用漏斗把糯米和豬肉塊放進去,然後加上一顆大棗,把粽子用絲線纏繞,放入水中小火煮一夜,再向艾草插入門前,在我很小的時候是聽奶奶説這樣可以避邪,防止鬼怪入侵,也能讓插艾草的這家人百毒不侵,我聽了覺得很新奇。

端午節到了,還在牀上的我就能聞到樓下的粽子的陣陣清香,我趕忙洗漱完走到樓下,大鍋上熱氣騰騰,白煙裊裊,綠油油的粽子映入我的眼簾,使得我不得不大口稱讚,我急忙撥開粽葉,軟軟的糯米便透了出來,咬的第一口我便吃到了肉,肉旁邊的糯米十分鮮甜,我終於意識到了,肉旁邊的糯米就是這個粽子的好吃的所在,這糯米進入了我的味蕾,慢慢的滑入了食道……

我細細品嚐着這一口,彷彿回味到屈原所在的戰亂時期,想到了那個時候的人們一點糧食都吃不到的樣子,這粽子的味道好像有點悽慘而悲涼,我又想到趙國戰敗,屈原那痛苦的樣子,我不禁感到惋惜。

今天我們的一切都來之不易,請大家珍惜現在的時光。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4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描述出了新年萬象更新的一派景色。

新年的來歷説法海量,其中最為常見認同的一種説法是,由上古年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作為國內最為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新年,風俗自是數不勝數的。比如:置辦年貨,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看春節聯歡晚會,拜年……

在家鄉的清晨,街上鞭炮的“噼噼啪啪聲”響徹雲霄,將熟睡的孩童們從美夢中拉了出來。

家家户户張燈結綵,眼前的春聯、燈籠,增加了節日的味道。

大大家凌晨四五點便起來忙活了,由於他們得為一家人團聚籌備好豐盛的年夜飯。無憂無慮的孩童們則與夥伴推薦自己新年開心的源泉之——各式各樣的鞭炮。有仙女棒,沖天炮,擦炮,甩炮,魔術彈等等。

春節使大家孩子兒最欣喜的莫過於能收到壓歲錢了。壓歲錢一般是長輩給小孩們,母親從小叮囑我要懂規矩,收下紅包時,需要雙手接過,並向長輩道謝。

在大家家,春節時收到的壓歲錢都是交予爸爸媽媽保管的。從書上我還要知了關於壓歲錢的小故事呢,讓我來跟你們一塊推薦吧!

以前每年大年三十的夜裏,會有一個名叫作“祟”的小妖出來傷害孩子子。它會趁夜裏偷偷潛入大家的家裏,摸一下熟睡的孩子子,從而造成孩子子生病、發高燒。當時的大家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會讓孩子子用紅紙包八枚銅錢玩,將“祟”嚇跑

因此,大家又將這八枚銅錢叫做“壓祟錢”。後來又因“歲”與“祟”諧音,又被叫做了“壓歲錢”。

新年是大家中華民族歡樂而又喜慶的節日,家鄉的風俗與新年的快樂如一首美妙的樂曲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5

我的家鄉浙江和中國的許多地方一樣,春節也有同樣的習俗。

除夕熬夜或通宵

中國民間有除夕守歲的習慣,俗稱“年年”。守年夜飯從吃年夜飯開始,要慢慢吃,有的人要吃到深夜。根據宗八《荊楚歲時記》,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年夜飯的習俗,既有送別之感,又有似水懷念逝去歲月之感,更有給即將到來的新年送去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在玩耍、放鞭炮的時候,也是家庭主婦在廚房最忙的時候。前幾天已經準備好了年夜飯,年夜飯一定要在除夕夜做。在北方,元旦的餃子會在30號晚上包好。這時,每個案板都在忙着切肉切菜。這時候,家家户户傳來的案板聲,大街小巷傳來的鞭炮聲,小商店裏傳來的算盤聲,會計的抑揚頓挫聲,處處夾雜着笑聲,一個接一個,交織成一個歡快的除夕夜樂章。

