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公德作文 >文明作文 >

文明的韌性作文2篇

文明的韌性作文2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明的韌性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明的韌性作文2篇

文明的韌性作文1

縱觀天下,中國人大概是最有資格寫《文明的韌性》這個題目的了。我們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和我們同時期出現的文明都早已化為歷史的塵埃;我們是傳承性最好的文明,論中華文明之正統非中國莫屬,毫無爭議。至少在現在,我們認為中華文明是人類一切文明中最有韌性的絕非無稽之談。

衡量一個文明的韌性,最重要的大抵就是衡量一個文明實現復興的能力。文明想要長盛不衰是不可能,迦太基城再堅固也終有被夷為平地的一天,羅馬城再宏偉也終有陷落的一刻。漢唐之盛何其壯哉,也不過是兩三百年之數。中國文明之所以能綿延不絕,並不是因為中國不會被毀滅,而是因為中華文明能夠不斷浴火重生,實現涅槃。

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北方的民族似乎總是比南方的民族更加驍勇善戰一些。不論是羅馬人還是中國人,在面對北方民族的南下時都有岌岌可危的時刻。在羅馬城被蠻族攻破之後,西羅馬帝國所象徵的羅馬文明就徹底銷聲匿跡了,歐洲由此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然而中華文明卻不這樣,靖康之難使宋朝受到了沉重打擊,但換一個皇帝、遷一下首都,文明總歸還是能夠延續下去。即使是清兵入關,整個國家都落入敵手,中國的文明也不會斷絕。日耳曼人學習拉丁語和拓跋宏推行漢語並沒有什麼不同,但羅馬文明滅亡了,中華文明覆興了,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堅韌之處。

文明的毀滅也不全是由於外敵入侵,從內部發生變質腐爛進而導致毀滅的文明同樣比比皆是。東羅馬帝國曾幾何時也是羅馬文明的國家,到最後卻捨棄拉丁語而以希臘語為官話,放棄羅馬式的帝國而建立其東方式的國家,雖有羅馬之名,卻不復羅馬之實了。而中國人卻是不這樣,孟子見齊宣王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語。面對這樣的問題,笑而不語的恐怕不只是齊宣王而已,兩千年後的蔣介石聽到這個問題,難道不會笑而不語嗎?張載的橫渠四句和錢穆的“學貴大成不貴小用,大成者參與天地,小用者謀利計功”雖然隔了千年的時光,但從氣象上看實在沒有什麼不同。馬可·奧勒留之後斯多葛學派再無大師,而儒家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代出人才。中華文明之韌性由此可見一斑。

中華文明能有如此之韌性,能綿延至今而不衰,大抵有三個支柱。一曰郡縣,二曰科舉,三曰儒生。有郡縣則天下一統,國家不會割據分裂;有科舉則代有人才,民族不會無才可用;有儒生則人心不亂,文明不會“和平演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儒學是什麼關係呢?我覺得它們都是對中國文明的概括,並不拘泥於特定的觀點或主張。實事求是的講,我在文章裏愛用“儒學”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方便對仗罷了~(笑)

文明終究是由人組成的,而郡縣、科舉、儒生則是怎樣用人、怎樣選人、選什麼人的準則。設郡縣、興科舉、選儒生,那麼中華文明的復興未來可期!

文明的韌性作文2

韌性,哪一種?怎麼去描摹這個概念?巷口烤的焦糯的燙口年糕是韌的;打鐵匠一揮一打砸的火光四濺的紅熟鐵器是韌的`與文明二字,尤於中華文明四字,那湧自天邊來的滔滔江水,那渾濁澎湃的轟鳴,將是最好的詮釋。

中華文明時稱大河文明,是憑一捧澤,一把沃土,一片莊稼。萬物依傍在洶湧延綿的江水邊,生活的氣息聲色一點點在江水處繡密繡實。如果説在單一的個體中我聽不見韌性的回聲,我想我在這輕舟泛不離的羣山江水中找到了答案。

江水,若説中華文明,你當想到長江,夢迴黃河,我建議你這樣做,隨風而去,停駐在滾滾洪流邊,你感到濕熱的水汽,通天的震響,你凝視着,彷彿永不停息的綿長,或是湧湧黃沙,滔滔而下。你感到了什麼?這是沉舟也無法撕裂的厚重,這是無形勝有形的堅韌,這是一種力量,它氣吞山河,滾滾而來。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若説韌性,細數七八,這短短的捲紙怎容得下?因此我們不妨只乘一兩隻孤舟,感受文明的韌性。

我們乘上舟去。第一舟是扁底的,寬而輕盈。它是一物,卻也似乎無形,我稱它為寬容、包容、或是接受。文明的繼承是衝突、競爭、合作之路。在國際上,我們可以以中華民族特有的包容性來提出。但是出於這一葉扁舟,也許我們直接看一看對岸那個平凡的中國女人更直觀。粗布衣服,低順的眉眼,微微內收的下巴。現在有新時代女性,但從古至今,這樣的女人(放在此時是鄉土的女人)仍是國民的特徵。中國女人是鄉土社會的女人,從相夫教子中走來,從柴米油鹽中走來,從母性和博愛中走來,她們厚重而堅韌;中國女人是不平等的犧牲品,從三從四德中走來,從一生的附庸中走來,從輕視、踐踏中走來,中國女人一開始是帶着點奴性的,她們體態柔軟而卑躬,她們低順着眉眼,寬容着世界。這樣的一點泥土味的寬容、包容甚至説逆來順受,不一定是劣的,卻有可能是根性的。對岸的女人一雙眼睛低垂,懷着一汪無私的愛,母性的寬容。她轉身隱沒了,那樸實鄉土的背影是有韌性的,不能抹去的。

下一舟好像修補過很多次,卻意外的結實。中華文明是遭受過侵犯的,但是如果止步於被侵略,中華將永無崛起。中華文明的韌性除了對外來的求同存異,顯然還多一份索取,多一份拿來主義。堅韌不僅要能忍,還要能打。我們不會主動打,卻必須具備這份能力。實力可以不展現,卻不能缺失。因此漫漫長河裏,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我們摸爬滾打,流血無數;我們在笨拙中成長,我們要強大,因此要拿來!我們學會怎樣拿來,怎樣屹立,因此堅韌而偉大。霧那邊的戰士身影隱去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中華文明的韌性是我這一紙殘卷揮灑不完的隱忍和豪情,在這個俊採星馳的時代,我們屹立在堅韌的文明之上,感受一份寬容,一種豪情。中華因韌性而偉大,未來因人才而奪目。

標籤: 文明 韌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ongdezuowen/wenmingzuowen/2n7odd.html
專題