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公德作文 >文明作文 >

文明的韌性作文6篇

文明的韌性作文6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明的韌性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文明的韌性作文6篇

文明的韌性作文1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裏,各種文明就如同溪流倒映的月光一樣時而燦爛時而暗淡,但它的源頭就在人類脱離動物的蠻荒、具備社會屬性開始的那一天。要尋找文明的韌性,就如同我們在談論一把利劍,需要握住它的劍柄,插入堅石中,再回過頭來敲打劍身,聽聽是否有龍吟之聲。

國人在尋找文明的源頭的時候,早已不滿足商殷的起點,從周口店跳到藍田,從藍田跳到了元謀;歐洲人也不滿足於希臘的神廟和羅馬的鬥獸場,從日耳曼、安格魯薩克遜跳到尼安德特。殊不知,聖母瑪利亞、阿拉和玉皇大帝給你們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原來大家文明的 源頭都在那個東非的小村落裏,那位露西的子孫後代們,沿着海岸線,磕着海蠣子走到世界各地建立了不同的文明。因此,全世界的文明本就同根同源,相互包容而多樣,固其大而存其異,或許這樣的文明才是正真具有韌性的文明。

歷史長河中有一些文明,反其道而行之,固其小而謀其大,很快失去它的韌性。鐵木真帥數萬草原鐵騎掠歐亞大地,其子孫落得折鞭釣魚台,落荒漠北,直至今日潦倒於中亞,其薩滿文明何以謀大?希特勒驅鋼鐵洪流碾壓歐洲,圍困莫斯科,數年後落得狼穴自斃,一牆隔國東西,其法西斯文明何以某大?還有凱撒、李元昊、豐臣秀吉,還有滑鐵盧、中途島和北緯38度。太多文明已經嚐到逆流而行的惡果,路人皆知,談不上韌性也談不上輝煌。追尋這裏面的原因,就在於當一個文明談不上包容就會失去它的韌性,丟掉了合約拾起了刀槍,最終只會在一聲清脆後折為兩段。因此,不同的文明固其大而存其異則存,固其小而謀其大則敗。

再來反觀一下中國的文明,國人引以自豪的泱泱中華上下五千,禮儀道德亙古不變。真的是一塵不變嗎?當然不是,談不上崖山之後再無中華,但確實我們今天的華夏文明接納了太多的異族文明。正是這樣的包容才讓我們有了漢唐盛世,才讓我們的文明立足五千年,有了韌性。但是不是我們一直這樣包容呢,答案也是否定的。當華盛頓在美洲建立當今和我們針尖對麥芒的另外那個文明時,那十全老人還在糾結為了顧及他的面子英國人應該跪一條腿還是兩條腿,閉關鎖國,當文明拒絕存其異時,最終換來的是善意的敲門聲。所以在同樣的文明歷程中,固其大而存其異則興,固其小而謀其大則衰。

幾年前,當飛機從上海飛到舊金山的時候,我俯視着太平洋突然有了一個很怪異的想法,要是太平洋只是一個小小的池塘,紅色巨龍應該叫塘西小胖,湯姆大叔也該叫塘東小白。大家鄰里之間,求同存異,也就不會有今天的華為保衞戰了吧,也不會有六十年前的金家保衞戰了。直至今日還有太多的文明,掌握在權伐手中相互拼着各自的韌性,不惜以換取一聲清脆。就不再説文明的歸宿了,因為我們知道了它的起點難道還很難找到它的終點麼?只是在這條路上,太多的文明沒有走上它應有的道路失去它的韌性,清脆夭折。

當然,我們作為一個個體,只是溪流倒影上的那個光斑,微小到不足以照亮四周,卻能識得明暗,懂得高低。

文明的韌性作文2

2500年前,春秋流血漂櫓但百家爭鳴;1300年前,開元盛世之際李杜風華絕代;200年前,王朝將傾曹公雪芹於草屋寫下傳世絕筆。每個時代都有其瑰麗的文化符號,難分伯仲,各領風騷。今人有幸跨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一覽古人風采,還要得益於文明的韌性。而所謂韌性説起來玄之又玄,實則不過是潛移默化,一脈相承。

文明因潛移默化而保有韌性。當你走在田間,迎面撞來一醉漢,口中直呼“醉死便埋”;當你踏入酒家,只a見一男子靠着沽酒女,頹然不知所云;當你走在街上,目睹沿街女子以瓦礫擲人,因其東施效顰不自量力,汝作何感想。這是魏晉的風流,是魏晉的文明。以此為例,不過想説文明不是簡單的一句詩,一首詞,一本著作,而是一種世風,一種情懷。好比魏晉名流常放蕩不羈,盛唐詩人多氣貫長虹。當一個時代被某種特質的文明打上烙印,她將被歷史永遠銘記。文明的滲透説不清是從上至下,還是從下至上,怎麼説都有道理,但也怎麼説都有紕漏。不如假想是一些人先擁有了某些文明的特質,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身邊的人,進而使整個時代染上了某種色彩。不然名落孫山的黃巢何以寫下”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蕩氣迴腸,不過是江南遊玩的王灣何以寫出“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宏大景象。這不恰好印證了無豪氣不盛唐的時代文風嗎?當一個人擁有某種精神,其傳承力是有待商榷的,但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擁有同一種氣質,其文明的韌性就不可小覷了。