除了這些,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拿其中一個。

趙天蠶

又稱“田裏燒蠶”、“田裏燒財”,是江南地區流行的拜年民俗。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綁着火炬的長杆立在田間,火焰用來拜年。火焰若旺,預示來年大豐收。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6

我的家鄉在濟南的西郊,雖説都是濟南人,但,有一些習俗卻不一樣。我們這,除夕那天要去買個豬頭,魚、雞、肉等,還要買好多鞭炮。

除夕下午3點鐘,就開始包餃子了。在5點左右,要去請家堂(祖先)。小的時候。我不喜歡過年,請加堂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我5、6歲時,弟弟還沒出生,我就代替。有兩根筷子,插在胡蘿蔔上,再用燒的黃紙,寫上字。有一個是“先父李學善之位”,後來我才知道,他是我爺爺。還有三個,我也不知道是誰。把寫好的堂位放到個盤子上,帶上一小掛鞭炮,就去村頭請去了。

到了那,我看見幾個人也在請。我們必須跪下,爸爸又用木棍畫了個圈,把帶來了鞭炮放那裏麪點燃,説什麼是把祖先的魂請來。我那時很害怕,然後,還要讓祖先們先進去,還要用個長棍,把大門壓住,還説什麼別把別別的鬼引來。爸爸還讓我找個棍子,面對漆黑黑的院子,本來膽小的我,更害怕了。不過父命難逆,天啊!這麼大的院子,讓幼小的我上哪找去啊?!當時,嚇得我拿了把刀,又拿了個手電筒。小聲嘀咕:“鬼啊!我不怕你!我手裏有刀,你要敢來咬我,我、我、我就殺了你…。”邊説,還邊打哆嗦。好不容易容易找到了長棍,抓住就跑。心裏還挺害怕。耶!跑到了燈光下,鬼害怕嘍!我開心的笑了。我爸長棍給了爸爸,壓好後,又去屋裏磕頭。爸爸先磕的,然後是叔叔,最後是我。

除夕那天,我們這兒再吃年夜飯前還要拉上一掛鞭炮。晚上還不能關燈,我要守歲,不過我撐不過11點。大年初一這天,還不能把客人吃剩的東西倒掉,不能把垃圾倒掉。好像全是“錢”。必須初二才能倒掉。大年初二下午5點左右,端着有家堂的盤子出去,把長棍拿開,又去村頭上拉上一掛鞭,把牌位放到鞭炮中,再磕上幾個頭,就完成了。

現在,我有了那兩個弟弟,我就不用去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請家堂的習俗。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7

又是一年最熱鬧最喜慶的時候。

我獨自趴在窗前,望向樓下空無一人的廣場。原本灰白空曠的水泥柱上,因為節日的原因掛了幾隻紅燈籠,就連破舊的沒了板磚的石橋上,也應景的貼了張“福”字。一棟棟樓整齊排列,沉默地靜坐着,被風吹着搖曳的燈籠映出幽幽的紅光。

今年的年過的十分安靜啊!安靜的沒有年節的氣氛,也越發讓人懷念以前的情景了。

除夕本是個十分重要的日子,一家子人聚在奶奶家的小屋裏,其樂融融,滿庭院張燈結綵,好不熱鬧。在天空中綻放的一朵朵煙花,一閃一閃,似給天邊掛上了霓虹燈,墜落的星火照映出人們幸福的面容,一閃一閃,似永遠也不會停歇。耳邊被接連不斷的鞭炮聲充盈着,忽遠忽近,抑揚頓挫,此起彼伏。

推開門,一溜長長的紅炮仗靜靜躺在院中,大人拿着點燃的香頭觸及引線,火花立即沿着引線竄了過去,小孩們連忙捂耳後退。“嘭啪啪嘭……”,炸開的炮仗四處蹦跳,即使捂緊耳朵,也擋不住那隆隆的震動聲。當小孩們只顧捂耳逃竄時,原本一大串的鞭炮已燃到盡頭,只剩下紅碎屑四處飄散,和那還未消散的濃煙與火藥味。

我喜歡老家的年,喜歡它那獨一無二的氣氛,喜歡它那得天獨厚的環境。

在那黃昏太陽還未消逝前,陽光象破碎的蛋黃傾泄下來,金黃的濃汁流淌天邊。一望無際的田野與天在遠處合為一線,微風輕輕撥撩着人們的鬢髮,吹起黃河之水簌簌的波瀾。火苗在風間跳動,吞噬着金色的元寶紙錢,直到它化為一縷細灰,隨風飄散於天地間。村民們手拿香柱,在這廣闊的天地間,祭拜着自己的祖輩們。這一刻,他們就像那天地之子,融入那壯闊的天地中。周圍靜默下來,只有風還在輕輕撥動人們的碎髮。遠處樹林搖動,似是天地給人們的回聲……

風聲過去,一切又在眼底瞬息模糊起來,燈籠依舊散發着幽幽的紅光,漆黑的夜晚依舊冷冷清清。我離開窗台,默默回到了自己屋內。這麼多年沒有比在老家過的更好的年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8

我出生在一個美麗的城市,泰州,泰州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梅蘭芳,施耐庵,鄭板橋等名人也是泰州的,今天讓我來向你們介紹介紹泰州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除夕夜,人們通常叫它30晚上。這一天,一家人會團聚在一起,要吃團圓飯,説到團圓飯可真讓人垂涎欲滴,雞鴨魚肉一個不少。吃完飯後,一家人會坐在沙發上觀看春節聯歡晚會,看完後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了,我們會相互道一聲新年快樂,變隨着窗外噼裏啪啦的爆竹聲入睡了。

大年初一早上,早上人們早早起牀,穿上新衣,坐在飯桌前,品嚐着美味的乾絲。吃完飯就到了,孩子們最喜歡的時候了“拜年”,孩子們會向長輩們拜年,因此他們就會得到許多壓歲錢。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和“祟”諧音,晚輩們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拜完年後就可以出去玩了,晚上一家人又團聚在一起吃晚飯,晚飯後,孩子們拿着事先準備好的爆竹和自己兄弟姐妹們玩了。

初七初八春節就應該結束了,孩子們收心上學,大人們好好上班。

這就是我們泰州春節的習俗,聽到這裏,你想來我們大泰州嗎?我們會張開雙臂歡迎您的!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9

我的老家在廣東肇慶,那裏的過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氣氛的,只是現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現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這些東西滿街都有得賣,這個真是完全沒有了過年的氣氛。

首先,快過年了,還離春節一個月呢,家家就開始了辦年貨,全家人都買新衣服,買糖果、桔仔、水仙頭等,還有買好麪粉、花生、綠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這個是肇慶特產),提前預約人手,一般都有十幾個人一起包。就講我吧,一個月都排滿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約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樂意去,因為有得吃嘛,自己親手包的,做個記號,一會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會一邊在油窩裏炸,哈,試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磚頭在路邊搞起一個大灶,用一個或二個大窩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個小時才行,不能斷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後的日子裏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會發莓。街上的行人多起來了,熱鬧起來了,特別是陰曆二、五、八是墟日,那種景象真是讓人開心,街上的彩燈、彩花、燈籠、紅旗全都掛出來,小孩子開始叫爸媽買好鞭炮煙花等着過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來放鞭炮煙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團年飯,吃完飯後就把長鞭炮掛起來,一到零點,家家户户都準時放長鞭炮,代表開始過年,那時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樣,“闢辟啪啪”聲,感覺整個城市都震耳欲聾。過年日子是不準掃地和不準説不吉利的話,大人也不準罵小孩子,這個要到開了年才行,開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長鞭炮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大運,就是圍着城裏走一圈子,不準走回頭路,呵呵……那時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煙花滿街都是,還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煙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開心。走完大運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煙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數人都不會睡覺的。大年初一早上,家裏就要煮粉絲和湯圓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園玩,初二以後都是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邊收到利是那邊就跑去買鞭炮煙花玩。