文明以其一脈相承彰顯韌性。孔孟經典在焚書坑儒中以消失為表象,以歷經百年後的重現為結局。經過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荒謬,又迴歸陸王心學的知行合一,度過了“打倒孔家店”的劫難,又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光彩。幾千年的兜兜轉轉,天災人難過後其光芒不減,內涵永存。諸如儒家文化的例子不勝枚舉,究其原因大約是這片土地上生存的一直是華夏子孫,上一輩的生命底色,她們掙脱不掉,也不想掙脱。好比我們今天要打壓儒家,那就要13億人口改變權距意識,推翻集體主義的思維,拒絕中庸彰顯個性。

彼時,我們還是我嗎?好比我們今天要打壓道家思想,那就意味着中國人“精神藥店”的消失,中國人藝術審美的改變,恐怕連“道法自然”的蘇州園林也要拆除翻修。當我們深入思考文明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的時候,我們才更能深刻地意識到我們是華夏兒女這個事實。每一種文化都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不同的色彩,她們彙總、調和,構成了21世紀中國人的性格底色。而我們的上一輩,上一輩的上一輩,也和我們一樣,將歷史留下的文化無意識地傳承,以生命為載體,以漢字為媒介,一脈相承,永不斷絕。

我很慶幸文明擁有韌性。所以孔孟之道成了餘秋雨筆下堂皇的黃棕色與我們的皮膚一般無二;魏晉的風流給予了今世“怪人”生存的土壤,讓一切藝術有了被解釋的空間;盛唐氣魄在今天化為精神動力,助力華夏兒女蔚然立於民族之巔。幾千年前的文明火種,先輩留了下來,靠的是文明的韌性,更是人的韌性。這份文明何以繼續傳承,時代的命題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給出回答。

文明的韌性作文3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一個延綿至今的文明。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萬千磨難,幾近斷脈,是什麼力量支撐着我們不但沒有滅絕,反而越古老越煥發出新的生機了呢?

那是我們民族的韌性,換言之,是我們古老文明的韌性使然!

從我們中國人的思想上來看,我們祖先向來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生逢治世,他們會積極執政,惠濟蒼生。一旦生逢亂世或者遭遇不幸,他們往往是“國無道則卷而懷之”,等待時機的到來。蘇東坡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然而他既能在位勇退徐州大水,為民謀福,離職後也能蓋兩間雪堂,“倚杖聽江聲”“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范仲淹能“處廟堂之高則憂其君,居江湖之遠則憂其民”。辛棄疾一生志在抗金,卻被南宋政府雪藏二十年,但他既能闖金營活捉叛徒,更能在瓢泉稼軒內吟詩作詞,等待機會,盼着將來能夠“沙場秋點兵。”

從我們的文學藝術上來看,我們的文學從詩經到楚辭,從唐詩到元曲,包括四書五經,“柔韌”的光輝無處不在。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我們的中庸之道。我們知道“和而不流,強哉矯”我們也知道“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這是我們的《道德經》,我們從來不硬碰硬,而是“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是我們的唐詩,能讓我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聽竹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我們的宋詞。是它,讓我們面對磨難微微一笑,淡然處之。

這些東西,不僅僅是我們的文學,更是中國思想的豁達,處處流露着中國文明骨子裏的柔韌!

從我們的歷史變遷來看,凡是朝代久遠的,都是德潤萬物細無聲。以周朝為例,提出“德治天下”,德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於水,堅強者莫之能勝。所以,柔以懷人,周朝福澤800年。

周朝如此,更別提漢武唐宗了,更是“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社會一片祥和,經濟穩定發展。他們懂得如果橫徵暴斂,視民如草芥,必定會“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這便是柔的力量,柔者,韌也!

20xx年,我們的新中國迎來了七十華誕,經濟長足發展,面對國際的經濟刁難,我們表示,中國經濟是大海,不是小池塘,狂風驟雨能夠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的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五千年的艱難困苦,中國就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古老的中國如今面臨這新的挑戰。面對美國的貿易戰,“我們不想打,也不願意打,但絕不怕打,而且我們有信心打贏。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1”這便是我們中國人的底氣,這便是我們中國人的骨氣,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柔中有剛的韌性!

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偉大的文明,文明的韌性必將讓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煥發出更新的生機與活力。

文明的韌性作文4

有一種美,飄逸在藍天上,深埋在故壘下,具有一種吸靈引魂動魄的魅力,它就是華夏民族傳承不息的韌性文明。文明的美在於源遠流長,它發軔於黃河,流蕩於長江,浩浩湯湯奔騰不止;文明的美在於內涵藴藉,它育於修養集於素質現於言行舉止;文明的美在於能量無窮,它能提升人格,消解矛盾,填平嫌隙,增進感情,和諧四方,讓人類如沫春風,安享太平。

透過歷史的嵐帳,隱約中祖先用石斧開闢出的圖騰依舊清晰。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璀璨的文明史上訴説着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教養——孔融讓梨的禮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體貼;毛澤東“敬老尊賢”的謙和可親。言為心聲,行為內現,聖賢偉人的德行,無不折射出耀眼的文明之光。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用一顆刻堅韌的心傳承着東方的精髓,修身養性共建和諧,讓“文明”經久不衰。

傳承文明,人人有責。

朱相遠在《中華世紀壇序》曾言:“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可見,中華文明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人,一撇一捺,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要經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麼,我做得怎樣,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人,一百人會有一百種答案,但每個答案背後都有一個基點,那就是首先要做一個文明的人。

康德説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的燦爛星空。”講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清初思想家顏元説: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大意是説崇尚禮儀非常重要。

宋代學者楊時、遊酢二人求學時曾經有程門立雪的典故,留下尊師敬長重道之感人佳話;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提倡“誠忠形外”,注意“一舉一動之微”的禮貌,被尊稱為“文明禮儀的楷模”。

個人的美好形象,是靠平日裏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來的;而一個國家美好形象的建立,需要每一個公民在公共場所遵守規矩、彬彬有禮。

樑文道先生曾説:“浮躁是這個時代的集體病症。”當喪失道德、氣節成為思維定式,丟棄傳統文化成為國民現象,違背禮節破壞規矩成為言語行動方式,人類勢必會朝着市儈庸俗發展,而與文明背道而馳。如此,國危矣!

我們是禮儀之都文明之邦。新世紀新時期的`新青年們有責任有義務力挽狂瀾,拯救日漸滑坡的社會風氣,喚醒道德意識,讓文明韌性發展。

愛護環境,你丟我撿;遵守秩序,你擠我讓;待人謙讓,你好我學。將尊師敬長、尊老愛幼,遵規守紀、愛國愛家、真誠友善等文明、禮儀、素質、教養等常識牢記於心,並認真踐行落實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讓文明成為一種品質,一種修養,人人信仰推崇,奉為圭臬典範,成不二法則。

拿破崙曾説:“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當這頭獅子醒來時,世界都會為她發抖。”而我們的最高領導人向世人宣告:“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頭文明的、可親的獅子。”一個民族,百種文化葉;中華屹立,萬朵文明花。讓韌性的文明,在新世紀再創輝煌。

文明的韌性作文5

縱觀天下,中國人大概是最有資格寫《文明的韌性》這個題目的了。我們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和我們同時期出現的文明都早已化為歷史的塵埃;我們是傳承性最好的文明,論中華文明之正統非中國莫屬,毫無爭議。至少在現在,我們認為中華文明是人類一切文明中最有韌性的絕非無稽之談。

衡量一個文明的韌性,最重要的大抵就是衡量一個文明實現復興的能力。文明想要長盛不衰是不可能,迦太基城再堅固也終有被夷為平地的一天,羅馬城再宏偉也終有陷落的一刻。漢唐之盛何其壯哉,也不過是兩三百年之數。中國文明之所以能綿延不絕,並不是因為中國不會被毀滅,而是因為中華文明能夠不斷浴火重生,實現涅槃。

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北方的民族似乎總是比南方的民族更加驍勇善戰一些。不論是羅馬人還是中國人,在面對北方民族的南下時都有岌岌可危的時刻。在羅馬城被蠻族攻破之後,西羅馬帝國所象徵的羅馬文明就徹底銷聲匿跡了,歐洲由此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然而中華文明卻不這樣,靖康之難使宋朝受到了沉重打擊,但換一個皇帝、遷一下首都,文明總歸還是能夠延續下去。即使是清兵入關,整個國家都落入敵手,中國的文明也不會斷絕。日耳曼人學習拉丁語和拓跋宏推行漢語並沒有什麼不同,但羅馬文明滅亡了,中華文明覆興了,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堅韌之處。