在過年一個月裏,每天都有鞭炮聲,開心的景象到處可見,天天都還在過年一樣,讓我想起都回味無窮,那時的好玩和開心,現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開始限期開放放鞭炮煙花了,不知什麼時候全中國都可以放呢?我想為了挽回往日的中國過年氣氛,可以放鞭炮煙花的日子不長啦。

我的家鄉春節的風俗很多,不信你看——一到春節,男女老少就都穿着漂亮的新衣,臉上掛着淳樸的笑容,迎接着新年的到來。每家每户都張貼着紅紅的對聯和年畫。到處都敲鑼打鼓。小朋友們都去拜年、送賀卡。到了夜晚,處處張燈結綵。有名的店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什麼走馬燈、官燈、冰燈、紗燈……各式各樣。一旁,鞭炮聲、擦炮聲,響個不停,火箭炮、煙花,火光沖天。出門在外的人,必寧要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人們還要守歲呢!怎麼樣,我家鄉春節的風俗多吧,你想到我的家鄉來過年嗎?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0

我們國家有着許許多多的節日,比如:重陽節,清明節,端午節,春節……這些節日在每個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風俗。

春節,在我們這裏的習俗可有着一大筐!大年三十的時候,我們家的親朋好友都會紛紛來到我們家吃上一頓上好的年夜飯。吃完了年夜飯以後,我們小孩子便會拿着鞭炮自由自在的玩,大人冷着在家聊天,大牌,或者看電視節目,愛做什麼就做什麼,直到很晚我們才睡覺,臨走時還依依不捨的告別呢!

大年初一,我們一家人早早的便起了牀,然後便喝上一碗我最喜歡的雞蛋棗子湯,再搭配一碗香噴噴的水蒸蛋,一個早餐就這樣被我們吃光了,在一聲聲的爆竹聲中,新的一年便隨之開始了。我和爸爸就去親戚家拜年了,拜年是我最喜歡的一件事,因為可以收到大人們的壓歲錢,用來買我最喜歡的東西,這也是我最喜歡的環節,你想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的腰包也會隨時變得鼓鼓囊囊的,哈哈,相信你已經猜到了。因為大人們都給我壓歲錢,每人給兩百元,腰包就鼓鼓的吧!到了傍晚時分,夕陽隨着天空中那一朵朵五彩繽紛的煙花,慢慢的下垂下落,那一刻真是太美麗,太開心了!

我們家一般是臘月二十四開始打掃屋子,然後給灶王爺上好香,保佑我們一家人一年平平安安的,被上香的時候,要非常的嚴肅,要誠心誠意,這樣灶爺就會在玉帝面前説好話,保佑我們家平平安安。二十五開始做臘肉,奶奶做的可香了,我們狼吞虎嚥地吃,才五分鐘,一排五斤的臘肉就被我們吃光了,我們戰鬥力可是很驚人的!臘月二十七開始貼對聯,媽媽説貼福字要倒着貼,這樣就代表福到家了。大年初一下午,一人託個盤子,盤子上再放一個“平安”——蘋果,寓意着平平安安。大年初一走一走最親的家人家裏,初二開始走親戚家,一直走到元宵節才能結束。

這就是我家鄉過春節的風俗,你呢?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1

每逢端陽,家鄉那條裕溪河總是會和往常不一樣,五顏六色的龍舟在各自着裝統一的劃手們的驅動下,在河面上風馳電掣般地遊着,紅的、白的、藍的……猶如一條條彩龍,很好看。平時冷冷清清的河堤上變得人山人海,那是鄉親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自己村的龍舟隊加油喝彩。這就是我的家鄉蕪湖市二壩鎮的端午習俗——裕溪河賽龍舟的情形。

小時候,我就聽村裏的老大爺們説,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屈原投江後,許多人划船打撈他,為防止魚兒啃食,投下粽子餵魚。後來,端午節划龍舟就成了一項習俗,流傳了下來。

別看龍舟普通,可製作起來卻很講究。首先要製作下龍(底樑),要用直徑約40釐米的老杉木加工而成的條木,用巨大榫頭嚴密拼合而成。杉木一定要乾燥,以防船身變形。然後將做好的下龍木料放到大凳上,在木料的兩頭各掛五六百斤的石頭,並在靠兩頭的位置用大而硬的木板向上頂,使船頭和船尾形成翹狀。再在龍身兩邊釘上三四釐米厚的光滑的木板,每隔15釐米左右就要打個三角形小孔,在木板下方用十幾釐米長的“草釘”固定木板。做完下龍外框架,就要接着做龍舟的座位、船槳、龍舟架、鼓架、鑼架和龍舟舵。最後,由油漆工拋光,上桐油,打蠟,使龍舟表面更加光滑,行駛起來速度更快。

我們家鄉流傳着一句俗語,“一舵,二鼓,三頭槳”。大家都知道,龍舟的舵手可不是誰都能當的,這可是一門技術活,他控制着整條龍舟的方向;鼓是龍舟的靈魂,鼓手打得越激烈,劃手們劃得頻率就越快,力度就越大;劃頭槳的人就好比羊羣中的領頭羊,經驗最豐富。不過,就算“領頭羊”再厲害,如果沒有後面劃手幫持,龍舟也不會有多快的。所以,划龍舟講究的是齊心協力,勁往一處使。

賽龍舟承載的是炎黃子孫的美好品德。我相信,家鄉的賽龍舟精神一定會流傳下去!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2

前幾天是我的姐姐的新婚大喜之日,在這一天,我們家特別的忙,説到結婚,我到現在才發現,真的是好麻煩,事情好多啊,同時,我也覺得我們家鄉的風俗真的好多啊。

首先,在我的姐夫來接我的姐姐之前,我們家會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那就是:首先我得姐姐早上會在家吃點餃子,還是那種只吃餃子的邊緣,不能大口大口的吃,雖然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但是這就是我們這邊的風俗,還有就是,我的媽媽要和姐姐共同的吃一塊糖,那就是,我的姐姐把糖放在嘴裏邊,然後,咬着一半,放在我的媽媽嘴裏邊,在姐姐上婚車之前,我這個做妹妹的還要給姐姐穿婚鞋,我給她穿鞋子的時候,鞋子裏邊要放着倆紅包,那是姐姐給我穿鞋子的紅包,一直鞋子裏邊放一個,我穿鞋之前先把舊的鞋子給姐姐脱下來,拿着新鞋子,我把紅包拿出來,説,謝謝姐姐,然後把鞋子給姐姐穿上,讓姐姐穿上新鞋子,開始走心的人生,媽媽給姐姐一面鏡子,這是讓姐姐自己在手裏邊拿着,在車上把鏡子翻一翻,象徵着,新的人生開始,人生翻翻個兒,待婚車行駛的時候,媽媽在婚車後邊要微笑的擺擺手,然後送出婚車百步,這是一個送女兒的儀式,這些就是我們這裏的風俗,我們的風俗好多啊,有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這些風俗象徵着什麼,但是,我覺得這應該都是一些好的象徵吧,能夠給每一個人帶來好的祝願。真心的希望姐姐可以永遠的幸福。

我相信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國家都會有他們自己的風俗習慣,這是我們的優良傳統,我們要繼承,要發揚光大,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會很幸福,很和諧。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3

我的家鄉來自四川內江市資中縣的一個小鎮,有被稱為“小資中”的美譽。家鄉每年年底就會有做香腸和薰臘肉的風俗。每逢過年佳節,最想念的就是香腸的味道,特別是離開家鄉這幾年。