文明的毀滅也不全是由於外敵入侵,從內部發生變質腐爛進而導致毀滅的文明同樣比比皆是。東羅馬帝國曾幾何時也是羅馬文明的國家,到最後卻捨棄拉丁語而以希臘語為官話,放棄羅馬式的帝國而建立其東方式的國家,雖有羅馬之名,卻不復羅馬之實了。而中國人卻是不這樣,孟子見齊宣王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語。面對這樣的問題,笑而不語的恐怕不只是齊宣王而已,兩千年後的蔣介石聽到這個問題,難道不會笑而不語嗎?張載的橫渠四句和錢穆的“學貴大成不貴小用,大成者參與天地,小用者謀利計功”雖然隔了千年的時光,但從氣象上看實在沒有什麼不同。馬可·奧勒留之後斯多葛學派再無大師,而儒家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代出人才。中華文明之韌性由此可見一斑。

中華文明能有如此之韌性,能綿延至今而不衰,大抵有三個支柱。一曰郡縣,二曰科舉,三曰儒生。有郡縣則天下一統,國家不會割據分裂;有科舉則代有人才,民族不會無才可用;有儒生則人心不亂,文明不會“和平演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儒學是什麼關係呢?我覺得它們都是對中國文明的概括,並不拘泥於特定的觀點或主張。實事求是的講,我在文章裏愛用“儒學”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方便對仗罷了~(笑)

文明終究是由人組成的,而郡縣、科舉、儒生則是怎樣用人、怎樣選人、選什麼人的準則。設郡縣、興科舉、選儒生,那麼中華文明的復興未來可期!

文明的韌性作文6

韌性,哪一種?怎麼去描摹這個概念?巷口烤的焦糯的燙口年糕是韌的;打鐵匠一揮一打砸的火光四濺的紅熟鐵器是韌的與文明二字,尤於中華文明四字,那湧自天邊來的滔滔江水,那渾濁澎湃的轟鳴,將是最好的詮釋。

中華文明時稱大河文明,是憑一捧澤,一把沃土,一片莊稼。萬物依傍在洶湧延綿的江水邊,生活的氣息聲色一點點在江水處繡密繡實。如果説在單一的個體中我聽不見韌性的回聲,我想我在這輕舟泛不離的羣山江水中找到了答案。

江水,若説中華文明,你當想到長江,夢迴黃河,我建議你這樣做,隨風而去,停駐在滾滾洪流邊,你感到濕熱的水汽,通天的震響,你凝視着,彷彿永不停息的綿長,或是湧湧黃沙,滔滔而下。你感到了什麼?這是沉舟也無法撕裂的厚重,這是無形勝有形的堅韌,這是一種力量,它氣吞山河,滾滾而來。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若説韌性,細數七八,這短短的捲紙怎容得下?因此我們不妨只乘一兩隻孤舟,感受文明的韌性。

我們乘上舟去。第一舟是扁底的,寬而輕盈。它是一物,卻也似乎無形,我稱它為寬容、包容、或是接受。文明的繼承是衝突、競爭、合作之路。在國際上,我們可以以中華民族特有的包容性來提出。但是出於這一葉扁舟,也許我們直接看一看對岸那個平凡的中國女人更直觀。粗布衣服,低順的眉眼,微微內收的下巴。現在有新時代女性,但從古至今,這樣的女人(放在此時是鄉土的女人)仍是國民的特徵。中國女人是鄉土社會的女人,從相夫教子中走來,從柴米油鹽中走來,從母性和博愛中走來,她們厚重而堅韌;中國女人是不平等的犧牲品,從三從四德中走來,從一生的附庸中走來,從輕視、踐踏中走來,中國女人一開始是帶着點奴性的,她們體態柔軟而卑躬,她們低順着眉眼,寬容着世界。這樣的一點泥土味的寬容、包容甚至説逆來順受,不一定是劣的,卻有可能是根性的。對岸的女人一雙眼睛低垂,懷着一汪無私的愛,母性的寬容。她轉身隱沒了,那樸實鄉土的背影是有韌性的,不能抹去的。

下一舟好像修補過很多次,卻意外的結實。中華文明是遭受過侵犯的,但是如果止步於被侵略,中華將永無崛起。中華文明的韌性除了對外來的求同存異,顯然還多一份索取,多一份拿來主義。堅韌不僅要能忍,還要能打。我們不會主動打,卻必須具備這份能力。實力可以不展現,卻不能缺失。因此漫漫長河裏,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我們摸爬滾打,流血無數;我們在笨拙中成長,我們要強大,因此要拿來!我們學會怎樣拿來,怎樣屹立,因此堅韌而偉大。霧那邊的戰士身影隱去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中華文明的韌性是我這一紙殘卷揮灑不完的隱忍和豪情,在這個俊採星馳的時代,我們屹立在堅韌的文明之上,感受一份寬容,一種豪情。中華因韌性而偉大,未來因人才而奪目。

標籤: 韌性 文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ongdezuowen/wenmingzuowen/rew77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