在我們四川,做香腸的材料都是要精挑細選的,農家養的豬最合宜。半肥半瘦的豬肉做香腸,豬排骨和五花肉可以做燻肉,小腸洗乾淨留着灌香腸用。

説到做香腸,也是一門學問。半肥半瘦的豬肉切小塊小塊的,放入適量鹽,味精,香油,芝麻,花椒粉,辣椒粉,把它們和勻,醃製一個小時。等肉醃好以後把洗乾淨的小腸尾端用線打好一個結,用小圓筒把小腸撐在內壁,豬肉一小塊一小塊的往裏面灌,灌到30釐米就用線打一個結,接着剛才的步驟繼續灌豬肉。直到全部肉灌完,香腸就灌好了。最後灌好的香腸拿到通風有太陽的地方曬,大概曬幾天以後準備煙燻。

臘肉是用五花肉做的,鹽塗滿五花肉全身就可以了,這個比較簡單。醃製幾天和香腸一起拿去煙燻。煙燻的材料是木料的鋸木粉和松柏枝葉。選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搭一個簡易棚子,爐子上放香腸和臘肉,下面燒火,火上澆木料的鋸木粉,薰得黑黑亮亮的香腸和臘肉是最漂亮的成果。

四川過年的風俗和各地過年都差不多,大年三十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準備食材了,主要是因為特色的大菜工序比較繁瑣,比如説香碗,肉包豆腐,梅菜扣肉等等。可能唯一不同的是三十過年是吃中午,大多數地方是吃晚上吧!雖然香腸和臘肉過年的時候吃不了很多,但是在以前,奶奶那個年代,有香腸和臘肉就是過年,家裏來了客人,就切上幾塊臘肉,解解饞。現在市面上出現了廣式臘腸,和四川香腸差不多的,如果有機會,大家可以試試自己動手做的香腸,也別有一番趣味。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4

説到家鄉習俗,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過年包餃子時裏面包硬幣的習俗。

就是因為這枚硬幣的存在,我們幾乎都忽略了餃子的味道了。大家小心翼翼,細嚼慢嚥地吃着,生怕一個不小心,硬幣就滑進肚子裏了。可是在心裏,誰又都希望做那個“嘎嘣”一聲被咯到牙的“倒黴鬼”。

晚上八點,春晚開始了,媽媽一邊看着電視,一邊也忙碌地準備起包餃子。我站在桌邊,緊緊地盯着媽媽包上硬幣的餃子,悄悄地數一數它有幾個褶,努力分辨它和別的餃子有什麼不一樣,可媽媽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所有的餃子就像多胞胎似的長一個樣兒。我有些泄氣,但還是不想放棄,拿牙籤在餃子的邊上紮了個小洞。做完這一切,我便得意地專心看春晚了。

可是,餃子一出鍋,我傻了,簡直要崩潰了。一碗碗餃子端出來,哪裏有什麼不一樣?什麼牙籤扎的小洞,先不説是大海撈針,就算找到了那小小的洞也被膨脹的餃子吞噬了。我在心裏暗暗苦,這樣怎麼才能吃到那個包了硬幣的餃子呢!

既然作弊不允許,那隻能靠實力多吃,快吃,這樣吃到硬幣的可能性會大一些。我夾起了一個白花花的餃子“攔腰咬斷”,嘴裏卻只是柔軟,唉!沒有硬幣,儘管有些泄氣,但是我絕不能放棄,繼續吃。終於在吃第三個餃子時,被夢寐以求的硬幣咯了一下牙。我一蹦三尺高,開心到飛起,什麼不開心啊通通一掃而空。

可是,為什麼過年時吃的餃子裏有硬幣?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好久。問爸爸,爸爸不知,問媽媽,媽媽不知,就連年長的奶奶,也説得不清楚。因此,在好奇心的指示下,我上網百度了答案。

查閲資料後我得知,春節包餃子時包入硬幣,吃到帶有硬幣的餃子預示着在這即將到來的新的一年裏會取得財源廣進的好運。據説,這是來自於農耕文明時,勞動者對於新的一年財富的美好祈願。你説,這樣一個福氣滿滿的餃子,誰又不想吃到呢?

原來,在春節的餃子裏包入硬幣這個習俗,還有這樣吉祥的寓意啊!我要再多吃兩個餃子,多來點財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uoxiaozuowen/liunianji/x2zol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